晶型聚丙烯论文-张建军,苏丽丽,王凯,王克智

晶型聚丙烯论文-张建军,苏丽丽,王凯,王克智

导读:本文包含了晶型聚丙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成核剂,聚丙烯专用料,β晶型

晶型聚丙烯论文文献综述

张建军,苏丽丽,王凯,王克智[1](2019)在《β晶型聚丙烯专用料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β成核剂改性聚丙烯(PP),通过偏光显微镜(POM)、示差扫描量热仪(DSC)、X射线衍射仪(XRD)和悬臂梁缺口冲击仪测试其对PP结晶行为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芳基二酰胺类β晶型成核剂异相成核诱导法对PP-R材料进行结晶改性,能够大幅提高其冲击强度和热变形温度。β成核剂改性PP-R材料使用量小、简单易行且效果突出,非常适合聚丙烯的工程化应用。(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9年03期)

滕陈源,张灵,周远翔,张云霄,莫雅俊[2](2018)在《晶型对等规聚丙烯电导电流和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材料性能改善过程中,材料内部会出现以α晶或β晶为主的2种晶型。为研究晶型对等规聚丙烯(iPP)电导电流和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选用α和β成核剂制备了具有不同晶型的iPP–pure(对照组)、iPP–α和iPP–β试样,开展了25℃下电导电流、空间电荷和直流击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iPP–β正负直流击穿强度最高,而iPP–α最低;3组iPP试样的电导电流大小为iPP–α>iPP–pure>iPP–β,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的转折电压大小为iPP–α>iPP–β>iPP–pure;-20 MV/m电场强度极化30 min后,3组iPP试样在极化过程中均出现正负空间电荷积聚;去极化过程中iPP–pure中空间电荷积聚量最大,而iPP–α中最少。分析认为:α晶和β晶的晶胞形态使得iPP–α中存在大量浅陷阱、iPP–β中平均陷阱深度较深;载流子在iPP–α中容易迁移并产生俄歇效应,而在iPP–β中容易在试样表面附近被捕获。(本文来源于《高电压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雷雁洲,李彪,吕秦牛,王少伟,李振中[3](2018)在《多壁碳纳米管/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晶型及非等温结晶动力学》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多壁碳纳米管/聚丙烯(MWNT/PP)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法(XRD)、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分别研究了纯聚丙烯(PP)及MWNT/PP复合材料的晶型和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行为,并运用Mo法研究了纯PP及MWNT/PP复合材料的非等温结晶动力学行为。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MWNT)的加入使PP发生了由β晶型向α晶型的转变。MWNT在结晶过程中具有异相成核效应,提高了PP的结晶温度和结晶速率。MWNT/PP复合材料的结晶活化能均明显高于纯PP。MWNT的加入使PP在单位时间内达到一定结晶度所需的降温速率减小。(本文来源于《高分子通报》期刊2018年01期)

牛慧,王娜,李杨[4](2017)在《功能性Ziegler-Natta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β晶型聚丙烯制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β晶型等规聚丙烯(β-i PP)具有优良的抗冲击性能、延展性能和高的热变形温度,是高性能聚烯烃的重要品种。本文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将β晶成核剂(N,N’-二环己基对苯二甲酰胺,DCTPA)与催化丙烯聚合的Ziegler-Natta催化剂相集成、具有双重功能的新型催化剂(DCTPA/Ti/Mg/BMMF),使其既能够催化丙烯进行高活性等规聚合,又能够诱导等规聚丙烯(i PP)产生β晶型,从而实现了β-定向结晶聚丙烯树脂的高效釜内催化合成。同时,在聚合过程中还可实现对成核剂微粒分散尺度和均匀度的调控,克服了传统共混分散法对成核剂尺度可控性差的不足。(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期刊2017-10-10)

