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跃武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人民医院中医科云南西双版纳666100)
【摘要】目的:探讨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仅口服西药甲钴胺片,观察组根据患者分期采取相应的针灸方法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与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67%,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各指标差异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能够显著提升治疗效果,减轻面神经麻痹程度,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分期治疗;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4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8)21-0330-02
周围性面瘫是由面神经管内面神经的非特异性炎症所引起的一种周围性面肌瘫痪,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口眼歪斜。周围性面瘫的确切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多认为与嗜神经病毒感染有关,若治疗方法不当将严重影响患者面部肌肉正常功能,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故本病的治疗干预需引起重视[1]。以往临床多采用西医方法治疗,但治疗效果差强人意,我院根据周围性面瘫患者临床分期不同,采取相应的针灸方法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其中57例为门诊患者,41例为住院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有男性26例,女性23例,最小年龄21岁,最大年龄65岁,平均年龄(44.38±6.13)岁,左侧面瘫28例,右侧面瘫21例,临床分期:急性期16例,静止期22例,恢复期11例。对照组有男性25例,女性24例,最小年龄24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47.82±5.09)岁,左侧面瘫25例,右侧面瘫24例,临床分期:急性期19例,静止期19例,恢复期1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临床分期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诊断、分期与选择标准
1.2.1诊断标准临床症状、神经电生理及头部CT检查符合《周围性面瘫》诊断标准。
1.2.2分期标准分期标准参照《耳鼻咽喉科学》杨连松分期标准:发病1周内为急性期,1~3周为稳定期,3周后为恢复期。
1.2.3选择标准纳入标准:(1)符合疾病诊断及分期标准;(2)对本次研究完全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协议书;排除标准:(1)中枢性面瘫及其他疾病引起的面部表情肌瘫痪;(2)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3)依从性差。
1.3方法
对照组仅口服西药甲钴胺片(生产厂商:江西青峰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1440,药品规格:0.5mg*24s),用法用量:1片/次,3次/d或遵医嘱。观察组采取针灸分期治疗:(1)急性期:治疗原则为通络散寒,取患侧太阳、攒竹、地仓、颊车、迎香、太冲、凤池及颌骨穴,选择毫针浅度刺入,留针20min。(2)静止期:治疗原则为通经活血,取双侧合谷、梁丘、内庭及患侧地仓、阳白、丝竹空下,选择毫针斜刺,平补平泻行针,接通低频电流,其余部位选择毫针直刺,提插泻法为主,留针20min。(3)恢复期:取双侧足三里、关元、三阴交、四白、颊车、地仓、攒竹穴,选择毫针斜刺,平补平泻,接通低频电流,其余部位毫针直刺,留针20min,每天治疗1次,治疗10次后统计治疗效果。
1.4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闭眼、鼓腮动作恢复正常,露齿动作对称,额纹对称为痊愈;临床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闭眼、鼓腮、露齿动作基本对称,额纹对称有所恢复但不理想为好转;其他情况则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0%。(2)面神经麻痹程度:采用“House-Brackmann面神经麻痹程度分级评分”[2]评价患者治疗前后面神经功能。
1.5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以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以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讨论
周围性面瘫患者常表现为口眼歪斜、不能闭眼、鼓腮漏气等症状,本病属我国中医学“中风”范畴,病机为正气虚弱、外邪入侵,经脉失调后进而出现气滞血瘀的情况,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尤以秋冬季节发病率最高[3]。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经针灸分期治疗后,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明显高于对照组,面神经麻痹程度评分明显升高,组间差异显著(P<0.05),提示针灸分期治疗与常规西医方法相比,疗效更加显著,而且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在针灸治疗中根据患者所处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三个阶段分别采取相应的方法治疗,急性发作期面瘫主要为风邪外侵所致,因此治疗应该以通络散寒为主,针刺刺激强度要小毫针浅刺。静止期患者外邪已深入肌肉且循环于面部,正不敌邪,此时需增加针刺量以协助正气抵御外邪。恢复期外邪久驱不散,应该注意调和营卫,增加面部穴位针刺以促进气血运行。
综上所述,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采取针灸分期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面神经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唐晓敏,丁锐,王奇,等.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8):2054-2056.
[2]唐晓敏,丁锐,王奇,等.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中医外治杂志,2014,23(5):38-39.
[3]张小虎.针灸分期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应用与临床优势探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7,15(20):129-131.
作者简介:段跃武(1965-10),男,汉族,云南景洪,本科,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