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锡化合物和烟碱类杀虫剂对牙鲆鱼鳃细胞株(系)的毒性效应与机理研究

有机锡化合物和烟碱类杀虫剂对牙鲆鱼鳃细胞株(系)的毒性效应与机理研究

论文题目: 有机锡化合物和烟碱类杀虫剂对牙鲆鱼鳃细胞株(系)的毒性效应与机理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海洋生物学

作者: 宿烽

导师: 张士璀

关键词: 牙鲆鱼,体外细胞毒性,有机锡化合物,烟碱类杀虫剂,细胞系

文献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人类使用的化合物据估计已近十万余种,并且还在以每年700多种的速度上升。其中对大部分化合物的潜在毒性缺乏研究。近年来细胞培养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化合物的毒性检测。本文将来自牙鲆鱼鳃的永生细胞系FG应用于有机锡化合物和烟碱类杀虫剂的细胞毒性检测及毒性机理的探讨研究中,在国内首次建立了利用永生海水鱼细胞系检测有机锡化合物和烟碱类杀虫剂的体外毒性分析方法,并结合对FG细胞的抗氧化防御系统的两种酶(SOD、GSH-Px)和腺苷三磷酶(ATPase)的活性,以及DNA电泳分析探讨了有机锡化合物和烟碱类杀虫剂的毒性作用机理。 有机锡化合物三丁基氧化锡(TBTO)的急性细胞毒性研究结果发现:1)在1.7×10-10到1.3×10-7mol/L浓度下细胞生长速度受到明显抑制。2)在TBTO作用下,FG细胞系的超微结构改变表现为:线粒体损伤严重,随着浓度的增加线粒体的损害加重,内嵴肿胀、破裂甚至溶解;内质网的间隙增大,核糖体从粗面内质网上脱落下来,游离于胞质中。 对于TBTO致毒机理的研究,首先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谷光苷肽过氧化物酶(GHS-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相同剂量(40ng/mL)不同时间的TBTO作用下的反应,发现在TBTO暴露组的FG细胞的SOD和GSH-Px的活性在短时间内升高,当FG细胞在TBTO环境下暴露2小时,SOD和GSH-Px的活性达到最高;但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两种酶的活性出现抑制现象。这一现象提示:在TBTO短时间作用下,FG细胞的抗氧化系统酶被激活,产生应激性反应,SOD和GSH-Px活性升高。但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FG细胞自身抗氧化防御系统也遭到破坏,即表现为抑制现象。对40ng/mL的TBTO暴露组不同时间段的FG细胞进行DNA提取后,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所提取的DNA进行检测,在8小时和12小时两个时间段发现降解DNA,形成典型的“DNA ladder”现象。这说明TBTO对FG的毒性作用启动了FG细胞的程序性死亡(即细胞凋亡)。该现象提示:TBTO可以导致FG细胞发生凋亡。而线粒体的损伤是导致细胞产生凋亡的直接原因,这与毒性机理研究中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改变的结果相一致。 烟碱类杀虫剂吡虫啉对牙鲆鱼鳃永生性细胞系FG应用于体外急性毒性检测的结果表明:吡虫啉浓度在0.5 μg/mL就对细胞表现出毒性效应,且毒性呈现出浓度依赖性。用中性红、MTT和细胞总蛋白检测三种方法检测到60μg/mL吡虫啉48小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是41.86、38.46和39.08 μg/mL。超微结构研究显示将细胞暴露在60μg/mL含有吡虫啉的培养基中48小时,线粒体受到严重破坏,如:内嵴肿胀或瓦解,但细胞核和粗面内质网仍然正常,这表明线粒体可能是吡虫啉最先影响的靶细胞器。 对啶虫眯的体外急性毒性检测中发现,最低有效浓度为1μg/mL,且毒性效应与啶虫眯的浓度呈线性关系。60μg/mL的啶虫眯48小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38.38、36.27和32.03 μg/mL。超微结构观察结果也表明线粒体受损最严重。线粒体是啶虫眯毒性作用的靶位点。

论文目录:

