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地质地理期刊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排名

最新地质地理期刊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排名

一、最新地质地理类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排序(论文文献综述)

马峥[1](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陈美景,仲济香,张冰松,王庆日[2](2018)在《近年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分析及提升路径》文中指出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土地科学》期刊近年来的影响力现状,提出未来提升期刊影响力的路径。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近年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逐年提升,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国际影响力指数、即年指标等整体呈上升趋势,在土地科学领域内保持了较高的办刊水准;《中国土地科学》高影响力论文在选题上普遍聚焦国家战略和土地科学学科发展需求,高影响力作者在本刊发布的成果比重较小,高影响力研究机构发表的成果要数量与质量协同,国家级基金项目资助的论文影响力较大。研究结论:跟踪高影响力研究团队及重大项目,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加速期刊与新媒体融合,探索期刊英文出版模式,适时扩大载文量,是进一步提升《中国土地科学》影响力的关键路径。

於维樱,王琳,冯志纲,郭琳[3](2017)在《国内海洋科学领域主要中文期刊学术影响力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科学是我国非常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而科技期刊正是科研成果的重要载体,起到了科学传播与交流的重要作用。本文选取10种具有代表性的国内中文海洋学期刊,从期刊的信息载量、期刊论文的引用传播情况与老化速度、综合引证指标的整体表现情况以及学科内引用排名和影响力分值等方面,采用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和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hinese Science Citation Database,CSCD)的统计数据,客观详尽地分析各个期刊的历年指标变化特征及影响力,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我国中文海洋学术期刊的现状,为进一步提升期刊影响力提供客观的数据参考。分析结果表明:《海洋学报》、《海洋与湖沼》、《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和《海洋科学》等刊物的各项指标均位居前列,属于国内海洋领域的期刊典范,但存在期刊整体发展缓慢、影响因子与即年指标波动变化大等不足,需要海洋期刊领域乃至整个国内期刊领域不断克服科研评价体系的束缚,提升刊物质量,留住高质量论文,将国内海洋刊物早日推向国际。

王婷[4](2017)在《2009-2015年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基于SCIE和ESI数据》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以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复杂的地质构造,及其对全球环境和气候变化不可忽视的影响,长期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科学家的关注。本文以SCIE和ESI数据库为数据源,检索2009-2015年间上述数据库报道的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文献及其引用情况,通过文献计量方法,采用多种分析工具,从多个角度对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总结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的研究态势,主要结论为:整体上近年来国际青藏高原领域研究规模和学术影响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研究实力上,中国、印度、美国仍稳居国家论文产出前三位,但青藏高原周边国家如巴基斯坦、尼泊尔发展较快,在机构层面上中国机构的整体优势逐渐扩大。中国的青藏高原研究呈现出量、质齐升的发展态势;青藏高原的发文期刊仍以地学、环境类期刊为主,高被引论文主要发表在高质量的综合类期刊上。青藏高原的研究学科持续完备,研究内容地域特色明显,研究主题包括青藏高原的隆升机制、高原各个圈层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高寒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及对全球变暖的响应等。今后,中国青藏高原研究应着力聚焦前沿科学问题,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协同化集成化自主科研创新能力,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科学成果,为"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区域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乔玉兰[5](2016)在《《西北地质》2002~2015各项数据指标的统计与分析》文中提出众所周知,期刊的统计与分析对期刊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为不断提高《西北地质》的学术质量,笔者详细介绍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台湾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北京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等6家国内着名统计机构的基本概况。通过对比分析,笔者选取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板)》(CJCR)的数据,并以此为基础,对《西北地质》20022015年期刊的各项数据指标(例如:被引用指标、来源指标、学科类指标、综合评价总排序指标)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果表明,从2002年至2015年,《西北地质》学术论文载文量、参考文献数量,以及基金论文比逐渐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多年来《西北地质》的学术水平在不断增加,期刊本身也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基于CJCR统计和分析的数据,以及大量期刊之间的相互比较,笔者认为,科技论文的质量是期刊生存的基础,在所有统计指标中,应高度重视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西北地质》应积极向专家、学者约稿,以增加期刊的引用率。为了进一步提高《西北地质》的社会地位和学术影响力,笔者给出了合理化的建议,同时期望《西北地质》得到更大的发展。

