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土壤农作物系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重金属元素,迁移转换,富集程度,宣恩县
土壤农作物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夏伟,吴冬妹,袁知洋[1](2018)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以湖北宣恩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在不同作物系统中的迁移转换规律及其控制影响,采集湖北宣恩地区的茶叶、水稻、玉米、土豆、黄金梨、白柚及其对应的根系土样品,对根系土中的重金属元素含量、生物可利用性、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以及农作物中的重金属富集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作物土壤中Cd平均含量显着高于宣恩县土壤背景值。评价区土壤中Pb、Hg、As、Cu和Zn等重金属元素主要为强有机结合态(F6)与残渣态(F7),很难以离子形态释放出来,而Cd在土壤中的赋存形态主要为水溶态(F1)和离子交换态(F2),占比高达35. 59%,很容易被生物吸收利用。评价区水稻根系土已经遭受Cd污染,农作物重金属污染一方面与土壤背景值有关,另一方面与生物可利用性相关。除玉米茎部特别富集Cd和水稻根部特别富集As外,所收集的农作物可食部分从根系土中转移Pb、Cd、Hg、As、Cu和Zn等6种重金属元素的能力很弱。(本文来源于《资源环境与工程》期刊2018年04期)
孙睿婕[2](2018)在《贵州某汞矿区下游土壤—农作物系统汞污染现状及风险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汞是被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列为优先控制的毒性最强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汞矿开采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叁废对周围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汞最终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本文以贵州省某汞矿区下游为研究区,将野外调研和室内分析相结合,以土壤-农作物系统汞污染现状和环境风险评价为主要内容,为该区土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该地区土壤整体呈现酸性,其汞含量主要分布在0-20 mg/kg区间内,且土壤总汞污染程度的大小与离瓦屋河的距离有较为明确的关系,土壤总汞含量基本随着距离河流的远近而分布,离瓦屋河河岸较近一侧,汞污染较高,离河岸较远一侧,土壤总汞浓度整体偏低。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上游汞矿的影响,水力搬运使上游矿渣等悬浮物在该地区得到了积累,同时由于当地居民长期引用瓦屋河水进行灌溉,使汞在土壤中得到更多积累。(2)该地区农作物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2-2012)规定的20 ng/g为参考值,该地区的油菜籽、稻谷精米超标检出率均有10%,稻米糙米的超标检出率为33%。且不同的处理加工方式对作物的汞含量也产生影响:油渣>油菜籽>油,米糠>精米,表明随着加工程度的增加,重金属的去除率也在增大。在土壤总汞含量未超过0-1 mg/kg的点位,其上生长的油菜籽和稻米却超过了20ng/g的标准,超标点位主要分布在灌溉水渠旁的农田,可能受到了灌溉水质的影响。(3)单因子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法评价结果表明该该地区土壤汞污染情况较重,已构成了极强的生态危害;居民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各个暴露途径风险因子均<1,尽管居民通过食入稻米汞暴露量最高,但饮食、皮肤接触等途径均未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8-06-09)
李杰,朱立新,康志强[3](2018)在《南宁市郊周边农田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元素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采集南宁市郊农田中玉米、蔬菜、水稻可食部分及其根系土150组,研究重金属元素在不同土壤-农作物系统中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根系土中Hg、Cd、Cr、Cu、Ni、Pb、Zn平均含量分别为0.116、0.202、56.76、22.12、14.49、25.18和56.28 mg·kg~(-1)。农作物对应平均含量分别为0.001 1、0.037、0.054、1.153、0.205、0.011和9.37mg·kg~(-1)。根系土富集因子表明Cd受到不同程度人为活动影响,Cr和Ni主要受地质背景控制;不同作物系统元素富集因子表明Pb在土壤-农作物系统中迁移能力最低,Zn迁移能力最强。Cd、Cr、Cu、Ni、Pb和Zn在土壤-水稻系统重迁移能力显着高于蔬菜和玉米。根系土中pH、CaO、有机质、Fe_2O_3、K_2O、MgO与重金生物富集系数呈显着性负相关,但在土壤-叶类蔬菜系统中根系土中K_2O、MgO与Hg生物富集系数呈显着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8年01期)
