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研究的意义、特点及实施理念

研究性研究的意义、特点及实施理念

一、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特点与实施理念(论文文献综述)

教育部[1](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郭蕊[2](2020)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知识经济竞争激烈的时代,创新型和实践型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学校也更加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在此背景下,传统讲授式教学法的弊端制约着当今时代的人才培养。而研究性学习具有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交流性等特点,强调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进行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社会调查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等。于是,研究性学习被应用在各学科中。高中《政治生活》教材具有时代性、情境性、实践性和灵活性等特点,关注学生的政治生活实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价值观念。因此,将研究性学习与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相结合,符合新时代的人才储备要求,有助于增强政治教材的灵活性和实践性,能够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促进学生的发展,进而增强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的实效性。目前,在思想政治课应用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研究中,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对具体教学实操的研究少之又少。同时,本人在教学实践中也发现教师和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存在一些问题。有鉴于此,本文在梳理文献、观察及实际教学的基础上,分析了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可行性;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结合教材的具体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及学生的基本特征,对高中《政治生活》教材开展研究性学习进行了详细的教学设计;并应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通过开展课内、课外研究性学习活动,力图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自我提高,创新教学策略,为政治教师和学生在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给予一些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应用研究性学习,也希望以此能引起各界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让高中思想政治课充满生机和活力,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

刘雪芹[3](2020)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文中提出创新型社会,以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步伐在加快。变革高等教育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已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研究表明推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应当密切关注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情况和面临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开展。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推进其实施和发展的对策。本研究首先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其次,全面阐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随后,通过量化研究对J大学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调查,以此分析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接着,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质性分析,并从实施动因、实施效果两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最后,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现实路径的指导下探究其现实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并不广泛,学生的学习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并且存在较为显着的年级差异。从实施动因来看,制约其实施的因素是:学生学习观念、学生性格特点、师生行为动机、教师评价方式、学习内容。从实施效果来看,制约其实施的因素是:研究性学习的复杂性、工作量大、教师知识技能、学生评价方式。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路径来看,影响其实施的现实因素为:大学生学习观念未发生整体性转变、奖惩政策并未有效激发师生研究性学习行为、教师教学培训忽视对研究性学习组织和开发实施的引领、学校的教学评价政策对教师教学改革支持力度不够。因此,为促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发展,应当从观念转变、动机激发、能力提升、机制保障四个方面入手。通过教育理念向基础教育阶段渗透、构建研究性学习文化氛围实现观念转变;通过师生外部动机的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能量的唤起实现动机激发;通过教师教学实践技能的提升、学生研究性技能的提升实现能力提升;通过监管机构的运营体系的完善、学校课程管理的动态平衡的实现、教学评价制度适切性的提升、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机制保障。

冯世霞[4](2020)在《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性学习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实践性的教育与教学活动,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养成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习惯,并在学习中提升实践能力。伴随全球化进程加快,我国新课程改革进入深化阶段,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研究性学习能够为新课程改革提供新方向,使学生和教师的观念都得到转变,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本文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通过在本校高中历史课堂中,对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反思,阐述了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概括了提升的方向,着重培养学生在向知识经济时代迈进的道路上,努力成为符合国家和时代需求的创造性人才。本文基于四个部分的内容展开研究:第一部分主要研究的背景、现状及意义,该部分研究顺应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和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的需求,同时倡导变革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第二部分说明了研究的相关理论、相关概念的界定和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第三部分是主体部分,主要阐述研究性学习在我校高中历史课堂中的探索与实践,包括制定完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方案、对我校历史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分析、我校实施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路径和策略、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原则、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成果;第四部分是研究性学习在我校高中历史课堂中实践后的反思与存在的不足。本文基于特定地域历史研究性学习为研究的主题,体现了研究视角、方法与内容的创新。一是立足于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的区域性与民族特色为研究的视角;二是运用案例研究和实地考察研究等方法,形成较为成熟的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教学与活动形式;三是密切结合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实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与主题。有效提升了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水平,进一步丰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历史研究性学习更具昌江黎族自治县的地方特色。更有效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纵深发展的要求,推动我校历史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诚然,历史教育任重道远,希望通过研究性学习,力求让学生最终达到一种“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史学境界。本文不足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冯敬尧[5](2020)在《中学地理创新型教师成长路径与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十大战略任务之一。创新型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创新教育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而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教育发展方向。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负责任而又活跃的公民。在“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课改背景下,普通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由“三维目标”转化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四大核心素养,这对地理教学及学生学习方式是新的挑战,需要教师树立更远大的教育追求,创新教学方式。在此背景下,对创新型中学地理教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研究教师应该倾听教师的声音,对教师个体的工作与生活给予关注。本研究试图从实然的角度出发,真实地呈现一位创新型中学地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路径,从而充实关于创新型教师的实证性研究,为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理解“创新型教师”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参考意见。本研究选取重庆市一名青年中学地理教师为研究对象。该教师积极参与课改实施并取得突出成绩、形成了独特的地理学科教学思想并有效实践,创新教育成果丰富,符合“创新型教师”的标准与条件。以质的研究为指导思想,采用个案研究的方式,通过大量访谈和资料收集与分析,按时间先后顺序梳理、提取并分析研究对象在学业成长历程及专业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通过研究,从学业成长历程、专业成长历程、成长路径的特征及影响因素三大方面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以教育叙事的方式呈现学业成长历程中的关键事件(如专业选择、印象最深的课、学习书法、独立研究等),这些关键事件深刻影响了研究对象的职业信念、人格特质和科研及人文素养,使其初步具备成为创新型教师的知识结构及能力素养。第二,在专业成长历程中,研究性学习、赛课、“三高班”是三个关键事件。本研究从创新教育成果、实施过程、影响因素、意义等方面深度剖析,认为在这些事件的影响下,该教师逐渐形成动态建构的知识观、平等民主的学生观、注重过程的质量观以及对地理学科教学的价值理解。第三,参照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综合对学业与专业成长历程的分析,提出研究对象成长路径的特征、结构和影响因素。研究对象的成长与发展具有阶段性、跳跃性和反复性的特征。成长路径由研究性学习线和常规教学线共同构成,两条发展线紧密联系,相互渗透,共同促进研究对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产出创新教育成果。成长路径的影响因素分为促进和制约两类,前者包含思维与人格品质、教育理念和外部环境,后者包含应试教育文化和教师评价制度。

