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催化剂论文-陶安文,简彬华,张鹏程,崔雅馨,张华

电极催化剂论文-陶安文,简彬华,张鹏程,崔雅馨,张华

导读:本文包含了电极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导电聚合物,聚吡咯,电化学,耐久性

电极催化剂论文文献综述

陶安文,简彬华,张鹏程,崔雅馨,张华[1](2019)在《Pt/PPy-C电极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耐久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聚吡咯(PPy)–C复合担载Pt(Pt/PPy-C)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性能。采用循环伏安电化学法(CV)、单电池极化法、加速耐久性测试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线衍射仪(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征催化剂的微观结构、导电性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通过掺杂阴离子可显着改变PPy-C的电导率,亲核性较大的氟硼酸掺杂制备的PPy-C电导率(8.65 S/cm)明显高于草酸掺杂的PPy-C电导率(4.01 S/cm);以PPy-C为载体担载Pt催化剂的电化学活性面积高于Pt/C催化剂,可达57.8 m~2/g;Pt/PPy-C电化学活性表面积及电池性能的衰减率都低于传统Pt/C催化剂。(本文来源于《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王清民,金晶,孔玉,殷金玲[2](2019)在《电沉积法制备Co-Mo-P电极材料作为析氢催化剂》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恒电流电沉积法在金属镍片上制备了Co-Mo-P电极材料,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Co-Mo-P在1 mol·L-1 KOH的碱性溶液中对析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o-Mo-P具有较好的催化析氢稳定性,其催化析氢性能明显高于Co-P。(本文来源于《纤维复合材料》期刊2019年03期)

夏天,孟燮,骆婷,占忠亮[3](2019)在《Ca掺杂Sr_2Fe_(1.5)Mo_(0.5)O_(6–δ)材料的合成与作为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催化剂的性能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由于生产过程简单、成本低,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较低的电极催化性能制约了其进一步的发展。本研究利用溶胶–凝胶法合成了一系列钙取代Sr_2Fe_(1.5)Mo_(0.5)O_6的钙钛矿材料(Sr_(2–x)Ca_xFe_(1.5)Mo_(0.5)O_(6–δ), x=0, 0.2, 0.4, 0.6),并研究了其作为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催化剂的性能。X射线衍射(XRD)测试表明所有样品在空气与氢气气氛中均能保持立方钙钛矿结构。而在程序升温还原(TPR)过程中, Ca~(2+)的掺入能有效降低还原温度,提升其对析氧反应的催化活性。对称阳极电池在氢气气氛中的测试表明,当Ca~(2+_的掺入量为0.6时电池极化阻抗最小。利用流延骨架与湿化学浸渍法制备了单电池SC_(0.6_FMO|La_(0.9)Sr_(0.1)Ga_(0.8)Mg_(0.2)O_3(LSGM)|SC0.6FMO。以氢气作为燃料时,单电池在800与650℃的最大功率密度分别为1.05与0.41W·cm–2。以上结果表明Sr_(2–x)Ca_xFe_(1.5)Mo_(0.5)O_(6–δ)可以作为高效对称燃料电池的电极催化剂。(本文来源于《无机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冯艳,杨琨,姚力,冯奇[4](2019)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基于非铂催化剂的膜电极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具有能量转换效率高、无污染的特点,被认为是最具前景的新能源技术。目前使用非铂催化剂替代Pt催化剂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研究中的焦点。文章阐述了使用具有金属有机框架结构(MOF)的Fe/N/C催化剂制备膜电极的方法,对膜电极催化层进行了微观结构的表征。然后从催化剂载量、浆料的I/C比以及膜电极的涂布方式3个角度研究了影响非铂催化剂性能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上海汽车》期刊2019年06期)

