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既要心中有书,又要目中有人——怎样讲好政治课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张宇飞[1](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红色文化是一种反映人民群众内心世界、彰显人民群众精神面貌的先进文化类型,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同时也凝结着时代发展的主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至今,红色文化吸收了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积极元素,在发展过程中实现了人民性与先进性、传承性与时代性、科学性与创新性三类特征的高度统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依然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到二〇三五年基本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红色文化不仅是人民群众价值观念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凝聚国家力量和社会共识的重要精神动力。红色文化对于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积极正向的助推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越是接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越是面对更加剧烈的阻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方面对我国文化领域进行渗透,另一方面加紧对我国青年群体思想层面的拉拢腐蚀,以实现其对我国“和平演变”的阴谋。我国高等院校是开展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红色文化是开展教育的良好教学资源。当前仍然存在着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全方位认知程度更应提升、话语体系回应力仍需加强、辩证思维能力理当着重培养等客观现实问题。红色文化的价值维度在于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大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帮助大学生自觉抵制外部思潮侵蚀、砥砺大学生投身伟大事业的决心。因此,对新时代大学生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改善并提升教育的方法和路径,促进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就成为一项迫在眉睫、势在必行的工作。研究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就成为了一项具有价值的学术研究任务。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实践路径,必须以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核心引领,各大高校党委作为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主导,形成联动育人机制;巩固思政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协同推进课程思政优化教育效果;充分激发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观能动性使红色文化“入脑入心”;借鉴新媒体技术运用的成功经验占领信息高地、助推阵地建设;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建立更加完善的体制机制,以实现刚性约束作用确保红色文化的纯洁性和崇高性。
付湘香[2](2020)在《评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推动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发展,丰富中学历史教学资源,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案例研究法对“评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这一问题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评书,对中学生素质的提升、中学历史老师职业素养的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创新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评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这样做有利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评书艺术的推陈出新。从问卷调查反馈的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喜爱历史学科,闲暇时接触评书的时间不长、频次不高。大多数中学生对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评书资源这一举措并不反感。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利用的评书资源数量较多。评书资源涉及的历史事实的时间跨度较长,内容涵盖了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历史,种类丰富、数量繁多。中学历史老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评书,应当遵循针对性原则、目标性原则、趣味性原则、适量性原则、思想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评书资源可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多个时间点进行,如在课前导入使用以帮助构建历史教学情境,勾起学生学习兴趣;可在突破知识网络中的疑难之处和知识盲点时使用评书,让较难被理解的知识点更好地被学生理解;可在收束课堂时使用评书,使课堂收束异彩纷呈;可在活动课时使用评书,打造生本课堂。从实践来看,在中学历史课中应用评书资源,有利于构建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对历史事实有清晰的了解与认知,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
