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阻尼器论文-牛建涛,丁阳,石运东

油阻尼器论文-牛建涛,丁阳,石运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油阻尼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斜拉桥,减震体系,时程分析法,油阻尼器

油阻尼器论文文献综述

牛建涛,丁阳,石运东[1](2019)在《应用新型油阻尼器的斜拉桥横向减震体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斜拉桥横向塔-梁、墩-梁固结体系导致地震响应过大的问题,兼顾斜拉桥横向抗风、隔震需求,基于溢流阀及油阻尼器性能,设计了一种刚度可变的新型油阻尼器,进而提出油阻尼器与滑动球型钢支座、油阻尼器与迭层橡胶支座并用的两种横向减震体系。以某近海双塔双索面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建立有限元模型,利用时程法计算两种体系减震效果。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塔-梁固结体系,应用两种减震体系时,塔底弯矩分别降低44. 9%、43. 6%,塔底剪力分别降低40. 7%、39. 0%,且不会引起过大支座位移、残余位移。滑动球型钢支座刚度低,地震响应更小,但缺乏回复机制,支座残余位移稍大;迭层橡胶支座刚度较高,残余位移小,但高刚度使各构件承受更大惯性力,达到相同减震效果需阻尼器提供更高出力。两种塔-梁减震体系各有优劣,但均具有较好的减震效果,均可应用于斜拉桥横向减震。(本文来源于《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期刊2019年02期)

范卫星[2](2016)在《防落梁油阻尼器参数优化设计及工程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简支、连续等桥型上部结构移位和落梁是主要震害形式。如果能够通过机械限位和增大阻尼减少梁体移位,既能阻止梁体与挡块的碰撞,又能防止落梁,则桥梁震害会显着降低。为此,我们开发了一种具有机械限位和阻尼双重功能的新型油阻尼器。作者查阅了近年来油阻尼器的相关文献,了解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工程应用情况。在“油流经小口消耗能量”的原理指导下,设计了两种型号(FZ1和FZ2)油阻尼器。通过阻尼器参数测试专用装置,探讨了通油孔方式及通油小孔面积对油阻尼器力-速度关系的影响。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油阻尼器研究、应用的文献,对油阻尼器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及制造工艺有了深刻理解;2.设计了两种油阻尼器,第一种为旁路小孔通油型(FZ1),通过手动调节节流截止阀改变通油小孔的净截面,探索小孔截面对油阻尼器力-速度关系的影响;第二种为活塞开孔型(FZ2),通过不同截面、不同数量活塞小孔的组合,探讨通油小孔净截面对油阻尼器力-速度关系的影响;3.分别利用国产作动器和美国MTS作动器,在卧式阻尼器专用测试装置上,在各个可能工况下对上述两种油阻尼器进行了伪静力试验,得到了每一工况的力-速度关系曲线。对试验结果整理,探讨了阻尼器通油小孔的最优组合,为优化设计指明了思路;4.利用实测的油阻尼器参数,探讨了实际桥梁应用油阻尼器后的地震响应。结果显示,合理设置油阻尼器,可显着提高简支或连续梁桥的抗震能力。(本文来源于《防灾科技学院》期刊2016-06-01)

范卫星,郭迅,刘洋,张宝,骆承慧[3](2016)在《防落梁油阻尼器设计及工程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一款自主设计的油阻尼器进行了力学性能及简支梁桥减振试验研究。通过用FCS-250k N电液伺服控制作动器对油阻尼器进行加载试验,得出油阻尼器阻尼系数等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所用油阻尼器具有十分理想的速度相关特性,F-V图形在一定工作速度范围内呈线性关系,且具有良好的滞回性能。经过与典型实际桥梁的质量、刚度、频率以及初始阻尼比的组合计算,典型公路、铁路简支梁桥安装本油阻尼器后,在线弹性阶段可实现结构总体阻尼比在5%—20%之间可调;在强地震作用下,可实现梁体滑移限位,避免落梁,确保强地震后桥梁的可通行性。因此,油阻尼器在我国中小型简支梁桥抗震方向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震灾防御技术》期刊2016年01期)

刘洋[4](2015)在《抗震防落梁油阻尼器设计及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级公路逐渐地向地形复杂的高烈度地区延伸。公路作为生命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抗震救灾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桥梁作为公路的控制工程,是否能够抵御地震的破坏是公路能否发挥生命线工程作用的关键。简支体系桥梁具有结构形式简单、施工方便、造价低廉、便于批量生产等优点,在我国高等级公路中被大量采用。国内外大量的震害表明,简支体系桥梁抗震能力相对较弱,梁体移位、落梁较为普遍,不但造成了巨大的直接损失,还严重影响到后续的应急救援。尤其是落梁后,在短时间内很难修复,极大地影响了救援工作的进行,严重阻碍了对生命的救助和对次生灾害的控制。因此,研究在强烈地震作用下,限制简支体系桥梁上部结构的纵横向移位并防止落梁震害的发生具有重大的工程意义。本文主要阐述自主研发的两种不同型号的抗震防落梁油阻尼器的特点及性能,具体工作如下:1.整理搜集国内外关于桥梁消能减震技术的研究概况,发现在简支体系桥梁中,该项技术应用相对较少,具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2.研发出两种具有各自创新点的不同型号的抗震防落梁油阻尼器,并对其构造和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3.通过伪静力试验对这两种抗震防落梁油阻尼器的力学参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4.简要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分析抗震防落梁油阻尼器所提供的附加阻尼对简支体系桥梁抗震性能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期刊2015-05-01)