梁素霞[5](2019)在《单原子催化剂在DSSCs对电极中的电催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单原子催化剂(SACs)及其电催化行为的研究,不但能大幅减少贵金属使用量,而且还对人们在原子/分子尺度设计、制备电催化剂,并进一步理解电催化本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是一种非常具有代表性的第叁代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也是目前己知的唯一使用电解质的光伏器件。碘电解质(其中的氧化还原电对为厂/I-)是使用最有效、最广泛的电解质。电解质电对中的氧化性物质(13~-)在DSSCs对电极发生还原反应,该过程对DSSCs器件光电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论文围绕DSSCs对电极电催化行为和界面电荷交换这一关键科学问题,选取特定的负载型单原子催化剂为研究对象,探究单原子催化剂的活性与其组成和电子结构之间的关系。据此,设计和制备了叁种单原子催化剂,对所制备的单原子催化剂进行电化学性能的系统表征,并与传统催化材料进行比较,考察催化剂中的单原子对催化性能的影响。重点阐明材料的微观结构与其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一)以氧化石墨和有机金属钛盐为原料,利用钛原子与氧化石墨烯表面含氧官能团之间的强相互作用,采用湿化学吸附方法,制备了Ti_1/rGO型碳基单原子催化剂。球差校正透射电镜表征结果证明,样品中的钛为单原子级分散。为了进一步明确Ti_1/rGO化学结构,对其进行了一系列表征。X射线吸收光谱表征证明了单原子Ti的成键结构,Ti原子通过Ti-O-C键与载体结合。对所制备的样品进行结构解析,并从理论模拟的角度探究其催化活性。相比rGO,Ti~l/rGO的电离势降低,给电子能力提高,对IRR的催化活性提高。将Ti_1/rGO应用于DSSCs对电极,基于该对电极组装成的DSSCs器件获得了8.29%的光电转换效率,相比rGO对电极提高了37%。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Ti_1/rGO的催化活性显着优于rGO。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测的结果相一致。(二)将Pt_1/FeO_x单原子催化剂用作DSSCs对电极材料,从实验和理论两个方面系统研究了该催化剂的IRR催化活性及其对DSSCs光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载体氧化铁(FeO_x)的IRR催化活性非常低,当FeO_x表面担载质量分数仅为0.02%的单原子Pt时,其催化活性大幅提高,相应地,DSSCs光电转换效率显着提升。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Pt单原子在IRR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I原子和Pt1/Fe2O3(001)表面的相互作用表明,电子耦合主要发生在I原子和表面Pt原子之间。单原子Pt锚定后,一方面,电离势降低,给电子能力增强;另一方面,费米能级处的轨道更加局域,轨道能增强。本项研究阐明了FeO_x表面原子级分散的Pt在IRR中具有高催化活性的原因。(叁)制备了Pt_1/MnO单原子催化剂。将该材料用于DSSCs对电极,采用不同的电化学手段系统研究了其IRR催化性能,并测试了其组装成DSSCs器件的光伏性能。结合实验研究,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模拟计算,分析了Pt_1/MnO的微观结构与其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相比MnO,Pt_1/MnO功函数降低,给电子能力升高。态密度结果表明,单原子Pt锚定于MnO(100)表面后,费米能级处轨道更加局域,轨道能增强。对比过渡金属原子的平均原子结合能及其在MnO(100)表面Mn空位的吸附能,预测以MnO(100)表面Mn空位为锚定位点,可能得到下面几种稳定的单原子催化剂:Y_1/MnO、Zr_1/MnO、La_1/MnO和Hf_1/MnO。(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1)

