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昆曲文本与刊刻研究

明代昆曲文本与刊刻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明代昆曲文本与刻本为研究对象,总结昆曲的传播规律。从明代昆曲文本形式考察昆曲文本在明代的存在状况、传播状况,印证明代昆曲发展、繁荣的过程以及以往学者对昆曲发展规律的总结,明确明代昆曲文本在昆曲传播中的意义。在研究的过程中,本文以文献学为基础,整理出《明代昆曲文本传播大事记》,明确昆曲文本的主要存在方式是刻本,刻本是明代昆曲文本传播的主要途径。根据昆曲文本的存在方式,以刊刻本为研究主体,总结昆曲文本刊刻的特点,根据这些表象,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对昆曲文本传播史做一个新角度的考释。肯定在昆曲的传播过程中,文本做出的重要贡献;肯定在文本的传播过程中,刻印业对昆曲文本的传世和留存贡献巨大。刻本的版本状况、刻印质量等方面影响传播,昆曲文本的版本特点反映当时昆曲文本的传播状况。本文分几个方面论述明代昆曲文本与刻本状况:一、根据昆曲的内涵与外延确定了昆曲文本的范围。从昆山腔与海盐腔等南戏诸声腔的关系明确昆曲的内涵,从南曲戏文到传奇变化明确昆曲文本的外延。根据明代昆曲文本的类型总结明代昆曲的创作方式为改编,肯定这些改编本的文学价值和文献价值。二、昆曲的传播除了家乐等演出形式外,还有文本传播这一特殊的形式。明代中后期昆曲演出兴盛、刻印业大发展,昆曲文本被广泛传钞、刻印。至今留存下来的昆曲文本中以坊刻本最多;其次是家刻本、官刻本和手抄本。在昆曲的流传过程中,剧作家的写本为传播提供可能。钞本流传最早,范围较小,却是一种重要的存在方式。在明代刻印业极其繁荣的状况下,刻印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因此本文以刊刻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刊刻本中,官刻和私刻的文本主要为了演出或收藏,数量少;坊刻本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数量大,流传广。从官刻、坊刻、家刻这些昆曲文本存在方式,总结明代昆曲文本刻印的特点,试析点板本,标明折、出,点评本,定本出现的时间、数量,分析特殊文本与刻印的发展密切相关。三、介绍明代中后期昆曲文本传播的几个主要城市对昆曲文本传播的影响。介绍不同地域刻印、传播昆曲文本的状况,区分刻地与聚地,明确金陵坊刻是昆曲文本商业化的基地,苏州家刻使昆曲文本传播走向精品路线,杭嘉湖的坊刻、家刻体现昆曲文本的精品意识,北京为昆曲传播的要地。四、最后总结昆曲文本传播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肯定昆曲文本传播的意义以及本文写作的意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选题过程与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明代昆曲文本总体状况
  • 2.1 昆曲文本内涵
  • 2.1.1 昆曲的内涵与外延
  • 2.1.2 明代昆曲文本界定
  • 2.2 明代昆曲文本类型及创作方式
  • 2.2.1 南戏雅化——从南曲戏文到昆曲传奇
  • 2.2.2 从昆唱杂剧到昆曲杂剧
  • 2.2.3 改编——明代昆曲文本的创作方式
  • 2.3 明代昆曲文本的价值与传播方式
  • 2.3.1 钞、刻——明代昆曲文本传播方式
  • 2.3.2 刻本——体现明代昆曲文本价值
  • 第三章 明代昆曲文本的存在方式
  • 3.1 明代昆曲文本的创作、传钞与留存
  • 3.1.1 明代昆曲创作及昆曲文本的留存
  • 3.1.2 明代钞本与昆曲文本留存
  • 3.2 刊刻本——明代昆曲文本的繁荣
  • 3.2.1 明代戏曲文本的官刻状况
  • 3.2.2 明代昆曲文本的坊刻状况
  • 3.2.3 明代昆曲文本的家刻状况
  • 3.2.4 明代选集、合集保存昆曲文本状况
  • 3.3 明代昆曲文本刊刻特点
  • 3.3.1 正德以后出现了点板本
  • 3.3.2 标明折数、出数的昆曲文本
  • 3.3.3 嘉靖以后出现点评本
  • 3.3.4 套印本技术出现后的昆曲文本
  • 3.3.5 万历时盛行定本和改题
  • 第四章 明代昆曲文本的传播状况
  • 4.1 明代前期昆曲文本的传播范围狭窄
  • 4.1.1 昆曲创作低迷
