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瘤MRI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胶质瘤MRI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一、胶质瘤MRI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俊峰[1](2021)在《双靶向VEGF和PFKFB3诱导胶质母细胞瘤血管正常化及MRI评价》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新兴诊疗方法在肿瘤学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突破性进展,但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患者的预后仍然不容乐观,其中位生存时间约为14.5~16.6个月。采用抗血管生成药物如单克隆人源化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抗体贝伐单抗(Bevacizumab,BEV)促进肿瘤血管正常化(Tumor vascular normalization,TVN)是被给予厚望的抗肿瘤治疗策略。抗血管生成治疗(Anti-angiogenic therapy,AAT)诱导的TVN效应能够重塑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为联合其他抗肿瘤治疗提高治疗增效提供了一个机会时间窗。然而,血管正常化效应短暂,需要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增强延长AAT诱导的TVN效应,以期能够改善现有TVN诱导策略,持续提高对抗肿瘤治疗的协同增效作用。无创监测肿瘤治疗响应从而准确识别TVN效应有利于在正常化时间窗内正确指导抗肿瘤治疗实施和对治疗增效作用的评价。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定量参数Ktrans能够定量评价血管功能特征,已被北美放射学会定量影像生物标志物联盟推荐作为评价AAT疗效的终点指标。体素内不相干运动磁共振成像(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MRI,IVIM-MRI)由于可同时定量评价组织微循环和组织间水分子弥散特征,且不依赖外源性钆对比剂(Gd-based contrast agent,GBCA)成像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不同定量MRI技术,联合DCE-MRI与IVIM-MRI各自的成像优势有助于提供更丰富的血管功能信息。探究DCE-MRI和IVIM-MRI对肿瘤治疗响应监测和TVN评价的应用价值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有助于促进TVN策略的临床转化和应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建立原位人源GBM移植瘤(Patient-derived xenograft,PDX)小鼠模型,探究靶向抑制VEGF和糖酵解激活因子PFKFB3的联合疗法是否能够协同增强TVN效应,并以DCE-MRI和IVIM-MRI监测肿瘤治疗响应的动态变化,分析MRI定量参数与TVN指标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1、本研究首先采用GEO数据集GSE39221分析BEV治疗前后U87-MG GBM组织PFKFB3表达水平,随后建立224例原位GBM PDX小鼠模型,将其中172例PDX模型随机分为BEV单一治疗组、3PO(PFKFB3抑制剂)单一治疗组、BEV+3PO联合治疗组和安慰剂(生理盐水)对照组。采用7.0T临床前磁共振成像仪、免疫印迹和组织学染色对PDX模型进行肿瘤大小、PFKFB3表达水平、细胞增殖与凋亡和生存期评价,分析不同治疗干预方案对GBM的抗肿瘤作用。在治疗前基线、治疗后2天、5天、8天、14天、25天对PDX模型进行组织病理学和1H-磁共振波谱(1H-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分析,评价肿瘤血管形态学特征、肿瘤缺氧程度、乳酸脱氢酶-A(Lactate dehydrogenase-A,LDHA)表达水平和肿瘤代谢物浓度。采用盐酸多柔比星(Doxorubicin hydrochloride,DOX)作为化疗药物对52例PDX模型进行不同治疗干预(DOX、DOX+3PO、DOX+BEV、DOX+BEV+3PO),评价DOX在瘤内的富集程度和抗肿瘤作用。采用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蛋白芯片、免疫印迹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价治疗相关的分子表达特征。2、采用7.0T临床前磁共振成像仪在治疗前基线、治疗后2天、5天、8天、14天、25天对已建立的172例PDX模型进行DCE-MRI和IVIM-MRI扫描,采用肿瘤区域分割和直方图方法分析肿瘤治疗响应的动态变化,并以影像-组织学指标相关性分析探讨MRI定量参数评价TVN的价值。结果1、GEO数据集分析结果显示U87-MG GBM组织PFKFB3水平在BEV单一治疗后显着增高。此结果在GBM PDX模型中得到一致验证。蛋白免疫印迹结果进一步显示PFKFB3靶向抑制剂3PO能够有效抑制BEV单一治疗诱导的PFKFB3表达增高,并显着增强BEV的抗肿瘤作用。BEV+3PO联合治疗较BEV单一治疗显着延长了荷瘤鼠生存期(68.5天vs.81天,P(27)0.05),延缓了肿瘤生长并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和抑制细胞增殖。组织学染色分析表明BEV与3PO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得益于持续的TVN增效作用。TVN指标周细胞覆盖指数(Pericyte coverage index,PCI)和基膜标志物collagen IV表达在双靶向联合治疗后2天显着增加,此增高现象持续至治疗后第25天,显着长于BEV单一治疗诱导的TVN效应(治疗后2~14天,P(27)0.05)。双靶向治疗诱导的TVN协同增效作用持续提高了对缺氧、酸性TME的重塑作用,肿瘤缺氧标志物哌莫硝唑和LDHA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27)0.05)。1H-MRS进一步发现肿瘤代谢物胆碱峰、脂质峰和乳酸峰明显降低(P(27)0.05)。此外,BEV+3PO治疗诱导的TVN协同增效作用显着改善了DOX的药物递送效率和疗效(P(27)0.05),BEV+3PO治疗组中肿瘤区域DOX的富集程度较BEV单一治疗组更加明显,肿瘤生长抑制作用和荷瘤鼠生存期显着延长(P(27)0.05)。分子机制上,双靶向治疗下调了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水平。其中,作为调控TVN过程的关键因子,肿瘤细胞和内皮细胞中的Tie-1表达水平在BEV+3PO处理后显着降低。2、DCE-和IVIM-MRI定量参数显示BEV+3PO诱导的肿瘤治疗响应异质性显着降低,肿瘤区域分割和直方图分析结果表明肿瘤中心区和外周区MRI参数变化均较BEV单一治疗组更加显着(P(27)0.05)。MRI定量参数与TVN指标相关性结果表明,DCE-MRI参数Ktrans、IVIM-MRI参数f和D*与肿瘤微血管密度和TVN指标相关关系均显着(P(27)0.0001),Ktrans与微血管密度相关程度最高(r(28)0.7202,P(27)0.0001)。D*与PCI、collagen IV表达和肿瘤缺氧相关系数r分别为0.6365,0.6628,-0.5446,高于Ktrans(r分别为-0.5214,-0.5781,0.4656)。D*与Ktrans相关程度较弱(r(28)-0.4499,P(27)0.0001)。结论1、原位GBM PDX模型中,双靶向VEGF和PFKFB3治疗策略能够协同增强对GBM的抗肿瘤作用和TVN效应,进而持续改善缺氧、酸性TME,可为提高化疗增效提供一个持续的机会时间窗。此策略有利于克服目前TVN效应短暂的局限性,或可作为一个有希望的TVN诱导策略。2、IVIM-MRI参数D*具有很大潜力作为非外源性GBCA依赖的影像标志物有效补充DCE-MRI参数Ktrans评价肿瘤治疗响应TVN效应,有助于促进TVN治疗策略的临床转化及应用,对TVN时间窗内实施治疗决策提供了有价值参考指标。

薛巍[2](2020)在《高级别脑胶质瘤新生血管基因特征及生成方式与MR灌注成像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及目的:脑胶质瘤(Glioma)是成人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肿瘤,占成人颅内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根据其细胞异型性、核分裂活跃程度、微血管增生和坏死程度将其分为Ⅰ到Ⅳ级,Ⅰ级和Ⅱ级胶质瘤为低级别胶质瘤(Low-grade glioma,LGG),Ⅲ级和Ⅳ级胶质瘤为高级别胶质瘤(High-grade glioma,HGG)。高级别胶质瘤恶性程度高,肿瘤进展快,即使治疗方法不断发展,其预后仍然很不理想,特别是WHOⅣ级胶质母细胞瘤,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4.6个月,5年生存率低于5%。高级别胶质瘤血管增生活跃,基底膜畸形、内皮不完整、周细胞缺失以及连通紊乱,形成了低氧、酸性以及高细胞间压力的特殊肿瘤微环境,刺激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Inducible factor,HIF)、促血管生成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等的分泌而进一步促进肿瘤血管新生,而且与肿瘤的生长、进展及转移密切相关。胶质瘤微血管还参与形成肿瘤血管龛(Niche)样结构,既可以为胶质瘤肿瘤干细胞的生存提供必要的场所及营养支持,又可以通过血管内皮细胞与肿瘤干细胞的相互交联促进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与干性维持,在胶质瘤的治疗抵抗以及复发中发挥关键作用。高级别胶质瘤的微血管增生在肿瘤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作用,抗血管治疗为胶质瘤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胶质瘤的血管新生是一个多基因、多分子调控的复杂过程。多种细胞因子参与其中,例如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α(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α)、血管生成素(Angiopoietin-2,ANG-2)、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HIF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等,均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的病理性血管生成过程中发挥促血管新生的作用。高级别胶质瘤内存在多种形式的血管新生方式,如血管共生、血管生成、血管发生、血管拟态和肿瘤细胞内皮转分化等,不同的血管新生方式对应的病理过程以及调控机制不同,其主要调控基因既有交叉又相互独立。其中VEGF基因的高表达是胶质瘤中促进肿瘤血管新生的关键事件,参与了多种方式的血管新生,但是临床上使用放疗联合替莫唑胺(Temozolomide,TMZ)化疗辅以贝伐单抗(Bevacizumab,BEV)抑制肿瘤VEGF生物活性的抗血管治疗策略并未能延长胶质瘤患者的生存时间,甚至在BEV治疗之后肿瘤区域血管共生增多且肿瘤侵袭增强,而且针对其它促血管新生分子的抗血管治疗策略在临床上也没能真正起到抗肿瘤血管新生进而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说明尚有未知的血管新生调控基因以及抗血管治疗后血管新生方式的变化导致了胶质瘤的抗血管治疗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由于高级别胶质瘤具有明显的异质性,手术或活检获取的部分肿瘤组织无法全面反映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在抗血管治疗过程中尚待寻找一种能全面评价肿瘤内部血管相关基因表达以及无创监测抗血管治疗疗效的有效手段。磁共振灌注成像(Perfusion-weighted MR imaging,PWI-MRI)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无创监测肿瘤内部血流及血管情况,进而评估肿瘤的分子特征及基因表达。DSC-MRI成像技术根据血管内对比剂信号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可以获得反映肿瘤内部血流灌注的参数CBV及CBF,DCE-MRI成像技术不仅可以获取肿瘤内部血流灌注的信息,例如血浆容积V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Ve,而且可以获得反映肿瘤血管功能的参数,例如血管通透性指标Ktrans以及对比剂反流速率指标Kep。这些参数不仅与肿瘤区域血管的结构和功能相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肿瘤的分子特征及基因表达。例如,Ktrans与胶质母细胞瘤DNA修复酶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相关,rCBV可以用来评估胶质瘤患者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变状态及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等,也有文献报道肿瘤特定信使核糖核酸(Messenger RNA,m RNA)的表达量与其磁共振成像特征相关。因此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可以作为无创评价肿瘤内部血管相关基因表达以及抗血管治疗后肿瘤血管新生方式变化的潜在手段。综上所述,本研究首先收集了高级别胶质瘤手术标本,提取原代肿瘤细胞建立原位小鼠肿瘤模型并对肿瘤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肿瘤标本微血管状态以及能否成功构建原位胶质瘤模型,筛选出新的与高级别胶质瘤早期生长与进展密切相关的血管新生相关基因,并且筛选影像生物指标预测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为胶质瘤抗血管治疗提供新的靶点以及检测手段。而后对比了原代小鼠原位胶质瘤模型与患者脑胶质瘤常规及灌注磁共振特征的差异,并且从组织病理学以及基因表达的角度探究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为动物来源的磁共振生物标志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最后通过BEV和TMZ单独或联合干预原位小鼠胶质瘤模型的生长,探究治疗过程中肿瘤血管新生方式的动态变化以及能反映这种变化的影像标志,从血管新生方式的角度探索抗血管治疗失败的原因,为胶质瘤的个体化精准诊断以及抗血管治疗疗效监测提供科学可靠的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高级别脑胶质瘤生长早期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与PWI-MRI监测1、收集高级别胶质瘤病例30例,术前行DSC及DCE-MRI扫描,术中取肿瘤标本。