裴凯[6](2019)在《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及电极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都是能量的转化,这其中必然要选几种能源作为基础。因此,发展新能源技术是解决能源问题的必经之路。燃料电池是一种具有高效、清洁、安全等以及高转换效率,无机械运动,低噪音和燃料选取灵活性等优点的能源。本论文研究了 SDC(氧化钐掺杂氧化铈)掺入金刚石新型电解质材料及减薄电解质的制备装置;研究LSCF(镧锶钴铁)上浸渍碱土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后的电化学性能;研究钙钛矿型(镍基和钴基)碱土金属氧化物阴极催化剂的电化学性能;研究优化后的BaCoO3阴极催化剂的抗污染性能以及阳极燃料催化重整。利用甘氨酸-硝酸盐法制备SDC电解质粉体,并掺入1%质量比的纳米金刚石(NDs)。以压片、烧结后的SDC/ND电解质为支撑体(厚度300 μm),制作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单电池,其中氢气为阳极燃料,空气为阴极氧化剂。在800 ℃时,用SDC/ND电解质的SOFC单电池输出功率密度是SDC电解质的2.4倍,为762 mW/cm2。并且NDs的掺入可以优化SDC/ND电解质的活化能,使其在600℃-800 ℃下仍然具较低的活化性能。这是因为NDs的掺入加宽氧离子的通道,加速氧离子的迁移率。电解质晶粒尺寸的增加能增强晶粒内部的离子传导,产生更多的氧空位,加强氧离子的传输。因此,SDC/ND电解质是一种有效降低欧姆阻抗的新型电解质材料。减小欧姆阻抗的另一个途径是减小电解质的厚度,即缩短氧离子在电解质中传递的路程。为了满足100 μm~300μm的以电解质为支撑体的厚度需求,我们设计了一种制备电解质模具的控制装置,这样对制备电解质片厚度的控制精度更为准确。基于LSCF阴极材料流延制备多孔阴极。为了解决LSCF阴极因Sr析出等原因所带来的极化阻抗(Rp)增加问题,我们研究了不同碱土金属氧化物催化剂(MgO、CaO、SrO和BaO)对阴极ORR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的影响。以其硝酸盐为前驱体浸渍在多孔LSCF阴极材料上,并在空气气氛中烧结。阻抗测试实验结果表明:CaO、SrO和BaO催化剂浸渍在阴极后均能降低Rp并保持稳定,其中BaO的效果最佳。另外CaO和SrO在浸渍量过多时,会导致初始Rp略高于空白LSCF。当烧结温度为900℃时,各催化剂颗粒尺寸生长适中,呈现出最佳电学性能。实验证明浸渍量普遍为5 uL性能表现最佳。过多的浸渍量则会减小氧分子通过阴极与电解质的叁界面有效面积,进而降低了 ORR速率。综上结论表明:浸渍5 uL的BaO催化剂,烧结温度为900 ℃时,达到最佳电学性能和稳定性。LSCF对称电池的Rp在100个小时后依旧保持在0.04 Ωcm2。为了进一步研究并提高催化效果,在碱土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的基础上,对镍基和钴基碱土金属钙钛矿催化剂进行了研究。镍基钙钛矿型碱土金属催化剂在长期(100个小时)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CaNiO3催化剂在长期测试中均可保持Rp的稳定性;SrNiO3催化剂浸渍后可降低Rp,且15uL浸渍量的Rp最低;BaNiO3催化剂在长期测试中可以显着降低Rp并保持Rp的稳定性,其中5uL的Rp最低。针对不同钴基碱土金属钙钛矿氧化物催化剂可以发现:浸渍SrCo03催化剂的阴极和空白LSCF相比,其对称电池的性能有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在低温区域(600-500℃),Rp随着浸渍量的增多而降低;BaCoO3浸渍的LSCF阴极对称电池的平均Ea仅为1.13eV,特别是5uL浸渍量在900℃烧结时,其对称电池的Rp(0.03Ωcm2)和Ea(1.1 1eV)显示最佳电学性能。在抗Cr测试中,我们选取优化后的BaO和BCO(BaCoO3)催化剂。实验结果证明浸渍BaO和BCO催化剂均能有效地降低Rp,并保持长期稳定性。对比空白LSCF、BaO和BCO催化剂浸渍LSCF阴极表面的不同元素含量,可以看出通过浸渍BCO催化剂可以将阴极表面的Cr含量由空白LSCF的12.75wt.%降低至2.75wt.%,说明浸渍BCO催化剂具有优良的抗Cr性。针对CO2的抗碳沉积,我们利用BCO催化剂中叁价/四价的Co对LSCF阴极表面沉积的碳单质进行移除,以达到抗CO2的效果。在1%和3%CO2环境中,经过100个小时后其阻抗可分别稳定保持在0.05Ωcm2和0.12Ωm2。氧分压测试的DRT图可以得出,与空白LSCF和BaO催化剂浸渍的Rp相比,BCO催化剂浸渍对称电池Rp中的传荷电阻和扩散电阻性能更加优异。ECR测试中证明在750℃时,空白LSCF、BaO和BCO催化剂浸渍后的k系数分别为3.21×10-4cm/s、8.88×10-4cm/s和12.2×10-4cm/s。可见,这两种催化剂均能加速LSCF表面的氧交换过程,且BCO催化剂效果最佳。拉曼测试表明,BCO纳米粒子具有优异的吸氧能力,这使LSCF阴极表面存在大量的氧空穴,BCO催化剂修饰有利于活性氧的吸附、脱附,从而起到优化催化活性和保持阴极材料良好稳定性的作用。阳极燃料催化重整是SOFC商业性进展中多元的阳极燃料的关键环节之一。六罐式高效连续重整催化装置可大流量的、恒压和恒流供给SOFC阳极燃料,提供一种环保型可再生的SOFC阳极燃料供给装置。本论文通过降低电解质的欧姆阻抗和催化剂浸渍阴极以降低极化阻抗并保持稳定性的方法,达到提高SOFCs电学性能的目的。为探索高性能SOFC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王凯丽[7](2019)在《Cu催化剂/聚合离子液体修饰电极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全球能源供给的最主要来源是化石能源。然而,随着化石燃料的持续使用,这类资源日渐紧缺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环境问题,因此对于清洁、可持续能源的需求越来越急切。氢气,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非碳燃料,是最理想的能源载体之一。光、电催化分解水利用太阳能或电能将水分解为氢气和氧气,对环境无害,是生成氢气的一种重要方法。因此,开展廉价高效的水氧化催化剂及探求一种负载有催化剂的阳极和光阳极方法是将电能和太阳能转化为氢能的关键。本文通过π-π作用成功的将聚合离子液体负载到CNTs上,将两种铜分子催化剂[NMe_4]_2[CuL~1]和[NMe_4]_2[CuL~2]与CNTs上的聚合离子液体在离子交换后构建复合阳极CuL~1/PIL/CNTs、CuL~2/PIL/CNTs。在碱性(pH 11.50)条件下,考察了复合电极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1.25 V(vs.NHE)得到稳定的1.40 mA/cm~2和1.45 mA/cm~2电流密度,电催化水氧化起始电位与未经修饰的碳纳米管电极相比降低200 mV,且电极CuL~2/PIL/CNTs的超电势是498 mV,比目前所报的铜配合物的分子催化剂低。PIL负载在CNTs属于“n型”掺杂,PIL与CNTs之间的协同效应,显着增强了催化剂的催化水氧化反应性能。此外,将铜分子催化剂通过同样的方法负载到碳布上,制备的复合阳极CuL~2/PIL/CC有优异的电催化分解水活性和稳定性。此外,本文将铜分子催化剂[NMe_4]_2[CuL~2]通过聚合离子液体修饰到钒酸铋电极上,制得了CuL~2/PIL/BiVO_4光阳极。在模拟太阳光(AM 1.5 G,100mW/cm~2)条件下,施加电压1.23 V(vs.RHE)时,复合电极CuL~2/PIL/BiVO_4的光电流密度达到了2.09 mA/cm~2,比[NMe_4]_2[CuL~2]直接负载在钒酸铋电极上的电流密度增加了一倍。分子WOC/聚合离子液体/半导体复合光阳极具有良好的水氧化催化性能和稳定性。本文证明,铜分子水氧化催化剂[NMe_4]_2[CuL~1]和[NMe_4]_2[CuL~2]通过聚合离子液体与碳基材料或BiVO_4构成阳极或光阳极,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光电催化活性。对于开发新型高效的基于分子催化剂的电极或光电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6-01)