杨绍钊[5](2015)在《含粉土颗粒的活塞式油阻尼器减震性能研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粘滞阻尼器主要由粘滞液体和活塞组成,因其构造简单,附加刚度小,耗能效果优良,在桥梁和大型结构中应用广泛。通过对常规粘滞阻尼器的分析研究,本文提出含粉土颗粒的油阻尼器,借助粉土颗粒与活塞间的相互作用,提高阻尼力的输出,改善耗能性能,并依靠粉土的有效应力实现对活塞的缓冲和限位。通过理论分析、流体仿真模拟、动力试验和结构地震响应分析,本文对含粉土颗粒的油阻尼器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采用CFD方法对阻尼器内部液体进行了流体动力仿真,借助流场的压强分布得到阻尼器的力-位移曲线,分析影响阻尼力大小的因素。其次,设计并进行了阻尼器动力试验,讨论影响耗能性能的因素及影响规律,提出增大阻尼器耗能的方案。同时,对粘滞力-速度关系和滞回力-位移关系进行公式拟合。最后,通过结构地震时程分析,评价阻尼器在结构中的减震效果。通过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①CFD模拟结果显示,纯油阻尼器在速度较低时的耗能模型接近于线性模型。当速度增大时,阻尼器会表现出一定刚度特性,使耗能模型偏向于Kelvin模型。采用标号较高、粘性较大的粘滞液体、减少阻尼孔数量、减小阻尼孔径均能一定程度提高阻尼力。②动力试验显示,向液体阻尼器内添加适量土粒能够增大阻尼力。当位移幅值较小时,土粒间有效应力较小,力-位移曲线近似呈椭圆形。当位移幅值较大时,土粒间有效应力发挥作用,力-位移曲线有上扬趋势,此时的阻尼力包括粘滞力和滞回力。粘滞力同速度相关,滞回力同位移相关。③时程分析显示,试验设计的含粉土颗粒的阻尼器对结构起到了一定减震作用。(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5-05-01)

谢丽宇,唐和生,薛松涛[6](2015)在《首例油阻尼器破坏对结构设计的经验教训——日本3·11地震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日本3·11震后调查发现一栋消能减震钢结构上的油阻尼器发生了严重的损伤和破坏,表明消能构件在极端荷载作用下是可能受损、甚至完全失效的。明确提出了在设计概念上,消能构件是提高结构抗震能力的附属设备,是可消耗的、可替换的,应重视消能减震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总结了消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的设计方法还有许多问题需进一步解决和完善。(本文来源于《结构工程师》期刊2015年02期)

江夏清[7](2014)在《分别附加金属和油阻尼器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消能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对消能结构的使用以及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针对两种附加阻尼器结构进行减震性能分析——附加金属消能器结构、附加油消能器结构。以单质点体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原结构以及消能结构的地震反应的分析,试图得出能够使原结构的位移反应和加速度反应值都减小的条件,为消能结构拥有更好的减震效果提供有益结论。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首先通过对正弦波作用下的振动微分方程进行理论推导,得出影响结构地震反应值的因素,并证明通过调整结构的阻尼比与结构周期,确实能够使结构的加速度反应与位移反应小于原结构的相应反应值,最后通过电算程序验证理论公式正确有效。2.依据对处于弹性阶段的单质点体系振动微分方程推导的的理论公式,研究附加金属阻尼器的减震性能,力图寻找能使结构位移反应和加速度反应减小的有利结论,先明确原结构与附加金属阻尼器结构恢复力模型的区别,并建立附加金属阻尼器结构的恢复力模型,同时考虑利用我国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及等效阻尼比,处理附加阻尼器所增加的消能结构的刚度与阻尼,确定参数以及因变量,再基于此编写电算程序,最后依据数值分析的结果,得出附加金属阻尼器只能使原结构的位移反应减小的结论。3.依据对处于弹性阶段的单质点体系振动微分方程推导的理论公式,研究附加油消能器的减震性能,在使用时程分析时,首先明确原结构与附加油消能器结构恢复力模型的区别,并建立附加油消能器结构的恢复力模型,确定参数以及因变量,再利用电算程序进行分析,得出附加油阻尼器结构的位移反应一直小于原结构的位移反应值。但是,绝对加速度反应在结构的周期T小于2pT或小于2zT(zT为地震动卓越周期)时减小,在结构的周期T大于2pT或大于2zT时增大。4.以单质点体系为研究对象,并以附加油阻尼器结构为算例模型,取地震峰值为变量,分析地震峰值对消能结构地震反应值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4-12-24)