2、无菌条件下将肿瘤标本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来提取原代肿瘤细胞建立小鼠原位肿瘤模型;第二部用来对肿瘤血管进行组织病理学分析,定量分析肿瘤区域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微血管面积(Microvascular area,MVA)以及平均微血管直径(Diameter);第三部分用来进行转录组测序。3、对DSC及DCE-MRI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获得CBV、CBF、Ktrans、Vp、Ve及Kepmap,计算肿瘤所有体素平均r CBV、r CBF、Ktrans、Vp、Ve及Kep值作为该肿瘤的r CBV、r CBF、Ktrans、Vp、Ve及Kep值。4、根据原代肿瘤细胞能否在小鼠颅内生长并建立原位移植瘤模型,将30例高级别胶质瘤病例分为成瘤组与未成瘤组,比较两组病例灌注磁共振扫描参数r CBV、r CBF、Ktrans、Vp、Ve和Kep,肿瘤组织MVD、MVA和微血管直径,以及血管新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差异。5、使用siRNA分别抑制两例原代肿瘤细胞内上述基因的表达,检测其成血管能力的变化。6、根据小鼠原位移植瘤生长曲线,动态监测上述基因在肿瘤不同生长阶段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的关系。7、对两组病例之间有显着差异的磁共振扫描参数进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获取其鉴定肿瘤组织上述基因是否高表达的诊断阈值(cut-off值)、特异性及敏感性。第二部分:原代脑胶质瘤模型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1、收集了高级别胶质瘤病例7例。术前均行常规MRI,DWI-MRI以及DCE-MRI扫描,术中取肿瘤标本。2、对患者DWI及DCE-MRI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获得ADC及Ktransmap,使用热点法在肿瘤最大层面上选取五个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分别测量得到r ADC及Ktrans值,计算平均值作为该病例肿瘤的r ADC及Ktrans值。3、分别提取原代肿瘤干细胞球并建立相应NOD-SCID小鼠原位胶质瘤模型,每例建模5只。4、在NOD-SCID小鼠原位移植瘤生长晚期,采用Bruker 7.0T小动物磁共振成像仪头部线圈对荷瘤鼠进行扫描,扫描序列有T1WI横断位,T2WI冠状位,T1WI增强扫描,DWI及DEC-MRI。5、对小鼠移植瘤DWI及DCE-MRI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获得ADC及Ktransmap,使用热点法在肿瘤最大层面上分别选取五个ROIs,分别测量得到r ADC及Ktrans值,计算平均值作为该移植瘤的r ADC及Ktrans值。6、比较患者脑胶质瘤与相应小鼠原位移植瘤常规MRI,DWI-及DCE-MRI特征的差异。7、患者脑胶质瘤组织及相应小鼠移植瘤组织石蜡包埋后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 staining)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通过组织病理染色探究患者脑胶质瘤与移植瘤磁共振特征差异的病理基础。8、患者脑胶质瘤组织(Patient tumor 1,2 and 3)及相应小鼠原位移植瘤组织(Xenograft 1,2 and 3)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患者脑胶质瘤与原位移植瘤基因表达的差异。第三部分:抗血管治疗后脑胶质母细胞瘤血管新生方式变化的DCE-MRI评价1、建立U87 BALB/c小鼠原位胶质母细胞瘤模型。2、建模后21天,采用BEV(Bevacizumab,贝伐单抗)和TMZ(Temozolomide,替莫唑胺)单独及联合给药的方式对荷瘤鼠进行药物干预。BEV采用静脉注射的方式,剂量为15mg/kg,给药一次;TMZ采用口服给药的方式,剂量为50mg/kg/天,连续给药5天;TMZ和BEV联合干预时,首先静脉注射BEV,24小时后连续口服TMZ 5天,剂量为50mg/kg/天。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做相同处理。3、荷瘤鼠最后一次给药后1天、3天、6天进行MRI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横断位,T2WI冠状位,T1WI增强,DEC-MRI。4、对DCE-MRI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获得Ktransmap,采用热点法,在肿瘤最大层面选择伪彩图上信号较高的5个区域为ROIs,计算平均值得到该移植瘤的Ktrans值。5、荷瘤鼠MRI扫描完成后,完整取出脑组织固定后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GFAP、CD34、TNC、CD34-PAS)及透射电镜检测。定量分析肿瘤区域微血管密度,血管共生、血管套叠、血管出芽及血管拟态数量。6、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计算Ktrans与血管新生类型定量参数的相关性并计算相关系数。结果第一部分高级别脑胶质瘤生长早期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及PWI-MRI监测1、30例原发性高级别胶质瘤手术标本中9例成功建立NOD-SCID小鼠原位胶质瘤模型;能形成小鼠原位胶质瘤模型的病例其肿瘤组织具有更大的微血管密度(P=0.003)及更小的平均微血管管径(P=0.019)。微血管面积与肿瘤组织形成原位胶质瘤模型的能力没有明确关联(P>0.05)。2、具有形成原位移植瘤模型能力的病例其肿瘤组织血管新生相关基因BMPER(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endothelial cell precursor derived regulator)、CXCL10(Chemokine ligand-10)及HOXA9(Homeobox A9)表达明显高于不能成原位移植瘤模型的肿瘤组织(P=0.043,P=0.002,P=0.002)。3、2例原代肿瘤细胞体外分别抑制BMPER、CXCL10或HOXA9表达后肿瘤细胞成血管能力减弱(P<0.05,P<0.05,P<0.05;P<0.05,P=0.008,P<0.05)。4、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动态监测显示,在肿瘤生长第20天,BMPER呈高表达,CXCL10、HOXA9及肿瘤血管标志CD34呈低表达;在第30天,BMPER呈高表达,CXCL10及HOXA9呈低表达,但CD34表达增高;到第40天BMPER表达降低,CXCL10及HOXA9表达升高,而且与CD34的表达存在空间上的相关性;肿瘤晚期CXCL10、BMPER及HOXA9均呈低表达,CD34呈高表达。5、BMPER、CXCL10及HOXA9高表达的病例DSC-MRI扫描参数r CBV、r CBF以及DCE-MRI扫描参数Ktrans、Vp明显高于低表达的病例(P=0.014,P=0.018,P=0.001,P=0.003)。ROC曲线分析显示,r CBV、r CBF、Ktrans及Vp对上述基因是否高表达具有较好的鉴别能力,r CBV诊断阈值为1.481,曲线下面积为0.861,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00%、75.00%。r CBF诊断阈值为1.289,曲线下面积为0.847,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00%、75.00%。Ktrans诊断阈值为0.209,曲线下面积为0.957,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100.00%、92.86%。Vp诊断阈值为0.139,曲线下面积为0.871,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0.00%、85.71%。第二部分:原代脑胶质瘤模型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1、移植瘤在小鼠颅内的生长方式分为两类,其中6例移植瘤呈弥散生长(xenografts1,2,3,4,5 and 6),1例呈结节状生长(xenograft 7)。呈弥散生长的移植瘤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的最大差异:移植瘤增强扫描后只有局部区域出现轻度强化,灌注扫描Ktrans map显示肿瘤区域未见明显异常信号;移植瘤周围没有明显水肿信号,肿瘤内部信号均匀。呈结节状生长的移植瘤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的最大差异:移植瘤与正常脑组织分界明显,移植瘤强化程度也明显低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7例移植瘤的Ktrans值明显低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且r ADC值高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P=0.016,P=0.001)。2、6例呈弥散生长的原位移植瘤组织与患者脑胶质瘤组织CD34染色:移植瘤微血管面积及微血管管径明显低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P=0.009,P=0.007),而微血管密度在移植瘤与患者脑胶质瘤之间没有明显差别;结节状生长的移植瘤组织与患者脑胶质瘤H&E染色:移植瘤与正常脑组织边界较清楚而患者脑胶质瘤边界不清。3、原代原位移植瘤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表达差异:Patient-1与Xenograft-1相比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3590个,Patient-2与Xenograft-2相比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5408个,Patient-3与Xenograft-3相比差异表达的基因共有3590个;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聚类分析(GO analysis)显示,与原位移植瘤相比,患者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相关基因(Angiogenesis and vasculature development related genes),肿瘤细胞特性及细胞外基质相关基因(cell activation,cell adhesion,cell migration,cell motility and extracellular matrix related genes),以及免疫相关基因(immune response,immune system process and immune effector process related genes)表达较高。而细胞周期及核分裂相关基因表达下降。第三部分:抗血管治疗后脑胶质母细胞瘤血管新生方式变化的DCE-MRI评价1、U87原位移植瘤内共鉴定出四种类型的血管新生,即血管共生、血管出芽、血管套叠及血管拟态。2、BEV干预组:给药后3天实验组血管出芽及血管套叠数量显着减少(P<0.05,P=0.002)。到给药后6天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血管套叠、血管共生及血管出芽数量数量明显减少(P<0.05,P=0.001,P<0.05,P<0.05),但是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管拟态数量反而增高(P<0.05)。3、TMZ干预组:最后一次给药后3天实验组微血管密度、血管共生、血管出芽及血管套叠数量明显减少(P<0.05,P=0.001,P=0.001,P<0.05)。给药后6天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微血管密度反而增高(P=0.003),但血管共生数量、血管出芽数量、血管套叠数量及血管拟态数量在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异。血管套叠是对TMZ最敏感的新血管生成方式,在TMZ干预1天后即明显减少(P=0.001)。4、BEV和TMZ联合干预组:实验组肿瘤区域微血管密度、血管共生、血管出芽及血管套叠数量在最后一次给药后1天(P<0.05,P<0.05,P<0.05,P=0.01)及3天(P=0.003,P<0.05,P<0.05,P=0.025)都显着减少,血管拟态数量在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最后一次给药后6天,药物对肿瘤微血管的影响开始减弱,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只有血管出芽数量减少(P<0.05),而微血管密度、血管套叠、血管共生及血管拟态数量均无明显差异。5、药物干预后U87原位移植瘤DCE-MRI特征变化:BEV单独干预组,从给药后1天到6天移植瘤Ktrans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0.05,P<0.05)。TMZ单独干预组,最后一次给药后1天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移植瘤Ktrans值没有明显差异,给药后3天移植瘤Ktrans值显着降低(P<0.05),但是给药后6天Ktrans值反而高于对照组(P=0.007)。BEV和TMZ联合干预组,移植瘤Ktrans值的变化与BEV单独干预组类似,最后一次给药后1天、3天及6天实验组移植瘤Ktrans值均低于对照组((P=0.022,P<0.05,P<0.05)。6、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药物干预后血管出芽数量与移植瘤Ktrans值有较好的相关性,BEV和TMZ单独或联合干预后,随时间的变化血管出芽数量与Ktrans值呈显着正相关,r的值分别为0.9068、0.9806、0.8641(P<0.05)。结论:1、原发性高级别胶质瘤中,BMPER、CXCL10以及HOXA9通过促进肿瘤血管新生而促进肿瘤早期生长与进展,有可能成为抗血管治疗的新靶点;DSC-MRI及DCE-MRI扫描参数r CBV、r CBF、Vp及Ktrans可以作为影像标志物无创预测肿瘤组织BMPER、CXCL10及HOXA9的表达程度。2、原代小鼠原位移植瘤模型并不能复制相应患者脑胶质瘤的MRI特征,而基因的差异表达可能是造成移植瘤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差异的重要原因,因此移植瘤来源的MRI标志在临床应用时需要谨慎使用。3、BEV干预后胶质母细胞瘤肿瘤区域血管拟态数量的增多,以及TMZ治疗后微血管密度反弹性的增高,可能是胶质母细胞瘤抗血管治疗失败的重要原因;BEV和TMZ单独或联合干预后,血管出芽数量的变化与Ktrans值呈正相关,Ktrans值可以作为监测药物干预后血管出芽变化的潜在有效影像学指标。

