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纱上铺皮方法的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张立森[1](2015)在《自体与冻存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初步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特大面积深度烧伤由于自体皮源极度紧缺,无法短时间内修复创面,中后期创面基底肉芽组织增生、局部感染,再次皮片移植存活率低,大面积裸露创面常常面临超高代谢、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甚至危及生命,特大面积深度烧伤的救治目前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重大挑战。据Robert Kraft,Wang cheng,Tuener Osler等人报道,烧伤面积60%-69%TBSA的救治成功率为87.1%,烧伤面积大于90%TBSA时救治成功率仅为47.8%,及时修复创面是提高救治成功率的关键之一。采用传统的大张皮植皮、邮票皮植皮、拉网皮植皮,虽然可以提高移植存活率、减轻瘢痕增生,尽可能恢复功能,但是由于扩展比例不足,不适合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目前修复特大面积深度创面的方法主要包括自体表皮细胞培养移植、Meek植皮、中国式的微粒皮移植、大张异体皮打洞自体小皮片嵌植等,然而,自体表皮细胞培养移植由于缺乏真皮后期瘢痕严重,后三者因覆盖生物膜或异体皮,分泌物不易引流,增加感染可能,皮片存活率不稳定。综上所述,现阶段仍缺乏移植存活率稳定、扩大面积比例大、愈合质量高的创面修复技术。因此,迫切需要寻求一种能够运用较小面积自体皮源修复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方法成为烧伤修复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本研究采用自体小皮片与冻存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的方法,经12年的临床观察表明,该方法使自体皮扩大比例达9-16倍,移植存活率达91.8±3.7%。而且,异体真皮长期存在,作为真皮替代物减轻了瘢痕形成。该方法为解决特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修复难题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案。第一部分自体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修复烧伤中后期大面积残余创面目的证实自体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不仅显着提高自体皮扩增比例,而且具有较强的耐受感染能力,从而能够有效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为烧伤中后期大面积深度创面的修复提供移植存活率高而又稳定可靠的方法。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14年间本烧伤中心收治的符合本试验入选标准的65例烧伤患者。采用自体和冻存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修复21例,采用微粒皮移植及MEEK植皮分别修复27例和17例。统计患者基本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创面面积、烧伤部位、并发症),应用Excel2013表格记录相关数据。2.皮肤移植前咽拭子采集不同部位创面分泌物标本,采集标本后及时送检,测定菌株种类,计算创面细菌阳性率(细菌培养阳性创面数/创面总数×100%)。3.术后创面定期换药,观察创面愈合过程,记录创面愈合时间,计算创面愈合百分率。首先,比较混合移植组与微粒皮移植组、MEEK移植组创面愈合率的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其次,分析创面愈合过程的影响因素;最后,比较混合移植组与微粒皮移植组、MEEK移植组植皮存活率稳定性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4.随访观察1年—2年,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评价创面愈合质量,并比较混合移植组与微粒皮移植组、MEEK移植组之间差异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5.采用纹身技术对异体小皮片染色,随访时间为1年-2年,免疫组化追踪异体真皮转归及作用。6.统计学方法:采用Shapiro-Wilk检验、Levene检验、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Mauchly检验、Mann-Whitney U、卡方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元线性回归、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回顾分析2002年到2014年间65名严重烧伤患者,男、女之比为47:18,平均年龄为35.2±6.7岁,平均烧伤面积84.1±7.5%TBSA,伤后20-37d残留大面积裸露创面,平均为61.1±8.1%TBSA。