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检测不同剂量尿多酸肽(CDA-Ⅱ)对人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ADM的逆转耐药作用,探讨其可能的蛋白组学作用机制。方法建立耐药细胞株SGC-7901/ADM,测定其与亲代细胞的耐药倍数。将耐药细胞株SGC-7901/ADM接种于96孔板,以不同的药物接触方案与细胞共培养: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培养液中加入2μg/ml浓度的ADM,实验组包括CDA-Ⅱ低剂量组(2mg/ml)、中剂量组(4mg/ml)、高剂量组(8mg/ml),阳性对照维拉帕米组(2μg/ml),空白对照组单纯以含有2μg/ml ADM的培养液培养细胞。给药期间每天观察细胞生长情况,隔日一次消化细胞计数,以观察细胞生长的抑制情况。采用MTT实验检测细胞存活情况,以观察药物对耐药细胞的抑制作用,并计算出逆转耐药的倍数。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检测耐药细胞在药物作用以后的P-gp表达情况,以了解其逆转耐药的蛋白组学作用机制。结果①培养耐药细胞MTT实验结果显示,培养出的耐药细胞株SGC-7901/ADM较亲代细胞株SGC-7901对阿霉素的耐药倍数为2.88。②细胞计数结果显示,低剂量CDA-Ⅱ组及维拉帕米组均显示出抑制耐药株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高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及低剂量CDA-Ⅱ、维拉帕米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10天维拉帕米组、低剂量及中高剂量CDA-Ⅱ组的耐药株瘤细胞抑制率分别为23.88%、23.93%、56.22%及56.8%,。③CDA-Ⅱ逆转耐药MTT实验结果显示,用药后高中低各剂量CDA-Ⅱ组及维拉帕米组对耐药细胞株的耐药倍数分别为8.84,5.01,1.67及1.56,提示CDA-Ⅱ对SGC-7901/ADM的抑制作用是通过逆转耐药作用实现的。④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各剂量组CDA-Ⅱ作用后,耐药细胞株膜表面P-gp表达明显减少,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剂量组和中高剂量CDA-Ⅱ均表现出抑制胃癌细胞耐药株SGC-7901/ADM生长的作用,这种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减少细胞膜表面P-gp的表达,从而逆转该细胞株的耐药作用而实现的。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中医药逆转肺癌耐药的研究进展[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3(01)
- [2].β-榄香烯抗肿瘤及逆转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14(07)
- [3].耐药直肠癌细胞的耐药机制及中药逆转耐药机制的研究[J]. 中国当代医药 2009(21)
- [4].中药抗菌成分及其抗菌机制的研究进展[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7(06)
- [5].As_2O_3对人胃癌多药耐药细胞模型的逆转耐药作用[J]. 齐鲁医学杂志 2014(05)
- [6].巯嘌呤/维拉帕米-介孔氧化硅释药系统的构建及逆转耐药活性研究[J].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15(02)
- [7].高温对SGC7901/ADM细胞多药耐药蛋白表达的影响和意义[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2(22)
- [8].维生素D对急性白血病多重耐药细胞的逆转耐药机制探讨[J]. 河北医学 2016(12)
- [9].依西美坦与低剂量甲氨蝶呤对依西美坦耐药人乳腺癌细胞的协同效应及逆转耐药机制[J].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2014(10)
- [10].丹参在逆转肿瘤耐药及化疗增敏中的研究进展[J]. 中国药理学通报 2018(07)
- [11].新型紫杉烷化合物NPB304及其协同维拉帕米逆转耐药的研究[J]. 药学学报 2014(09)
- [12].Ras和磷酸化ERK信号通路参与三氧化二砷逆转耐药作用机制的研究[J]. 中国肿瘤临床 2013(09)
- [13].非小细胞肺癌驱动基因及逆转耐药最新研究进展[J]. 临床肺科杂志 2016(01)
- [14].自噬对苯丙素苷逆转耐药作用的影响[J]. 中草药 2014(02)
- [15].托瑞米芬抗肿瘤作用机制及肺癌治疗中的应用[J]. 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2012(03)
- [16].人参皂苷Rg3对人肺腺癌细胞株A549/DDP抑制转移及逆转耐药作用的研究[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1(03)
- [17].超声波逆转肿瘤细胞多药耐药优化参数的筛选[J]. 四川医学 2010(03)
- [18].粉防己碱的抗肿瘤药理研究新进展[J]. 时珍国医国药 2008(10)
- [19].槲皮素抗乳腺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16(16)
- [20].低强度超声化疗增敏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2(12)
- [21].三氧化二砷逆转白血病细胞多药耐药的作用及机制[J]. 山东医药 2008(25)
- [22].黄酮醇及其改良剂型抗乳腺癌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20(05)
- [23].上皮-间充质转化在姜黄素逆转结肠癌伊立替康耐药中的作用[J]. 广东医学 2017(03)
- [24].汉防己甲素与5-溴汉防己甲素逆转耐药机制与降低MRP7表达水平有关(英文)[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2(03)
- [25].浙贝母治疗白血病的研究进展[J]. 环球中医药 2020(08)
- [26].奥沙利铂耐药相关机制研究进展[J].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6(03)
- [27].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T790M耐药的机制和逆转耐药治疗策略[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46)
- [28].纳米技术在乳腺癌治疗研究中的进展[J].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5(16)
- [29].姜黄素抗胃癌机制研究进展[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14(01)
- [30].中药治疗白血病的研究现状[J].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