陈倩倩[3](2020)在《磁共振高角分辨率扩散成像在大脑胶质瘤瘤周水肿区的应用》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大脑胶质瘤(cerebral glioma,CG)是颅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高侵袭性、高致死率及易复发的特点。胶质瘤呈浸润性生长,多局限在周围脑组织,并与周围正常脑组织分界不清。瘤周水肿(Peritumoral edema,PTE)是大脑胶质瘤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生物学行为特征,明显影响临床预后,同时也是造成胶质瘤高病死率、高致残率的重要原因之一。现代外科手术治疗脑肿瘤的一个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切除肿瘤的同时尽量减少对大脑的关键区域的损伤。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最重要的优势是其具有较好的组织分辨能力,并且能够无创性地定量及定性评估肿瘤组织周围的微结构,包括细胞、血管增殖以及毛细血管通透性,甚至能够可视化地显示肿瘤深部的灰质及白质纤维的走行,更有利于术前评估。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imaging,DTI)是一种基于假设组织中的水分子呈高斯扩散,水分子的扩散具有各向异性,进而引起磁共振信号改变,以此来探测组织微观结构,较常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研究,包括神经纤维束解剖结构的显示。高角分辨率扩散成像(high-angular-resolution diffusion imaging,HARDI)是在 DTI 模型的基础上产生的,与基于DTI数据的纤维束追踪技术相比,HARDI的追踪结果具有较高的精确度及准确性,它能够避免DTI在显示交叉及重叠纤维时存在的缺陷。HARDI成像时可采用包括高阶张量模型(High Order Tensor,HOT)、QBI(Q-ball imaging)模型、球谐函数(Spherical Harmonic,SH)以及球面反卷积(Spherical Deconvolution,SD)等多种处理方法。其中SD可以用作计算每个体素内的纤维方向分布(Fiber Orientation Distribution,FOD)。FOD包含有不同纤维的方向,包括包围着它们的不确定的方向,以及各自的体积分数。有确切的研究发现,HARDI模型在评估伴有严重水肿的高级别胶质瘤中具有优势,特别适用于需要重建复杂纤维束的情况。从近些年的文献来看,HARDI纤维束追踪将成为一个研究和开发比较活跃的领域。本研究旨在探讨HARDI模型参数值定量分析在大脑胶质瘤瘤周水肿区的应用;定量分析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程度与性别、年龄及胶质瘤分级、IDH分型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14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的影像及病理资料,使用Siemens Prisima 3.0 T磁共振进行扫描,所有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HARDI及动态增强扫描。将147例病理证实为脑胶质瘤患者的所有平扫及增强图像导入RadiAnt DICOM Viewer软件进行水肿区观察及勾画取值,采用Bitzer的方法计算水肿指数(edema index,EI),分析其与性别、年龄及胶质瘤分级、IDH分型的相关性。选取EI>3.0且经病理证实为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的患者(55例)的图像传至 syngo.via Frontier framework 工作站,在 MR TDI and Tractography 2.0.3 模块进行后处理,得到 TDI(Track-density imaging)图、TDT(Track-density tractograpy)图。于MR Basic窗口比照T2WI定位,在TDI图上手工勾画ROI测量近瘤水肿区、远瘤水肿区、相对正常白质区、瘤侧正常白质区及同层面对侧相应的正常白质区的纤维密度(track density),利用(肿瘤侧纤维密度)/(对侧正常白质区)得出矫正后的相对纤维密度。使用SPSS 20.0软件对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直方图分析性别和年龄在各类别胶质瘤中的分布情况。EI值在各组间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或T检验比较,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进一步两两比较则采用L-S-D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相对纤维密度在胶质瘤瘤周水肿区差异情况,在组间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绘制有效参数的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预测相应阈值、灵敏度、特异度及约登指数。结果:本研究中胶质瘤患者年龄从18岁-70岁,平均年龄46.80±12.44岁,.男:女=11:10,性别在整体分布中没有明显差异。年龄在高/低级别组间、WHOⅡ/Ⅳ级组间、WHOⅢ/Ⅳ级组间及IDH突变型/IDH野生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P=0.000,P=0.000,P=0.000)。EI值在年龄、性别分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290,P=0.453);在高/低级别组间、WHOⅡ/Ⅳ级组间、WHOⅢ/Ⅳ级及IDH野生型/突变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41,P=0.005)。EI值在高、低级别组间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767,其阈值为1.630,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 77.0%、62.7%。相对纤维密度在胶质瘤瘤周近瘤水肿区域、远瘤水肿区域、相对正常白质区域、正常白质区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F=229.061,P=0.000),在进一步两两比较中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相对纤维密度值在在近瘤水肿区域、相对正常白质区组间曲线下面积(AUC)最大,为0.992,其阈值为0.578,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96.4%、92.7%。结论1、EI值在胶质瘤的分级、IDH分型中存在差异。2、HARDI参数纤维密度在胶质母细胞瘤瘤周各区域具有渐变性改变的特征,反映了胶质瘤瘤周水肿区肿瘤细胞的浸润特征。

熊艳[4](2020)在《磁共振3D-ASL成像与脑胶质瘤Ki-67和GFA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原发神经上皮性肿瘤,约占颅内肿瘤的33.3~58.6%。影像学检查包括CT和磁共振是临床诊断脑胶质瘤和判断肿瘤分期的重要工具。磁共振检查具有软组织分辨力高、无辐射、高重复性、高准确性、扫描序列多和重建方式多样等优点,在脑胶质瘤的早期诊断和临床随访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MRI 3D-ASL序列不需要团注外源性示踪剂、以水质子为自身内源性示踪剂,构建三维动态自旋灌注加权成像。3D-ASL不仅无辐射、操作简单,重复性高,且适用于严重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更重要的是:3D-ASL,在肿瘤性病变中能准确反映新生血管程度,可评估脑肿瘤血流动力学情况。此外,肿瘤的发生、发展和恶性程度早期可通过检测肿瘤一些特异性分子标志物,这些分子表达常与肿瘤预后及临床治疗密切相关。Ki-67是反应细胞增殖活性的重要指标,与肿瘤的增殖、分期及预后关系密切。Ki-67在正常脑组织与不同级别胶质瘤间存在明显的差异,且与胶质瘤级别具有相关性。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是星形胶质细胞源性肿瘤的重要标志蛋白,选择性剪接以DUSP4依赖的方式调节胶质瘤细胞与ECM的相互作用,胶质瘤细胞表达中间丝蛋白其选择性剪接变异体GFAP-δ相对于典型剪接变异体GFAP-α的水平在Ⅳ级高于低度恶性胶质瘤。高GFAP-δ/α比率诱导了局灶性粘连中的双特异性磷酸酶4(DUSP4)的表达,DUSP4上下游参与细胞外基质相互作用的途径,高GFAP-δ/α比值使胶质瘤细胞能够更好地侵入大脑。GFAP-δ/α比值高的胶质瘤细胞是侵袭性强、恶性程度高的细胞,从而使GFAP选择性剪接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因此,本研究通过术前3D-ASL成像定量检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脑血流量,经手术切除获得肿瘤组织并检测Ki-67和GFAP表达水平,分析影像学和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为脑胶质瘤的精准和靶向治疗以及治疗后随访提供参考依据。目的:通过术前3D-ASL成像定量检测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脑血流量,经手术切除获得肿瘤组织并检测Ki-67和GFAP表达水平,分析影像学和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为脑胶质瘤的精准和靶向治疗以及治疗后随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06月至2019年10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脑胶质瘤患者共62例,其中低级别(Ⅰ-Ⅱ)35例,高级别(Ⅲ~Ⅳ)27例;术前采用3D-ASL灌注成像获得肿瘤最大血流量(TBFmax),并计算与对侧半球灰质和白质血流量的比值(rCBF);采用免疫组织染色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Ki-67和GFAP的表达。结果:低级别组患者TBFmax、对侧半球-rCBF、灰质-rCBF和白质-rCBF值均明显小于高级别组患者[(1.23±0.34)比(1.89±0.56),t=5.006,P=0.004;(1.12±0.41)比(1.45±0.58),t=4.785,P=0.013;(1.26±0.48)比(1.58±0.69),t=4.659,P=0.016;(1.33±0.39)比(1.75±0.68),t=4.923,P=0.009]。两组患者的肿瘤组织Ki-67和GFAP表达水平也有显着差异,表现在低级别组与高级别组相比,Ki-67阳性表达百分比和定量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GFAP 阳性表达百分比和定量表达水平在低级别组显着比高级别组升高(P<0.05)。经Pearson检验发现,TBFmax、半球-rCBF、灰质-rCBF和白质-rCBF值分别与肿瘤组织Ki-67定量表达水平呈正相关,而与GFAP定量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通过比较不同级别脑胶质瘤患者的脑血流量和特异性分子标志物的表达,术前3D-ASL成像定量检测脑血流量能够预测脑胶质瘤Ki-67和GFAP表达水平,对预测肿瘤预后、分子靶向治疗和治疗后的随访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波[5](2020)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组织因子表达调控与血流动力学磁共振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和目的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是一种长度为47KDa的跨膜糖蛋白,在生理状态下是人体外源性凝血系统的启动因子。研究表明,在多种肿瘤中,TF通过改变早期肿瘤细胞休眠状态导致基因组改变,在肿瘤发生早期发挥重要作用[1];TF-VIIa复合体活化蛋白酶激活受体(protease activated receptor,PAR),激活PAR2通路,加速肿瘤细胞的增殖、分化[2];同时,PAR通路激活和肿瘤内部的高凝状态引起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白介素8(interleukin-8)的产生,造成大量新生血管形成[3],加剧肿瘤恶性程度;此外,血管结构和凝血功能改变是多种恶性肿瘤生长和转移的重要特征[4],而TF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5]。在胶质瘤中,TF表达量与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肿瘤分级相关,在I-II级胶质瘤中,TF阳性表达率约为10%,而在胶质母细胞瘤(IV级)中阳性率高达95%[6]。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是高度恶性的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内部存在大量新生血管,目前,临床治疗方法主要依靠手术切除后联合放化疗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但是患者预后仍然较差,中位生存期仅为14.6个月[7]。而TF表达水平直接影响抗血管治疗的疗效和患者预后[77]。抗TF治疗后,肿瘤生长减缓、新生血管减少、侵袭性减弱,因此,抗TF治疗成为GBM治疗的新靶点[8]。TF作为血管内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关键因子,其主要功能与血管及凝血密切相关,因此,探讨其对GBM生存期的影响,研究其表达调控网络中的关键基因,进一步揭示GBM分子特征,为GBM制定更加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疗效,减少药物副反应,延长GBM生存期具有重要意义。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已广泛运用于包括胶质瘤在内的各种颅内肿瘤的临床诊断、监测中,包含血流动力学磁共振参数的多模态磁共振成像能够反映GBM形态、血管功能和代谢变化等信息,同时也能够反映多种影响胶质瘤预后的特征性分子(IDH、MGMT、Ki-67等)[9,10],但是对于评估TF表达水平的研究还仅限于有创的病理学检查[11]、昂贵且复杂的靶向PET成像或单一参数的磁共振成像[12,77],因此,利用临床常用的血流动力学磁共振参数活体、无创、动态评价GBM内TF表达水平,能够为GBM的临床诊断、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分子信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材料与方法一、组织因子对胶质母细胞瘤生存期的影响。