包括43名创面溶痂的患者,22名植皮失败的患者。其中8名患者伴有高血压,4名伴有糖尿病,2名为肥胖患者。所有患者均无合并有其他皮肤疾病、免疫低下或缺陷等基础疾病,无激素、免疫抑制剂等用药史。2.植皮前创面局部细菌培养显示自、异体混合移植、微粒皮移植及MEEK植皮创面的阳性率分别为94.1%、92.2%、89.5%,细菌分布主要为Staphylococcus aureus,Acinetobacter baumannii,Streptococcus viridans,pseudomonas aeruginosa and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3.肉眼观察可见:混合移植术后7-10天自体皮片开始向四周扩展,14-20d自体皮片表皮扩展融合,异体表皮逐渐被自体表皮爬行、替代。3-4周,经大体观察,异体真皮仍清淅可见,随移植时间延长,异体真皮与自体真皮界限模糊。残余创面在烧伤后21-59天进行植皮,混合移植组、微粒皮移植组、MEEK皮移植组平均修复创面面积分别为27.0%TBSA、25.0%TBSA、24.0%TBSA。混合移植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微粒皮移植组和MEEK移植组,分别为91.8±3.7%、66.5±6.9%、75.4±5.1%(P<0.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植皮方式、植皮部位、基础疾病可影响创面的愈合率,在同等条件下,微粒皮和Meek植皮的创面愈合率较自、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分别低24.567%、16.799%。经Levene检验,混合移植创面愈合率稳定性(SD=3.7)较微粒皮移植(SD=6.9)高(F=23.779,P=0.000),而与MEEK植皮创面愈合率(F=5.726,P=0.019)相比无显着差异。4.随访1-2年,温哥华瘢痕量表得分混合移植组明显低于微粒皮移植组,有统计学意义(混合组:n=20,4.20±1.47;微粒皮组:n=16,6.00±2.37,P=0.008)。混合移植组与MEEK移植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MEEK组:n=12;4.33±1.61,P=0.813)。5.移植含有纹身图案的异体皮,术后2个月至2年,可见纹身颗粒位于真皮层内,胶原纤维排列规则,周围组织未见明显炎症反应,真皮乳突样结构形成,与临近的自体真皮结构相似。结论自体与冻存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显着提高了自体皮的扩大比例,移植后存活率高而稳定,而且异体真皮长期存在可作为真皮替代物,改善创面愈合质量。为利用有限的供皮区尽快修复烧伤中后期大面积深度创面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方法。第二部分典型病例报道1.特大面积烧伤患者救治,保证皮片移植即手术成功至关重要基于第一部分,我们得出采用自体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能够快速、有效的修复烧伤中后期大面积残余创面。显而易见,保证皮片移植存活即手术成功至关重要。为提高特大面积深度烧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我们于早期即采用自体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混合移植皮片存活率高,且存活率稳定,进一步缩短救治时间,显着提高患者救治成功率,降低患者住院费用。接下来报道2014年8月2日昆山爆炸事件烧伤患者采用自体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的救治典型病例。2.昆山爆炸事件典型病例报道3名患者烧伤面积均大于90%TBSA,III度烧伤面积均大于80%TBSA。入院第一时间给予抗休克、抗感染、营养支持、换药治疗,平稳度过休克期,采取保痂治疗。采用自体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成功修复创面。病例一:患者女性,43岁,粉尘爆燃烧伤全身98%TBSA,其中III°烧伤面积为90%TBSA。伤后第6天行MEEK植皮术,之后行4次自体与冻存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伤后30天残余烧伤创面约27%TBSA,伤后65天创面基本修复。病例二:患者女性,39岁,粉尘爆燃烧伤全身90%TBSA,其中III°烧伤面积为82%TBSA。伤后第8天行MEEK植皮术,之后行4次自体与冻存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伤后30天残余烧伤创面约20%TBSA,伤后61天创面基本修复。病例三:患者男性,46岁,粉尘爆燃烧伤全身96%TBSA,其中III°烧伤面积为90%TBSA。伤后第7天行MEEK植皮术,之后行4次自体与冻存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伤后30天残余烧伤创面约25%TBSA,伤后67天创面基本修复。