郑英[3](2020)在《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苏州评弹是发源于苏州地区的、有着400余年历史的曲艺说唱艺术,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苏州评弹的生存环境恶化,面临着长篇失传、书目紧缺、后继乏人、市场萎缩的困境,“出人”即苏州评弹艺术表演人才的培养,成为解决以上四大困境的根本对策。在人才培养方面,苏州评弹自产生以来就采用了师徒制,目前,这一制度同样受到市场经济的严重冲击。1962年苏州评弹学校的出现标志着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开启。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因为现代职业学校的介入发生了显着的变化。本文遵循现代艺徒制展开的自然过程、按照学生真实的学习和发展进程,对以小D和小M为代表的现代艺徒的学习和成长过程进行了深描,呈现了他们考取评弹学校成为学生后的校园生活与学习、课外专业活动,考取“传预班”成为“准艺徒”,升入“传承班”并拜师后成为艺徒,破口出道成为演员的发展历程。并从这个历程中分析现代艺徒制与传统艺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联系与区别,最后从中归纳概括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理论。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由现代职业学校教育和现代师徒制教育构成,是一种政府介入、艺术职业院校和艺术表演团体共同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的、校团深层密切合作的现代非遗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它是一种完整的、持续性的终身教育过程,是一个以促进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为旨归的政、行、团、校合作育人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与此同时,本研究还发现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如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相关系统要素缺位等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立现代艺徒制教育共同体,完善各类法规,市场参与、鼓励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重兴光裕社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促进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发展与完善,促进苏州评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而最终促进人的发展,实现现代艺徒制的教育学价值。
杨一[4](2020)在《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及其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语文课堂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优秀礼仪文化的有效途经,开展专题性的礼仪文化教育尤为必要,充分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中学语文教材是礼仪文化传承的载体,尤其是其中所选的古诗文更是蕴含着丰富的礼仪文化内容,所以说礼仪文化传承与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密切相关,在礼仪文化教学中应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开发古诗文中所蕴含的礼仪文化资源。随着近些年中高考对古诗文及其蕴含的礼仪文化内容的考查力度不断加大,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应更加注重对相关礼仪文化知识的深度发掘。无论是立德树人,还是应试必考点,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都应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中学教材所选古诗文蕴含的礼仪文化内容较多,大体可分为吉、凶、军、嘉、宾、其他礼仪六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人的文化修养和言行举止两个方面,呈现出体系化和系统化的特征。本文归纳整理“部编版”高中必修(上册)及“人教版”初高中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蕴含的礼仪文化并对其系统分析,综合运用调查问卷等科学统计分析的方法,发现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在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知识储备与接受、教材的注释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合理科学的礼仪文化教学改进策略的思考。本论文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由选题缘起及意义、研究现状分析和方法三部分构成。第二部分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考查及分析主要对“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所选古诗文蕴含礼仪文化和近年来全国中高考语文试卷中涉及的礼仪文化进行归类整理,经过统计分析说明中学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第三部分主要指出当前中学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中教师、学生、教材所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成因。通过对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部分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古诗文礼仪文化所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对古诗文中关于礼仪文化知识的注释做了系统考察,发现注释存在当注未注、注而不清、注释简略等问题,第四部分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语文核心素养、系统论、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策略”、文本结构分析理论作为理论依据,从以语文核心素养作为教学指导原则、注重初高中礼仪文化教学衔接、发挥古诗文助读系统的辅助作用、教学案例分析四个方面提出科学合理的中学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策略。