1.1 GBM生存期数据来源于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数据库,PROGgeneV2在线基因-生存曲线分析工具,获取TF表达量与GBM生存时间的关系。1.2 shRNA抑制U87细胞TF表达,MTT法观察抑制TF表达后细胞生长、增殖变化。1.3将10只裸鼠随机编入U87组和TF抑制组,每组5只,分别将U87细胞和shRNA抑制TF表达的U87肿瘤细胞移植到两组小鼠右侧基底节区,观察并记录荷瘤鼠生存时间。二、组织因子表达调控研究。2.1下载TCGA(https://www.cancer.gov)数据库中GBM数据。2.2利用Sangerbox分析工具、R语言limma包获取差异表达基因并绘制火山图。2.3 R语言edgeR包筛选与TF协同/拮抗表达基因,并获取相关系数。2.4登陆GEPIA网站(http://gepia.cancer-pku.cn),查询与TF相似表达基因,根据P值筛选前二十位基因。2.5登陆DAVID网站(https://david.ncifcrf.gov/),输入对TF协同、拮抗和相似表达表达前二十位基因分别进行GO(Gene ontology)分析。2.6 R语言ggplot2、GOplot及digest包对P值小于0.05的基因进行可视化分析。2.7登陆cBioPortal网站(https://www.cbioportal.org)对TF调控网络进行分析。2.8对TF调控基因进行功能注释,选取肿瘤病理过程相关基因。2.9合成筛选基因siRNA,转染U87细胞,抑制各基因表达,Western-blot检测抑制各基因表达后TF表达变化。2.10免疫组化法回顾性分析60例GBM患者肿瘤组织中筛选基因与TF表达。三、血流动力学磁共振参数评价胶质母细胞瘤中组织因子表达水平的价值。3.1回顾性分析具有病理资料的60例GBM患者,收集术前常规磁共振扫描、增强磁共振扫描和至少一种灌注磁共振扫描(DCE-MRI或DSC-MRI)序列图像。3.2 3Dslicer对增强扫描图像中肿瘤强化、坏死、水肿区域进行分割,三维重建并计算得到各区域体积及表面积、坏死比和表面规律性SR。3.3 Siemens Syngo工作站对DSC图像进行处理并绘制伪彩图,选取多个层面,采用热点法选取多个ROI,得到肿瘤区域及健侧脑白质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和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值,计算各ROI的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和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值。3.4 Omni Kinetics工作站对DCE-MRI图像进行处理得到容量转移常数Ktrans伪彩图,选取多个层面,热点法选取多个ROI,计算得到Ktrans平均值。3.5术后病理组织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染色,Image-pro plus软件对阳性染色区域进行勾划获得阳性染色区域分光密度值(integral optical density,IOD)和面积,计算得到平均分光密度值(mean optical density,MOD)。四、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5统计软件,对计量资料的表示为平均值±标准差,生存期数据的表示为中位值±标准差,两组间均值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数据间均值比较为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为LSD检验,各组间相关性为Spearman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及联合诊断效能。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组织因子对胶质母细胞瘤生存期的影响。1.1 TCGA数据库中TF高表达组GBM患者平均生存期为4.4月,低表达组患者平均无进展生存期为14.6个月(P=0.000)。1.2利用shRNA抑制TF表达后,TF抑制组细胞在490mm波长的吸光度值A=0.33±0.03,U87对照组A=0.38±0.21,空病毒对照组A=0.39±0.21,抑制组U87细胞生长、增殖明显减缓,抑制率约27%。1.3 U87细胞荷瘤裸鼠生存期为33天,TF抑制组裸鼠生存期为41天,TF抑制组裸鼠生存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P=0.027)。二、胶质母细胞瘤中组织因子表达调控研究。2.1在与TF协同表达的前20位基因中,14个term P值小于0.05,GOterm主要为神经系统结构和发育相关子集。2.2前二十位的负相关基因进行GO,5个term P值小于0.05,血管生成与神经系统发育排在前列。2.3与TF相似表达前二十位基因中7个term P值小于0.05,主要是神经系统发育和干细胞调节相关的功能子集。2.4与TF、协同、拮抗及相似表达前二十位基因中肿瘤相关基因均不在TF表达调控网络中,而该网络中,SERPINC1、MAPK14和GJA1基因与凝血、细胞增殖或信号转导功能相关。2.5 siRNA分别抑制SERPINC1、MAPK14和GJA1基因表达后,TF表达抑制约6.3%,0.3%,27.3%。2.6免疫组化组化结果显示,GJA1表达量与TF表达量相关(r=0.423,P=0.001)三、血流动力学磁共振参数评价胶质母细胞瘤中组织因子表达水平的价值。3.1 TF高表达组的坏死比、Ktrans、rCBV、rCBF均高于低表达组。坏死比、Ktrans值、rCBV值、rCBF值与TF表达量呈正相关(r=0.665,P=0.000;r=0.631,P=0.000;r=0.661,P=0.000;r=0.619,P=0.000)。3.2 ROC曲线分析各血流动力学磁共振参数均有较好反映TF表达量的价值,rCBF的AUC达到0.907,截断值为0.889,0.857,坏死比为0.869(0.846,0.676),Ktransrans 0.854(0.813,0.833),rCBV 0.804(0.944,0.571)。常规磁共振与灌注磁共振参数联合运用对TF表达量反映能力更好,坏死比&Ktrans 0.982(1,0.875),坏死比&r CBV 0.939(0.889,0.905),坏死比&rCBF 0.971(0.944,0.857)。结论1.原发性GBM中TF表达水平对于患者生存期具有重要影响,TF高表达患者生存期低于低表达组,抑制TF表达可延长GBM生存期,TF可以作为GBM生存期的预测因子。2.TF表达水平可以影响U87细胞增殖速度,抑制U87细胞内TF表达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增殖。3.在TF表达相关及调控基因中,SERPINC1、MAPK14和GJA1基因参与TF表达调控,其主要功能与细胞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等相关,抑制其表达后,TF表达量降低,是TF表达调控的关键基因,其中,GJA1是TF表达调控中最显着的基因。4.常规增强磁共振参数坏死比及灌注磁共振扫描参数Ktrans、rCBV和rCBF能够较好地反映GBM患者肿瘤内TF表达,可作为GBM中TF表达量的MRI影像学标志物,血流动力学磁共振成像参数尤其是多种成像参数联合运用在评价GBM内TF表达水平中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

韩蕾[6](2020)在《能谱CT评价贝伐单抗抗大鼠C6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索能谱CT定量参数评估贝伐单抗对大鼠C6胶质瘤抗血管生成作用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选取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在大鼠右侧基底节区种植C6胶质瘤细胞进行模型构建。肿瘤种植后第14天对所有大鼠进行能谱CT扫描,观察成瘤情况。由于1只大鼠未见成瘤,1只大鼠在能谱CT扫描完成后意外死亡,因此将剩余38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9)和实验组(n=19)。以腹腔注射方式每天同一时间给予对照组大鼠生理盐水(0.2μl/g)、实验组大鼠贝伐单抗(0.2μl/g),连续注射7天。分别在用药后的第4天和第8天进行能谱CT扫描,能谱CT后处理软件测量不同时间点肿瘤体积以及能谱CT参数70 ke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及碘浓度。各时间点能谱CT扫描结束后,两组随机选取3只大鼠采用心脏灌流取脑方法进行取材。然后对大鼠脑组织进行HE染色及VEGF、HIF-1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结构及细胞形态,分别计数VEGF、HIF-1ɑ的阳性细胞表达量,统计学分析能谱CT定量参数与VEGF、HIF-1ɑ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1.造模第14天可见肿瘤成瘤,对照组第0、4、8天肿瘤体积分别为83.33±14.65 mm3、99.82±13.15 mm3、113.25±20.52 mm3;实验组第0、4、8天肿瘤体积分别为84.28±13.52 mm3、80.80±12.12 mm3、77.25±4.12 mm3。2.对照组第0、4、8天70 keV单能量CT值分别为81.35±9.98 HU、90.77±9.67HU、92.08±7.42 HU;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19±0.31、1.09±0.29、1.05±0.21;碘浓度分别为18.21±1.43 mg/cm3、22.32±5.35 mg/cm3、27.12±5.06 mg/cm3。实验组第0、4、8天70 keV单能量CT值分别为85.97±9.04 HU、80.58±5.57 HU、75.51±5.42HU;能谱曲线斜率分别为1.27±0.43、1.42±0.38、1.54±0.39;碘浓度分别为17.48±2.07 mg/cm3、11.91±3.23 mg/cm3、9.51±1.36 mg/cm3。3.对照组第0、4、8天VEGF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6.50%、53.28%、63.80%,实验组第0、4、8天VEGF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45.40%、33.93%、25%;对照组第0、4、8天HIF-1ɑ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6.53%、52.80%、68.87%,实验组第0、4、8天HIF-1ɑ的阳性细胞百分比分别为37.47%、25.93%、17.47%。4.第0、4、8天对照组70 keV单能量CT值与VEGF的相关性系数r值分别为:0.737、0.668、0.609,P<0.05;能谱曲线斜率与VEGF的相关性系数r值分别为:0.610、0.611、0.646,P<0.05;碘浓度与VEGF的相关性系数r值分别为:0.563、0.702、0.558,P<0.05。第0、4、8天实验组70 keV单能量CT值与VEGF的相关性系数r值分别为:0.737、0.856、0.663,P<0.05;能谱曲线斜率与VEGF的相关性系数r值分别为:0.554、0.770、0.715,P<0.05;碘浓度与VEGF的相关性系数r值分别为:0.555、0.813、0.763,P<0.05。第0、4、8天对照组70 keV单能量CT值与HIF-1ɑ的相关性系数r值分别为:0.780、0.702、0.616,P<0.05;能谱曲线斜率与HIF-1ɑ的相关性系数r值分别为:0.692、0.631、0.676,P<0.05;碘浓度与HIF-1ɑ的相关性系数r值分别为:0.611、0.685、0.605,P<0.05。第0、4、8天实验组70 keV单能量CT值与HIF-1ɑ的相关性系数r值分别为:0.734、0.851、0.767,P<0.05;能谱曲线斜率与HIF-1ɑ的相关性系数r值分别为:0.719、0.763、0.792,P<0.05;碘浓度与HIF-1ɑ的相关性系数r值分别为:0.575、0.798、0.813,P<0.05。结论:1.能谱CT定量参数70 ke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能够反映胶质瘤抗血管生成药物的效果。2.不同时间点,能谱CT定量参数70 ke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碘浓度与VEGF、HIF-1ɑ的表达量呈中高度相关。能谱CT有望成为一种无创、动态评价胶质瘤抗血管生成药物效果的新方法。

解添[7](2019)在《脑胶质瘤灌注特征及免疫治疗响应的MRI定量评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及目的:胶质瘤(Glioma)是成年人颅内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占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24%。其中,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在积极的治疗策略下,中位生存时间仅为14.6个月,5年生存率小于10%。胶质瘤是典型的富血供肿瘤,瘤内存在大量新生未成熟的血管,伴随低效的血流灌注。随着胶质瘤恶性程度的升高,瘤内血管结构形态、血流灌注呈现复杂且差异大的特征。这些灌注特征的形成一方面是因为胶质瘤存在多种血管生成方式,并且在肿瘤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由多种理化因素共同作用所致;另一方面,由于肿瘤异质性的存在,不同肿瘤细胞克隆的分子特征以及多种促进或抑制血管生成的因子均呈现差异性表达,导致瘤内灌注特征在不同区域存在显着差异。研究提示,血管结构与血流灌注与胶质瘤分级分型、治疗抵抗和预后等密切相关。因此,术前精确、无创地定量胶质瘤的灌注特征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能显示肿瘤内部的复杂信号,包括实质、囊肿、水肿、坏死以及大血管等成分。动态对比增强(Dynamic contrast-enhanced,DCE)成像、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成像以及动态磁敏感对比(Dynamic susceptibility contrast,DSC)成像等灌注成像技术可进一步反映肿瘤内部血管通透性及血流灌注等信息。相较于常规MRI,这些灌注成像技术的参数可直观反映并定量胶质瘤内部的灌注特征,并且可在临床应用于术前诊断及治疗反应监测。就定量评估方法而言,MRI的图像分析以往多局限于测量病灶内信号、参数的热点值,以此定量肿瘤整体的某项生物学特征,而忽略了丰富的空间信息。随着图像分析技术的融合,研究者通过获取全肿瘤的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内所有体素的信号或参数值,结合直方图分析、纹理分析以及分形分析等数学算法进行归纳计算及图像特征提取。这些算法及相应特征可有效进行肿瘤的分级分期、患者预后评估及治疗反应监测等。