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是一种慢性隐匿性、具有癌变倾向的炎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为上皮萎缩、粘膜固有层、粘膜下层胶原堆积和微血管病变。OSF微血管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和微血管数量的减少。血管内皮细胞不但是血液和组织之间的屏障,还通过合成、释放如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转移生长因子(TGF)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调控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过程,而其中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OSF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后,可通过NO等血管活性物质分泌的异常影响OSF的发生、发展。从分子水平阐明内皮细胞受损后NO等血管活性物质的变化,有助于进一步探讨OSF的发病机制及寻找治疗OSF的新途径。丹参注射液是一种重要的活血化淤的药物,具有抗氧化、抗免疫炎性反应、抗血小板黏附、活化、聚集,抗氧自由基、抗钙超载作用,已广泛用于治疗和辅助治疗肝、肺纤维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我科已用于临床治疗OSF并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其治疗OSF的确切机制至今仍不清楚,故本研究从分子水平观察OSF微循环损伤后iNOS和eNOS表达的变化、探讨丹参治疗OSF的可能机制是否与其发挥内皮细胞的保护效应有关。目的(1)通过观察丹参治疗前后OSF病人病理学的改变,显微镜下微血管数目、密度的变化,电镜下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证实丹参对OSF的治疗作用,(2)通过观察NOS表达的变化探讨丹参治疗OSF及其内皮细胞保护效应的作用机制。方法(1) 14例OSF自愿者行丹参治疗前后病理切片检查(2)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统计分析iNOS和eNOS在正常口腔粘膜和OSF早、中、晚期及治疗后中期的表达变化。(3)观察显微镜下微血管的数目、密度,电镜下血管内皮细胞、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丹参治疗后病理学检查及微血管密度显示丹参治疗OSF有效。(2)早、中、晚期OSF各组织iNOS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粘膜(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OSF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OSF中期)与治疗前中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早、中、晚期OSF各组织eNOS阳性率均高于正常粘膜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OSF病变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中期)与治疗前(中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微血管密度显示治疗后组有明显新生的微血管,与治疗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透射电镜观察丹参治疗后内皮细胞超微结构逐于正常,显示丹参对内皮细胞有显著的保护作用。结论:1、丹参治疗OSF有效。2、OSF组织iNOS和eNOS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口腔粘膜。3、丹参治疗OSF的作用可能与直接或间接调节iNOS或eNOS的表达有关。4、丹参对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丹参论文; 血管内皮细胞论文; 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论文;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