尹思雨[5](2018)在《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提出于漪是我国首批特级教师。她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语文学科性质观、“教文育人”的语文教育目的观、“教学相长”的教学观、“情趣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语文教学艺术观,在今天仍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在介绍于漪语文学科性质的“人文说”时,先阐释了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内涵,以及于漪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萌芽期、发展期、完善期进行的三次探索,最终提出了语文教育的“人文说”,将语文学科的性质定义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在对于漪语文教育目的观进行阐述时,先介绍了“教文育人”的内涵,认为语文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人,“教文”是在“育人”的大背景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关于语文教学观,于漪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其中包括“目中有人”的教师观和“教师主导性与学生主动积极性相结合”的学生观,本文阐述了教学相长的教学观的内涵,并分析了于漪教学观的形成因素。关于语文教学艺术观,特级教师于漪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斟酌与探索,逐步形成了“情趣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语文教育思想。于漪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育有如下启示:语文教育要重视文化背景,弘扬人文精神;语文教师要树立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效率;语文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潘月兵[6](2012)在《普通高中政治教师阅读状况及相关问题研究 ——以Y县县城中学为例》文中认为高中政治课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门智育与德育内在统一的显性课程,课程内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范围宽广且与生活联系密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政治课的特殊性质和内容对政治教师提出更高的阅读要求,需要引起关注并加强研究。开展普通高中政治教师阅读状况的研究,有利于探求高中政治教师阅读现状及对教书育人的实际影响,深化阅读与教师专业发展关系的研究;有利于丰富政治课程与教学论的内容和知识架构,为德育课程开发提供资源、为德育工作的改进和优化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丰富教师学习和专业自主发展等相关理念,为校本培训和学校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性的建议;有利于帮助高中政治教师充分认识阅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其读什么样的书、怎样读书提供借鉴,并引发学校管理者对政治教师乃至整个教师队伍阅读重要性的认识。阅读乃人类认识和学习文化、知识的基本方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本文所指的阅读为狭义的阅读,指读者通过与文本的对话交流,提升智慧、促进个人精神成长的过程和活动。以Y县县域高中政治教师为对象,开展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表明:政治教师阅读中存在着阅读时间偏短,阅读量小;阅读动机功利,忽视长远;阅读范围狭窄,内容单一;阅读习惯欠缺,方法欠佳;阅读资源匮乏,引领缺位等方面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涉及教师内在和外在两方面。社会浮躁心态与人文价值失落,应试教育评价体系阻碍教师阅读,网络与影视改变着教师阅读形式,工作生活压力挤压阅读的时间和心境,学校资源单薄、氛围冷清影响阅读属于教师外在的原因。而阅读自觉意识欠缺,内需不足;阅读习惯方法不当,效果不佳;阅读内容结构功利,视野狭窄则可视为教师内在的原因。鉴于上述原因,应当重视并强化政治教师阅读的管理。具体可从教师和学校两方面入手。从教师角度来说,自觉阅读和自我管理非常重要。教师应自觉生发阅读内需,增强阅读意识,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精选阅读内容,提升阅读品味,形成合理的阅读框架;制订阅读规划,讲究阅读方法,提升阅读的质量和效能。从学校角度来看,引领和规范必不可少。学校应注意转变育人观念,诚心诚意支持教师阅读;倡导活动引领,千方百计激励教师阅读;.建立制度规范,尽心竭力保障教师阅读。
杨新[7](2006)在《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文中研究指明当今时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信息与科研环境、用户需求与行为等方面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e-science、e-learninge、-business和e-government为代表的信息环境逐步形成。用户获取利用信息的途径、手段、方法以及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要求发生了深刻变化。图书馆如何抓住新环境带来的机遇,重新确立服务定位,开辟或拓展服务功能和形式,建立有竞争力的、可持续的服务模式,成为当今时代共同关心的问题。
鲁定元[8](2005)在《文学教育论》文中研究表明语文教育改革离不开文学教育,素质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文学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也离不开文学教育。本文针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文学教育地位不明、语文教育中文学性缺失以及文学教育理论研究比较薄弱的现状,运用教育学、文学、美学以及心理学等学科的理论,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基础教育阶段文学教育的性质、地位和方法问题进行了探讨。 本文认为文学教育应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比重应相应增大,并且不能将文学教育简单地当成语言教育、审美教育亦或是政治教育,尽管它包含上述教育的内容。从本质上说,文学教育是作为读者的师生以语言为媒介、以文学作品展示的人类文化意象为内容,与作者进行精神的沟通,旨在丰富心灵世界、构建精神家园的活动。文学教育是分解的,更是整体的;文学教育是标准的、统一的,更是多样的、个性化的;文学教育是技能的传授,更是灵魂的交流。文学教育的过程是感悟与理解的过程、自由与引导的过程、体验与陶冶的过程:文学教育的过程是提高生命质量和提升人生境界的过程。文学教育的实施,需要对文学和文学教育重新认识。 本文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文学和文学教育的理论探讨,包括第一章。第一章首先基于教育的视角对文学是什么进行了追问。教育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文学也是如此。作为活动的文学涉及四个要素:作者、世界、作品和读者。