相较于传统定性或是主观定量的方法,基于逐个体素(voxel-wise)的MRI图像分析策略定量肿瘤生物学特征具有更强的诊断效力及观察者间的可信度。因此,采用这类方法分析MRI图像以定量评估胶质瘤的灌注特征可为胶质瘤的个体、精准化诊疗提供可参考的影像学依据。目前,胶质瘤术前精确诊断以及治疗效果监测面临诸多问题。首先,不同级别及亚型的胶质瘤在临床管理、治疗策略及预后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而目前常规的影像技术及其定量特征在胶质瘤的术前精确分级分型中能力有限;其次,鉴于2016年新版WHO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肿瘤分类将分子特征纳入胶质瘤分级分型,临床迫切需要精确、无创的影像学手段及评估方法来预测胶质瘤内特征分子的表达;再者,以嵌合抗原受体(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CAR)T细胞疗法为代表的免疫细胞治疗策略发展血盟,然而其在靶向GBM的临床试验中的疗效较为局限。目前,临床主要通过神经肿瘤反应评价(Response assessment in neuro-oncology,RANO)标准来进行疗效的评估。其中的影像学标准主要还依赖于测量肿瘤体积大小及病灶信号的改变来评估疗效,CAR-T细胞治疗GBM的响应评估仍缺乏有效的MRI监测手段。基于此,研究并获取合适的MRI定量监测指标对于免疫细胞治疗的个体响应评估及了解其治疗抵抗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结合MRI图像定量评估胶质瘤灌注特征的研究进展以及胶质瘤个体化、精确化诊疗中面临的问题,本研究首先回顾性对临床胶质瘤患者的DCE-MRI图像进行直方图及纹理特征提取,并检验其定量特征在评估胶质瘤灌注信息、相关特征分子表达以及胶质瘤分级中的效能。随后,我们通过分析连续的IVIM-MRI及DCE-MRI参数图像,定量评估CAR-T细胞治疗GBM后灌注特征的动态变化,为免疫细胞治疗GBM的早期响应提供可参考的影像标志。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DCE-MRI纹理分析定量灌注特征在胶质瘤术前分级分型中评估价值的研究。(1)回顾性纳入42例经病理确诊为胶质瘤患者的常规MRI、DCE-MRI图像及其病理组织标本。(2)基于Tofts、Extended Tofts及Patlak模型拟合处理后,获取Ktrans、Kep、Ve及Vp等共计九种定量参数,同时由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获得三种半定量参数,即最大信号强度(Maxium signal intensity,Max SI)、起始部曲线下面积(Initial area undercurve,IAUC)以及曲线上升段最大斜率(Max Slope)。(3)由四位神经影像医师分别在横断面图像上勾勒肿瘤最大病灶区域作ROI,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法(Grey-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GLCM)分析上述参数图像,并获取五种纹理特征,包括能量(Energy)、熵(Entropy)、惯性矩(Inertia)、相关性(Correlation)和逆矩差(Inverse difference moment,IDM)。(4)对患者病理组织标本进行连续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 34的表达,并定量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及微血管面积(Microvascular area,MVA)。(5)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及多重比较评估不同级别胶质瘤间纹理特征的差异;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评估各亚型胶质瘤之间纹理特征差异,获得具有显着鉴别效力的纹理特征。(6)使用组内相关系数(Inter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检测四位测试者间的可信度;对有显着鉴别能力的纹理特征进行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评估,并对比纹理特征的诊断效力、灵敏度及特异性。(7)使用Spearman秩合相关系数评价纹理特征与病理学血管灌注指数的相关性。第二部分DCE-MRI直方图分析定量灌注特征评估胶质瘤特征分子表达的研究(1)回顾性纳入32例经病理确诊为胶质瘤患者的常规MRI及DCE-MRI图像及其病理组织标本。(2)基于Extended Tofts Linear模型拟合,获取Ktrans、Kep、Ve及Vp四种定量灌注参数。(3)在常规MRI横断面图像上勾勒肿瘤整体ROI,对四种参数进行对直方图分析,获取包括90th百分位数、标准差、偏度及最大相对频率(maximum relative frequency,m RF)等特征。(4)对胶质瘤病理组织标本进行连续切片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内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uc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CD 34、CD 105和α-SMA表达,并定量TF与VEGF的表达水平及血管灌注相关的病理指数。(5)使用Pearson相关系数对DCE-MRI直方图参数与反映血管灌注特征的病理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one-way ANOVA评估偏度与m RF在评估TF表达水平的能力。第三部分CAR-T细胞靶向治疗GBM肿瘤的灌注特征变化及疗效监测(1)通过慢病毒感染,构建过表达肿瘤特异性抗原EGFRv III的U87-MG人源GBM细胞系以及表达靶向EGFRv III的CAR的人外周血T细胞。(2)使用超小超顺磁性氧化铁颗粒(Ultra-small superparamagnetic particles of iron oxide,USPIO)体外标记CAR-T细胞,通过普鲁士蓝染色、透射电镜及MRI等体外实验检测USPIO标记效果;通过流式细胞术等实验检测标记的CAR-T细胞体外杀伤GBM细胞的能力。(3)将标记的CAR-T细胞经静脉输注体内后,通过连续的T2WI及顺磁性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检测GBM内部CAR-T细胞动态浸润过程,再通过组织病理学染色进行验证。通过弥撒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监测治疗后肿瘤区域内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eficeint,ADC)的改变。(4)对正常生长及CAR-T细胞治疗后1、3及7天的小鼠GBM模型进行连续IVIM-MRI、DCE-MRI以及常规MRI扫描。经图像后处理获取评估肿瘤血流灌注(快弥散系数,ADCfast和快血流分数,Ffast)及血管通透性(Ktrans)的参数。将肿瘤分割为核心低氧区及外周实质区,分析对比GBM血管灌注特征在CAR-T细胞治疗后的动态改变。(5)组织学染色包括: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以及普鲁士蓝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包括:CD 3及Ki-67。(6)使用单因素及双因素ANONA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评估组间差异。结果:第一部分:(1)通过one-way ANOVA统计发现,在所有四位测试者的数据中,半定量参数及基于Patlak模型的Ktrans的所有纹理特征可显着性区分各级别胶质瘤(p<0.05);基于Patlak模型和Extended Tofts的Vp、基于Tofts模型的Ktrans和Ve的能量、熵和IDM可显着性区分各级别胶质瘤(p<0.05);此外,基于Extended Tofts的Ktrans的能量和熵、基于Extended Tofts模型Kep的相关性以及基于Tofts模型的Kep能量均可显着性区分各级别胶质瘤(p<0.05)。(2)通过ANOVA分析的多重比较检验发现,半定量参数IAUC和Max SI、Tofts的Ve和基于Patlak模型的Ktrans和Vp的熵值可显着性区分II于III级别胶质瘤(p<0.01)。此外,IAUC、基于Patlak模型的Ktrans和Vp的IDM也可显着性区分II于III级别胶质瘤(p<0.01)。(3)通过ANOVA分析的多重比较检验发现,WHO III级胶质瘤的半定量参数Max SI和IAUC的熵,以及基于Tofts模型的Ve和基于Patlak模型的Ktrans和Vp的熵均显着高于II级胶质瘤(p<0.01);而III级胶质瘤的IAUC和Patlak模型的Ktrans和Vp图像的IDM显着低于II级胶质瘤(p<0.01)。在高级别胶质瘤中(High-grade gliomas,HGGs),IV级胶质瘤的半定量参数Max SI和Max Slope以及定量参数Extended Tofts和Patlak模型的Vp的熵值显着高于III级胶质瘤(p<0.01);而IDM则呈相反的显着性差异。(4)在胶质瘤组织学亚型鉴别中,仅在测试者A的数据中发现,其IAUC的能量和熵可以鉴别III级胶质瘤中间变星型细胞胶质瘤(Anaplastic astrocytoma,AA)和间变少突/少突-星型胶质细胞瘤(Anaplastic oligodendroglioma AOD/Anaplastic oligodendroastrocytoma,AOA)(p<0.05)。在其他测试者的数据中未发现可有效区分组织学亚型的纹理特征(p>0.05)。(5)ROC分析发现,有能力鉴别III和IV级胶质瘤的四种DCE-MRI定量及半定量参数的熵和IDM存在较强的诊断效力(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8)、敏感性和特异性。ROC曲线的比较则提示从不同参数中获取的纹理特征的诊断效力无显着性差异(p>0.05)。然而,定量参数(Extended Tofts和Patlak模型的Vp)的纹理特征在四次测量中的ICC值(0.7~0.82)却低于半定量参数(均大于0.9)。这些结果提示DCE-MRI半定量参数(Max SI和Max Slope)的熵和IDM在III与IV级胶质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更高的可信度。(6)通过Spearman秩合相关检验发现,有能力鉴别III与IV级胶质瘤的纹理特征(熵与IDM)仅与CD 34-MVA呈中度相关(0.4~0.6,p<0.05)。第二部分:(1)通过对比连续病理染色切片发现,TF的高表达区域与血管增殖密集区域存在相同定位。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TF的表达水平与病理学血管灌注指数呈强(0.6~0.8)或极强(0.8~1.0)正相关(p<0.05)。(2)Pearson相关性分析提示DCE-MRI定量参数参数(除Kep)的直方图特征与TF表达水平呈强正相关(r>0.6,p<0.05),其中Ktrans的90th百分位数与TF表达的相关性最高(r=0.801,p<0.05)。从直方图形态来看,高表达TF的胶质瘤其Ktrans直方图呈正态分布;而低表达TF的胶质瘤其Ktrans直方图呈正偏态分布。(3)One-way ANOVA检验则提示低表达TF的胶质瘤中Ktrans图像的偏度和m RF显着低于中、高表达TF的胶质瘤(p<0.05)。第三部分:(1)成功构建稳定表达靶向EGFRv III的CAR-T细胞,表达效率达64.35%。(2)使用37.5μg/m L铁元素浓度的USPIO呈现良好的标记效率和生物相容性,并且对CAR-T细胞的杀伤作用无显着影响(p<0.05)。静脉输注USPIO标记的CAR-T细胞后,连续SWI-MRI监测提示肿瘤内部逐渐出现多发点状低信号,并呈累积趋势(3~14天)。对应每个时间点的病理组织染色提示肿瘤实质出现T细胞阳性染色及普鲁士蓝染色(铁颗粒着色)的共定位。(3)在CAR-T细胞治疗GBM模型的第14天,治疗组肿瘤体积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荷瘤小鼠的生存期显着延长(p<0.05)。DW-MRI监测提示治疗组肿瘤内的ADC值在第3天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病理学染色则提示治疗组在第3天肿瘤细胞内Ki-67表达显着降低(p<0.05);H&E染色则提示肿瘤内出现坏死区域,伴随大量嗜碱性胞核染色。这些结果提示本研究构建的CAR-T细胞在GBM肿瘤中较好的治疗效果。(4)连续IVIM-MRI监测提示,在对照组,每个时间点,外周区域的ADCfast值均显着高于核心区域(p<0.05)。在CAR-T细胞治疗组,外周区域的ADCfast和Ffast随时间进展的变化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核心区域的ADCfast和Ffast呈持续且连续的显着性减低(p<0.05)。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的灌注参数,GBM外周区域的ADCfast值和Ffast值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核心区域,治疗组的ADCfast值和Ffast值在治疗后第1天便显着低于对照组,并持续到第7天(p<0.05)。这些结果提示CAR-T细胞在治疗GBM后早期可持续显着性减低肿瘤核心区域的血流灌注。(5)连续DCE-MRI的监测提示在对照组的肿瘤外周区和核心区,Ktrans值在0至3天内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而在第7天Ktrans值均呈显着高于0至3天(p<0.05);在治疗组中,肿瘤外周区的Ktrans值在治疗后1~3天并无显着性变化(p>0.05),在治疗后第7天呈显着性升高(p<0.05);核心区Ktrans值在治疗后1天呈显着性降低,并持续至第7天(p<0.05)。与IVIM-MRI不同的是,GBM核心区域Ktrans值在治疗后3~7天无显着性下降趋势(p>0.05)。对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Ktrans值时发现,在治疗后第7天,治疗组外周区的Ktrans值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在0~3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外周区的Ktrans值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对比核心区在每个时间点的Ktrans值发现,治疗组核心区的Ktrans值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这些结果表明CAR-T细胞治疗GBM后,肿瘤核心区域的血管通透性迅速减低并持续保持在低通透性状态。结论:本研究通过纹理特征分析及直方图分析DCE-MRI的多参数图像定量胶质瘤内灌注特征,可有效、精确地对胶质瘤进行术前分级及评估瘤内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并展示出良好的效力。而定量灌注特征可有效评估CAR-T细胞治疗GBM模型后早期血管血流灌注特征的差异性改变,并且早于肿瘤生长的抑制。这些研究将为MRI定量灌注特征在胶质瘤个体化、精确化诊疗中提供科学的影像学依据。