赵歆[6](2015)在《国际地理学期刊的主要特征》文中指出依据2015年6月发布的2014年度国际期刊引证报告,将SCI收录的46种地理学期刊按学科分为5大类,对各类学科期刊的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相关引证指标进行分析,并对各专业地理学期刊2009-2014年间的学术影响力增长情况进行总结。同时,整理国际地理学期刊的年刊文量、出版国别、出版周期和出版公司等期刊出版资料,对国际地理学期刊的学科类型分布、学术影响指标、编辑出版状况之间的相关影响特征进行探讨。

张春丽,盛春蕾,倪四秀[7](2014)在《中国地学类SCIE收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依据美国科技信息所(ISI)公布的2009-2013年连续5年JCR数据,选择17种中国地学及相关学科英文版期刊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影响因子、五年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源论文数、自引率等指标进行了五年的统计分析,同时利用web of science检索平台分析了各期刊的篇均被引频次、单篇被引最高频次、国际论文比情况。分析表明,五年间SCIE收录的地学类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有所增大,各刊的影响因子总体上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但从国际论文比来看,大多期刊国际稿源量少,国际化水平较低;而且中国地学类期刊虽然研究范围较广,但影响因子、被引频次、篇均被引频次均不高。因此,需要着眼于刊文的高质量和知识创新,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实现从稿源、编辑加工、出版和发行等方面与国际接轨。

肖超[8](2014)在《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研究(1897-2012)》文中研究指明晚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翻译出版业成为近代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西方学术着作的译介,使中国人摒弃了过去狭隘的观点,以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商务印书馆是传播新文化的先行者。译介西学经典、出版学术着作等工作,使商务印书馆成为20世纪中最着名的出版社,并被誉为中国现代出版业的开端。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地理学科对于中国起着先行学科的作用。通过世界地理知识的学习,中国人打破了传统的天下观念,产生向西方学习的愿望,进而引发了一个多世纪的思想革命历程。自1897年建馆以来,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大量的地理学着作。其中,地理学译着是商务印书馆地理学图书出版中的重要部分。由于商务印书馆和地理学科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史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这一研究能够从侧面窥视商务印书馆西学翻译出版的历程,发现商务印书馆在翻译出版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这对于商务印书馆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引入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利用《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897-1949)》、《商务印书馆图书目录(1949-1980)》和《商务印书馆地理学图书目录(1949-1990)》等书日,对商务印书馆建馆以来出版的地理学译着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在研究中,借鉴了西方书籍史的研究理念,运用了西方社会学“共同体”理论,以及“副文本”研究的思路。在运用传统书目文献学方法的基础上,也运用了计量学的方法,对着作出版年、作者国别、书籍印刷数量等方面进行计量分析,从书籍史的角度对地理学译着出版做微观研究。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经历了晚清、中华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时期。无论是在学科内容的选择,还是在着作山版国别的倾向上,这些地理学译着都强烈地打上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烙印。因而,在整理1897-2012年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书目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对地理学译着的统计分析,本文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划分成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阶段。这样,本文将地理学译着置于于不同时代的背景下,分析晚清以来国内地理学界对地理学译着的接受史和西方地理学思潮的变迁。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进行研究。首先,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丛书收录、版本变迁、市场销售三个层面,探讨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流通情况。本文借助版本学的知识,系统考察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版本源流,分析了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的四种情形,论述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的原因,认为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是由商务印书馆、译者、译着学术影响三方面所引起的。接下来,笔者以49种地理学译着为研究样本,利用重印再版次数和销售比率两个指标评价了地理学译着的销售情况。通过数据,可以发现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在市场上销售状况很好,具有旺盛的学术生命力。此外,本文也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影响力作了评估。在对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统计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重印再版、丛书收录、引用及书评情况,认为影响力高的地理学译着通常具备重印再版率高,多种丛书收录,被引频次多、书评数量多等特点。最后,对高影响力地理学译着进行了案例分析,并总结了高影响力地理学译着的特征。其次,在对地理学译着的着者、译者、读者群体身份进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对译着着者、译者、编者、地理学者之间的交流的分析,探讨了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和地理学共同体形成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地理学译着出版中,商务印书馆是地理学者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中心。地理学者通过合作翻译西方地理学着作,或者合作编纂教材,在学术上得到交流。通过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者联系在一起,结合成紧密的交流网络,从而促进了地理学共同体的形成。再次,从着作出版年、作者国别等方面对地理学译着进行计量分析,探讨产生结果的原因和历史背景,分析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与地理学学术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地理学译着反映了西方地理学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地理学译着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发展。西方地理学思想经由地理学翻译出版传入中国。西方地理学着作的译介,在中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钱振华,马胜利[9](2013)在《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分析——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比较视角》文中认为文章以中国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为分析视角,选取CSSCI收录的具有代表性的24家理工院校社科学报,附之于3家综合院校的文科学报为参照系,通过与未被CSSCI收录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相比较的角度,采用目前国际国内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以各家评价机构数据互为比较,以分析各家期刊的影响力,从而深入研究中国理工科院校社科学报发展状况,反思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并从中探索如何提升中国学术期刊,更具学术公信力的制度建设。