王娜[5](2017)在《功能性Ziegler-Natta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β晶型聚丙烯制备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β晶型等规聚丙烯(β-iPP)具有优良的抗冲击性能、延展性能和高的热变形温度,是高性能聚烯烃的重要品种。本论文设计并制备了一种将β晶成核剂(N,N’-二环己基对苯二甲酰胺,DCTPA)与催化丙烯聚合的Ziegler-Natta催化剂相集成、具有双重功能的新型催化剂(DCTPA/Ti/Mg/BMMF),使其既能够催化丙烯进行高活性等规聚合,又能够诱导等规聚丙烯(iPP)产生β晶型,从而实现了β-定向结晶聚丙烯树脂的高效釜内催化合成。同时,在聚合过程中还可实现对成核剂微粒分散尺度和均匀度的调控,克服了传统共混分散法对成核剂尺度可控性差的不足。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功能性催化剂DCTPA/Ti/Mg/BMMF的构筑:通过FTIR,XPS和XRD等手段考察了催化剂DCTPA/Ti/Mg/BMMF中各组分的相互作用,结果发现,利用TiCl4与β晶成核剂DCTPA之间存在的Lewis酸-碱相互作用,可以将Ziegler-Natta催化剂的关键组分MgCl2和内给电子体9,9-双(甲氧基甲基)芴(BMMF)通过与TiCl4的反应引入DCTPA上,催化剂中MgCl2与β晶成核剂DCTPA形成了共载体,最终制备出形态可控、组成可调的功能性催化剂DCTPA/Ti/Mg/BMMF。(2)功能性催化剂DCTPA/Ti/Mg/BMMF的丙烯聚合性能:详细研究了功能性催化剂的丙烯聚合反应,并与不含成核剂组分的普通催化剂(商业牌号CS-1)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功能性催化剂的聚合动力学曲线呈缓慢衰减特征,且成核剂的适量引入可以提高催化剂的聚合活性;随着聚合温度的上升,功能性催化剂的丙烯聚合活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聚合温度对聚丙烯等规度影响不大(等规度均高达97-99%,与CS-1催化剂相当);催化剂氢调性能敏感,聚合物分子量可调性强。丙烯聚合可获得具有类球形的聚丙烯颗粒,聚合物的DSC熔融曲线出现β晶熔融峰,表明催化剂该功能性催化剂能够合成β-定向结晶聚丙烯。(3)β-定向结晶聚丙烯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研究:利用POM、TEM观察成核剂在聚丙烯基体中的原位分散状态和SEM观察样品断面形貌,考察了β晶成核剂DCTPA在聚丙烯基体中分散尺度的可控性和稳定性。“催化剂-聚合物形态复制效应”使催化剂中的成核剂DCTPA在丙烯聚合过程中不断破碎-细化-分散,最终获得了成核剂微粒以纳米尺度分散的β晶成核剂/iPP复合物。对该复合物非等温结晶性能的研究表明,聚合物的半结晶时间t1/2随着其中DCTPA含量的增加及降温速率的加快逐渐缩短,同时聚合分散的成核剂与聚丙烯基体之间作用力更强,成核剂分散尺度更加稳定。(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7-06-30)

周真真[6](2017)在《全同聚丙烯(iPP)晶型转变及其熔融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工作通过偏光显微镜(PO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广角X射线衍射(WAXD),小角X射线散射(SAXS)以及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全同聚丙烯(iPP)晶型转变及其熔融行为。研究表明iPP在以10℃ min-1降温过程中,α-iPP球晶前沿发生生长转变得到β-iPP。首先排除了温度梯度场造成的影响,α-iPP向β-iPP的转变被证实为粒料中本身存在“杂质”引起。这种“杂质”能够诱导β-iPP生成。同时,该“杂质”诱导β-iPP成核的能力主要依赖温度和“杂质”浓度。当降温速率过快时,例如40℃ min-1,“杂质”分布在片晶间不能诱导生长转变。同时,iPP在135℃等温结晶完全后,即使此时“杂质”分布在球晶前沿,但是由于杂质的溶解度大造成浓度低不能诱导生长转变。只有在合适的降温速率下,“杂质”分布在球晶前沿并达到一定浓度后,在球晶生长过程中,才具有成核能力诱导生成β晶,从而实现α晶向β晶生长转变。同时推测“杂质”主要是催化剂的残存,但由于其含量极低,很难被检测到。此外,两步结晶法制备得到的α-iPP晶体存在反常熔融行为,采用较慢升温速率时,在135℃生长得到的α-iPP球晶先于在125℃生长得到的α-iPP球晶熔融。该反常熔融行为经TMDSC进一步得到证实。同时,通过原位SAXS发现135℃结晶样品的初始片晶厚度高于125℃结晶样品,然而在缓慢升温过程中,由于片晶增厚,后者的片晶厚度超越前者,并最终导致反常熔融行为。通过一系列研究表明片晶增厚机理为切向片晶的熔融重结晶,切向片晶含量越多,片晶增厚越多。同时片晶增厚存在一定限度,不可能无限增厚。考虑到片晶增厚动力学因素,升温速率过快,片晶没有足够的时间重结晶,因此不会发生片晶增厚。(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7-05-27)

