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机理与管理模式研究

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机理与管理模式研究

论文摘要

随着创新活动的日益系统化以及在管理领域的不断延伸,成功的企业创新越来越需要释放每个员工的创造力,并依赖于更多更广泛的员工参与其中。这种全员创新理念正逐渐被关注和认同。为此,本文基于全面创新管理(TIM)视角,沿着“是什么——如何运行——如何管理”的逻辑思路,建立全员创新研究的理论框架,分析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机理与管理模式,从而为企业创新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内容包括如下八章: 第一章绪论,包括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逻辑框架、技术路线与结构安排,基本概念、主要创新点和研究方法等内容。笔者认为,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为特征的网络环境给企业全员创新带来机遇和挑战,一方面,企业创新所需的知识信息越来越广泛地分布在每个员工之中,也越来越快捷地将不同职能职务员工联系起来,使得全员创新在企业实现和实施成为可能;另一方面,网络条件下个性化的顾客需求以及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更多更广泛的员工参与创新,实现个体与集体创新的互动,从而释放大多数员工的创造力,提高全员创新效率。上世纪50年代,一些国有企业推行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群众性合理化建议与班前班后的生产会议活动等,是全员创新的初步实践,并取得显著创新绩效。此后,全员创新未能在我国企业得到充分发展,却先后在日本企业以及其他领先企业如3M、GE、三星等大力推行。通过相关资料的分析、交流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总结了国内企业全员创新主要存在的三个问题:一是员工创新动力不足,组织支持不力;二是缺乏对个体与集体创新内在互动机制的认识,导致全员创新效果不佳;三是企业创新管理缺乏全面协同,制约全员创新的有效开展。笔者认为,当前全员创新研究应聚焦于三个方面:明确全员创新内涵特征;分析全员创新的系统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探讨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模式。 第二章理论研究综述。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本章首先考察全员创新研究的理论背景,回顾企业创新主体从企业家单主体到专家多主体,再到全员性主体的演化历程。创新理论从关注管理、技术、市场等多主体参与创新,到强调包括一线员工在内的所有企业员工参与创新,昭示着企业创新全员化的研究趋势。但相关分析存在零碎、非系统、非连续的不足,也鲜见以全员创新为主题的系统研究。为此,笔者对创新内容、不同层面的个体与集体的创新行为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并分析了当前创新管理模式的特点。笔者认为,基于不同创新类型和过程阶段,个体与集体创新互动是当前员工创新行为研究的一个重点,也是全员创新内在机理分析的一个突破口。在此基础上进行的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机理与管理模式研究,正好顺应企业创新管理的全面性趋势。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企业全员创新的现实环境
  • 1.1.2 国外企业全员创新的实践与认识
  • 1.1.3 我国企业全员创新实践与当前主要问题
  • 1.2 研究问题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结构安排、逻辑框架与技术路线
  • 1.5 基本概念界定
  • 1.6 主要创新点与研究方法
  • 1.6.1 主要创新点
  • 1.6.2 主要研究方法
  • 2 理论研究综述
  • 2.1 企业创新主体研究的文献回顾
  • 2.1.1 企业家单主体创新研究
  • 2.1.2 专家多主体创新研究
  • 2.1.3 全员性主体创新研究
  • 2.1.4 企业创新主体理论的评述
  • 2.2 创新内容的理论研究
  • 2.2.1 创新定义
  • 2.2.2 创新类型
  • 2.2.3 创新过程
  • 2.2.4 创新内容研究评述
  • 2.3 创新行为的理论分析
  • 2.3.1 创新行为研究概述
  • 2.3.2 个体创新
  • 2.3.3 集体创新
  • 2.3.4 创新行为研究评述
  • 2.4 全员创新管理的全面观
  • 2.4.1 全员创新管理内容及其要素的相关研究
  • 2.4.2 创新管理全面观
  • 2.4.3 全员创新管理的全面观评述
  • 2.5 本章小结及启示
  • 3 TIM及其对全员创新的阐释
  • 3.1 全面创新管理(TIM)理论形成
  • 3.2 基于全员创新的TIM的理论框架
  • 3.2.1 基于全员创新的企业创新管理趋势
  • 3.2.2 基于全员创新的TIM理论模型
  • 3.2.3 基于全员创新的TIM理论模型的应用特征
  • 3.3 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的内涵与特征
  • 3.3.1 基于全面创新思想的创新全员性分析
  • 3.3.2 基于全时空的全员创新个体与集体维度的提出与界定
  • 3.3.3 基于全要素创新的全员创新管理要素的界定
  • 3.3.4 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的基础性地位分析
  • 3.3.5 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与传统全员创新的比较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个体与集体互动的企业全员创新的机理研究
  • 4.1 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的系统建构观
  • 4.1.1 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的建构模型
  • 4.1.2 全员创新的主体建构性行为分析
  • 4.1.3 企业全员创新的主体与客体的建构性关系分析
  • 4.2 基于个体与集体互动的企业全员创新运行机制研究
  • 4.2.1 企业全员创新实现机理分析
  • 4.2.2 基于个体与集体互动的企业全员创新3S运行机制分析
  • 4.2.3 基于TCL空调全员创新的案例研究
  • 4.3 基于C&D的全员创新运行模式的提出与分析
  • 4.3.1 从基于R&D到基于C&D的全员创新运行模式转化
  • 4.3.2 基于C&D的全员创新运行模式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相关要素关联性实证研究
  • 5.1 概念模型及其相关的研究假设
  • 5.2 问卷调查与数据分析方法
  • 5.2.1 问卷设计
  • 5.2.2 数据收集
  • 5.2.3 数据分析方法
  • 5.3 数据分析及结果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信度分析
  • 5.3.3 收敛效度分析
  • 5.3.4 区分效度分析
  • 5.4 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整体SEM模型与假设检验
  • 5.4.1 初始SEM模型检验与修正
  • 5.4.2 模型路径效果分析
