论文题目: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大豆抗胞囊线虫SNAP标记发掘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作物遗传育种学
作者: 李英慧
导师: 邱丽娟,常汝镇
关键词: 大豆,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胞囊线虫病,基因,标记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遗传多样性研究对于发掘新基因、明确大豆演化及新品种选育等领域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本研究首先用59个SSR位点对来自中国各地的1863个大豆地方品种进行分析,在分子水平上明确地方品种间的遗传关系。种质资源的核心是其中所蕴藏的多样性丰富的基因,为了更进一步阐明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的功能基因多样性,以抗大豆胞囊线虫病主效基因rhg1位点为研究区间,对SNPs标记的发掘途径和方法进行了研究。一方面通过阐明栽培大豆的演变规律,为大豆品种资源的有效研究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提高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的准确性,加快育种进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分子水平上对中国大豆地方品种进行了遗传群体划分。以基于模型的STRUCTURE分类程序,将参试的地方品种分成由地理来源相近品种组成的7个类群和1个由不同来源品种组成的混合类群,该分类结果比根据栽培区和种植型划分的品种群体更加客观的反映了地方品种的特点。遗传分化分析结果表明,相同地理来源不同种植时间的地方品种的分化小于不同来源地方品种的分化,分化以地理分化为主,种植型分化为辅,具有典型生态型特征的品种比例在不同生态型内变化较大,反映出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共同作用而形成的隔离。与前人根据农艺性状、地理气候条件及耕作制度所划分的生态型存在一定差异。2利用大量种质资源在分子水平上对栽培大豆的起源问题进行了探讨。根据SSR等位变异长度的定向进化和遗传分化研究推测,栽培大豆在黄河流域中下游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地由一年生野生大豆起源后,向北演化成东北春大豆,在其附近分化出黄淮夏大豆,向南分化出南方春大豆。3阐明了抗大豆胞囊线虫主效基因rhg1的SNPs及插入/删除的分布特点。对6份多样性丰富的资源进行测序分析,在全长为5027bp的核酸序列中共发现碱基置换多态性位点22个,其中77.3%为A←→G和C←→T类型,未发现颠换类型。只在非编码区发现6个位点碱基的删除/插入。外显子和非编码区(包括内含子)的突变频率分别为1/197bp和1/164。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只有6个碱基的突变导致了氨基酸的变化。4首次发掘了基于SNPs的共显性SNAP标记,并检测了96份国内外抗感种质。根据发现的SNPs位点、依据碱基错配原则设计了4组等位基因特异性的SNAP标记引物,并对我国的地方品种、选育品种以及国外抗感品种进行了分析,结合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数据进行的关联分析表明,rhg1-680的C突变、rhg1-748的C突变和rhg1-3983的A突变同大豆胞囊线虫病抗性在0.05水平上相关显著,对14份高代品系的分析进一步表明,这3个SNPs可用于大豆抗胞囊线虫辅助育种。建立了标记辅助选择胞囊线虫抗性基因rhg1的方法。
论文目录: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及结构分析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SSR分析
2.3 数据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SSR位点的等位变异分析
3.2 品种分类法中生态型间以及生态型内各群体间的遗传关系
3.3 品种分类法中生态型内以及生态型各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3.4 中国大豆地方品种的遗传结构
3.5 模型分类法中遗传组间的遗传关系
3.6 模型划分组内遗传多样性
3.7 SSR等位变异长度的定向进化
4 讨论
4.1 中国栽培大豆地方品种的遗传结构
4.2 SSR等位变异长度的定向进化与栽培大豆的起源与演化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第二章 大豆抗胞囊线虫rhg1基因SNAP标记发掘与利用
1 引言
1.1 大豆胞囊线虫病分子标记研究现状及分析
1.2 SNPs标记特点及分析方法
1.3 SNPs标记在大豆上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植物材料
2.2 引物设计和基因组PCR克隆
2.3 序列分析和SNAP标记的设计
2.4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分析
3.2 氨基酸多态性分析
3.3 SNAP标记的发掘
3.4 连锁不平衡分析
3.5 SNAP标记与胞囊线虫抗性的关联分析
4 讨论
4.1 SNPs分析
4.2 SNPs位点的检测方法
4.3 SNAP标记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的检测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第三章 小结
附录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9-18
参考文献
- [1].不同磷效率基因型大豆的筛选及其对磷素水平的反应机理研究[D]. 李志刚.沈阳农业大学2004
- [2].大豆硫素营养及硫肥肥效研究[D]. 李金凤.沈阳农业大学2003
- [3].根瘤菌、铵态氮、光照强度对大豆固氮和光合作用影响的研究[D]. 周相娟.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6
- [4].大豆波浪冠层栽培模式高产优质生理生态机制研究[D]. 苗保河.山东农业大学2007
- [5].镉对大豆的毒害效应及不同大豆品种耐镉差异性研究[D]. 黄运湘.湖南农业大学2006
- [6].大豆水分高效利用调控机理与品种遗传多样性分析[D]. 孙继颖.内蒙古农业大学2007
- [7].氮肥密度互作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生理机制研究[D]. 盖志佳.东北农业大学2017
- [8].基于GmFT2a和AtD-CGS基因组成型表达的开花期调控与大豆蛋白品质改良[D]. 于洋.中国农业科学院2017
相关论文
- [1].中国栽培和野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分化和演化及其育种性状QTL的关联分析[D]. 文自翔.南京农业大学2008
- [2].中国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AFLP指纹分析及生态群体遗传关系研究[D]. 田清震.南京农业大学2000
- [3].中国大豆预选核心种质代表性样品遗传多样性研究[D]. 谢华.中国农业科学院2002
- [4].大豆与大豆胞囊线虫相互关系研究[D]. 吴海燕.沈阳农业大学2003
- [5].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QTL定位及中国大豆与日本大豆的遗传多样性分析[D]. 关荣霞.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 [6].大豆遗传图谱构建、重要农艺性状QTL定位及优异基因发掘[D]. 吕祝章.山东农业大学2006
- [7].黄淮地区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和大豆抗性遗传与基因定位的研究[D]. 卢为国.南京农业大学2005
- [8].我国大豆种质资源脂肪性状的变异、遗传与基因定位的研究[D]. 郑永战.南京农业大学2006
- [9].大豆微卫星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及其在大豆抗病、虫基因定位中的应用[D]. 付三雄.南京农业大学2006
- [10].中国小麦地方品种遗传多样性与遗传异质性研究[D]. 张玲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