刘长龙[2](2013)在《猪皮促创面愈合活性肽的制备分离及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将猪皮经酶解制备促创面愈合活性肽;对其促创面愈合活性部位或单体进行分离纯化和鉴定,对其促愈合机理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单因素考察结合正交试验优选猪皮仿生酶解工艺;以主要药效学指标考察超滤工艺;以脱盐率、肽收率为指标考察电渗析脱盐工艺;以总肽含量为指标正交优选喷雾干燥工艺;以大孔吸附树脂DA201-C及葡聚糖凝胶G-25对猪皮胶原肽进行分离纯化;以ESI-Q-TOF2质谱仪对活性部位进行肽序列分析;对猪皮胶原肽中的甘氨酸、脯氨酸进行定性鉴别;柱前衍生化法测定猪皮胶原肽中羟脯氨酸含量;以免疫组织化学法考察其对大鼠皮肤创面修复的促进作用。结果:加鲜猪皮重量1.5%的胃蛋白酶,调pH值至1.5~2.0,40℃保温酶解2h,调pH值至7.5~8.0后加入药材重量2.0%的胰蛋白酶,40℃保温酶解4h;酶解液经截留分子量为3KDa的中空纤维超滤膜超滤,超滤液过电渗析器除盐,脱盐率达88%;脱盐肽溶液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1.10~1.15,以进风温度160℃,出风温度80℃进行喷雾干燥,得到猪皮胶原肽。将胶原肽溶液上DA201-C,收集水洗脱部位,冷冻干燥;上葡聚糖凝胶G-25,收集第65~70管洗脱液,冷冻干燥。测定主要活性部分相对分子质量在800~2000Da之间,测定其中两个肽序列;猪皮胶原肽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羟脯氨酸含量大于10.0%;能有效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增殖,可促进大鼠创伤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结论:猪皮促创伤愈合活性肽制备分离及纯化工艺稳定,能通过促进相关因子的表达促进创面愈合。
蔡增晓[3](2011)在《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用于皮肤组织工程》文中研究说明组织工程学是一门跨学科科学,包含材料工程和分子生物学的基本原理,目的是为了形成破损组织、器官的生物替代品;因此组织工程学也被称作‘再生医学’,是目前治疗难以治愈的疾病的最理想的医疗方法。组织工程的关键也是具有挑战性的一步就是找到能够模拟天然组织中的细胞外基质(ECM)且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降解速率与新组织的形成速率相匹配的三维多孔支架。设计外源性细胞外基质的最佳方法就是仿生,即模仿天然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的组成、结构与功能,将天然细胞外基质作为支架使细胞聚集分化而形成新的组织。本课题从仿生角度出发,利用天然蛋白质及多糖为原材料,通过静电纺的方法制备出纳米纤维,从组成、结构两个方面进行仿生。首先,本文选取天然丝素蛋白(Silk fibroin, SF)和壳聚糖(Chitosan, CS)这两种天然生物材料,利用高压静电纺的方法制备出纳米纤维支架。通过扫描电镜(SEM,5,000×)和ImageJ软件分析纳米纤维支架纤维直径,发现随着壳聚糖含量的增加纤维直径减小,利用红外光谱(FTIR)分析纤维的化学组分发现通过静电纺之后没有发生化学反应。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在静电纺丝以后,纤维的物相结构发生变化,静电纺纤维更趋向于无定型态。通过对纳米纤维膜力学性能的分析,发现随共混体系中丝素蛋白-壳聚糖比例的变化,其力学性能也发生变化。由于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耐水性差,力学性能也不够强,因此我们选择用戊二醛做交联剂对纳米纤维膜进行交联,交联后我们通过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丝素蛋白的构象由不稳定的α螺旋转变成稳定的p折叠片层结构,交联后平均断裂强度有所增加,但是平均断裂延伸有所降低,主要因为交联后分子链之间作用力加强,但分子链纤维移动受阻。另一方面选取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利用MTT试验分析细胞增殖情况,MTT试验显示纳米纤维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HE染色观察比较细胞延伸、增殖的群体效应,发现细胞与纤维黏附的很好且细胞形态呈梭形;SEM(3,000×)观察黏附在支架表面单个细胞的形态发现细胞的触角已经延伸到纤维下方。通过透气率、抑菌试验,及体外动物实验,多角度检测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纤维支架在皮肤组织工程应用上的可行性,发现制备的纤维支架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以上结果显示,丝素蛋白—壳聚糖静电纺纳米纤维是一种细胞相容性良好,具有高比表面积,孔隙率及抑菌效果的皮肤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虽然研究还处于实验阶段,但为皮肤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制备和选取,进一步开展组织工程化人工皮肤的研究以及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和科学依据。