蒋世春[7](2016)在《剪切诱导全同聚丙烯形成β晶型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分子螺旋链在结晶相中倾向于保持更低能量的构象。计算机模拟全同聚丙烯α和β晶型快速熔融结果表明:全同聚丙烯α晶型的右旋链比例在熔融前后保持不变,全同聚丙烯β晶型左旋链或右旋链的比例由熔融前的100%迅速降到熔融后的50%。迄今为止,全同聚丙烯形成β晶型的机理存在不同观点。而剪切是诱导熔融全同聚丙烯形成β晶型的常见方法。我(本文来源于《中国晶体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多晶(粉晶)衍射分会》期刊2016-12-19)

王艳芳,张凤波,陈商涛,姜凯,黄强[8](2016)在《乙烯含量对无规共聚聚丙烯晶型及性能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差示扫描量热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以及力学性能测试等方法,研究了不同乙烯含量的无规共聚聚丙烯(PPR)体系中,在添加定量β成核剂的条件下,乙烯含量对PPR结晶行为及热学、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PPR的熔点和结晶温度都随其乙烯含量的减少而升高;乙烯含量较少的体系,有利于β晶的形成;体系中β晶含量的提高,会使样品热变形温度提高,且冲击性能显着增强;乙烯含量的提高,增大了PPRβ结晶的调控难度;实验室自制β成核剂,可使乙烯含量为0.25%~5.1%(质量分数,下同)的PPR中的β晶含量达到80%以上。(本文来源于《中国塑料》期刊2016年04期)

张晓龙[9](2016)在《β晶型聚丙烯釜内模式聚合技术研究及聚丙烯釜内合金结构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聚丙烯成本低廉、生产工艺成熟、质量轻、耐腐蚀,目前已大量应用于建筑、包装等众多领域。但与其它通用树脂相比,聚丙烯存在低温冲击性能差、耐老化性能不佳等缺点,这极大地制约它的应用。为了改善其性能,扩大应用范围,学界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目前的改性方法主要有填充、共混、共聚、交联、接枝以及添加成核剂等方法,其中成核剂改性、共聚改性因其改性效果明显而备受关注。本文通过这两种方法对聚丙烯进行了改性研究,旨在探索聚丙烯高性能化的理论与方法,为高性能聚丙烯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及实践依据聚丙烯是一种半结晶的聚合物,加入成核剂能够提高聚丙烯的结晶度,改善其透明性、表面光泽以及机械性能等。目前商业化应用的成核剂主要有α晶型和β晶型两大类成核剂。其中添加α晶型成核剂可使聚丙烯的刚性显着提高,而添加β晶型成核剂则可使聚丙烯的韧性和热变形温度显著提高。本文第一部分通过传统熔融共混法对市售β晶型成核剂TMB-5、WBG以及3种自制β晶型成核剂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添加TMB-5、WBG以及自制β晶型成核剂所制备的β晶型聚丙烯力学性能明显优于纯聚丙烯。其中,自制β晶型成核剂NA3对聚丙烯的改性效果明显。NA3对聚丙烯热变形温度、屈服强度等性能的改善效果与TMB-5、WBG相当,但其对聚丙烯冲击强度、断裂伸长率、β晶型含量的提高有更大的优势。因此,NA3是一种颇具应用潜力的β晶型成核剂。与传统熔融共混法添加β晶型成核剂相比,釜内聚合法不涉及后加工阶段成核剂向粉状聚丙烯的掺入工序、容易实现β晶型成核剂在聚丙烯基体中的分散,β型成核剂用量少。本论文第二部分在10L模式聚合反应釜上通过釜内添加自制β晶型成核剂NA3,对聚丙烯进行了改性研究,考察了成核剂NA3用量变化对催化剂活性、冲击强度、弯曲模量、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以及β晶含量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成核剂添加量为0~550ppm时,催化剂比较稳定,总体波动不大;与纯聚丙烯相比,NA3添加量为205ppm时,冲击强度提高3.5kJ/m2,断裂伸长率提高92%,结晶度13%,同时弯曲模量也略微提高。聚合物合金是由部分相容的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混合而成的多结构层次的聚合物共混物,这种结构的多重性赋予了聚合物合金很多特性。本文第叁部分选取了两种冲击强度、弯曲模量等力学性能基本相近但断裂伸长率相差数倍的聚丙烯釜内合金产品,分析了这两种产品断裂伸长率相差较大的原因。结果表明相溶剂的含量、橡胶相与基体黏度的比例、橡胶相尺寸以及尺寸的均匀程度均是导致这两种聚丙烯釜内合金产品断裂伸长率差异较大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兰州交通大学》期刊2016-04-01)