作为结果的文学实际上是人类构建的精神家园。教育活动中的文学具有语言性、艺术性、游戏性和人文性的特征。然后本章界定本文所言文学教育是指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文学教育,它具有全面性、过程性和趣味性等特征。从文学本身具有的双重本质来看,文学教育具有审美和求善的价值,文学教育具有促进个体人生进步的激励价值,同时它也肩负着文化的使命。 第二部分是文学教育的历史经验的考察,包括第二、三章。第二章考察了我国文学教育的悠久历史。我国远古时期的前文学教育是一种与生活合一的教育,生活是文学教育的大课堂;我国古代的泛文学教育融合于综合教育之中,以语言文字的训练为基础,注重诗文教化和内外文化的交流;近现代的语言文学教育,文和言、文和道、文和知、语和文,分分合合,曲折发展,给我们留下世纪之问:文学教育地位何在?第三章考察了西方文学教育的源流,归纳了英、美、俄三国处理母语教育和文学教育的三种类型。英国代表了从文学熏陶到语言实际运用的欧洲古典类型;美国代表着从语言实际运用到文学熏陶的现代类型;俄罗斯则是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学分科教育类型。西方国家语言和文学兼重,而且重视文学教育的方法,从深层分析,西方
陆启光[9](2003)在《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 ——广西乐业县实地调查》文中提出为了促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地区乐业县壮族儿童的社会化进程,让外界明了并理解该县壮族儿童在特有民族文化、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下所形成的特有社会化模式,采用质的研究方法,以社会化进程为线索,对改革开放以来该县壮族儿童的基本社会化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对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了未来发展的走向。 乐业县壮族儿童的社会化与他们所处的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由于干栏结构,有的生命形成于大自然;有的生命与他们父母通过修桥、补路、手工做的花这样的求子方式有关;有的生命则与父母领养的小孩及外婆送的花有关。尽管很多第一胎小孩所受胎教在外婆家完成,但他们却因此得到两个家庭的呵护。孩子们主要在自己家里出生。外婆给他们送的背带让他们感悟了自身在两个家庭中的地位,以及社会对他们生命的厚望。从生命形成那一刻起,乐业县壮族儿童就开始接受了母语教育,出生后生长于母语环境有利于他们对母语社会的适应,而民族童谣、儿歌、故事、民族宗教活动的参与及节日文化的参加则让他们形成了良好的民族认同感,并从中掌握了生产和生活知识。在汉语学习中,壮族儿童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壮语与汉语的相互转换。 适应社会变迁,乐业县壮族儿童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步更新了他们的生育观念、卫生保健观念、婚姻观念、经济观念和民族观念。基本普及小学教育,教育根基逐渐稳固、经济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为乐业县壮族儿童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双语教学有利于乐业县壮族儿童对以汉语为媒介的知识的掌握,但以标准音来进行双语教学缺乏群众基础,而以本地壮语来进行双语教学却能为人们所普遍接受。民族教育经费的拨款方式则直接影响到学校实施双语教学的积极性。小学硬件不足,中小学校布局不合理,办学规模过小以及师资水平是学校教育中制约乐业县壮族儿童社会化的主要方面。经济水平低下是影响的主要因素。 在走向社会生活过程中,农村仍然是以传统农业方式为主,生活技能主要是通过父传子、母传女、师傅带徒弟的途径获得。为了改变现状,人们也进行很多努力,但由于信息闭塞,市场预测不准,经济结构单一,零散经营,大多面临困境。知识层次较低,传统农业社会造就的闲适性格是影响乐业县壮族儿童适应现代企业要求的主要因素。学习努力,社会适应力强,合理的民族教育政策能使乐业县壮族儿童获得更高的社会化程度。 从实际出发,乐业县将会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实施城镇化发展战略和劳动力转移发展战略,乐业县壮族儿童在未来发展道路上需要提高自身科学素质、文化素质和社会适应力,而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他们提高自身的经济意识和经营管理素质。为了整体素质的提高,首先要形成现代民族观念,学好母语,掌握好汉语,这样才能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其次要海纳百川,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其他民族及国外先进文化;最后,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小学阶段遵循巩固提高方针,初中阶段尽快“普九气适当扩大初中和高中的办学规模,调整小学和初中学校布局,根据双语教学的“十六字”方针以乐业县壮语来进行双语教学,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要提高师资素质,职业技术教育着眼于农业、特色绿色经济作物及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培训。 长江后浪推前浪。乐业县壮族儿童一定能够再创人类历史新辉煌!
王长存[10](2002)在《既要心中有书,又要目中有人——怎样讲好政治课之一》文中研究说明王长存,国防大学政工教研室教授,全国政研会特约研究员。在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实践中,他悉心摸索政治课教学的规律和方法,并在多次活动中开办讲座,受到热烈欢迎。他撰写的多篇思想政治工作专着和论文获奖。在新一年的“学习与修养”专栏中,我们特约王长存教授就新形势下怎样讲好政治课谈几点体会,供广大读者借鉴
二、既要心中有书,又要目中有人——怎样讲好政治课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既要心中有书,又要目中有人——怎样讲好政治课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 |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概述 |
2.1 基本概念界定及内在逻辑 |
2.1.1 新时代 |
2.1.2 红色文化 |
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
2.1.4 基本概念的内在逻辑 |
2.2 相关理论概述 |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相关理论 |
2.2.2 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的相关理论 |
2.2.3 新时代习近平关于红色文化教育的相关理论 |
2.3 红色文化的特征 |
2.3.1 人民性与先进性 |
2.3.2 传承性与时代性 |
2.3.3 科学性与创新性 |
第三章 红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
3.1 红色文化形成的理论渊源 |
3.1.1 马克思主义理论 |
3.1.2 优秀传统文化 |