张莉[10](2013)在《2005~2011年我国8种地理学综合性核心期刊影响力变化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基于《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扩刊版)2005~2011年的文献计量学评价指标统计数据,采用学术影响力动态评估模型对8种有代表性的地理学综合性核心期刊的影响力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8种地理学综合性期刊在2005~2011年平均总被引频次增长了2.24倍;平均来源文献量7年间增长了44.28%,平均影响因子7年间时高时低,总体呈不断上升趋势,但各期刊发展不均衡。

二、最新地质地理类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排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最新地质地理类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排序(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2.3.1 热力学熵概念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2.3.3 信息熵概念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2.3.5 信息熵的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3.2.1 构造指标矩阵
        3.2.2 标准化处理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3.3.1 数据来源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3.3.3 指标计算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4.1.1 研究假设
        4.1.2 测度思路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4.3.1 实证测算
        4.3.2 结果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5.1 构建指标体系
        5.1.1 准则层构建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5.2.3 计算权重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5.3.1 样本的特点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6.3 讨论
        6.3.1 未来研究展望
        6.3.2 研究局限性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2)近年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分析及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评价
    1.1 影响因子
    1.2 总被引频次
    1.3 国际影响力指数
    1.4 即年指标
    1.5 载文量
2 近年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高影响力论文分析
    2.1 高影响力论文选题分析
    2.2 高影响力作者分析
    2.3 高影响力研究机构分析
    2.4 高影响力基金项目分析
3《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提升路径
    3.1 跟踪土地科学领域内重大科研项目和高影响力作者, 刊发具有高学术价值的论文
    3.2 进一步打造高端学术交流平台, 与国内高影响力研究机构合作, 针对土地领域国家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开展研讨
    3.3 充分运用新媒体资源, 提升期刊的传播力与社会关注度
    3.4 结合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趋势, 探索开展期刊英文出版工作, 提升国际影响力
    3.5 进一步提高期刊的载文量

(3)国内海洋科学领域主要中文期刊学术影响力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 期刊指标对比分析
    2.1 基本情况分析
    2.2 文献量与下载量分析
    2.3 引文与半衰期分析
    2.4 综合评价分析
    2.5 学科内评价分析
3 总结与讨论
    3.1 期刊学术影响力总评
    3.2 期刊发展讨论与建议

(4)2009-2015年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基于SCIE和ESI数据(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数据获取与研究方法
3 青藏高原研究现状与趋势
    3.1 青藏高原研究文献的总体趋势
    3.2 青藏高原领域的主要研究国家/地区
        3.2.1 论文产出
        3.2.2 学术影响力
        3.2.3 高被引论文
    3.3 青藏高原领域的主要研究机构
    3.4 青藏高原领域的主要发文期刊
    3.5 青藏高原领域的研究学科与热点分析
4 总结与展望

(5)《西北地质》2002~2015各项数据指标的统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统计资料来源及取舍
    2.1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2.2 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2.3 同方知网技术有限公司
    2.4 重庆维普资讯有限公司
    2.5 台湾华艺数位股份有限公司
    2.6 北京超星信息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3 统计数据及各项指标的含义
    3.1《西北地质》被引用指标及其含义
    3.2《西北地质》来源指标及其含义
    3.3《西北地质》学科类指标及其含义
    3.4《西北地质》综合评价总排序指标
4 部分统计指标含义辨析
    4.1“核心影响因子”与“扩展影响因子”
    4.2“核心扩散因子”与“核心学科扩散指标”
    4.3“核心被引半衰期”与“核心引用半衰期”
    4.4“核心来源文献量“与“核心参考文献量”
5 结论及建议

