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论文摘要

无论是语内翻译还是语际翻译,对文本的语言作出正确解读,是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一项工作。本文从语言学、翻译学、文献学等研究相结合的角度,首次把《三国志》这一重要典籍的十余种中文今注今译本放在一起,对其词汇注译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注译体例进行全方位的解读,这对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和古籍今注今译都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首次将日译本和十一种中文“复译本”进行全面对比分析,可以从中考察出中日两国学者对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整体水平以及对汉语古籍今译在理念、方法、内容上的异同,同时可以了解并分析日本学者对中古汉语的重要典籍——《三国志》研究的全面信息,提升《三国志》研究的整体水平。本论文所涉及的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本文对中日译本各自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三国志》中的一些疑难词语等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就古籍今注今译的原则、方法、体例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对汉语古籍翻译成日语文本,重点从文体和词语对译的角度,做了一些初步的、前人尚未涉及到的研究工作。对《三国志》的词汇研究可以为古籍今注今译提供语言学上的帮助,对《三国志》今注今译的研究也将促进中古汉语词汇研究的深化和完善。对《三国志》唯一一个完整的今注今译本——日译本的研究,更可推动汉语古籍学术研究的国际化交流。为行文方便的考虑,我们把中古汉语的词汇分成两大类来对《三国志》各今译本进行考察。一类我们把它归纳为“特殊词汇”,包括职官名、人名、地名、以及其它文化方面的词汇,即论文第二、三、四章所讨论的内容。这类词汇属于古籍今译中的难点。余下的我们把它归纳为“普通词汇”,放在论文的第五、六、七章中讨论。重点考察了这一类词语中的疑难词语、日译本的存疑词语。正文由下列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对中日《三国志》词汇研究、今注今译所取得的成果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简要回顾和述评。重点分析了日本学者研究中古汉语的独特视野和方法、日译本的精详完备等内容。对国内学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第二部分,对中日译本在中古汉语特殊词汇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讨论了日译本提出的有关中古汉语特殊词汇存疑的内容。主要包括:职官词汇、人名词汇、地名词汇和文化词汇这四个方面。可多方位促进《三国志》研究工作。第三部分,指出并分析了中日《三国志》今译本普通词汇翻译的失误之处、日译本词语存疑之处。这对《三国志》的词汇研究、今译工作乃至对词典的编撰都可起到一定的补正作用。第四部分,以《三国志》中文今注今译本为解剖对象,对古籍今注今译相关理论的运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围绕《三国志》日译本,从语体、韵文、同形词等角度对汉籍日译提出了一些前人尚未涉及的观点。从广义词汇学的研究角度出发,本文还结合中日学者对中古汉语特别是《三国志》词汇研究的主要成果,把日本学者藤井守的《三国志语汇集》和《三国志裴氏注语汇集》放入大型历史语文辞典和各今注今译本中加以考察。这对中古汉语词汇研究、辞书补正、古籍今译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出于论文结构上的考虑,我们把这部分内容放在附录一和附录二作专题讨论。本论文主要有以下创新点:1.阐述了语言学对翻译学、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对《三国志》今译的特殊重要作用。在古籍今译理论建设方面,提出了“古籍注译学”的概念以及古籍今译理论研究“三阶段”说(8.1.2),并对古籍今译文本的表现样式作了较为全面的探讨(1.1.3;8.1.3)。紧扣异质文化、特别是异质语言在语际翻译中的种种现象,分析了汉语和日语构词、韵律的不同特征,阐明了“训读法”对汉语古籍韵文翻译成日语的重要性,指出了先行研究存在的讹误之处(8.2.2)。提出“汉日同字语”的概念,探讨了“汉日同字语”在古籍日译中的转换手法,并就“外来语”在汉语古籍日译中的作用也作了较深入的研究(8.2.3)。2.