3.1.3 毛泽东思想 |
3.2 红色文化形成的实践基础和建构主体 |
3.2.1 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基点 |
3.2.2 人民群众——主体力量 |
3.2.3 党的百年历程——发展动因 |
3.3 红色文化的发展历程 |
3.3.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3.3.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3.3.3 改革开放新时期 |
3.3.4 社会主义新时代 |
3.4 红色文化教育的发展脉络 |
3.4.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
3.4.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
3.4.3 改革开放新时期 |
3.4.4 社会主义新时代 |
第四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4.1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机遇 |
4.1.1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
4.1.2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理论的提出 |
4.1.3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
4.2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面临的挑战 |
4.2.1 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冲击 |
4.2.2 多元社会思潮暗流涌动 |
4.2.3 深化改革时期矛盾变化 |
4.3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缺失的具体表现 |
4.3.1 全方位的认知程度更应提升 |
4.3.2 话语体系的回应力仍需加强 |
4.3.3 辩证思维能力理当着重培养 |
4.4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缺失的深层原因 |
4.4.1 西方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的图谋 |
4.4.2 经济体制改革与价值取向转型 |
4.4.3 红色文化教育的原则和路径有待完善 |
第五章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维度和实践路径 |
5.1 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价值维度 |
5.1.1 学习党史国史,明晰红色文化脉络 |
5.1.2 坚定文化自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
5.1.3 继承红色基因,积极投身伟大事业 |
5.2 坚持党的领导的核心引领作用 |
5.2.1 坚持党对高等教育的核心领导 |
5.2.2 坚持党对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旗帜引领 |
5.2.3 坚持党对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组织建构 |
5.2.4 形成以学校党委为主导的联动育人机制 |
5.3 巩固思政课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
5.3.1 思维要新,赋予红色文化教学时代内涵 |
5.3.2 情怀要深,发挥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用 |
5.3.3 视野要广,开展先进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
5.4 强化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 |
5.4.1 学思并重,形成对红色文化的正确认识 |
5.4.2 以学促行,将红色精神外化为实际行动 |
5.4.3 知行统一,实现红色基因的传承与发扬 |
5.4.4 反复强化,笃定崇高信仰坚定正确方向 |
5.5 重视新媒体技术的运用 |
5.5.1 创建红色网站,讲好红色历史 |
5.5.2 占领信息高地,助推阵地建设 |
5.5.3 借鉴成功经验,加强知识学习 |
5.6 完善体制机制的刚性约束作用 |
5.6.1 建立健全高校红色文化话语体系的激励机制 |
5.6.2 积极创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考评机制 |
5.6.3 制定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传承的法律法规机制 |
第六章 结论、不足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评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一)选题的学术价值 |
(二)选题的现实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一)选题创新 |
(二)素材创新 |
(三)案例创新 |
第一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评书的意义 |
第一节 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
第二节 革新历史教学模式,丰富历史教学资源 |
第三节 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唤醒其民族自豪感 |
第四节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
第二章 评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调查—以祁东县第二中学为例 |
第一节 调查内容及调查面向人群 |
第二节 调查方法及数据处理 |
一、调查方法 |
二、数据处理 |
第三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可利用的评书资源 |
第一节 内容涉及中国古代史的评书资源 |
一、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评书资源 |
二、内容涉及秦汉时期的评书资源 |
三、内容涉及三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评书资源 |
四、内容涉及隋唐、五代十国时期的评书资源 |
五、内容涉及宋元时期的评书资源 |
六、内容涉及明清时期的评书资源 |
第二节 内容涉及中国近代史的评书资源 |
一、内容涉及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评书资源 |
二、内容涉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评书资源 |
第三节 内容涉及中国现代史及世界历史的评书资源 |
一、内容涉及中国现代史的评书资源 |
二、内容涉及世界历史的评书资源 |
第四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评书的原则与具体方法 |
