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应急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向静四川省通江县人民医院636700

【摘要】目的:探讨应急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2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两组病例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观察组实施强化24h护理措施进行护理,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方法,对两组患者的护理过程进行跟踪观察,记录试验数据。结果:两组患者实施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减少患者病情加重,促进患者病情的改善,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护理干预【中图分类号】[Q4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867(2015)-10-007-02

呼吸系统疾病是内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累及支气管、气管、肺泡甚至胸膜[1]。患者初始症状多为咳嗽胸痛,病变严重者有呼吸困难甚至呼吸衰竭而致死。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环境问题尤其是空气污染严重,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人们的正常生活和工作[2]。

尤其是重症患者,往往病情发展迅速,若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护理治疗,病情进一步恶化,产生各种并发症,因而死亡率也高[3]。针对呼吸内科的重症患者,传统的护理方式已跟不上患者的要求,本院近年来对部分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死亡率,在预防和减缓心肺功能减退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重症患者162例,其中男89例,女73例,年龄32~79岁,平均(58.4±5.6)岁。将16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1例。观察组81例中,男42例,女39例,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8例,支气管哮喘25例,重症肺炎14例,其他4例。对照组81例中,男47例,女34例,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37例,支气管哮喘24例,重症肺炎15例,其他5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干预强化措施。

1.2.1心理护理加强对患者和家属的宣传教育,向患者介绍疾病的有关知识,仔细聆听患者的叙述,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适应角色转变,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主动配合治疗[4]。

1.2.2环境护理保持室内通风良好,空气清新,保持室内舒适的温度和湿度,加强病房的空气消毒,给患者创造安静、舒适、洁净的病房环境,帮助患者取舒适姿势[5]。

1.2.3饮食护理指导患者饮食,注意补充营养,根据病情进食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以补充机体消耗,增强抗病能力,少食多餐,保持口腔卫生[6]。此外,指导患者家属掌握正确的饮食护理,保证患者摄入足够营养。

1.2.4呼吸道护理鼓励患者多饮水,加强呼吸道的湿化;需要雾化的患者由于病情较重,体质较差可能不能耐受较长时间的雾化吸入治疗,建议行小雾量短时间间断雾化法;鼓励患者咳嗽,协助患者取舒适姿势,以促进排痰;对于长期卧床久病体弱患者,应协助其每隔2~3h翻身1次,并经常变换体位,协助并指导家属给患者拍背5~10min,促进排痰。

1.2.5病情监测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情况、呼吸的节律和频率、心率、心律,记录24h出入量[7]。如患者有吸氧,如发现患者出现呼吸抑制、意识障碍加重、皮肤温暖潮红、眼结膜充血水肿,特别是夜间,如果出现神志恍惚、多语躁动、头痛失眠等,说明氧疗不当,应即时减低氧流量,保证用氧安全。加强专科护理,尤其是对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吸动作进行密切观察。观察两组护理前后患者病情体征变化和恢复等情况。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实施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后和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措施后进行对比,两组患者的体征、病情恢复和精神状况方面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个月后观察组在pH值、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呼吸频率和心率等方面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由此可见观察组患者的病情、体征恢复较好,精神面貌良好。

3讨论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往往年龄偏大,体质较差,一旦症状加重,常出现病情危急,病情复杂多变,患者无法完成日常的起居饮食,部分患者因呼吸困难引起焦虑、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这时需加强护理,若护理不到位,常发生意外,因而采用应急护理干预措施不但关系到患者生命的安全,而且也有利于疾病的转归。采取的应急护理干预措施要加强对患者及其家属的宣传教育,介绍疾病的相关知识及常识,认识到氧疗、呼吸康复和戒烟的重要性。根据患者的心理变化,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气温骤变及时增减衣物,预防感冒;保持室内地面干燥,避免积水湿滑而滑倒;通过加强呼吸道湿化,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痰液稀释排出,能有效地解除支气管痉挛,控制肺部感染,改善通气障碍,缓解缺氧症状;重症患者身边始终要有家人或医护人员陪同和扶持,必要时给予协助。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心率等情况和意识变化情况,通过与患者进行问诊或谈话,了解患者的精神状况,若发现患者精神状态改变,出现萎靡不振、嗜睡及生活习惯的改变,往往预示病情加重,要引起注意;注意药物治疗及特殊护理,对于重症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严格控制药物使用量,防止药物过量引发的中毒症状;重症患者如需吸氧,要相应做好氧疗的护理;同时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和心理护理,解除患者因病而生的恐惧、急躁、忧虑等情绪,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防止悲观、焦虑和失望。

本次试验数据显示,实施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后,患者病情明显改善,各方面指标优于对照组。对于重症患者,控制感染和改善呼吸功能更需要应急护理干预措施。作为呼吸内科的护理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掌握疾病特点,及时与患者进行交流以了解并掌握其心理状态,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和心理护理,积极提升护理服务质量。对于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来说,肺部感染护理、肺纤维化护理、肺栓塞护理、肺部康复护理、睡眠呼吸疾病的护理等是呼吸护理今后不断发展的方向,需要护理人员掌握专科护理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必要的急救知识,提高防范意识,降低病死率。在干预护理的措施中还要综合心理护理、药物治疗、预防感染、饮食护理等等。特别是在进行药物护理时,不仅要知道药物的剂量、药物的药理作用,还要知道药物有什么样的副作用,对患者会产生哪些反应,例如在输液时,随时注意观察静脉通路是否通畅,有些药物在输注时速度不宜过快,否则会产生反应。氨茶碱静脉滴注时若速度过快,常引起心悸、心律失常和血压骤降,因此要控制输注的速度,并密切观察患者有无恶心、呕吐、心慌气紧等不良反应,从而保证在使用药物时的安全性,提高效率,做到准确及时。对于年老体弱者,应先协助拍背,并应在餐前进行。痰多粘稠者,可做雾化治疗。在这些护理基础上还应配合心理治疗,消除患者紧张焦虑。作为慢性过程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要重视预防工作,要加强个人卫生,积极参加体育、呼吸和耐寒锻炼,增强体质,预防感冒。改善环境卫生,消除大气污染。

本研究的初步结果证明,通过心理护理、对患者的健康教育与管理、营养支持、呼吸道护理等有效的应急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呼吸内科中重症患者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肺疾病呼吸功能的康复,延长患者寿命,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1]王玉洁,曲红,王幕鹏.呼吸内科护理风险的特点及防范方法[J].吉林医学,2010,31(26):4587-4588.[2]黄惠琨,范子英.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常见护理问题和对策[J].当代医学,2010,16(1):101-102.[3]金培丽,周艳.281例老年肺部感染患者排痰的观察与护理[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04-105.[4]叶任秋.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9):122-123.[5]孔彬,冯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334-335.[6]车驰,杜以利.重症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心理特点和护理体会[J].海军医学杂志,2011,32(2):136-137.[7]夏萍.呼吸内科危重患者使用呼吸机停机时的护理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4):101-102.

标签:;  ;  ;  

应急护理干预对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