对中日译本在中古汉语词语今译中产生的失误、存在的疑问作了详尽的分析研究。指出了中文今译本在词语注译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原因(第二、五章中的数百条中古汉语词汇),从中可以得到古籍今译时词汇方面的重点和难点,并促进中古汉语词汇研究。分析了日译本在词语注译方面出现的失误及其特征(第三、六章中的百余条中古汉语词汇),不仅可以为汉语古籍日译提供丰富的个案研究,而且还能对多语种的语际翻译具有示范研究的价值。讨论了日译本提出的存疑词语(第四、七章中的二百余条中古汉语词汇),并对其中数十条词语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能够深化中古汉语词汇研究。3.结合中古汉语词汇研究成果、大型历史语文辞书、中日《三国志》今译各本,对藤井守两种《语汇集》作了较全面的研究,可对大型历史语文词典起到完善和增补的作用。可以增补《汉语大词典》的立目(附录1.2中的三百余个词条)、提前《汉语大词典》的书证(附录2.1.2中的二百七十五个词条)、补正《汉语大词典》的释义(附录2.2中的十三个词条)。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0.1 研究缘起
  • 0.1.1 翻译学与语言学
  • 0.1.2 为什么要研究中日《三国志》今译本
  • 0.1.3 《三国志》今译离不开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 0.1.4 《三国志》今译研究可以促进古籍今译理论的发展
  • 0.2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0.2.1 选题的理论意义
  • 0.2.2 选题的实际意义
  • 0.3 研究的思路方法
  • 0.3.1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0.3.2 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 第一章 《三国志》今注今译及词汇研究概述
  • 第一节 《三国志》今注今译研究概述
  • 1 《三国志》中文今注今译本的不足
  • 2 精详完备的《三国志》日译本
  • 3 中日《三国志》今注今译体例详解
  • 第二节 《三国志》词汇研究概述
  • 1 成果丰硕的《三国志》词汇研究
  • 2 日本学者颇具特色的研究成果
  • 3 藤井守《语汇集》研究价值
  • 第二章 中古汉语特殊词汇研究之一:中文今译本的误译
  • 第一节 职官词汇误译
  • 第二节 人名词汇误译
  • 第三节 地名词汇误译
  • 第四节 文化词汇误译
  • 第三章 中古汉语特殊词汇研究之二:日译本的误译
  • 第一节 职官词汇误译
  • 第二节 人名词汇误译
  • 第三节 地名词汇误译
  • 第四节 文化词汇误译
  • 第四章 中古汉语特殊词汇研究之三:日译本存疑词汇
  • 第一节 职官词汇存疑
  • 第二节 人名词汇存疑
  • 第三节 地名词汇存疑
  • 第四节 文化词汇存疑
  • 第五章 中古汉语普通词汇研究之一:中文今译本的误译
  • 第一节 语境的误读
  • 第二节 易解词语的误译
  • 第三节 难解词语的误译
  • 第四节 成语典故的误译
  • 第六章 中古汉语普通词汇研究之二:日译本的误译
  • 第一节 语境的误读
  • 第二节 易解词语的误译
  • 第三节 难解词语的误译
  • 第七章 中古汉语普通词汇研究之三:日译本存疑词汇
  • 第一节 语境可释词语
  • 第二节 易解词语可释
  • 第三节 难解词语可释
  • 第四节 共同存疑词语研究
  • 第八章 古籍今注今译理论与《三国志》今注今译实践
  • 第一节 中文今注今译理论与实践简述
  • 1 必须充分吸收专书研究的训诂成果
  • 2 今注与今译之不可分
  • 3 重视今注今译文本的表现样式
  • 4 古籍文本的现代解读问题
  • 5 等值翻译对史籍今译的特殊重要性
  • 6 《三国志》今注今译展望
  • 第二节 《三国志》日译本与古籍日译研究例说
  • 1 常用汉日翻译手法例说
  • 2 汉日文体翻译例说
  • 3 汉日词语翻译例说
  • 余论:《三国志》日译本研究价值再思考
  • 一、可以全面提升《三国志》本体研究水平
  • (一)异文考释
  • (二)标点正讹
  • (三)引文求证
  • (四)修辞解读
  • (五)官制探讨
  • (六)干支辨讹
  • 二、可以为汉籍多语种注译起到示范作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三国志》语汇与大型辞书立目—藤井守《语汇集》研究之一
  • 1.1 《语汇集》误收《三国志》中非词条目研究
  • 1.1.1 汉语和日语复音词成词标准略说
  • 1.1.2 藤井守误目辨析
  • 1.2 《语汇集》所见《中文》或《大汉和》收录条目简析
  • 1.2.1 释义、引例全同条目简析
  • 1.2.2 立目、释义、引例不同条目简析
  • 1.2.3 《大汉和辞典》(补卷)收录条目辨析