王君[8](2019)在《NOTCH1-SOX2正反馈环路调控胶质瘤干细胞沿白质神经纤维侵袭》文中研究指明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尽管近年来在手术、放化疗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患者总体5年生存率仍<10%[1]。沿着白质神经纤维、血管周围间隙和室管膜分布的早期侵袭性生长,是胶质瘤最突出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也是患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2,3]。因此,探索胶质瘤细胞是随机到达这些解剖结构,还是上述解剖结构能够使胶质瘤细胞获得生长优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来研究者发现Nestin+CD133+胶质瘤干细胞(Glioma stem cells,GSCs)在血管周围的聚集。血管中丰富的营养物质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某些可溶性因子释放至血管周围区域的GSCs附近,维持GSCs干性并促进其侵袭。反过来,GSCs还可以分泌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来诱导内皮细胞迁移以及血管生成[4,5]。GSCs与血管的这种空间关系可能是胶质瘤早期沿血管周围间隙侵袭性生长的主要原因[4,5]。然而,GSCs和白质神经纤维之间的空间关系仍需进一步探索。本研究发现,CD133+的GSCs分布于白质神经纤维附近,发生脱髓鞘改变的白质神经纤维通过暴露的Jagged1激活GSCs中的NOTCH1-SOX2正反馈环路,从而为GSCs提供生存优势。该正反馈环路可作为胶质瘤的治疗靶标。主要结果如下:1.胶质瘤瘤周组织标本中GSCs沿白质神经纤维分布(1)对胶质瘤瘤周组织标本行CD133、Tau1免疫荧光染色并定量分析。结果显示,49.5%的CD133+细胞与神经纤维之间的距离在5μm之内。(2)透射电镜观察胶质瘤瘤周组织,发现瘤周白质神经纤维损伤明显(膨胀、断裂),更为重要的是,部分白质神经纤维发生脱髓鞘改变。(3)对胶质瘤瘤周组织标本进行Tau1/NF200、MBP免疫荧光染色并行共定位定量分析。结果显示,Tau1/NF200和MBP的信号未完全重叠,部分Tau1/NF200阳性信号外无MBP阳性信号包绕;Tau1/NF200与MBP之间的Rr值0.761,R值0.811?,k1值0.895,k2值0.757,m1值0.884,m2值0.723?。结果提示,部分白质神经纤维发生了脱髓鞘改变。2.激活的Notch信号通路促进GSCs沿白质神经纤维分布(1)对体外培养的神经元进行Tau1、Jagged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神经元共表达Jagged1和Tau1。(2)对胶质瘤瘤周组织标本行Tau1/Jagged1、CD133/Notch1以及NF200/Notch1免疫荧光染色并定量分析。结果显示,Tau1+的白质神经纤维上共表达Jagged1信号,CD133+的胶质瘤细胞共表达Notch1信号;Notch1+的胶质瘤细胞散在分布于NF200+的白质神经纤维周围。其中,54.9%的Jagged1+的信号与神经纤维的距离在5μm内;CD133与Notch1之间Rr值0.638,R值0.692?,k1值0.593?,k2值0.853,m1值0.608,m2值1.067?;24.4%的Notch1+细胞与白质神经纤维的距离在5μm之内。结果提示,胶质瘤瘤周组织的白质神经纤维表达Jagged1,CD133+Notch1+的GSC沿着NF200+的白质神经纤维散在分布。(3)将成球培养的GL261-NOTCH1KD和GL261-NOTCH1MOCKOCK GSC分别移植到Thy1-EGFP转基因小鼠右侧纹状体旁接近胼胝体处。植入后第2、4周分别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植入2周后,对照组(GL261-NOTCH1MOCK组)可见少量CD133+胶质瘤细胞沿着白质神经纤维侵袭,而敲低组(GL261-NOTCH1KD组)相同区域罕见胶质瘤细胞。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侵入白质神经纤维的胶质瘤细胞数以及CD133+的胶质瘤细胞数分别为16和9,明显高于敲低组(分别为4和4)。原位移植4周后,对照组小鼠在脑中线、同侧和对侧海马等多处观察到肿瘤组织的形成;敲低组仅在植入部位附近观察到肿瘤的生长。结果提示,下调GSC细胞Notch1的表达,可以显着抑制GSC沿着白质神经纤维侵袭。3.Notch1通过Sox9上调SOX2的转录(1)利用TCGA(The Cancer Genome Atlas)以及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通过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SOX2的表达量与干性分数和NOTCH1表达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SOX2的表达量与干性分数和NOTCH1表达量显着正相关。(2)对胶质瘤瘤周组织样本行Sox2/NF200和Sox9/NF200免疫荧光染色并定量分析。结果显示,Sox2+和Sox9+的胶质瘤细胞均散在分布于NF200+白质神经纤维周围;其中,93.1%的Sox2+细胞与白质神经纤维的距离在5μm之内,72%的Sox9+细胞与白质神经纤维的距离在5μm之内。提示,白质神经纤维附近的胶质瘤细胞中表达Sox2和Sox9。(3)对成球培养的GSCs进行Notch1、Sox9和Sox2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GSCs中共表达Notch1、Sox9和Sox2蛋白。(4)干预原代胶质母细胞瘤细胞(GBM1和GBM2)和胶质瘤细胞系U87中NOTCH1的表达,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其对SOX2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NOTCH1可以正向调控Sox2的表达。干预GBM1中SOX9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其对Sox2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干预SOX9可逆转过表达NOTCH1所引起的Sox2表达变化。(5)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和凝胶迁移实验检测结果显示,Sox9可与SOX2启动子区域(Site1-3位点)结合。4.Sox2通过调控Notch1促进GSC沿着白质神经纤维分布(1)干预GBM1/2和U87中SOX2的表达,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其对NOTCH1表达的影响。结果显示,SOX2可以正向调控NOTCH1的表达。(2)将GBM3-NOTCH1KD和GBM3-NOTCH1MOCK细胞分别移植到NOD/SCID小鼠右侧纹状体旁接近胼胝体处,并于植入后第4周进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显示,植入4周后,对照组(GBM3-NOTCH1MOCK组)小鼠在脑中线、同侧和对侧海马等多处观察到Sox2+肿瘤细胞的生长,而敲低组(GBM3-NOTCH1KD组)仅在植入部位附近观察到肿瘤的生长。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对照组侵入白质神经纤维的胶质瘤细胞数以及Sox2+的胶质瘤细胞数分别为158和156,而敲低组分别为13和12。将DTI检测结果导入软件TrackVis软件进行ROI区域的纤维束重建,获得小鼠脑组织FA图及神经纤维束重建图,并与免疫荧光全玻片扫描成像结果进行拟合。结果显示,Sox2+的胶质瘤细胞沿着重建的白质神经纤维分布。上述结果说明,敲低Notch1可以抑制Sox2+胶质瘤细胞沿着白质神经纤维侵袭。5.SOX2通过TET3上调NOTCH1的转录(1)甲基化抑制剂5-Aza处理GBM2后,甲基化DNA免疫共沉淀-PCR检测NOTCH1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程度,RT-PCR和Western-Blot检测NOTCH1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SOX2对NOTCH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下调以及NOTCH1转录水平的上调均可以被5-Aza回复。(2)在过表达SOX2的GBM2(GBM2-SOX2OE)细胞中敲低TET3的表达后,RT-PCR检测NOTCH1的表达水平,MeDIP-qPCR检测NOTCH1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结果显示,敲低TET3可回复SOX2过表达所诱导的NOTCH1转录上调和NOTCH1启动子甲基化的下调。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1.CD133+GSCs优先分布白质神经纤维附近。其中,脱髓鞘白质神经纤维暴露的Jagged1和GSCs表面Notch1的相互作用可能是这种空间分布的决定因素。2.Notch1通过Sox9作用于SOX2基因转录启动子区域site1-3位点进而上调SOX2的转录。3.Sox2通过TET3降低NOTCH1基因启动子CpG岛的甲基化水平进而上调NOTCH1的转录。综上,本研究发现,在胶质瘤瘤周组织中,脱髓鞘白质神经纤维暴露的Jagged1和临近GSCs表面Notch1的相互作用,激活了GSCs中的NOTCH1-SOX2正反馈调节环路,从而促进GSCs沿着白质神经纤维侵袭;干扰正反馈调节环路中的NOTCH1可以抑制GSCs沿着白质神经纤维侵袭。上述结果揭示了NOTCH1-SOX2正反馈环路在调控GSCs沿白质神经纤维侵袭中的重要作用,并为抗胶质瘤侵袭提供了新的治疗靶标。

杜学松[9](2019)在《MRI定量特征评估胶质瘤分级、预后及抗血管治疗反应的影像学策略》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和目的:胶质瘤是最常见的成人颅内原发上皮性肿瘤之一,总数约占中枢神经系统原发肿瘤的70%以上。近年来,胶质瘤的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依据美国肿瘤注册中心(Central Brain Tumor Registry of the United States,CBTRUS)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2年间,每年约5.26/100000成年人被确诊为胶质瘤。欧洲神经肿瘤学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Neuro-Oncology,EANO)和欧洲脑肿瘤研究和治疗组织(the Brain Tumor Group of the European Organization for Research and Treatment of Cancer,EORTC)发布的数据则显示,截止到2017年,胶质瘤在欧洲人口中的年发病率为6/10万人。2007年第四版《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以及2016年的更新版本,依据组织形态学的特点将胶质瘤划分为I、II、III、IV四个病理等级。胶质瘤病理等级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肿瘤级别越高,其恶性程度也随之增加,相应的临床干预策略也有所不同。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协作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98-02试验经过长期随访,推荐高级别胶质瘤在术后尽早开始放疗,而针对低级别胶质瘤术后放疗的最佳时机和放射性神经毒性风险一直存在争议。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GBM)预后差、复发率高,尽管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配合放化疗,患者5年生存率仍然低于10%,肿瘤主要有局部和远处两种复发模式。大量尸检结果显示,GBM虽然在颅内呈侵袭性生长,大部分肿瘤的复发仍然在局部发生。多项统计结果表明,GBM局部复发比例约占到总体复发率的80%甚至更高。Pope等随访110例GBM患者发现,远处复发与患者不良的预后有密切相关性。针对各种复发类型需要“个性化”的放疗方案选择,术前预判GBM复发类型有重大临床意义。肿瘤血管新生在胶质瘤演变过程中是重要的里程碑式事件之一,抗血管治疗是胶质瘤术后和复发常规放化疗的重要补充手段。胶质瘤血管新生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主要包括血管共生(Vascular co-option)、血管生成(Angiogenesis)、血管发生(Vasculogenesis)、马赛克样新生血管形成(Mosaic vessel formation)、血管生成拟态(Vascular mimicry)、胶质母细胞瘤内皮细胞转分化(Glioblastoma-endothelial cell transdifferentiation)以及套叠式血管生成(Intussusceptive microvascular growth,IMG)等形式,肿瘤细胞及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协同影响胶质瘤的血管新生。抗血管治疗靶向血管新生的关键分子,能够抑制某一种胶质瘤血管新生,然而临床证据显示大部分的抗血管策略治疗效果与预期相距甚远,部分患者的远期结局甚至会出现肿瘤的恶性进展。Janus激酶/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The Janus kinase/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JAK/STAT)信号通路在细胞因子信号传递中发挥主导作用,其中信号传导及转录激活因子3(Signal transducers and activators of transcription,STAT3)作为JAK/STAT信号转导通路中的一种关键分子,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验证据表明STAT3在肿瘤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中均处于持续激活状态,陆续的证据显示抑制STAT3的活性能够有效减少胶质瘤的血管拟态和血管共生,而对于STAT3活性与套叠式血管生成的关系缺乏相应的研究报道。如果有证据能够明确STAT3与套叠式血管生成的关系,可以证实STAT3广泛参与多种形式的胶质瘤血管新生,从而为STAT3成为新型、“广谱”抗血管治疗靶点提供有力的实验依据。影像组学(Radiomics)通过采集包括CT、MRI及PET等图像信息,分析病灶区域相应的图像特征,进而利用影像学大数据对肿瘤的整体情况进行细致的描述。肿瘤影像数据库(The Cancer Imaging Archive,TCIA)设计的基于图像视觉特征的定量语义VASARI(Visually AcceSAble Rembrandt Images)特征集,定义了一批较为可靠的描述性图像特征。研究表明,VASARI特征不仅能够用于胶质瘤形态学的描述,在预测肿瘤特征性分子表达、分子亚型以及预后等方面也有潜在价值。