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变应性鼻炎补体及补体调节蛋白基因表达、蛋白检测的实验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耳鼻咽喉科学
作者: 郎军添
导师: 孙爱华,范静平,赵舒薇,王海青
关键词: 变应性鼻炎,补体,补体调节蛋白,鼻粘膜,基因表达,蛋白,大鼠
文献来源: 第二军医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变态反应性鼻炎是世界范围内的临床常见病,属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补体是机体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补体在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性疾病中所起到的作用已被广泛所认同,近年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补体活化产物(过敏毒素C3a和C5a)在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其中包括荨麻疹,过敏性哮喘及变应性鼻炎等。正常生理条件下,补体的活化受到补体调节因子的调控。在变应性鼻炎中补体究竟通过何种方式激活,补体及补体受体的基因表达有否变化,补体调节蛋白是否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病理过程,尚未见报道。我们力图通过研究补体及补体调节蛋白在变应性鼻炎中表达的变化,探讨补体及补体调节蛋白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以期进一步揭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并为将调节补体活化或应用补体抑制剂调控补体活性作为治疗变态反应性鼻炎奠定基础。 目的:研究补体C3、C4及补体调节蛋白C1-INH、MCP(CD46)在大鼠变应性鼻炎中mRNA表达和翻译的变化,证实补体及补体调节蛋白在变应性鼻炎发病中的作用,以期进一步揭示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 方法:健康、无鼻疾成年SD大鼠25只,随机分为2组,一组15只实验组,另组为对照组10只。实验组应用0.1%卵清蛋白辅以氢氧化铝佐剂建立变应性鼻炎大鼠模型,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取大鼠呼吸区鼻粘膜,采用RT-PCR方法检测其中补体C3、C4及补体调节蛋白CD46的表达情况,并应用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组织中补体C3、C4及补体调节蛋白C1-INH、CD46的蛋白含量,进行对比。 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中均有C3、C4表达,变应性鼻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实验组C3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有有显著差异(p<0.05),即实验组鼻粘膜补体成分C3表达水平上调,C4的mRNA表达水平两组间无差异(p>0.05),实验组鼻粘膜补体成分C4表达水平无上调。CD46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也都有表达,两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CD46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Western-Blotting结果显示试验组C3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实验组大鼠鼻粘膜中C3含量高于对照组,C4含量两组则无明显差异(p>0.05)。补体调节因子CD46含量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试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另一种补体调节因子C1-INH则没有显著差异。 结论:变应性鼻炎大鼠鼻粘膜C3含量增高,mRNA表达水平上调,提示补体C3
论文目录: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使用的信息资源库和网址
发布时间: 2006-05-08
参考文献
- [1].沈阳及周边地区变应性鼻炎血清过敏原特征及主要过敏原影响因素分析[D]. 褚彦玲.中国医科大学2018
- [2].敲除CCR3基因对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影响的实验研究[D]. 汪美群.南昌大学2017
- [3].变应性鼻炎基因表达谱及其相关基因研究[D]. 余少卿.第二军医大学2005
- [4].重组激活基因-1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机理及药物干预研究[D]. 吴革平.第二军医大学2005
- [5].Toll样受体2及Toll样受体4与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关系的研究[D]. 刘颖.复旦大学2005
- [6].实验性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重塑的特点及地塞米松和普仑司特的影响[D]. 佘文煜.吉林大学2006
- [7].变应性鼻炎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异同及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D]. 张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
- [8].变应性鼻炎iNOS-NO通路和外周血EOS-干细胞通路及其在药物治疗评价中的作用[D]. 张辉.山东大学2006
- [9].变应性鼻炎患者转录因子T-bet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尘螨变应原体内外刺激的反应[D]. 瞿申红.中山大学2006
- [10].SB328437干预小鼠变应性鼻炎模型的实验研究[D]. 毛涌.复旦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神经生长因子与变应性鼻炎关系的研究[D]. 谢志海.中南大学2003
- [2].黄芪脱敏汤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研究[D]. 赵弦.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
- [3].真菌变应原致变应性鼻炎豚鼠动物模型的建立和Eotaxin基因在上下呼吸道黏膜中的表达[D]. 张志明.中国医科大学2005
- [4].变应性鼻炎基因表达谱及其相关基因研究[D]. 余少卿.第二军医大学2005
- [5].重组激活基因-1在变应性鼻炎中的作用机理及药物干预研究[D]. 吴革平.第二军医大学2005
- [6].Toll样受体2及Toll样受体4与实验性变应性鼻炎关系的研究[D]. 刘颖.复旦大学2005
- [7].Eotaxin在变应性鼻炎发病机制中作用的研究[D]. 燕志强.第二军医大学2006
- [8].变应性鼻炎与哮喘气道炎症的异同及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影响[D]. 张弘.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
- [9].变应性鼻炎iNOS-NO通路和外周血EOS-干细胞通路及其在药物治疗评价中的作用[D]. 张辉.山东大学2006
- [10].变应性鼻炎患者转录因子T-bet的表达特征及其对尘螨变应原体内外刺激的反应[D]. 瞿申红.中山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