(6)国际地理学期刊的主要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地理学期刊的学科类型分布
    1.1综合自然地理学类期刊的主要指标
    1.2地貌与第四纪类期刊的主要指标
    1.3地理信息科学类期刊的主要指标
    1.4自然区域地理类期刊的主要指标
    1.5生态与景观类期刊的主要指标
2国际地理学期刊的学术影响指标
    2.1期刊的影响因子分析
    2.2期刊总被引频次分析
    2.3影响期刊学术影响力指标的主要因素
3国际地理学期刊的编辑出版状况
    3.1期刊的刊期分布
    3.2期刊的年发文总量
    3.3期刊的出版国分布
    3.4期刊的出版公司归属
4结论

(7)中国地学类SCIE收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对象
    1.2 数据来源
2 统计结果与分析
    2.1 影响因子
    2.2 总被引频次
    2.3 源论文数据
    2.4 自引率和去除自引的期刊影响因子
    2.5 国际论文比及其它引证指标
    2.6 影响因子的综合评定
3 讨论与启示
4 结论

(8)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研究(1897-2012)(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的传统
        1.1.2 地理学译着出版的长远历史
        1.1.3 研究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原因
    1.2 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地理学译着的概念界定及检索途径
        1.3.1 地理学译着的概念界定
        1.3.2 地理学译着的检索途径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综述
        1.4.2 国外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结构安排
        1.5.3 研究方法
        1.5.4 创新点
    1.6 与本文相关的理论
        1.6.1 副文本理论
        1.6.2 共同体理论
第二章 晚清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
    2.1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
        2.1.1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数量分析
        2.1.2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2.1.3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与其他出版机构地理学译着之比较
        2.1.4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兴起的原因
        2.1.5 晚清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的意义
    2.2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
        2.2.1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的地理学编辑部门
        2.2.2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2.2.3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与其他出版机构地理学译着之比较
        2.2.4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副文本的特征和用意
        2.2.5 民国时期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兴盛的原因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
    3.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编辑部门
        3.1.1 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的沿革
        3.1.2 商务印书馆地理编辑室人员构成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3.2.1 改革开放前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3.2.2 改革开放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概况
    3.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与其他出版社地理学译着之比较
    3.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特点
        3.4.1 地理学译着多为内部发行
        3.4.2 地理学译着以集体翻译为主
        3.4.3 地理学译着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第四章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流通与影响
    4.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丛书收录情况
        4.1.1 商务印书馆丛书出版概况
        4.1.2 《万有文库》中的地理学译着
        4.1.3 《汉译世界名着》及《汉译世界学术名着丛书》收录的地理学译着
        4.1.4 地理学专业丛书收录的地理学译着
        4.1.5 其他综合性丛书收录的地理学译着
    4.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版本变迁
        4.2.1 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的四种情形
        4.2.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版本变迁的原因
    4.3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市场销售状况
        4.3.1 地理学译着的重印再版次数
        4.3.2 地理学译着的销售比率
    4.4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影响力
        4.4.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重印再版和丛书收录情况
        4.4.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被引用情况
        4.4.3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书评情况
        4.4.4 对商务印书馆高影响力地理学译着的分析
第五章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着者、译者、读者群体
    5.1 地理学译着的着者群体
        5.1.1 晚清民国时期的地理学译着作者
        5.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地理学译着作者
    5.2 地理学译着的译者群体
        5.2.1 商务印书馆编者担任译者
        5.2.2 中央大学、南京大学学缘的译者
        5.2.3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学缘的译者
        5.2.4 中央大学、北京大学学缘之外的译者
    5.3 地理学译着的读者群体
    5.4 着者与译者、编者、学者之间的交流
        5.4.1 着者与译者的交流
        5.4.2 译者与编者的交流
        5.4.3 译者与学者的交流
    5.5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与地理学共同体的形成
        5.5.1 地理学共同体
        5.5.2 商务印书馆促成了地理学共同体的形成
        5.5.3 商务印书馆和地理学共同体的认同和交流
第六章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与地理学学术发展
    6.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学科特征
        6.1.1 地理学分支学科译着数量概观
        6.1.2 区域地理译着
        6.1.3 人文地理译着
        6.1.4 自然地理译着
        6.1.5 经济地理译着
        6.1.6 地理学理论与方法译着
        6.1.7 游记类译着
        6.1.8 地理学史译着
        6.1.9 技术地理译着
    6.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国别特征
    6.3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时间特征
    6.4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与地理学学术发展
        6.4.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选题立足于学科发展需要
        6.4.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呈现了西方地理学的学术成果
        6.4.3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推进了我国地理学的发展
        6.4.4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的出版时间间隔体现了中外地理学的交融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1.1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的贡献
        7.1.2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翻译出版的启示
    7.2 研究贡献与展望
        7.2.1 研究贡献
        7.2.2 研究局限
        7.2.3 研究展望
附录一: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统计表(1897-2012)
附录二: 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国内外出版时间间隔统计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9)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分析——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比较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25家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基本数据来源
    (一) 中国25家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的数据选取依据及状况
    (二) 中国25家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被引指标基本情况
    (三) 基于CNKI统计的中国25家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基本指标情况
二、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的分析
    (一) 学术公信力与期刊评价的关系
    (二) 从国际通行的单一指标角度来看25家理工院校文科期刊的影响力
        (1) 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指标反映的期刊影响力排序情况
        (2) 篇均下载频次和载文量指标反映的期刊影响力排序情况
        (3) 期刊来源指标反映的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的排名情况
        (4) 单一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功能分析
        (5) 影响因子的相关性分析及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策略
    (三) 从综合指标角度来看25家理工院校文科期刊的影响力
        (1) 按照权重赋值方法进行期刊排序反映的影响力情况
        (2) 综合评价指标在期刊评价中的功能分析
    (四) 从与综合院校文科期刊比较的角度看理工院校学术期刊影响力
        (1) 从与3家综合院校文科学报比较角度看期刊影响力情况
        (2) 从与综合性院校文科期刊相比较角度进行的影响力分析
三、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H指数分析
    (一) 学术的公信力、影响力:论文质量与数量的关系
    (二) H指数的提出与发展
    (三) 中国25家理工院校文科学报的H指数排名情况
    (四) 关于H指数评价的分析
    (五) H指数的相关性分析及提升学术期刊影响力的策略
四、学术公信力、影响力:学术探索与期刊评价的关系分析
    (一) 学术公信力、影响力:国外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
        (1) 专家意见调查法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
        (2) 引文分析法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
        (3) 依赖性网络方法在期刊评价中的应用
        (4) 关于对国外期刊评价的看法
    (二) 学术公信力、影响力:历史上对学术期刊评价的做法
        (1) 世界最早学术期刊的评价
        (2) 中国历史上学术期刊的评价
    (三) 学术公信力、影响力:学术竞争与学术探索的关系
五、提升中国理工院校文科期刊影响力的同时, 筑牢学术公信力的基石
    (一) 关于提高理工院校文科期刊质量的对策
    (二) 关于中国理工院校文科期刊评价的建议