朱美花,李松梅[4](2000)在《油纱上铺皮方法的改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姜翠华,赵彦文[5](1999)在《活动矫治器在埋伏牙暴露与牵引术中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
二、油纱上铺皮方法的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纱上铺皮方法的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自体与冻存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初步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混合移植修复烧伤中后期大面积残余创面 |
一、资料和方法 |
二、创面深度的判断 |
三、治疗方案 |
四、创面愈合率计算 |
五、外观与功能观察 |
六、异体真皮追踪 |
七、皮肤组织结构观察 |
八、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典型病例报道 |
一、特大面积烧伤患者救治,保证皮片移植即手术成功至关重要 |
二、昆山爆炸事件典型病例报道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说明 |
致谢 |
(2)猪皮促创面愈合活性肽的制备分离及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课题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绪论 |
1 猪皮的研究 |
1.1 猪皮基本研究情况 |
1.2 现代应用情况 |
2 胶原蛋白的研究概况 |
2.1 概述 |
2.2 胶原 |
2.3 胶原肽 |
3 活性肽的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
3.1 活性肽研究概况 |
3.2 活性肽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
第二章 猪皮胶原肽的制备 |
1 仪器耗材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型号 |
2 酶的种类考察 |
2.1 各酶酶解液的制备 |
2.2 总肽含量测定 |
2.3 各酶解液凝胶愈合率测定 |
2.4 小结 |
3 仿生酶解工艺考察 |
3.1 猪皮酶解前处理方法考察 |
3.2 加水倍量 |
3.3 酶解温度 |
3.4 胃蛋白酶酶解 pH 考察 |
3.5 胰蛋白酶酶解 pH 考察 |
3.6 胃蛋白酶加酶量考察 |
3.7 胃蛋白酶酶解时间考察 |
3.8 胰蛋白酶加酶量考察 |
3.9 胰蛋白酶酶解时间考察 |
3.10 正交试验优选酶解工艺 |
4 猪皮胶原肽超滤工艺考察 |
4.1 超滤预处理 |
4.2 超滤工艺考察 |
5 电渗析除盐工艺考察 |
5.1 工艺指标的考察 |
5.2 样品的制备 |
5.3 上样 pH |
5.4 上样浓度 |
5.5 上样流速 |
5.6 操作电压 |
5.7 正交试验优选电渗析除盐工艺 |
6 干燥工艺考察 |
6.1 冷冻干燥 |
6.2 喷雾干燥 |
6.3 冻干与喷干工艺比较 |
第三章 猪皮胶原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
1 仪器耗材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型号 |
2 大孔树脂分离考察 |
2.1 大孔树脂预处理 |
2.2 静态吸附考察 |
2.3 上样流速考察 |
2.4 上样浓度考察 |
2.5 分级洗脱考察 |
2.6 不同洗脱部位对 L929 增值作用的影响 |
2.7 结果 |
2.8 水洗脱部位不同氨基酸含量 |
3 葡聚糖凝胶分离考察 |
3.1 葡聚糖凝胶 G-25 分离 |
3.2 不同洗脱部位对 L929 增值作用的影响 |
3.3 不同洗脱部位分子量分布 |
4 猪皮胶原肽的序列分析 |
4.1 仪器及试药 |
4.2 方法与结果 |
4.3 讨论 |
第四章 猪皮及猪皮胶原肽的质量标准研究 |
1 仪器耗材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型号 |
2 猪皮质量标准草案 |
2.1 性状 |
2.2 鉴别 |
2.3 检查 |
2.4 含量测定 |
3 猪皮胶原肽质量标准草案 |
3.1 处方与制法 |
3.2 性状与鉴别 |
3.3 检查 |
3.4 含量测定 |
3.5 相对分子量分布测定 |
4 猪皮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4.1 性状与鉴别 |
4.2 检查 |
4.3 含量测定 |
5 猪皮胶原肽质量标准草案起草说明 |
5.1 性状及鉴别 |
5.2 检查项 |
5.3 含量测定 |
第五章 猪皮胶原肽主要药效学实验 |
1 仪器耗材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型号 |
2 胶原肽对大鼠皮肤缺损修复的免疫组化实验 |
2.1 分组 |
2.2 实验动物造模方法 |
2.3 给药方法 |