前言:海洋污染的严重性

第一章 污染物毒性检测的研究概况

1.1 污染物的毒性检测

1.1.1 体内检测

1.1.2 体外检测

1.2 鱼类细胞研究概况及其在水污染物毒性监测中的应用

1.3 有机锡化合物及烟碱类杀虫剂的毒性研究进展

第二章 三丁基氧化锡(TBTO)对牙鲆鱼(Phralichihys olivaceus)鳃细胞系FG的体外毒性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三丁基氧化锡(TBTO)对牙鲆鱼(Phralichihys olivaceus)鳃细胞系FG的致毒机理探讨

3.1 材料和方法

3.2 结果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吡虫啉对牙鲆鱼(Phralichihys olivaceus)鳃细胞系FG的体外毒性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啶虫眯对牙鲆鱼(Phralichihys olivaceus)鳃细胞系FG的体外毒性

6.1 材料和方法

6.2 结果分析

6.3 讨论

第六章 吡虫啉和啶虫眯对牙鲆鱼(Phralichihys olivaceus)鳃细胞系FG的致毒机理探讨

5.1 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分析

5.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发布时间: 2005-10-26

参考文献

  • [1].几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青岛近海常见海洋动物的毒性效应[D]. 朱丽岩.中国海洋大学2005
  • [2].无机砷在淡水浮游植物和动物中的富集与毒性效应研究[D]. 汪宁欣.南京大学2014
  • [3].镉对吉富罗非鱼毒性效应及繁殖力影响的研究[D]. 罗永巨.南京农业大学2015
  • [4].典型PPCPs繁殖毒性效应与水生态风险评价[D]. 刘娜.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
  • [5].菲律宾蛤仔在苯并[a]芘胁迫下毒性效应与污染检测技术的研究[D]. 刘栋.中国海洋大学2014
  • [6].氟喹诺酮类污染物对抗氧化酶的毒性效应、机理及其检测的研究[D]. 曹照真.山东大学2015
  • [7].双酚A及其替代物双酚S对鱼类免疫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毒性效应与作用机理[D]. 裘文慧.上海大学2016
  • [8].石油烃污染对马粪海胆的毒性效应及分子机制研究[D]. 吕福荣.大连海事大学2009
  • [9].农杆菌毒性效应因子与宿主相关蛋白互作研究及功能验证[D]. 史勇.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 [10].典型氯酚类化合物对稀有鮈鲫肝脏的毒性效应和机理研究[D]. 房彦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

相关论文

  • [1].杀螨剂唑螨酯对牙鲆及其鳃细胞系的毒性研究[D]. 那娜.中国海洋大学2008
  • [2].褐点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三种细胞系的建立、病毒敏感性以及环境污染物对其毒性作用的研究[D]. 魏云波.中国海洋大学2009
  • [3].混合重金属离子在鲫鱼(Carassius auratus)中的积累机制与分子毒性研究[D]. 周新文.浙江大学2001
  • [4].海水鱼细胞系FG、SPH和RSBF的特性分析及其在典型海洋污染物毒性检测上的应用[D]. 郭华荣.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2001
  • [5].有机锡分析方法的建立及其在中国部分水环境中的暴露水平和风险评价[D]. 高俊敏.重庆大学2004
  • [6].不同形态有机锡化合物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D]. 张朝红.华东师范大学2005
  • [7].文昌鱼和玫瑰无须鲃的精子运动及其在污染物急性毒性检测中的应用[D]. 胡家会.中国海洋大学2005
  • [8].几种环境内分泌干扰物对青岛近海常见海洋动物的毒性效应[D]. 朱丽岩.中国海洋大学2005
  • [9].壬基酚对玫瑰无须鲃及牙鲆鳃细胞系的毒性效应[D]. 肖勤.中国海洋大学2006
  • [10].阿维菌素类药物对玫瑰无须鲃及牙鲆鳃细胞系的毒性效应[D]. 许玉艳.中国海洋大学2006

标签:;  ;  ;  ;  ;  

有机锡化合物和烟碱类杀虫剂对牙鲆鱼鳃细胞株(系)的毒性效应与机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