  • 5.4.3 假设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 案例研究与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的协同管理模式
  • 6.1 宝钢全员创新管理模式的案例分析
  • 6.1.1 宝钢全员创新实施情况
  • 6.1.2 宝钢全员创新的管理模式
  • 6.1.3 宝钢全员创新管理模式分析
  • 6.2 X集团全员创新管理模式的案例分析
  • 6.3 三星全员创新管理模式的案例分析
  • 6.3.1 三星全员创新实施概况
  • 6.3.2 三星全员创新的管理模式
  • 6.3.3 三星全员创新管理模式分析
  • 6.4 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的协同管理模式与特征
  • 6.4.1 案例研究发现与企业全员创新的协同管理模式提出
  • 6.4.2 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的协同管理模式应用特征与测度
  • 6.5 本章小结
  • 7 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的系统动态模拟与政策分析
  • 7.1 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的SD模型构建
  • 7.1.1 建模目标
  • 7.1.2 SD模型因果图、流图和主要反馈环
  • 7.2 SD模型有效性检验
  • 7.3 SD模型行为与政策分析
  • 7.3.1 不同创新管理要素协同策略对企业全员创新的动态影响
  • 7.3.2 个体与集体创新互动程度对企业全员创新的动态影响
  • 7.3.3 创新投入水平对企业全员创新的动态影响及其比较
  • 7.3.4 企业员工规模对企业全员创新的动态影响及其比较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8.2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与现实意义
  • 8.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TIM基因与血液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A0)
    • [2].TIM基因与血液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5(A5)
    • [3].Tim技术优化磁共振成像工作流程[J]. 医疗卫生装备 2009(10)
    • [4].强直性脊柱炎与Tim分子[J].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10(10)
    • [5].Tim基因家族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关系的研究进展[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11)
    • [6].基于TIM技术的MRI在多发性骨髓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 中国医疗设备 2014(08)
    • [7].CFS与TIM治疗医院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对比分析[J].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8(09)
    • [8].Tim技术在MRI全脊柱扫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 海南医学 2011(04)
    • [9].创造力培养视角下的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教学深化研究——基于托伦斯创造力孵化教学模式(TIM)的尝试[J]. 教育观察(中下旬刊) 2014(20)
    • [10].甜菜夜蛾生物钟基因Per和Tim的分子克隆及昼夜表达动态[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12(01)
    • [11].利用技术整合矩阵(TIM)提升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4(05)
    • [12].TIM功能介绍及其在网络协作学习中的应用[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8(08)
    • [13].运用TIM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战略途径[J]. 管理工程学报 2009(S1)
    • [14].基于TIM在线办公平台的云端共享选书模式实践初探[J].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18(09)
    • [15].不同类型支原体肺炎外周血TIM和TLR基因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6(04)
    • [16].瓢虫Tim勇闯关[J]. 数学大世界(小学三四年级适用) 2013(Z2)
    • [17].TIM:基于PCAM与路由感知信息的多信道MAC协议[J]. 军事通信技术 2011(04)
    • [18].埃博拉病毒入侵:人TIM分子的结构与结合PS的分子基础[J]. 科学通报 2015(35)
    • [19].Tim基因家族及其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联研究进展[J]. 实用医技杂志 2015(02)
    • [20].广东省中小企业应用TIM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证研究[J]. 企业经济 2013(03)
    • [21].广东省中小企业应用TIM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理论溯源与实施框架[J]. 广东科技 2013(08)
    • [22].Tim技术在腰椎MRI中的价值[J].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13(10)
    • [23].TIM基因家族在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5(04)
    • [24].TIM:一种P2P网络激励机制[J].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2010(11)
    • [25].2009年TIM意大利超级杯[J]. 足球俱乐部 2009(14)
    • [26].TIM基因多态性与变应性鼻炎相关性研究进展[J]. 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0(10)
    • [27].在线文档更安全《TIM》V1.1.0[J]. 计算机与网络 2017(14)
    • [28].广东省中小企业应用TIM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实践——以珠海中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为例[J]. 北方经济 2012(20)
    • [29].Tim技术3D DCE-MRA在下肢动脉狭窄诊断中的应用[J]. 江苏医药 2011(20)
    • [30].3.0T磁共振使用体会之Tim[J]. 实用医技杂志 2008(28)

    标签:;  ;  ;  ;  ;  

    TIM视角下企业全员创新机理与管理模式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