Lee等分析86例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术前MRI图像,提取出8种与患者总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和(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相关的VASARI特征,建立一种用于预测患者预后的影像危险评分(Radiological risk score,RRS)。而VASARI在判断GBM复发类型、评估药物疗效反应等领域需要进一步的评价。基于此,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常规MRI技术,拟在术前对胶质瘤进行多方面的临床诊断信息进行评价:(1)通过提取并定量胶质瘤“语义特征”及“不可知特征”,分析、筛选出较为稳定的、可重复性较高的影像特征;(2)联合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术后病理分级等信息,对胶质瘤患者的术前病理分级进行影像学分析;(3)依据影像特点归纳GBM复发的不同类型,随访患者无进展生存时间,进而利用定量影像手段对GBM的预后进行评估;(4)探讨STAT3与GBM血管生成的相关性,明确STAT3在GBM抗血管治疗中的潜在价值,并随之采取定量影像特征对STAT3表达进行术前预测,从而对GBM抗血管生成反应提前预测。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研究,期望对胶质瘤分级、预后和抗血管治疗反应等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评估依据。材料和方法:遵循以上研究目的,本研究内容由“胶质瘤MRI定量特征提取及其稳定性检验”、“基于VASARI定量特征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实验研究”、“基于VASARI定量特征胶质母细胞瘤复发模式及不良预后的回顾性研究”及“胶质母细胞瘤STAT3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影像学评价”等四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1.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153例于2014年6月2016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胶质瘤患者的术前MRI数据。2.采集胶质瘤患者术前MRI数据:使用3.0 T磁共振成像仪采集153例胶质瘤患者术前MRI数据,扫描序列包括T1W、T2W、FLAIR、DWI及T1W增强等。3.定量影像学特征的提取:3.1由3位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提取定量VASARI语义特征。3.2由3位具有5年及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分割胶质瘤“强化”、“坏死”、“水肿”及“瘤体”等四个肿瘤区域,利用IBEX工具包提取“Intensity”、“Texture”、“Shape”等定量影像学特征。4.统计学分析:VASARI定量影像学特征的稳定性采用Cohen kappa分析,认定κ值小于0.5者为基本无稳定性,0.5<κ<0.8者认定为稳定性“低”,0.8<κ<0.9者认定为稳定性“中等”,κ>0.9者认定为稳定性“高”。基于灰度分布的定量影像学特征的稳定性采用ICC(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进行检验,定义ICC>0.9为稳定性“高”,ICC<=0.5为稳定性“低”,而0.5<ICC<0.9则可以认定为稳定性“中等”。第二部分1.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153例于2014年6月2016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胶质瘤患者的术前MRI及临床数据。2.采集患者术前MRI数据:使用3.0T磁共振成像仪采集153例胶质瘤患者术前MRI数据,扫描序列包括T1W、T2W、FLAIR、DWI及T1W增强等。3.定量影像学特征的提取:由3位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提取定量VASARI语义特征。4.统计分析:定量特征的稳定性采用Cohen Kappa分析,认定κ值大于或等于0.5者为稳定性较高,剔除κ值小于0.5者。以Kruskal-Wallis H检验筛选不同级别胶质瘤间有统计学差异的定量特征。以Binary logistic回归验证有统计学差异的定量特征,并用于胶质瘤分级诊断的效能检验。第三部分1.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65例于2014年6月2016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经诊断为复发GBM患者的术前MRI及临床数据。2.采集复发GBM患者术前MRI数据:使用3.0 T磁共振成像仪采集患者术前MRI数据,扫描序列包括T1W、T2W、FLAIR、DWI及T1W增强等。3.定量影像学特征的提取:由3位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提取定量VASARI语义特征。4.随访及复发模式的分析:随访记录患者PFS,依据术后T1W增强图像新发病灶位置,将复发类型分为“局部复发”和“远处复发”等两种。5.统计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用于筛选两种复发模式中有显着差异的VASARI特征。采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复发GBM患者PFS的差异。多变量分析选择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有统计学意义、影响PFS的风险因素。第四部分1.研究对象及患者随访:回顾性收集27例于2014年6月2016年9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特色医学中心经组织病理学确诊为GBM术前MRI及临床数据,随访记录患者OS。2.采集患者术前MRI数据:使用3.0T磁共振成像仪采集27例GBM术前MRI数据,扫描序列包括T1W、T2W、FLAIR、DWI及T1W增强等。3.定量影像学特征的提取:由3位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独立提取定量VASARI语义特征。4.GBM病理组织学检测:IHC检测微血管MVA、VSI、Sprout、IMG及STAT3定量。5.统计分析:卡方检验比较STAT3表达高低与临床指标相关性,Spearman比较新生血管指标相关性。Log-rank检验STAT3与GBM患者OS相关性,Kaplan-Meier法绘制GBM生存曲线。Cox比例风险模型,筛选影响OS的风险因素。Z检验筛选STAT3表达高低有显着差异的VASARI特征。结果:第一部分1.VASARI特征集稳定性1.1依据VASARI特征集共计提取30个定量影像学特征。1.2所有30个特征稳定性均有较好的稳定性,稳定性最低者为F21,稳定性最高者为F29。1.3稳定性为“低”的特征有12个,分别为F3(脑功能区受累)、F4(强化程度)F7(坏死百分比)、F8(囊变)、F11(强化边缘厚度)、F17(弥散扩散)、F19(室管膜侵犯)、F20(皮层受累)、F21(深部脑白质侵犯)、F22(未强化跨中线情况)、F27(未强化区切除范围)及F28(水肿区切除范围)等;稳定性为“中等”的特征有12个,分别为F1(肿瘤部位)、F5(强化百分比)、F6(未强化百分比)、F9(多病灶或多中心)、F10(T1/FLAIR比)、F12(强化边缘清晰度)、F13(未强化边缘清晰度)、F15(水肿跨中线情况)、F16(出血)、F18(软脑膜侵犯)、F24(卫星灶)及F26(强化区切除范围)等;稳定性定义为“高”的特征有6个,分别为F2(肿瘤中心点部位)、F14(水肿百分比)、F23(强化区跨中线情况)、F25(颅骨重塑)、F29(肿瘤大小)及F30(肿瘤大小)等。2.基于灰度定量影像学特征稳定性2.1依据灰度特征集共提取3个特征集、每个特征集401个定量影像学特征,稳定性大部分可定义为“中等”及以上。2.2不同MRI成像仪间稳定性为“中等”;三个特征集中“Shape”特征集的稳定性相对较差;四个ROI中“水肿”区的数据稳定性相对较低。第二部分1.脑功能区受累情况(F3)、强化程度(F4)、强化百分比(F5)、无强化百分比(F6)、坏死百分比(F7)、强化区域边界情况(F11、F12)、弥散(F17)、室管膜侵犯(F19)、无强化区域跨越脑中线情况(F22)等10个定量特征在不同级别胶质瘤中有明显差异(P<0.001)。2.脑功能区受累情况(F3)在鉴别高级别与低级别胶质瘤以及WHOⅡ级与Ⅲ级胶质瘤之间有较大价值。3.无强化区域跨越脑中线情况(F22)对预测Ⅳ级胶质瘤有较大诊断价值。第三部分1.65例复发GBM中局部复发49例,远处复发16例。2.非增强边缘(F13)、皮质受累(F20)和深部脑白质侵犯(F21)等三种VASARI特征在两组复发类型患者中有显着差异。3.不规则非增强边缘(F13)是不良PFS的重要预测因子。第四部分1.STAT3在GBM组织中的表达有显着差异性,而MVA和IMG与STAT3表达有显着正相关。2.单因素分析显示,IMG、MVA和STAT3均与GBM预后有显着相关性,多因素Cox分析揭示STAT3高表达是预测GBM不良预后的独立因子。3.坏死百分比(F7)、非增强边缘(F13)和皮质受累(F20)等三种VASARI特征在不同STAT3表达患者间有差异。结论:1.基于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提取的定量影像特征包括VASAR语义特征和基于灰度分布的定量特征,二者均有较好稳定性。2.VASARI定量语义特征在术前鉴别高、低级别,WHO II级和III级以及WHO III和IV胶质瘤等方面有一定价值。3.GBM的复发通过局部和远处两种方式实现,VASARI定量语义特征能够鉴别二者,同时VASARI特征也与复发GBM不良预后有一定相关性。4.GBM组织中STAT3表达有差异,并且可能通过参与肿瘤血管生成影响患者预后,VASARI特征对术前预测STAT3表达有价值。5.基于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定量VASARI特征对胶质瘤术前分级、预后评估及疗效检测等均有一定的价值,有望在胶质瘤临床事件的决策过程中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王仕勤[10](2019)在《Endocan、VEGF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胶质瘤是成人常见的脑恶性肿瘤,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恶性程度最高的胶质瘤(WHO IV级)。最新中枢神经系统系统肿瘤分类(2016 WHO)引入了分子病理学,根据IDH突变和1p/19q共缺失等将胶质瘤重新分为不同亚型。其中,胶质母细胞瘤分为IDH突变及IDH野生两种亚型。胶质母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为:浸润性生长、核异型性、高增殖指数、坏死灶、微血管增生和多形性血管结构。胶质母细胞瘤微血管增生和高度异常的血管结构与正常脑血管在形态、功能和分子上显着不同。胶质母细胞瘤的微血管密度(MVD)与肿瘤分级相关,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标志。多种促血管生成因子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并促进血管形成,最主要的是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近年来发现Endocan是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标志物,有助于揭示肿瘤的侵袭性和复发。Endocan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表达升高已有报道,但其与胶质母细胞瘤IDH突变及IDH野生亚型的关系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报道。胶质母细胞瘤治疗通常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的个性化综合治疗;尽管经过全面治疗,但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中位生存期仍不理想。对胶质母细胞瘤的抗血管生成靶向治疗研究或许可以成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目的本研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胶质母细胞瘤病理组织标本中的Endocan、VEGF及MVD的表达,并通过RT-PCR检测胶质母细胞瘤组织标本中Endocan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Endocan、VEGF、MVD表达水平,探讨胶质母细胞瘤各亚型(IDH突变型和IDH野生型)间表达的相关性,为胶质母细胞瘤的诊断和抗血管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74例胶质母细胞瘤病理标本(IDH突变型组32例、IDH野生型组42例),20例正常脑组织标本(对照);选取肿瘤组织中具有代表性的区域制成组织芯片,分别进行Endocan、VEGF、MVD三种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收集30例新鲜胶质母细胞瘤标本(IDH突变型组和IDH野生型组各15例),采用RT-PCR检测Endocan mRNA的表达水平。运用统计学分析软件IBM SPSS Statistics 25(SPSS,Chicago,IL)进行数据处理;比较胶质母细胞瘤不同亚型(IDH突变情况)之间Endocan、VEGF、MVD、Ki-67的表达差异及相关性。结果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正常脑组织中Endocan在胶质细胞和血管中均不表达;胶质母细胞瘤组织中Endocan蛋白表达于细胞质和血管。正常脑组织无VEGF蛋白表达,胶质母细胞瘤均有VEGF蛋白表达。Endocan、VEGF在IDH野生型组和IDH突变型组的表达存在差异(P<0.05),IDH野生型组高于IDH突变型组。2.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结果表明,标染MVD的CD34表达定位于细胞膜。正常脑组织中CD34阳性微血管数量少,微血管均匀散在分布,管腔小但结构基本一致;在胶质母细胞瘤中微血管数量增多并且分布不均匀,管腔形态及大小差异大。MVD在IDH野生型组和IDH突变型组的表达存在差异(P<0.05),IDH野生型组高于IDH突变型组。Ki-67表达定位于细胞核,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及IDH突变型Ki-67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3.RT-PCR检测表明,在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组中Endocan mRNA的表达高于IDH突变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Endocan、VEGF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与MVD呈显着正相关(r=0.54,r=0.65,P均小于0.01);Endocan、VEGF的表达与Ki-67呈显着正相关(r=0.48,r=0.54,P均小于0.01)。结论Endocan在胶质母细胞瘤中有明显表达;相对于IDH突变型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胶质母细胞瘤中Endocan、VEGF表达显着增强。Endocan可作为胶质母细胞瘤新生血管标志物,反映肿瘤恶性程度,甚至对患者预后进行预测。