贾春奇,梁长记,周亭俊,苏荔,刘成业[8](2013)在《小折合质量过阻尼油阻尼器性能参数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阻尼器的性能参数主要包括折合质量和阻尼系数,代表其吸收振动能力的高低,确定性能参数对阻尼器的设计有重要意义。某油阻尼器属于过阻尼阻尼器,质量很小,阻尼比较大,结构的特殊性使得阻尼器性能参数的理论计算和试验测量均难以实现。本文比较了阻尼器性能参数常用的测量方法,讨论了各自的适用范围,设计了本阻尼器性能参数的测量方法和对应的测量装置,并且准确测得了其性能参数。本文提供的测量方法和测量装置对于轻微质量的过阻尼系统的性能参数测量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叁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册(核材料分卷、同位素分离分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卷)》期刊2013-09-11)

马良喆,陈永祁[9](2013)在《油阻尼器与黏滞阻尼器的性能差异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油阻尼器和黏滞阻尼器虽然都是采用液体作为介质的阻尼装置,且均为速度相关性耗能器,但二者的作用机理存在本质区别,目前相关内容的介绍很少,极易造成混淆。讨论了油阻尼器的作用机理、所采用的基本公式,也给出了油阻尼器和黏滞阻尼器的性能对比,以便读者掌握和认知。(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3年S1期)

樊艳云,潘文,陶忠,张敏,余文正[10](2011)在《带油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数值计算和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在E-Defense振动台上进行试验的5层带油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进行了数值计算模拟,其中油阻尼器的等效刚度由阻尼器的内部刚度和支撑刚度组成,计算模型采用麦克斯威尔模型。对比了数值计算和振动台试验所得的楼层位移、楼层剪力等结果,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指出了墙板、楼梯、楼屋面板等构件的建模方式是导致差异存在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第叁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期刊2011-04-22)

油阻尼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强烈地震作用下,简支、连续等桥型上部结构移位和落梁是主要震害形式。如果能够通过机械限位和增大阻尼减少梁体移位,既能阻止梁体与挡块的碰撞,又能防止落梁,则桥梁震害会显着降低。为此,我们开发了一种具有机械限位和阻尼双重功能的新型油阻尼器。作者查阅了近年来油阻尼器的相关文献,了解了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工程应用情况。在“油流经小口消耗能量”的原理指导下,设计了两种型号(FZ1和FZ2)油阻尼器。通过阻尼器参数测试专用装置,探讨了通油孔方式及通油小孔面积对油阻尼器力-速度关系的影响。论文主要成果如下。1.总结、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油阻尼器研究、应用的文献,对油阻尼器的工作原理、设计方法及制造工艺有了深刻理解;2.设计了两种油阻尼器,第一种为旁路小孔通油型(FZ1),通过手动调节节流截止阀改变通油小孔的净截面,探索小孔截面对油阻尼器力-速度关系的影响;第二种为活塞开孔型(FZ2),通过不同截面、不同数量活塞小孔的组合,探讨通油小孔净截面对油阻尼器力-速度关系的影响;3.分别利用国产作动器和美国MTS作动器,在卧式阻尼器专用测试装置上,在各个可能工况下对上述两种油阻尼器进行了伪静力试验,得到了每一工况的力-速度关系曲线。对试验结果整理,探讨了阻尼器通油小孔的最优组合,为优化设计指明了思路;4.利用实测的油阻尼器参数,探讨了实际桥梁应用油阻尼器后的地震响应。结果显示,合理设置油阻尼器,可显着提高简支或连续梁桥的抗震能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阻尼器论文参考文献

[1].牛建涛,丁阳,石运东.应用新型油阻尼器的斜拉桥横向减震体系[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19

[2].范卫星.防落梁油阻尼器参数优化设计及工程应用研究[D].防灾科技学院.2016

[3].范卫星,郭迅,刘洋,张宝,骆承慧.防落梁油阻尼器设计及工程应用研究[J].震灾防御技术.2016

[4].刘洋.抗震防落梁油阻尼器设计及性能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15

[5].杨绍钊.含粉土颗粒的活塞式油阻尼器减震性能研究与应用[D].重庆大学.2015

[6].谢丽宇,唐和生,薛松涛.首例油阻尼器破坏对结构设计的经验教训——日本3·11地震的启示[J].结构工程师.2015

[7].江夏清.分别附加金属和油阻尼器结构的减震性能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4

[8].贾春奇,梁长记,周亭俊,苏荔,刘成业.小折合质量过阻尼油阻尼器性能参数测量[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叁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4册(核材料分卷、同位素分离分卷、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分卷).2013

[9].马良喆,陈永祁.油阻尼器与黏滞阻尼器的性能差异探讨[J].工业建筑.2013

[10].樊艳云,潘文,陶忠,张敏,余文正.带油阻尼器的钢框架结构数值计算和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C].第叁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2011

标签:;  ;  ;  ;  

油阻尼器论文-牛建涛,丁阳,石运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