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同地区的山蚂蝗、甘草根瘤菌多相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中国不同地区的山蚂蝗、甘草根瘤菌多相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论文题目: 中国不同地区的山蚂蝗、甘草根瘤菌多相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微生物学

作者: 谷峻

导师: 陈文新

关键词: 根瘤菌,遗传多样性,系统发育,数值分类,杂交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论文综述了根瘤菌分类和多相分类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试验部分采用表型分群分析(数值分类、全细胞蛋白SDS-PAGE)和遗传型分析(16S rDNA PCR-RFLP、BOX-PCR指纹图谱、16S rRNA基因全序列及共生基因序列、IGS PCR-RFLP、G+Cmol%含量测定及DNA杂交)等多相分类技术,对70株分离自我国不同地区的具有重要药用价值的豆科植物山蚂蝗、甘草的根瘤菌,进行了多相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生理生化性状测定表明,分离自山蚂蝗、甘草的供试菌中有13株耐酸能力强,能够在pH4.0的培养液中生长;分离自甘草的4株菌能够在含5%氯化钠的YMA平板上生长,分离自山蚂蝗的25株慢生根瘤菌能够耐受3%氯化钠。研究发现山蚂蝗慢生根瘤菌对四环素有较强的耐受性,在100μ/ml的浓度下有8株慢生根瘤菌能够生长。 数值分类聚类结果在82%~83%的相似水平上将供试菌株分成8个表观群。其中群1~群4均为慢生根瘤菌群;群5~群8为快生菌群,群5未与已知参比菌株聚在一起,可能为新种群;群6与Rhizobium内的已知参比菌株聚群;群7和群8分别与Sinorhizobium和Agrobacterium的已知参比菌株聚群。 16S rDNA PCR RFLP研究结果表明,70株供试菌共产生了32种遗传图谱类型,其中50株分离自山蚂蝗的菌株具有20种遗传型,20株分离自甘草的菌株具有14种遗传型。16S rDNA PCR-RFLP聚类结果在96%的相似水平上分为7个遗传群。多数根瘤菌按不同属宿主聚群,分离自甘草的8株菌分散未与已知种根瘤菌聚群,其它12株菌分别位于Rhizobium、Sinorhizobium、 Agrobacterium和Mesorhizobium。29株山蚂蝗根瘤菌属于慢生根瘤菌属,18株山蚂蝗根瘤菌为快生菌,分别位于Rhizobium、Sinorhizobium、Agrobacterium和Mesorhizobium。 BOX-PCR指纹图谱聚群分析共获得了18个遗传群,表明山蚂蝗、甘草根瘤菌在菌株水平上具有遗传多样性。全细胞蛋白SDS-PAGE.分析将44株山蚂蝗根瘤菌分成8个群。IGSPCRRFLP分析进一步揭示了山蚂蝗属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的40株根瘤菌分成了9个遗传群。 16S rRNA基因全序列分析确定了供试山蚂蝗根瘤菌代表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这些菌株分布在Rhizobium-Agrobacterium、Sinorhizobium、Mesorhizobium、Bradyrhizobium 4个系统发育分支中。其中,分离自云南省、江西省、安徽省和广西省的代表菌株CCBAU65255、CCBAU33220a、CCBAU23084和CCBAU53010快生菌均位于Rhizobium-Agrobacterium亚分支,而分离自安徽省

论文目录:

摘要

ABSTRACT

缩写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根瘤菌的分类历史及研究进展

1.3 根瘤菌分类的研究技术—多相分类技术

1.4 根瘤菌分类及系统发育的研究展望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菌株来源

2.2 菌株的纯化

2.3 菌株的回接及交叉结瘤试验

2.4 数值分类及表型特征分析

2.5 16S rDNA PCR RFLP分析

2.6 BOX-PCR指纹图谱分析

2.7 全细胞蛋白SDS—PAGE分析

2.8 IGS RFLP分析

2.9 16S rDNA全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2.10 DNA同源性分析

2.11 部分菌株共生基因的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3.1 数值分类结果分析

3.2 16S rDNA PCR RFLP结果与分析

3.3 BOX—PCR结果与分析

3.4 全细胞蛋白SDS—PAGE结果与分析

3.5 IGS PCR RFLP结果与分析

3.6 16S rDNA基因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3.7 共生基因的序列测定及系统发育学分析

3.8 部分菌株的交叉结瘤试验以及回接试验

3.9 G+Cmo1%的测定及DNA同源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2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数值分类原始数据表中菌序号所对应的菌株号

附录2 数值分类原始数据

附录3 16S rDNA RFLP原始数据

附录4 试验中所用试剂配方

致谢

发布时间: 2005-07-18

参考文献

  • [1].刺槐、黄檀、合欢根瘤菌的多相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D]. 陈文峰.中国农业大学2002
  • [2].合欢、金合欢和银合欢根瘤菌多相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D]. 王风芹.中国农业大学2005
  • [3].用多相分类确定分离自菜豆、杭子梢和决明的根瘤菌的分类地位[D]. 韩素贞.中国农业大学2002
  • [4].费氏中华根瘤菌嘌呤合成酶基因purL表达的改造对共生能力的影响及其在生态安全防范中的应用研究[D]. 谢波.华中农业大学2005

相关论文

  • [1].花生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D]. 杨江科.华中农业大学2002
  • [2].四川花生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D]. 张小平.华中农业大学2001
  • [3].中国大豆根瘤菌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D]. 陈明周.华中农业大学2002
  • [4].四川省根瘤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及葛属根瘤菌分类地位的确定[D]. 陈强.中国农业大学2004
  • [5].陕、甘黄土高原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体结构及固氮作用研究[D]. 王卫卫.西北大学2003
  • [6].相思树种根瘤菌的研究[D]. 吕成群.南京林业大学2004
  • [7].苜蓿中华根瘤菌耐盐分子机制的研究[D]. 魏巍.中国农业大学2005
  • [8].刺槐、黄檀、合欢根瘤菌的多相分类及系统发育研究[D]. 陈文峰.中国农业大学2002
  • [9].合欢、金合欢和银合欢根瘤菌多相分类与系统发育研究[D]. 王风芹.中国农业大学2005
  • [10].用多相分类确定分离自菜豆、杭子梢和决明的根瘤菌的分类地位[D]. 韩素贞.中国农业大学2002

标签:;  ;  ;  ;  ;  

中国不同地区的山蚂蝗、甘草根瘤菌多相分类和系统发育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