2.4 实验取材方法 |
2.5 免疫组化图片制作过程 |
2.6 检测及数据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3)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用于皮肤组织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组织工程概述 |
1.2 天然细胞外基质 |
1.3 静电纺概述 |
1.4 天然生物材料 |
1.4.1 壳聚糖 |
1.4.2 丝素蛋白 |
1.4.3 胶原 |
1.4.4 透明质酸 |
1.5 皮肤组织工程研究进展 |
1.5.1 组织工程皮肤概述 |
1.5.2 理想的组织工程皮肤替代物 |
1.6 统计学分析 |
1.7 本课题提出的目的和意义 |
1.8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表征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2.2.2 丝素蛋白的制备 |
2.2.3 溶液制备 |
2.2.4 纳米纤维的制备 |
2.2.5 形态表征 |
2.2.6 红外图谱分析 |
2.2.7 X-射线衍射分析 |
2.2.8 亲疏水性研究 |
2.2.9 拉伸力学性能测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静电纺条件筛选及形态研究 |
2.3.2 纺丝参数的筛选 |
2.3.3 纤维形态与直径分布 |
2.3.4 红外光谱分析 |
2.3.5 X-射线衍射分析 |
2.3.6 亲疏水性能 |
2.3.7 拉伸力学性能分析 |
2.4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的交联及性能测试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2.2 静电纺丝 |
3.2.3 戊二醛蒸气交联 |
3.2.4 溶解测试 |
3.2.5 性能测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交联条件选择 |
3.3.2 交联时间选择 |
3.3.3 在PBS中浸泡四天后的纤维形态 |
3.3.4 红外光谱分析 |
3.3.5 X-射线衍射 |
3.3.6 亲疏水性测试 |
3.3.7 交联后纳米纤维膜的力学性能 |
3.4 本章结论 |
第4章 细胞生物相容性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4.2.2 材料准备 |
4.2.3 细胞培养 |
4.2.4 细胞的增殖测试 |
4.2.5 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细胞在纤维上的生长形态 |
4.2.6 细胞电镜观察细胞在膜上的生长形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成纤维细胞在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纤维增殖实验 |
4.3.2 苏木精-伊红染色 |
4.3.3 成纤维细胞微观形貌观察 |
4.4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纤维膜应用于皮肤组织工程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
5.2.2 纳米纤维膜的制备 |
5.2.3 丝素蛋白-壳聚糖纳米纤维膜的交联 |
5.2.4 透气率测定 |
5.2.5 抑菌试验 |
5.2.6 动物实验 |
5.2.7 植入区的形态观察 |
5.2.8 植入区的HE染色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透气率 |
5.3.2 抑菌效果 |
5.3.3 植入区的形态观察 |
5.3.4 植入区的HE染色 |
5.4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总结 |
6.1 总结 |
6.2 后续工作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5)活动矫治器在埋伏牙暴露与牵引术中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般资料: |
二、方法与操作: |
三、结果: |
四、讨论: |
四、油纱上铺皮方法的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自体与冻存异体小皮片混合移植修复大面积深度烧伤创面的初步临床研究[D]. 张立森. 第二军医大学, 2015(04)
- [2]猪皮促创面愈合活性肽的制备分离及鉴定研究[D]. 刘长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3]丝素蛋白/壳聚糖复合纳米纤维用于皮肤组织工程[D]. 蔡增晓. 东华大学, 2011(07)
- [4]油纱上铺皮方法的改进[J]. 朱美花,李松梅. 中华护理杂志, 2000(01)
- [5]活动矫治器在埋伏牙暴露与牵引术中的临床应用[J]. 姜翠华,赵彦文.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199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