第一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评书时应当遵循的原则 |
一、针对性原则 |
二、目标性原则 |
三、趣味性原则 |
四、适量性原则 |
五、思想性原则 |
六、真实性原则 |
第二节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使用评书的具体方法 |
一、在课堂导入时应用评书 |
二、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时应用评书 |
三、在收束课堂时应用评书 |
四、在活动课时应用评书 |
第五章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评书的具体案例 |
第一节 “戊戌变法”课例 |
一、教学目标 |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
三、课时安排 |
四、教学实录 |
第二节 教学反思、同行评价及学生反馈 |
一、教学反思 |
二、同行评价 |
三、学生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对苏州评弹传承与发展的关注 |
(二)对现代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关注 |
(三)对研究对象未来发展的关注 |
二、核心概念 |
(一)学徒制 |
(二)现代学徒制 |
(三)艺徒制 |
(四)现代艺徒制 |
(五)苏州评弹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一)对现代学徒制主题的研究比较充分 |
(二)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未涉及曲艺表演行业及学校实际 |
(三)对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主题的研究凸显完善现代艺徒制之必要性 |
(四)以上研究的成果不足及本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空间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问题 |
(二)研究目的 |
(三)研究过程 |
(四)研究方法 |
(五)数据收集、处理与呈现 |
五、理论基础 |
(一)现代学徒制理论 |
(二)活态传承理论 |
第一章 “寻求发展”:进入学校 |
第一节 选择:报考原因 |
一、自我 |
二、选择 |
第二节 考试:闯三关 |
一、第二关:专业复试 |
二、第三关:文化考试 |
第三节 录取:考试结果 |
一、意料之中 |
二、意料之外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学堂学艺”:学生的校园生活 |
第一节 校园环境:生长与抑制 |
第二节 “长功夫”:技能学习与文化增长 |
一、“观看与表演”:前台的专业学习 |
(一)专业学习的过程 |
(二)专业学习的特点 |
(三)专业学习的媒介 |
(四)专业学习的形式 |
(五)专业学习的指导者 |
二、“自练与个辅”:后台的自主学习 |
(一)自主学习与练习 |
(二)个别练习与辅导 |
三、“回课与考核”:总结评价 |
四、“文化与应试”:公共基础课的学习 |
第三节 :制度保障:人情中心的管理惯习 |
一、缺位的课堂规范 |
二、虚设的监督反馈 |
三、自发的班级规范 |
四、繁碎的德育规范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观摩实践:学生的课外专业学习 |
第一节 专业观摩活动 |
一、示范与仿效:书场观摩 |
二、任务与超越:评弹艺术节观摩 |
第二节 专业实践演出活动 |
一、自我的狂欢:校园艺术节 |
二、从民间到官方:高低年级交流会 |
三、收获与失去:校外大型舞台演出 |
第三节 技能大赛 |
第四节 综合艺术素质培养活动 |
一、五四歌会 |
二、寻师问道 |
第五节 其他活动 |
一、被遗弃的社团活动 |
二、理想化的青年志愿者活动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走向书场”:现代艺徒的专业发展 |
第一节 从“传预班”到“传承班” |
一、考取“传预班” |
二、升入“传承班” |
第二节 进入边缘:观摩与技艺打磨 |
一、抄脚本 |
二、背书 |
三、跟码头 |
四、毕业公演 |
五、毕业考核 |
第三节 走进中心:拜师 |
一、拜师仪式 |
二、师徒关系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破口出道”:成为演员 |
第一节 开码头 |
第二节 独做 |
第三节 夫妻档 |
第四节 老听客 |
一、三类听客 |
二、听客的影响 |
第五节 评弹团体 |
第六节 行会组织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传承与创新: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与发展 |
第一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特征 |
一、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 |
二、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特征 |
第二节 苏州评弹现代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与困境 |
一、人才培养过程中教育主体及其关系不明确 |
二、人才培养生态环境中利益相关者要素的缺位 |
三、人才培养主体之苏州评弹学校发展的困境 |
第三节 苏州评弹艺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
一、构建学校、团体、自我教育的人才培养共同体 |
二、完善教育传承生态系统机制规范 |
三、市场参与,发展商业性书场与私营艺术表演团体 |
四、重兴光裕社,引领完善行业规范标准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后记:因其而来,为其而往 |
(4)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及其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分析 |
三、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及其考查分析 |
第一节 中学语文教材古诗文涉及的礼仪文化统计和分析 |
一、吉礼 |
二、凶礼 |
三、宾礼 |
四、嘉礼 |
(一)冠礼 |
(二)婚嫁礼 |
(三)饮宴礼 |
(四)座次礼 |
(五)尊老、养老礼 |
五、军礼 |
六、其他礼仪 |
(一)称谓 |
(二)拜谒 |
(三)行为规范 |
第二节 近年来中高考语文试卷涉及的礼仪文化 |
一、2014年—2019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语文试卷统计分析 |
二、2015年—2019年全国部分地区高考语文试卷统计分析 |
第二章 当前中学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第一节 教材注释中的问题 |
一、当注未注 |
二、注而不清 |
三、注释过简 |
第二节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结果 |
(一)教师问卷 |
(二)学生问卷 |
三、问卷调查反映的问题 |
(一)教学内容局限于教材 |
(二)学生忽视及基础知识薄弱 |
(三)初高中礼仪教学存在断层 |
第三节 原因分析 |