刘洪令,吕静刚,郑光荣[10](2015)在《复合β晶型无规共聚聚丙烯(NFPP-RCT)管道性能介绍》一文中研究指出复合β晶型无规共聚聚丙烯(NFPP-RCT)管道是在叁型无规共聚聚丙烯PP-R管道材料的基础上研制开发的一种无机复合无规共聚聚丙烯管材。为了规范NFPP-RCT管道在工程中的安全应用,介绍了《复合β晶型无规共聚聚丙烯(NFPP-RCT)管道工程技术规程》(送审稿)对NFPPRCT管道主要特性的规定,并从管材强度特性、物理力学性能以及耐内压和热循环性能等方面对NFPP-RCT与PP-R管道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给水排水》期刊2015年S1期)

晶型聚丙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聚丙烯材料性能改善过程中,材料内部会出现以α晶或β晶为主的2种晶型。为研究晶型对等规聚丙烯(iPP)电导电流和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选用α和β成核剂制备了具有不同晶型的iPP–pure(对照组)、iPP–α和iPP–β试样,开展了25℃下电导电流、空间电荷和直流击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iPP–β正负直流击穿强度最高,而iPP–α最低;3组iPP试样的电导电流大小为iPP–α>iPP–pure>iPP–β,空间电荷限制电流的转折电压大小为iPP–α>iPP–β>iPP–pure;-20 MV/m电场强度极化30 min后,3组iPP试样在极化过程中均出现正负空间电荷积聚;去极化过程中iPP–pure中空间电荷积聚量最大,而iPP–α中最少。分析认为:α晶和β晶的晶胞形态使得iPP–α中存在大量浅陷阱、iPP–β中平均陷阱深度较深;载流子在iPP–α中容易迁移并产生俄歇效应,而在iPP–β中容易在试样表面附近被捕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晶型聚丙烯论文参考文献

[1].张建军,苏丽丽,王凯,王克智.β晶型聚丙烯专用料的研究[J].塑料工业.2019

[2].滕陈源,张灵,周远翔,张云霄,莫雅俊.晶型对等规聚丙烯电导电流和空间电荷特性的影响[J].高电压技术.2018

[3].雷雁洲,李彪,吕秦牛,王少伟,李振中.多壁碳纳米管/聚丙烯复合材料的晶型及非等温结晶动力学[J].高分子通报.2018

[4].牛慧,王娜,李杨.功能性Ziegler-Natta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β晶型聚丙烯制备中的应用[C].中国化学会2017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摘要集——主题A:高分子化学(2).2017

[5].王娜.功能性Ziegler-Natta催化剂的设计及其在β晶型聚丙烯制备中的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17

[6].周真真.全同聚丙烯(iPP)晶型转变及其熔融行为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7

[7].蒋世春.剪切诱导全同聚丙烯形成β晶型的机理研究[C].中国晶体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多晶(粉晶)衍射分会.2016

[8].王艳芳,张凤波,陈商涛,姜凯,黄强.乙烯含量对无规共聚聚丙烯晶型及性能影响的研究[J].中国塑料.2016

[9].张晓龙.β晶型聚丙烯釜内模式聚合技术研究及聚丙烯釜内合金结构性能研究[D].兰州交通大学.2016

[10].刘洪令,吕静刚,郑光荣.复合β晶型无规共聚聚丙烯(NFPP-RCT)管道性能介绍[J].给水排水.2015

标签:;  ;  ;  

晶型聚丙烯论文-张建军,苏丽丽,王凯,王克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