  • 1.3 《语汇集》未被大型历史语文辞典收录条目简析
  • 1.3.1 中古文献中未见或用例较少条目简析
  • 1.3.2 中古文献中用例较多条目简析
  • 附录2 《三国志》语汇与大型辞书例证及释义—藤井守《语汇集》研究之二
  • 2.1 《语汇集》与辞书例证考释
  • 2.1.1 《语汇集》用例晚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考
  • 2.1.2 《语汇集》用例早于《汉语大词典》书证考
  • 2.2 《语汇集》与辞书释义补正
  • 2.2.1 《汉语大词典》义项及词义补正
  • 2.2.2 《汉语大词典》释义体例商榷
  • 附录3 《三国志》日译本所见八篇“解说”译文
  • 附录4 日译本作者今鹰真先生与笔者通信复印件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三国志》看诸葛亮的历史形象[J].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2017(02)
    • [2].《三国志》历代史评价值初探[J]. 中华历史与传统文化研究论丛 2016(00)
    • [3].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最近新书[J]. 文史知识 2017(02)
    • [4].烽火三国 再议孟德[J]. 课堂内外创新作文(高中版) 2017(04)
    • [5].被窝窃读记[J]. 创新作文(初中版) 2017(02)
    • [6].《三国志》六十五卷[J]. 吉林画报 2017(02)
    • [7].卫温船队远航台湾1787周年[J]. 集邮博览 2017(08)
    • [8].为什么曹操比司马懿名声好[J]. 作文与考试 2017(30)
    • [9].《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多种艺术形象杂谈[J]. 参花(上) 2015(02)
    • [10].日本又掀《三国志》热[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15)
    • [11].读《三国志》札记[J]. 科教文汇(中旬刊) 2020(08)
    • [12].《三国志》课堂讲义 《三国志》其书(下)[J]. 书城 2016(05)
    • [13].从《三国志》中看陈寿的档案学思想[J]. 山西档案 2019(01)
    • [14].《三国志》中的廉吏形象及现代启示[J]. 绥化学院学报 2018(05)
    • [15].《三国志》讲义[J]. 读书 2017(01)
    • [16].中华书局简体本《三国志》勘误[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07)
    • [17].《三国志》的直书与曲笔[J]. 智富时代 2018(06)
    • [18].《三国志》“轻诗赋重子论”考论[J]. 中国文化研究 2013(04)
    • [19].浅谈《四库全书总目》之《三国志》提要[J]. 当代小说(下半月) 2009(03)
    • [20].从《三国志》评曰——论陈寿的“和为贵”思想[J]. 北方作家 2010(06)
    • [21].《三国志》成语的语源构成方式[J]. 语言研究集刊 2011(00)
    • [22].再论《三国志》书法的研读[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1)
    • [23].中华版《三国志》标点商榷(上)[J]. 宜春学院学报 2011(03)
    • [24].中华版《三国志》标点商榷(下)[J]. 宜春学院学报 2011(05)
    • [25].一部史 《三国志》[J]. 国学 2010(07)
    • [26].《三国志》及其演义之文化解析[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 [27].论《三国志》中司马炎的战略家本色[J].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4)
    • [28].《三国志》所述汉魏经学考[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2)
    • [29].《三国志》叙事研究综述[J].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17(06)
    • [30].从《三国志》评曰论陈寿的“和为贵”思想[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 2010(17)

    标签:;  ;  ;  ;  ;  

    中日《三国志》今译与中古汉语词汇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