一、教学方法单一 |
二、“唯考试论”教学现象突出 |
三、知识拓展深度不够 |
四、教师礼仪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
第三章 中学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改进策略的思考 |
第一节 在核心素养指导下进行礼仪文化教学 |
一、基于核心素养下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的可行性 |
二、核心素养指导下礼仪文化教学措施 |
(一)深度发掘古诗文词汇中的礼仪文化内涵 |
(二)多维度解读文本制定教学目标 |
(三)在评价中提升文化鉴赏能力 |
(四)注重礼仪文化知识的拓展与积累 |
第二节 注重初高中礼仪文化教学衔接 |
一、初高中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衔接的必要性 |
二、初高中古诗文礼仪文化教学有效衔接的方法 |
(一)注重初高中教学的整体性 |
(二)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
第三节 充分发挥教材助读系统进行礼仪教学 |
一、助读系统的作用 |
(一)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提供帮助 |
(二)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
二、助读系统的使用方法 |
(一)明确教学重难点 |
(二)辅助理解文本 |
(三)拓展知识 |
第四节 教学案例分析 |
一、称谓礼仪教学 |
二、行为举止礼仪教学 |
三、课本内容与实践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中学古诗文教材涉及的礼仪文化知识统计表 |
附录二:2014年——2019年全国部分省市中考卷礼仪文化知识考查统计表 |
附录三:2015年——2019年全国部分高考卷涉及礼仪文化知识统计表 |
附录四: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卷) |
附录五: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卷) |
致谢 |
(5)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的内容 |
(一) 语文学科性质的“人文说” |
1. 语文学科性质的内涵 |
2. 于漪的语文学科性质观的形成历程 |
(二) 语文教育的“教文育人说” |
1.“教文育人”的内涵 |
2.“教文育人”语文教育目的观的形成过程 |
(三)“教学相长”的语文教学观 |
1.“教学相长”的教学观的内涵 |
2.“教学相长”的教学观的形成因素 |
(四)“情趣性与创造性相结合”语文教学艺术观 |
1. 培养兴趣,因势利导 |
2. 巧妙构思,推波助澜 |
3. 寓教于“情”,以情激情 |
4. 锤炼语言,把握进程 |
二、于漪语文教育思想形成的主要因素 |
(一)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形成的外在因素 |
1. 国内时代背景的影响 |
2. 个人教育经历的启迪作用 |
3.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
4. 对外国教育思想的借鉴 |
(二) 于漪语文教育思想形成的内在因素 |
1. 于漪的性格特质 |
2. 于漪的文化素养 |
3. 于漪的创造品质 |
三、于漪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今语文教育的启示 |
(一) 重视文化背景,弘扬人文精神 |
(二) 树立主体意识,提高课堂效率 |
(三) 提高综合素养,提升教学能力 |
(四) 基于教学实践,形成独特风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普通高中政治教师阅读状况及相关问题研究 ——以Y县县城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 国内外关于教师阅读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及研究目标 |
(四)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一、 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
(一) 阅读 |
(二) 高中政治教师 |
二、 Y 县高中政治教师阅读状况的问卷调查分析 |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二) 阅读现状的统计分析 |
三、 Y 县高中骨干政治教师阅读状况的个案访谈 |
(一) 访谈对象与访谈目的 |
(二) 访谈内容和访谈过程 |
(三) 访谈结果归纳 |
四、 Y 县高中政治教师阅读问题梳理及原因分析 |
(一) 调研发现的主要问题 |
(二)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分析 |
五、 强化高中政治教师阅读管理的策略 |
(一) 政治教师自觉阅读和自我管理的策略 |
(二) 学校对政治教师阅读的引领和管理策略 |
六、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关于 Y 县普通高中政治教师阅读现状的调查问卷 |
附录二:Y 校高中骨干政治教师阅读状况访谈提纲 |
附录三:Y 校高中生政治教师教学影响访谈提纲 |
致谢 |
(7)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的特点 |
二、网络环境下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变化 |
三、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发展方向 |
四、网络环境下我国图书馆服务工作的对策 |
(8)文学教育论(论文提纲范文)
引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价值 |
三、文献综述 |
四、逻辑线索 |
第一章 文学与文学教育概述 |
一、基于教育视角的文学概述 |
(一) 文学概念 |
(二) 作为活动的文学 |
(三) 作为结果的文学 |
(四) 文学的特征 |
二、文学教育阐释 |
(一) 文学教育界说 |
(二) 文学教育特点 |
(三) 文学教育的价值 |
第二章 我国文学教育的历史考察 |
一、我国远古时期的前文学教育 |
二、我国古代的泛文学教育 |
(一) 古代泛文学教育的历史轨迹 |
(二) 古代泛文学教育的内容特点 |
(三) 古代泛文学教育的基本经验 |
三、我国近现代的语言文学教育 |
(一) 近现代语言文学教育的历史轨迹 |
(二) 世纪之问:文学教育地位何在 |
第三章 西方国家文学教育的经验 |
一、西方国家文学教育的历史溯源 |
二、西方国家处理母语教育与文学教育关系的几种类型 |
(一) 英国:重文学熏陶到语言实际运用 |
(二) 美国:重语言实际运用到文学熏陶 |
(三) 俄罗斯:语言文学分科 |
(四) 小结 |
三、西方国家文学教育方法的三种模式 |
(一) 模仿模式 |
(二) 分析模式 |
(三) 衍生模式 |
(四) 小结 |
第四章 我国文学教育现状审视 |
一、文学教育在现代国民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问题 |
(一) 关于语文“姓”什么的争议 |
(二) 确立文学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