二、胶质瘤MRI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胶质瘤MRI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双靶向VEGF和PFKFB3诱导胶质母细胞瘤血管正常化及MRI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靶向抑制VEGF和 PFKFB3 协同增效胶质母细胞瘤血管正常化
    3.1 引言
    3.2 结果
    3.3 讨论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胶质母细胞瘤治疗响应动态变化及肿瘤血管正常化MRI评价
    4.1 引言
    4.2 结果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肿瘤血管正常化及影像学评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2)高级别脑胶质瘤新生血管基因特征及生成方式与MR灌注成像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高级别脑胶质瘤生长早期血管新生相关基因的表达及PWI-MRI监测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原代脑胶质瘤模型与相应患者脑胶质瘤MRI特征及基因表达差异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抗血管治疗后脑胶质母细胞瘤血管新生方式变化的DCE-MRI评价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高级别胶质瘤血管新生研究进展与PWI-MRI评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学位论文自评表
致谢

(3)磁共振高角分辨率扩散成像在大脑胶质瘤瘤周水肿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胶质瘤瘤周水肿的磁共振扩散成像和IDH分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所获荣誉、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学术会议情况
致谢

(4)磁共振3D-ASL成像与脑胶质瘤Ki-67和GFA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脑胶质瘤的生物学特性
    1.2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成像技术
    1.3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灌注成像技术
    1.4 脑胶质瘤的生化指标
    1.5 脑胶质瘤的Ki-67表达
    1.6 脑胶质瘤的GFAP表达
    1.7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
第2章 研究报告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材料
    2.4 统计学方法
    2.5 结果
第3章 讨论
    3.1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灌注成像特征
    3.2 ASL的成像原理
    3.3 ASL在胶质瘤分级中的价值
    3.4 本研究胶质瘤患者3D-ASL表现特点
    3.5 本研究胶质瘤患者Ki-67和GFAP指标表达特点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脑胶质瘤的磁共振成像技术和生化指标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胶质母细胞瘤中组织因子表达调控与血流动力学磁共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组织因子对胶质母细胞瘤生存期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2 结果
    1.3 讨论
第二部分 胶质母细胞瘤中组织因子表达调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第三部分 血流动力学磁共振参数评价胶质母细胞瘤中组织因子表达水平的价值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多模态磁共振在胶质瘤分子分型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与课题相关论文及获奖情况
致谢

(6)能谱CT评价贝伐单抗抗大鼠C6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设备及试剂
        1.1.3 主要试剂的配置
    1.2 实验方法
        1.2.1 C6胶质瘤细胞培养
        1.2.2 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的构建
        1.2.3 能谱CT扫描
        1.2.4 药物干预
        1.2.5 能谱CT图像后处理
        1.2.6 大鼠脑组织标本取材
        1.2.7 HE染色
        1.2.8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2.9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细胞计数
    1.3 统计学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实验动物情况
    2.2 大鼠C6胶质瘤模型能谱CT影像学表现
    2.3 大鼠C6胶质瘤模型体积测量结果
    2.4 能谱CT成像最佳对比噪声比
    2.5 能谱CT各定量参数结果
    2.6 病理结果
        2.6.1 HE染色结果
        2.6.2 VEGF、HIF-1ɑ的阳性细胞表达量
    2.7 能谱CT各定量参数与免疫组化结果的相关性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脑胶质瘤灌注特征及免疫治疗响应的MRI定量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DCE-MRI纹理分析定量灌注特征在胶质瘤术前分级分型中评估价值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DCE-MRI直方图分析定量灌注特征评估胶质瘤内特征分子表达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CAR-T细胞靶向治疗GBM肿瘤的灌注特征变化及疗效监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MRI定量评估血管血流灌注特征在胶质瘤诊疗中应用研究的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NOTCH1-SOX2正反馈环路调控胶质瘤干细胞沿白质神经纤维侵袭(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Abstract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CD133 阳性的GSCs沿白质神经纤维分布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Notch信号通路的激活促进GSCs沿白质神经纤维侵袭迁移
    3.1 CD133+Notch1+GSCs沿着Jagged1+神经纤维(Tau1+)分布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1.4 小结
    3.2 Notch信号通路调控GSCs沿着白质神经纤维侵袭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2.4 小结
    3.3 Notch1 通过Sox9 促进SOX2 的转录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3.3.4 小结
第四章 Sox2 上调NOTCH1 的表达进而促进GSCs沿着白质神经纤维分布
    4.1 Sox2促进NOTCH1 的转录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
        4.1.3 讨论
        4.1.4 小结
    4.2 Sox2 通过TET3 下调NOTCH1 基因启动子的甲基化水平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
        4.2.3 讨论
        4.2.4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胶质瘤沿白质神经纤维侵袭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9)MRI定量特征评估胶质瘤分级、预后及抗血管治疗反应的影像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写一览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胶质瘤MRI定量特征提取及其稳定性检验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基于VASARI定量特征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实验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VASARI定量特征胶质母细胞瘤复发模式及不良预后的回顾性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胶质母细胞瘤STAT3 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及预后的影像学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影像组学基本技术原理及其在胶质瘤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10)Endocan、VEGF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对象
    1.1.2 仪器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实验方法
    1.1.5 统计学处理
1.2 结果
    1.2.1 Endocan、VEGF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
    1.2.2 MVD、Ki-67 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
    1.2.3 胶质母细胞瘤IDH野生型与IDH突变型EndocanmRNA的表达
    1.2.4 Endocan、 VEGF与 MVD、 Ki-67 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相关性
1.3 讨论
    1.3.1 胶质母细胞瘤流行病学特点
    1.3.2 胶质母细胞瘤WHO新分类
    1.3.3 IDH突变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作用
    1.3.4 胶质母细胞瘤的信号通路
    1.3.5 血管生成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作用
    1.3.6 胶质母细胞瘤的治疗
    1.3.7 抗血管生成治疗在胶质母细胞中的应用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Endocan表达与肿瘤内皮功能的关系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胶质瘤MRI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双靶向VEGF和PFKFB3诱导胶质母细胞瘤血管正常化及MRI评价[D]. 张俊峰.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
  • [2]高级别脑胶质瘤新生血管基因特征及生成方式与MR灌注成像相关性研究[D]. 薛巍.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7)
  • [3]磁共振高角分辨率扩散成像在大脑胶质瘤瘤周水肿区的应用[D]. 陈倩倩. 郑州大学, 2020(02)
  • [4]磁共振3D-ASL成像与脑胶质瘤Ki-67和GFAP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研究[D]. 熊艳. 长江大学, 2020(04)
  • [5]胶质母细胞瘤中组织因子表达调控与血流动力学磁共振特征研究[D]. 周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0(01)
  • [6]能谱CT评价贝伐单抗抗大鼠C6胶质瘤血管生成的研究[D]. 韩蕾. 兰州大学, 2020(01)
  • [7]脑胶质瘤灌注特征及免疫治疗响应的MRI定量评估研究[D]. 解添.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7)
  • [8]NOTCH1-SOX2正反馈环路调控胶质瘤干细胞沿白质神经纤维侵袭[D]. 王君.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9]MRI定量特征评估胶质瘤分级、预后及抗血管治疗反应的影像学策略[D]. 杜学松.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10]Endocan、VEGF在胶质母细胞瘤中的表达[D]. 王仕勤.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胶质瘤MRI特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相关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