(10)2005~2011年我国8种地理学综合性核心期刊影响力变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2 评价指标的选择
    1.3 评估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地理学综合性核心期刊2005~2011年各年度文献计量学指标平均值
    2.2 地理学综合性核心期刊2005~2011年文献计量学评价指标平均值
    2.3 地理学综合性核心期刊学术影响力及其变化
3 讨论
    (1) 提高载文质量
    (2) 控制载文数量
    (3) 提高出版频率, 缩短论文发表时滞
    (4) 加快期刊的网络建设, 扩大开放获取出版程度

四、最新地质地理类期刊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排序(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2]近年来《中国土地科学》期刊影响力分析及提升路径[J]. 陈美景,仲济香,张冰松,王庆日. 中国土地科学, 2018(11)
  • [3]国内海洋科学领域主要中文期刊学术影响力比较研究[J]. 於维樱,王琳,冯志纲,郭琳. 海洋科学集刊, 2017(00)
  • [4]2009-2015年国际青藏高原研究文献计量分析——基于SCIE和ESI数据[J]. 王婷. 地理科学进展, 2017(04)
  • [5]《西北地质》2002~2015各项数据指标的统计与分析[J]. 乔玉兰. 西北地质, 2016(03)
  • [6]国际地理学期刊的主要特征[J]. 赵歆. 地理学报, 2015(09)
  • [7]中国地学类SCIE收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分析[J]. 张春丽,盛春蕾,倪四秀. 地理学报, 2014(11)
  • [8]商务印书馆地理学译着出版研究(1897-2012)[D]. 肖超. 南京大学, 2014(07)
  • [9]学术公信力:中国24家CSSCI理工科院校文科学报影响力分析——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比较视角[J]. 钱振华,马胜利.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10]2005~2011年我国8种地理学综合性核心期刊影响力变化分析[J]. 张莉.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3(04)

标签:;  ;  ;  ;  ;  

最新地质地理期刊影响因子及总被引频次排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