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汽车转向传动机构的类型分析与优化设计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机械电子工程
作者: 周祥基
导师: 钱瑞明
关键词: 两轮转向系统,四轮转向系统,转向机构,优化设计
文献来源: 东南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转向是汽车行驶的基本功能之一,实现汽车转向的唯一途径是使车轮偏转。本文以轮式车辆转向系统为研究对象,针对二轮转向系统的机械转向系与动力转向系,在分析各自结构组成、工作原理、运动特点以及典型应用的基础上,对现有的转向机构进行了归类和性能评价。作为现代汽车新结构,四轮转向系统具有转向能力强、转向响应迅速、直线行驶稳定性好、转弯半径小等优点。基于四轮转向系统机构设计与工作原理的分析,指出了几种典型四轮转向系统的特点,并认为在我国有必要发展四轮转向系统。由于两轮转向仍然是当前转向技术中的主流,故本文基于转向原理,针对目前较为常用的双梯形转向传动机构中的典型机构──与循环球式转向器配用的双梯形转向传动机构及与齿轮齿条式转向器配用的双梯形转向传动机构,对它们进行了运动分析和运动设计。运用机构学理论,在几何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机构优化设计数学模型,并各以一转向传动机构为例,运用MATLAB软件及其OPTIMIZATION工具箱对机构进行了优化设计,所得结果对于提高转向机构的运动精度、改善汽车转向性能具有应用价值。
论文目录: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1.1 汽车转向传动技术
1.1.1 转向基本要求及其关键技术
1.1.2 转向技术发展概况
1.1.3 两轮转向的存在问题
1.1.4 汽车转向技术的发展趋势
1.2 汽车优化设计的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二章 汽车转向传动机构的类型分析
2.1 汽车机械式两轮转向技术
2.1.1 与非独立悬架配用的转向传动机构
2.1.2 与独立悬架配用的转向传动机构
2.2 汽车动力式两轮转向技术
2.2.1 按传能介质分类
2.2.2 按液流形式分类
2.2.3 常流式动力转向系统按使用动力转向器的布置与组合方式的不同分类
2.2.4 两轮转向的存在问题
2.3 汽车四轮转向技术
2.3.1 四轮转向方式的提出及其特点
2.3.2 按控制方法进行分类
2.3.3 四轮转向驱动方式
2.3.4 四轮转向系统类型
2.3.5 四轮转向的研究方向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循环球式双梯形转向传动机构的优化设计
3.1 优化设计概述
3.2 循环球式双梯形转向传动机构分析
3.2.1 机构结构分析
3.2.2 八字式双梯形转向传动机构几何关系分析
3.3 循环球式双梯形转向传动机构的优化设计
3.3.1 设计变量与约束条件
3.3.2 目标函数和优化设计数学模型
3.3.3 优化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齿轮齿条式双梯形转向传动机构的优化设计
4.1 与齿轮齿条式转向器配用的双梯形转向传动机构的数学模型
4.1.1 设计变量
4.1.2 约束条件
4.1.3 目标函数
4.1.4 优化数学模型
4.2 实例计算
4.2.1 已知参数及初步计算
4.2.2 加权优化与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研究结论
5.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布时间: 2007-06-11
参考文献
- [1].客车转向传动机构的运动分析和优化设计[D]. 刘先国.吉林大学2006
- [2].基于多体的导向机构强度分析和转向传动机构的优化设计[D]. 关柯.合肥工业大学2002
- [3].防爆矿用车转向系统仿真分析与优化研究[D]. 王萌.武汉理工大学2013
- [4].多轴转向汽车运动分析与仿真[D]. 杨新明.武汉理工大学2003
- [5].温度效应对计入转向传动机构运动副间隙的汽车摆振系统动力学影响分析[D]. 王锡锌.合肥工业大学2012
- [6].直线导引型独立悬架及转向系的设计与动力学分析[D]. 朱浩.清华大学2010
相关论文
- [1].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特性研究[D]. 朱思斌.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
- [2].客车转向传动机构的运动分析和优化设计[D]. 刘先国.吉林大学2006
- [3].基于ADAMS的车轮定位参数及转向机构优化设计[D]. 董恩国.天津大学2006
- [4].轿车转向器综合仿真分析与应用[D]. 薛颖.同济大学2007
- [5].汽车转向沉重故障的机理与试验研究[D]. 刘艳莉.吉林大学2007
- [6].多轴车辆转向液压系统研究[D]. 周军峰.吉林大学2007
- [7].汽车四轮转向动力学及控制研究[D]. 付饶.武汉理工大学2007
- [8].重型汽车转向系统的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研究[D]. 王军.武汉理工大学2006
- [9].轻型货车转向杆系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 胡涛.清华大学2005
- [10].多轴汽车转向特性及其操纵稳定性研究[D]. 王超.长安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