林文杰,林燕真,马彦东[4](2014)在《莲花山矿区土壤-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广东省莲花山钨矿区耕地为研究点,研究土壤金属含量分布、形态特征及其调控措施。分析耕地土壤中Zn、Cu、Mn、Ni、Pb、Cd、As含量特征,以碱石灰、MnO2、Fe2O3和钙镁磷肥作为改良剂,对矿区污染耕地土壤进行改良,并种植萝卜Raphanus sativus,分析各改良剂对土壤金属形态及其在土壤-农作物界面迁移的影响。研究表明,矿区耕地土壤酸化,Zn、Mn、Pb、Cd和As超过土壤背景值,其中Cd和As污染严重,分别超过背景值的10.2~16.7倍和1.1~1.3倍。碱石灰有效降低耕地土壤pH值,降低土壤Zn、Cu、Mn、Ni、Pb、Cd可溶态含量,减少其在萝卜中积累。萝卜对Pb、Zn、Cd、Cu、Ni累积量与其可溶态含量相关性显着,与总量相关性不显着。Fe2O3、MnO2、钙镁磷肥对耕地土壤Zn、Cu、Ni、Mn、Pb、Cd生物有效性及其在农作物中累积量无显着影响。矿区耕地土壤分别添加碱石灰、Fe2O3、MnO2,土壤中砷松散结合态含量降低,农作物砷累积量减少。钙镁磷肥对土壤砷形态无显着影响,但能显着降低萝卜中砷的累积量。碱石灰分别与Fe2O3、MnO2、钙镁磷肥相结合改良耕地土壤,比单一改良剂更能有效降低萝卜中砷的累积量。萝卜中砷累积量与松散结合态存在显着正相关性,与Ca-As存在显着负相关性。碱石灰分别和Fe2O3、钙镁磷肥同时加入土壤,能同时地有效降低Zn、Cu、Mn、Ni、Pb、Cd、As的有效性,及其在农作物累积量,因此,这2种改良方式是莲花山矿区土壤金属固定的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生态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李洁,刘善江[5](2013)在《抗生素在有机肥料-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转化及影响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国内外对抗生素在"有机肥-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转化及其影响的研究状况,旨在为降低抗生素危害提供参考。国内外研究表明:规模养殖场产生的畜禽粪便作为有机肥料施入农田土壤前,无害化处理过程需考虑抗生素降解效果,否则存在抗生索进入食物链的潜在风险;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会受到有机肥料中残留抗生素的影响,间接影响土壤肥力;部分农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受残留抗生素的影响,且会吸收抗生素,使抗生素在食物链中迁移累积,给人类健康带来不可预知的威胁。(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彭淑燕,刘思聪[6](2012)在《可扩展土壤和农作物污染信息分析系统——以云南省土壤和农作物污染信息分析系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土壤和农作物污染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借助MS SQLServer2000数据库,应用VB语言,构建具有数据显示层、数据处理层、数据存储层的可扩展土壤和农作物污染信息分析系统(S&CP分析系统),能实现对土壤和农作物中污染物的早期识别及预警分析。利用该系统提供的信息,政府职部门可及早发现并识别土壤和农作物的污染情况,为科学有效地进行土壤的综合治理提供决策信息支持,从而最大程度的降低农作物受污染程度,加速农业生产绿色化的进程,确保人民群众能吃到健康的食物,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科技传播》期刊2012年13期)
王意锟,方升佐,田野,唐罗忠[7](2012)在《残落物混合分解对杨树-农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培养的方法研究杨-麦、杨-花生等不同复合经营模式下,杨树叶与农作物秸秆混合后对土壤碳、氮矿化及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单一模式中,花生叶处理的有机碳矿化累积量最大,花生茎秆、杨树叶处理次之,小麦秸秆处理最低。混合处理有机碳矿化累积量依次为杨树叶-花生叶>杨树叶-花生茎秆>杨树叶-小麦秸秆,且培养结束时,混合物表现出明显的促进作用;(2)土壤微生物量碳、氮与各残落物氮含量、C/N比存在显着的相关性;(3)杨树叶、小麦秸秆及其混合物处理的土壤矿质态氮含量均低于对照,而添加花生叶、花生茎秆以及它们与杨树叶的混合物使矿质态氮含量高于对照。试验说明杨-麦、杨-花生复合模式均能有效提高土壤微生物的生物量,调节碳的动态及氮的供应,而选择种植含氮量高的农作物更有利于促进残落物分解和养分归还,这对深入研究林-农复合系统的模式筛选、结构优化及可持续经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蔡衡,王郡[8](2011)在《贵阳市土壤墒情与农作物旱情监测评估系统建设与利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数据库设计、系统结构与功能2个方面介绍了贵阳市土壤墒情与农作物旱情监测评估系统建设,阐述利用该系统对土壤墒情与农作物旱情监测评估方法,指出了系统试运行情况及系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工作的建议。(本文来源于《农技服务》期刊2011年04期)