  • 4.1.2 昆曲文本传播低迷
  • 4.2 明代中后期昆曲文本刊刻的主要城市
  • 4.2.1 金陵坊刻——昆曲文本商业化基地
  • 4.2.2 杭、嘉、湖——昆曲文本的精品中心
  • 4.2.3 苏州家刻——昆曲文本传播走上精品化商业路线
  • 4.2.4 北京——昆曲文本刻少聚多的要地
  • 第五章 结语
  • 5.1 明代昆曲文本传播的物质基础
  • 5.2 明代昆曲文本传播的城市化特点
  • 5.3 明代昆曲文本传播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明代昆曲文本传播大事记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著作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式微”与“中兴”:论20世纪上半叶昆曲盛衰的论说逻辑[J]. 戏剧艺术 2019(06)
    • [2].以化妆用品与手法的古今对比探讨昆曲的历史变迁[J]. 北方音乐 2019(24)
    • [3].昆曲元素在包具中的应用[J]. 西部皮革 2020(03)
    • [4].近现代天津昆曲发展[J]. 中国戏剧 2020(02)
    • [5].互联网时代昆曲经典剧目的传播[J]. 江苏社会科学 2020(01)
    • [6].保存和传承:俞平伯对昆曲的贡献[J]. 大舞台 2019(06)
    • [7].柯军:昆曲不分传统和当代[J]. 中国文艺评论 2020(03)
    • [8].张冉:我和昆曲的缘分[J]. 上海艺术评论 2020(01)
    • [9].丁修询:守护昆曲70年[J]. 中国京剧 2020(04)
    • [10].创作有时代特色的复古昆曲 导演“观其复”昆曲系列的思考与体会[J]. 中国戏剧 2020(05)
    • [11].“一带一路”倡议下苏州昆曲传承与发展策略探析[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08)
    • [12].融媒体背景下永嘉昆曲保护对策探讨[J]. 艺术评鉴 2020(08)
    • [13].昆曲剧团的资源整合与创新发展——基于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的考察[J]. 中国民族博览 2020(12)
    • [14].声学视域下昆曲小生念白的字声规律探赜[J]. 戏曲艺术 2020(02)
    • [15].湘地昆曲保护及传承[J]. 戏剧之家 2020(24)
    • [16].昆曲“老革命”碰到直播“新问题”[J]. 上海戏剧 2020(04)
    • [17].论扬州昆曲清唱传承的历程与启示[J]. 戏剧之家 2020(28)
    • [18].昆曲电影声音的创作空间[J]. 当代电影 2019(10)
    • [19].在苏留学生对昆曲表演艺术的欣赏期待调查报告[J]. 海外英语 2017(19)
    • [20].昆曲曲学小讲堂之昆曲新创剧目的曲学偏轨倾向[J]. 上海戏剧 2017(12)
    • [21].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的传承与保护[J]. 黄河之声 2017(24)
    • [22].东南大学国家级艺术教育基地昆曲传播问题的研究[J]. 传播力研究 2018(10)
    • [23].官方与民间:昆曲的兴衰[J]. 中国艺术时空 2013(05)
    • [24].昆曲的复古也是创新[J]. 中国艺术时空 2013(05)
    • [25].繁华与真淳:在台北看昆曲[J]. 中国艺术时空 2013(05)
    • [26].昆曲在明清时期的发展[J]. 中国民族博览 2015(11)
    • [27].昆曲大王——韩世昌[J]. 北方音乐 2013(04)
    • [28].探微无锡昆曲的历史流变——兼谈天韵社的昆曲清唱传承[J].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6(06)
    • [29].昆曲《李清照》的创作启示[J]. 大舞台 2016(Z1)
    • [30].昆曲曲学小讲堂之 昆曲的板制[J]. 上海戏剧 2017(01)

    标签:;  ;  ;  ;  ;  

    明代昆曲文本与刊刻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