陈思[8](2019)在《多孔碳基氧电极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可充放电锌-空气电池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杂原子改性的石墨碳材料表现出优异的导电性和良好的化学稳定性,它已广泛用于电催化、锌-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等,但是,相关的氧电化学反应,其动力学过程缓慢,通常需要高效的电催化用于提高电化学反应速率。设计合成具有双功能氧气催化活性的碳基催化剂,用于取代贵金属基催化剂对于构建高效的可充放电锌-空气电池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运用简单高效的合成方法,从控制多孔碳基催化剂的结构和组成研究角度进行设计,最后,合成了具有多孔结构的杂原子掺杂碳基纳米材料催化剂。结合理论计算,深入研究碳材料的结构与催化性能之间关系,并用于构建高效可充放电锌-空气电池,主要研究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以葡萄糖和氯化铵、叁聚氰酸作为碳源和氮源,通过简单高温煅烧制备相互连接的鼓泡壁结构的多孔碳材料,通过研究其催化剂性能之间的差异,表明了具有较大比表面积的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具有较高效的双功能电催化活性。2.通过苯胺界面聚合反应合成具有多孔结构的聚苯胺球,再经热处理碳化合成具有多孔结构和氮磷共掺杂的多孔碳球,并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方法揭示了多孔结构有助于暴露边缘修饰的氮磷掺杂活性位点,从而提高其催化活性和锌-空气电池性能的规律。3.通过协同配位自组装法,充分利用聚乙烯亚胺(PEI)的胺基官能团与钴离子间的配位络合能力和与木质素磺酸钠(SLS)形成有机-无机前驱体,后经裂解生成嵌有空心CoO颗粒的氮硫共掺杂的多孔碳材料,测试结果显示,我们所制备的碳载CoO纳米材料表现出良好的双功能催化活性,并作为可充电锌-空气电池的阴极催化剂,展现出较高的功率密度,有效提升了可充放电锌-空气电池的器件的性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5-30)