宋文,何天容,潘鲁生[9](2010)在《贵州水城煤矸石风化土壤-农作物系统中汞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冷原子荧光方法测定了贵州水城汪家寨煤矿和那罗煤矿不同年限的煤矸石风化土壤及农作物中总Hg含量和甲基汞含量,并采用BCR连续提取法分析了煤矸石风化土壤中汞的不同赋存形态,系统地对此矿区煤矸石风化土壤-农作物系统中汞的分布规律及其环境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矸石风化土壤样中汞含量范围在0.07~1.06 mg.kg-1之间,和pH值存在显着负相关关系(r=-0.68,P<0.01)。风化年限较长的煤矸石土壤汞浓度接近对照点自然土壤汞含量,而在风化年限较短的煤矸石风化土壤中,大部分样品汞浓度超过了国家Ⅱ类土壤环境标准,不宜在上面种植食用的农作物。煤矸石风化土壤中甲基汞含量在0.52~2.68μg.kg-1之间,和总汞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r=0.65,P<0.05)。煤矸石风化土壤中汞主要以有机/硫化态和残渣态存在,风化年限较短的煤矸石山土壤中酸交换态汞浓度及比例都明显高于老煤矸石山。虽然汪家寨煤矿风化年限较短的煤矸石山土壤存在着较高的汞含量,但其上种植的马铃薯、玉米、菜豆的汞含量均没有超过国家标准食品中Hg限量值,然而高于风化年限较长的煤矸石山中同类植株的汞含量。(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0年07期)
钱建平,张力,陈华珍,侯明,牛云飞[10](2009)在《酸沉降地区大气-土壤-农作物系统汞的污染分布、来源和迁移转化——以桂林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桂林市是典型的酸沉降地区,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除8~10月)降雨均在"酸雨"范畴。随雨水酸度增大,Hg污染增强。休闲生活区,雨水酸度较低,Hg含量较低;交通密集区和工厂区雨水酸度增大,Hg含量增高。汞含量的变化不仅与降雨酸度有关,且与大气悬浮颗粒物的多寡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09-04-01)
土壤农作物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汞是被联合国和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列为优先控制的毒性最强的重金属污染物之一。汞矿开采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叁废对周围生态环境具有潜在影响,不同环境介质中的汞最终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本文以贵州省某汞矿区下游为研究区,将野外调研和室内分析相结合,以土壤-农作物系统汞污染现状和环境风险评价为主要内容,为该区土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该地区土壤整体呈现酸性,其汞含量主要分布在0-20 mg/kg区间内,且土壤总汞污染程度的大小与离瓦屋河的距离有较为明确的关系,土壤总汞含量基本随着距离河流的远近而分布,离瓦屋河河岸较近一侧,汞污染较高,离河岸较远一侧,土壤总汞浓度整体偏低。产生该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受到了上游汞矿的影响,水力搬运使上游矿渣等悬浮物在该地区得到了积累,同时由于当地居民长期引用瓦屋河水进行灌溉,使汞在土壤中得到更多积累。(2)该地区农作物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污染,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2762-2012)规定的20 ng/g为参考值,该地区的油菜籽、稻谷精米超标检出率均有10%,稻米糙米的超标检出率为33%。且不同的处理加工方式对作物的汞含量也产生影响:油渣>油菜籽>油,米糠>精米,表明随着加工程度的增加,重金属的去除率也在增大。在土壤总汞含量未超过0-1 mg/kg的点位,其上生长的油菜籽和稻米却超过了20ng/g的标准,超标点位主要分布在灌溉水渠旁的农田,可能受到了灌溉水质的影响。(3)单因子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法评价结果表明该该地区土壤汞污染情况较重,已构成了极强的生态危害;居民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各个暴露途径风险因子均<1,尽管居民通过食入稻米汞暴露量最高,但饮食、皮肤接触等途径均未对当地居民的健康构成威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土壤农作物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1].夏伟,吴冬妹,袁知洋.土壤—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迁移转化规律研究——以湖北宣恩县为例[J].资源环境与工程.2018
[2].孙睿婕.贵州某汞矿区下游土壤—农作物系统汞污染现状及风险评估[D].内蒙古大学.2018
[3].李杰,朱立新,康志强.南宁市郊周边农田土壤-农作物系统重金属元素迁移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岩溶.2018
[4].林文杰,林燕真,马彦东.莲花山矿区土壤-农作物系统中重金属调控[J].生态环境学报.2014
[5].李洁,刘善江.抗生素在有机肥料-土壤-农作物系统中的转化及影响的研究进展[J].上海农业学报.2013
[6].彭淑燕,刘思聪.可扩展土壤和农作物污染信息分析系统——以云南省土壤和农作物污染信息分析系统为例[J].科技传播.2012
[7].王意锟,方升佐,田野,唐罗忠.残落物混合分解对杨树-农作物复合系统土壤碳氮矿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2
[8].蔡衡,王郡.贵阳市土壤墒情与农作物旱情监测评估系统建设与利用[J].农技服务.2011
[9].宋文,何天容,潘鲁生.贵州水城煤矸石风化土壤-农作物系统中汞分布规律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0
[10].钱建平,张力,陈华珍,侯明,牛云飞.酸沉降地区大气-土壤-农作物系统汞的污染分布、来源和迁移转化——以桂林市为例[C].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