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释美学与现代人的诗意栖居

儒道释美学与现代人的诗意栖居

论文摘要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长期以来占统治地位的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不断衰落,文化多元论的普遍被接受,更多的思想家开始考虑如何借鉴世界各民族的宝贵文化传统,重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至上的境界。“诗意地栖居”是一种本质意义上的存在状态,是海德格尔为人类设想的一种崭新的生存方式和境界,表达了人类对本真的生存方式的追求。“诗意”就是一种自由自在的境界,就是人与自然自由自在的相处。人诗意地栖居,是生命的存在矛盾的终极解决,诗化的生活是生命存在的最高形式。在我们民族文化传统中,儒家以“和”为美,它特别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产物的一部分,追求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协调与和谐,儒家“中和”的理想人格可以提升现代人生存中的伦理审美境界。道家以虚无为本,“道法自然”。老子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命题,庄子所谓“恬静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质也”和“淡然无迹而众美从之”的审美观念,都给后世的理论家以无穷的启迪。道家的“道”体现出高远、超越、自然的宇宙观、人生观,给现代人以神圣、自然的生命感,深沉的宇宙情怀,高远的人生境界;“与道齐一”的物我观、生死观让现代人心胸开阔、豁达。佛家的“禅悟”、“忏悔”也有极大的影响,“神思”、“妙悟”、“境界”、“现量”等佛家语和体证人生世相的方式,皆成为后人在应对一切生活压力时可贵的思想法宝。儒家“仁者爱人”、“天人合一”的人生哲学,道家逍遥、回归自然的质朴的生活形态与禅宗“无本无著”、“不滞不着”处世方法,都是现代人身处这个信仰缺失物欲横流的社会中通向超越、自由境界的有效途径。由此,本文将中国古代儒释道三家的代表学说同海德格尔的诗意栖居理论联系起来,提出“真”、“善”、“和”、“乐”作为现代人诗意栖居的四原则,以期找到一条通向诗意之路。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方法
  • 1.4 理论创新点、影响、价值
  • 第二章 诗意栖居,在传统中守望现代人的精神家园
  • 2.1 诗意栖居的中外理论渊源
  • 2.2 “真”、“善”、“和”、“乐”——通向诗意之路
  • 2.2.1 真
  • 2.2.2 善
  • 2.2.3 和
  • 2.2.4 乐
  • 2.3 儒道释美学意识与现代人生
  • 2.3.1 儒学道德意识重建人与社会的关系
  • 2.3.2 道家超越意识重建人与自然的关系
  • 2.3.3 禅宗圆融意识重建人与自我的关系
  • 小结
  • 第三章 儒家人性美的道德意识与诗意栖居
  • 3.1 完美人格:诗意栖居的基石
  • 3.2 礼仁”、“诗”、“乐”——孔子的诗意精神与栖居
  • 3.2.1 礼与仁:诗意栖居的准则
  • 3.2.2 诗:诗意栖居的方式
  • 3.2.3 乐:诗意栖居的结果
  • 小结
  • 第四章 道家自然美的生态意识与诗意栖居
  • 4.1 “不以物累形”——“真”的复归
  • 4.2 无欲无智——简单的诗意
  • 4.2.1 “小国寡民”的简单生活样式
  • 4.2.2 “绝圣弃智”的简单思维样式
  • 4.3 逍遥游——身与心的诗意栖居
  • 4.3.1 逍遥:心灵的诗意栖居
  • 4.3.2 安命而处顺:现实生活中的诗意栖居
  • 小结
  • 第五章 禅宗境界美的圆融意识与诗意栖居
  • 5.1 明心见性与去蔽——人性的诗意复归
  • 5.2 以禅解缠的诗意人生
  • 5.2.1 无著为本
  • 5.2.2 平常心与当下生活
  • 5.2.3 出世的心态与入世的行动
  • 小结
  • 结束语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从美学到后美学:非美学的思如何可能[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6)
    • [2].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美学[J]. 山东社会科学 2019(12)
    • [3].西班牙美学经典文献的知识图谱考察[J].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12)
    • [4].中国当代休闲美学方法论研究初探[J]. 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1)
    • [5].从美学认知的角度谈学校课堂教学[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5)
    • [6].作为艺理基础和核心的美学[J]. 艺术学研究 2020(03)
    • [7].生态美学:静观美学与参与美学的时代交汇——生态美学与传统静观美学比较分析[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8].从资本到产业:美学经济价值链内涵结构与运行机制[J]. 学术探索 2020(11)
    • [9].美学经济初探[J]. 北京社会科学 2020(10)
    • [10].中华美学几个关键术语德译研讨[J]. 美育学刊 2019(06)
    • [11].审美课堂的建构:从思维拓展和审美能力养成入手——作为通识课的美学课程设置研究[J]. 大学教育 2019(12)
    • [12].论美学与文艺学的关系[J]. 社会科学文摘 2018(10)
    • [13].大众文化时代的美学——第二十届世界美学大会综述[J]. 中国文艺评论 2016(12)
    • [14].灾难美学的理论界定及批判[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6)
    • [15].街之美,在于人 读《街道的美学》[J]. 中华建设 2017(03)
    • [16].美学的超越与回归论述评[J]. 安康学院学报 2017(01)
    • [17].政治美学:历史源流与当代理路[J]. 文艺争鸣 2017(04)
    • [18].中国古典政治美学的理论契机、基本原则及美学史限度[J]. 文艺争鸣 2017(04)
    • [19].马克思与政治美学[J]. 中国社会科学 2017(02)
    • [20].《乐感美学》的多重建设性向度评析[J]. 中国图书评论 2017(03)
    • [21].政治美学的哲学观[J]. 求是学刊 2017(02)
    • [22].论作为生活方式的美学及其效能[J].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3)
    • [23].美学新范畴与新美学建构——兼答王建疆先生[J]. 中国文学研究 2017(01)
    • [24].美学生命绽放的生命美学——有感于耄耋年后的美学家王世德教授[J]. 美与时代(下) 2017(02)
    • [25].美学的对象与美学的重建[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6].沉醉的神往,虔诚的守望——我对美学的热爱和探索[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7].审美生命的实践——简析福柯的生存美学[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8].论当代日本美学的结构[J]. 美与时代(下) 2017(08)
    • [29].素见美学空间:一个遇见灵魂的地方[J]. 走向世界 2017(38)
    • [30].“美学”概念传播过程中的几个重要问题[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05)

    标签:;  ;  ;  

    儒道释美学与现代人的诗意栖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