王晓慧[9](2019)在《碳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第叁代太阳能电池中的成员之一,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DSSCs)因其具备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和环境友好等优点而备受瞩目。通常,DSSCs由纳米多孔TiO_2薄膜,染料光敏化剂,含有氧化还原电对的电解质(通常为叁碘化物/碘化物)和对电极(CE)组成。其中,对电极是影响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转化效率的关键部件。金属铂(Pt)是最常用的对电极催化材料,有着优异的导电性和电催化活性。然而铂储量有限,价格昂贵,且易被碘电解液腐蚀,影响电池的寿命和稳定性,不利于大规模实际应用。因此,开发能够替代铂来源丰富高效低成本的对电极催化材料十分必要。本文首先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碳纳米纤维(CNFs),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合成碳纤维负载叁氧化二铁的复合电极材料Fe_2O_3/CNFs应用在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中。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Fe_2O_3纳米颗粒均匀地负载在CNF表面,为I_3~-到I~-的还原提供了丰富的催化活性位点。一维的CNFs导电率高,能够有效减少Fe_2O_3纳米颗粒的团聚,提高材料比表面积,有利于电解质中的离子和电子快速传输。二者的协同作用使Fe_2O_3/CNFs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性能。将复合材料喷涂在FTO导电基底制成对电极组装成DSSCs,其开路电压为0.718V,短路电流密度为16.75 mA cm~(-2),填充因子为0.62,获得了7.48%的光电转换效率,高于Pt CE的效率(6.97%)。来源丰富绿色环保的复合电极材料有望成为传统Pt电极的高效替代材料。在第叁章,以尿素作为沉淀剂,通过水热法成功地合成了碳纳米纤维负载NiCo_2O_4纳米片复合对电极催化材料NiCo_2O_4/CNFs,并用作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对电极催化材料。基于NiCo_2O_4/CNFs复合材料对电极的电池开路电压为0.736V,短路电流密度达到17.11 mA cm~(-2),填充因子为0.62,最终实现了7.80%的光电转换效率,高于碳纤维(5.75%)和铂电极(7.35%)。与CNFs相比,NiCo_2O_4/CNFs复合材料在还原叁碘化物的电催化性能方面具有显着的提升。由于CNFs和NiCo_2O_4之间的协同作用,NiCo_2O_4/CNFs对电极具有较高的效率和电化学稳定性。在第四章,用PVP作为连接剂,通过水热法成功地合成了碳纳米纤维负载NiMoO_4纳米颗粒复合对电极催化材料NiMoO_4/CNFs,并用作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对电极催化材料,组装成的DSSCs开路电压达到0.803V,短路电流为15.79 mA cm~(-2),填充因子为0.60,最终取得了7.67%的光电转换效率,超过了铂电极(7.17%)和碳纤维基对电极(5.65%)。(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5-01)

