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产业转移视角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产业转移视角

论文摘要

生产性服务业是服务业的核心以及最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战略产业的形成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从承接产业转移视角出发,以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为研究对象,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从而又以产业承接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作为理论分析的主线,探寻了“十二五”时期,在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为此,本文首先对生产性服务和产业转移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归纳和综述,以此为依据,不仅就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分类、特征和生产性服务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还在对生产性服务业和产业转移的关系进行了仔细梳理的基础上研究了产业转移诱因、基础、对转出区域影响以及对转入区域影响等。然后基于统计数据分析了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找出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发展水平低、人才匮乏和产业结构层次低等一些问题。借助于数据分析的基本结论,作者建立了一个承接产业转移的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影响程度计量模型,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从而又以产业承接进一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的核心理念进行验证,利用模型对安徽统计年鉴1999到2009年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数据的进行计量处理,分析了模型输出的结论,得到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各个行业对安徽省制造业发展中的影响程度,并尝试探讨了它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此外,还基于计量结论,对各个行业对于制造业的重要性进行了打分,按照各生产性服务业的行业的得分情况,分别探讨了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最后,结合当前产业转移的大环境,提出了“十二五”时期安徽省关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如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互动发展、因地制宜的引导产业合理布局、承接生产性服务业产业转移以及推动产业升级等。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一、引言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目的和意义
  • (三) 研究基本思路和方法
  • 1. 研究的基本思路
  • 2. 研究的基本方法
  • 二、相关理论概述
  • (一) 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理论概述
  • 1. 生产性服务业分类
  • 2. 生产性服务业的特征
  • 3.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
  • 4. 生产性服务业与经济发展
  • 5.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产业转移
  • (二) 产业转移相关理论概述
  • 1. 产业转移概述
  • 2. 产业转移的动因
  • 3. 产业转移的基础
  • 三、产业转移背景下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分析
  • (一)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现状和效应分析
  • 1.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动因
  • 2. 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经济效应分析
  • (二)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剖析
  • 1. 安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本态势
  • 2. 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发展水平相对低下
  • 3. 生产性服务业内部各产业发展水平参差不齐
  • 4. 生产性服务业地位作用日益突出
  • 5. 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快于农村
  • 6. 地区发展不平衡
  • (三) 安徽省承接产业转移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障碍
  • 1. 产业结构层次偏低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
  • 2. 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生产性服务业处于从属地位
  • 3. 安徽城市化水平低限制了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4. 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匮乏
  • 四、生产性服务业对安徽制造业影响的计量分析
  • (一) 制造业产业转移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关系
  • 1.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推动了制造业产业转移
  • 2. 制造业产业转移拉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 (二) 计量模型的建立
  • 1. 选择相应变量
  • 2. 模型和数据
  • 3. 结果输出和分析
  • 五、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 (一) 基于计量分析的生产性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对策
  • 1. 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
  • 2. 加速金融服务业崛起
  • 3. 推动商务服务业快速发展
  • 4. 提升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
  • 5. 拉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发展
  • (二) 生产性服务业整体发展对策
  • 1. 明确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 2. 加速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群发展
  • 3.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发展
  • 4. 加强引导和管理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企业竞争力
  • 5. 承接产业转移融入长三角
  • 6. 因地制宜的引导产业合理布局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 [1].西北五省产业承接力演变特征研究[J]. 市场周刊 2020(03)
    • [2].广西蛇产业承接企业与产品消化药用企业对接会在南宁召开[J]. 蛇志 2020(03)
    • [3].县域产业承接力的综合测评与空间格局分析——基于京津冀产业转移的视角[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02)
    • [4].基于产业链整合视角的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及问题研究[J]. 经贸实践 2017(01)
    • [5].产业承接力与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动态计量经济分析——以武汉、长沙和南昌为例[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7(05)
    • [6].河北省协调推进产业承接与生态文明建设[J].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7(02)
    • [7].长江经济带产业承接区可持续发展实证研究——以湖北荆门市为例[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2017(03)
    • [8].基于熵权模糊物元法的河北省产业承接能力评价[J]. 河北地质大学学报 2017(04)
    • [9].陕西省中等城市产业承接力评价与分析[J]. 山东社会科学 2015(S2)
    • [10].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省转移产业承接力评价研究[J]. 河北企业 2016(04)
    • [11].广西产业承接能力的比较分析[J]. 广西财经学院学报 2015(01)
    • [12].利益相关视角下的产业承接地经济风险分析[J]. 财经科学 2015(09)
    • [13].基于产业链整合的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模式比较[J]. 智富时代 2017(09)
    • [14].财产保险服务于京津冀产业升级转移[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27)
    • [15].内蒙古产业承接能力评价分析与对策研究[J]. 前沿 2013(21)
    • [16].中西部应在强化自身中提升产业承接水平[J]. 党政干部论坛 2011(04)
    • [17].郑新一体化背景下,新乡产业承接方向探析[J]. 企业观察家 2019(12)
    • [18].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各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J]. 特区经济 2019(10)
    • [19].河北承接北京产业转移的承接力评估问题研究--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J]. 时代金融 2017(11)
    • [20].产业承接转移背景下的安徽失地农民补偿安置方式思考[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6)
    • [21].国际产业承接区体育产业演进历程、经验与启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5(04)
    • [22].京津冀健全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承接推进机制相关建议[J]. 经济管理文摘 2019(14)
    • [23].吉林省中小城镇产业承接的SWOT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1)
    • [24].甘肃省产业承接力影响因素分析[J]. 甘肃金融 2013(02)
    • [25].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的重点行业选择[J]. 经济问题探索 2012(05)
    • [26].昆山市产业承接平台演进路径研究[J]. 中国集体经济 2012(16)
    • [27].中国各区域产业承接能力的评价[J]. 统计与决策 2011(05)
    • [28].皖江城市产业承接能力研究[J]. 中国国情国力 2011(08)
    • [29].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承接探析——基于亚洲“四小龙”的经验分析[J]. 理论与改革 2010(01)
    • [30].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0(16)

    标签:;  ;  ;  

    安徽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策研究 ——产业转移视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