二、文学教育的方法问题 |
(一) 文学教育方法理论研究薄弱 |
(二) 文学解读的误区 |
(三) 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性质 |
第五章 关于改进文学教育的思考 |
一、拓展文学教育的理论视野 |
(一) 接受美学——读者中心理论 |
(二) 语言哲学——对话理论 |
二、发挥教师和学生在文学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
(一) 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 |
(二) 注重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和真实体验 |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教育活动 |
(一) 文学欣赏教育活动 |
(二) 文学批评教育活动 |
(三) 文学创作和作品搬演教育活动 |
四、不断提升文学教育的境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 ——广西乐业县实地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言 |
研究缘由 |
研究方法 |
研究问题的范围 |
探讨问题的参照系 |
论文期望目标 |
论文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重归故里 |
第二章 生育 |
第一节 生命的由来 |
一、 生命的传说 |
二、 婚后夫妻生活 |
三、 几种生命祈求方式 |
(一) 我是父母傲的“花” |
(二) 路和桥是我和爸妈的通道 |
第二节 在外婆家受胎教 |
第三节 诞生在自己家里 |
第四节 送背带 |
第三章 幼年期的社会化 |
第一节 初步社会关系的认知 |
一、 学会打招呼 |
二、 遵守严格的等序关系 |
三、 同辈群体的建立 |
第二节 初步民族感的认同 |
一、 民族语言的习得 |
二、 民族宗教的学习与浸染 |
第三节 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
一、 在童谣中成长 |
二、 听故事,学故事,讲故事 |
三、 谚语的继承与发展 |
四、 节日文化的传承 |
第四章 学校里的社会化(上) |
第一节 校舍的变迁 |
第二节 教师 |
一、 一次晨会 |
二、 校长家的故事 |
三、 课堂实录 |
四、 课本风波 |
五、 标语 |
第三节 学生 |
一、 上学路上 |
二、 课余生活 |
(一) 课余生活中的民族关系 |
(二) 午饭 |
(三) 午休 |
三、 墙报 |
第四节 辍学的孩子 |
第五章 学校里的社会化(中) |
第一节 普通中学教育 |
第二节 职业技术教育 |
第六章 学校里的社会化(下) |
第一节 汉语学习 |
一、 学习汉语是发展的需要 |
二、 汉语言学习中的障碍 |
第二节 朴素的双语教学 |
第三节 正统的双语教学 |
一、 文字的由来 |
二、 壮文扫盲廿六年 |
三、 小学里的双语教学 |
四、 初中阶段的双语教学 |
第七章 走向生活 |
第一节 农村生计方式的掌握 |
一、 粮食种植与养殖技能的学习 |
二、 土布制作技能的掌握 |
三、 干栏技术的掌握 |
四、 行的变迁 |
五、 几种主要农产商品的困境 |
第二节 寻找新的活法 |
一、 另僻蹊径的烦恼 |
二、 寻找新的活法 |
第三节 走出故乡的人们 |
第八章 青年男女的交往与婚恋 |
第一节 青年男女的交往 |
第二节 家庭的组成 |
第九章 未来之路 |
第一节 乐业县壮族儿童社会化的经验 |
一、 适应社会变迁更新思想观念 |
二、 教育根基逐渐稳固提供了更好受教育条件 |
三、 经济发展使所需物质条件得到提高 |
四、 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提供更为广阔空间 |
第二节 乐业县壮族儿童社会化面临的问题 |
一、 思想观念有待提高 |
二、 教育基础不够牢固 |
三、 经济发展缓慢 |
四、 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 |
第三节 乐业县壮族儿童社会化的未来走向 |
一、 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提高自身整体素质 |
(一) 提高自身科学素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含量提高的要求 |
(二) 提高自身文化素质,适应劳动力转移发展战略需要 |
(三) 提高自身经济方面的经营管理素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
(四) 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力,适应城镇化社会发展需要 |
二、 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
(一) 顺应时代发展,形成现代民族观念 |
(二) 学好母语,掌握好汉语,做一个多语人 |
(三) 采取切实措施,发展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
三、 敞开胸怀,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其他民族及国外先进文化 |
四、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建立终身教育体系 |
(一) 大力发展普通教育 |
(二) 合理实施双语教学 |
(三) 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
(四) 构建科学的终身教育体系 |
五、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再创人类历史新辉煌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既要心中有书,又要目中有人——怎样讲好政治课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D]. 张宇飞. 西安石油大学, 2021
- [2]评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付湘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走向书台之路 ——苏州评弹现代艺徒制的个案研究[D]. 郑英.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2)
- [4]中学古诗文中的礼仪文化及其教学研究[D]. 杨一.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5]于漪语文教育思想研究[D]. 尹思雨. 沈阳师范大学, 2018(12)
- [6]普通高中政治教师阅读状况及相关问题研究 ——以Y县县城中学为例[D]. 潘月兵. 曲阜师范大学, 2012(10)
- [7]论图书馆服务模式的转变[J]. 杨新.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6(06)
- [8]文学教育论[D]. 鲁定元. 华中师范大学, 2005(06)
- [9]壮族儿童社会化研究 ——广西乐业县实地调查[D]. 陆启光.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1)
- [10]既要心中有书,又要目中有人——怎样讲好政治课之一[J]. 王长存.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