李培真[10](2019)在《二硫化钼基复合催化剂析氢电极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二硫化钼(MoS_2)具有类似于金属铂的氢吸附自由能,并可获得与铂相当的交换电流密度,能够在强酸性溶液中稳定存在且资源丰富,成为一种极具潜力的电催化析氢用贵金属催化剂替代者。但目前,MoS_2的催化析氢性能受制于其较少的可暴露的催化活性位点及较差的导电性。本论文以MoS_2基催化析氢电极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催化析氢电极的设计构筑,增大催化活性位点的数量、提高载流子的注入及迁移效率,材料的催化析氢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利用液相超声剥离法制得纳米薄层MoS_2,利用喷墨印刷技术将该MoS_2纳米薄片分别固载于含有导电铜层的聚酰亚胺(PI)基板Teslin纸基表面,或滴涂于玻碳电极上形成催化电极。这叁种电极的析氢性能研究表明,粗糙度大的Teslin纸基及铜集电极有利于催化析氢性能的提升,Teslin纸基电极在10 mA cm~(-2)时的过电位为105 mV,Tafel斜率为87 mV dec~(-1),双电层电容为5.4 mF cm~(-2)。(2)在MoS_2分散液中加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进行液相超声,结果表明PVP可起到表面活性剂辅助剥离作用。SEM、TEM及拉曼光谱分析表明,PVP辅助剥离后所得MoS_2纳米片尺寸大幅减小;XPS结果表明,PVP辅助剥离的MoS_2由半导体2H相部分转变为金属1T相。利用喷墨印刷技术将MoS_2/PVP油墨固载于含导电铜层的Teslin纸基上形成催化析氢电极,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MoS_2/PVP析氢电极在10 mA cm~(-2)时的过电位为66 mV,Tafel斜率为59 mV dec~(-1),双电层电容为10.2 mF cm~(-2),相较于MoS_2析氢电极的催化活性有较大提升。(3)在MoS_2分散液中加入PVP和氧化还原石墨烯(RGO)进行液相超声,剥离后的MoS_2与RGO充分混合,以此作为墨水喷墨印刷于含导电铜层的Teslin纸基上。改变喷墨印刷图案构型及喷墨印刷次数构筑MoS_2/PVP/RGO催化析氢电极,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优选条件下所构筑的MoS_2/PVP/RGO,在10 mA cm~(-2)处的过电位为51 mV,Tafel斜率为32 mV dec~(-1),双电层电容为42.9 mF cm~(-2)。这表明MoS_2/PVP/RGO电极具有超高的催化析氢活性。(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4-01)

电极催化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通过恒电流电沉积法在金属镍片上制备了Co-Mo-P电极材料,采用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了Co-Mo-P在1 mol·L-1 KOH的碱性溶液中对析氢反应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o-Mo-P具有较好的催化析氢稳定性,其催化析氢性能明显高于Co-P。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电极催化剂论文参考文献

[1].陶安文,简彬华,张鹏程,崔雅馨,张华.Pt/PPy-C电极催化剂的制备及其耐久性研究[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王清民,金晶,孔玉,殷金玲.电沉积法制备Co-Mo-P电极材料作为析氢催化剂[J].纤维复合材料.2019

[3].夏天,孟燮,骆婷,占忠亮.Ca掺杂Sr_2Fe_(1.5)Mo_(0.5)O_(6–δ)材料的合成与作为对称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极催化剂的性能研究(英文)[J].无机材料学报.2019

[4].冯艳,杨琨,姚力,冯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基于非铂催化剂的膜电极制备与性能研究[J].上海汽车.2019

[5].梁素霞.单原子催化剂在DSSCs对电极中的电催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9

[6].裴凯.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及电极催化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9

[7].王凯丽.Cu催化剂/聚合离子液体修饰电极的光、电催化性能研究[D].辽宁大学.2019

[8].陈思.多孔碳基氧电极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可充放电锌-空气电池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9

[9].王晓慧.碳基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电极材料的制备及光电性能研究[D].河北大学.2019

[10].李培真.二硫化钼基复合催化剂析氢电极的构筑及其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标签:;  ;  ;  ;  

电极催化剂论文-陶安文,简彬华,张鹏程,崔雅馨,张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