高筱卉[6](2019)在《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是关于美国大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student-center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form,以下简称SC改革)过程中所创造的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研究。SC改革把学生放在首位,从促进学生发展、强化学生学习、关注学习效果三个角度去改善本科教学。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为中心、教室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相比,SC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以学习效果为中心”,故又称“新三中心”改革。美国大学的SC改革始于1990年左右,并在此后30年席卷了美国所有高校,至今仍在继续。在这场改革中,美国大学的教师和研究人员创造出了很多新的教学理念、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改善了美国的本科教育,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并使美国本科教育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学习的榜样。美国大学的SC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今日成就,与过去近百年来,尤其是过去30年来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有关。正是这些学术进步表明,传统的老三中心模式是过时的,而新三中心模式是更加符合科学的。因此在研究SC改革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时,必须关注它的科学基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SC改革放在科学基础之上。只有明白了科学基础,才能提高SC改革的自觉性,才能提高改革的效果和效益。目前中国也开始了类似的本科教学改革。2018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全国发起了全面振兴本科教育的攻坚战,开启了中国本科教育新时代。改革的方向是推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本科教学改革,重点是改革本科课程教学,以打造“金课”、杜绝“水课”为标准。这场振兴中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攻坚战已经在全国高校中引起巨大反响。然而在改革中,很多老师心有余而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打造“金课”,如何杜绝“水课”。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显然非常值得我们参考。然而不幸的是,中英文文献中都没有关于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的系统梳理和介绍。为了推动中国本科教学改革,帮助老师全面了解和掌握美国大学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本研究把系统梳理和介绍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作为研究主题。本研究做了四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全面收集和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创造的被证明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并对它们的成就、经验和影响做出适当分析和评价;二是简要介绍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心理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四个领域的学术进步,并说明它们对本科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三是在梳理这些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统一的概念框架和分类模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些模型和方法之间的逻辑关系;四是在梳理和研究时,发现其中的断裂和空白,并尝试性地提出新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最终目的是希望这个研究能为我国大学教师学习美国大学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提供参考,为全面振兴中国本科教育做贡献。本文共有五章。第一章是问题的提出,包括介绍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文献综述等。第二章是理论基础,包括定义基本术语、介绍分类研究方法、综述国际学术界在脑科学、发展科学、认知科学、学习科学方面的进步,为深刻理解SC改革本质及其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奠定基础。第三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教学设计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四分类系统。这一章批评了美国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研究中的通用化趋势,同时提出被美国学术界忽略的课程专门化设计模式是提高大学教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模式,也是彻底根治美国大学教学咨询中针对性不足问题的重要方法。第四章是系统梳理美国大学在SC改革中提出的各种教学法,并根据方法功能分类法把它们整理成一个六分类体系。这个分类法的优点是明确提出教学问题的性质决定教学法选择。因此,教师们要根据教学拟解决问题的性质来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第五章是一个简要总结。因此,本研究有三个创新点:1)首次对美国SC改革中创造的不同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梳理的研究,同时介绍了它们的科学基础;2)首次提出了大学教学设计模式的四分类系统,同时指出课程专门化的教学设计模式是应该努力发展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3)首次梳理了美国在SC改革中创造的各种教学方法,同时提出了教学方法的功能分类法,即根据教学问题的性质选择适当教学方法的原则。但是需要指出,所有这些创新都还是尝试性的,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本研究也有三点局限性:1)研究范围仅涉及了教师教学问题,没有涉及教学支持系统问题;2)研究主要依赖文献,缺少现场观察和讨论;3)研究主要关注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没有涉及教学环境、教学技术、学习效果评价评估问题。这些方面显然也是大学教学的重要方面。希望今后能对这些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王帝[7](2019)在《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X小学五年级为例》文中认为在全球教育改革的推动下,研究性学习日益成为我国课程改革的新亮点,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门新颖的课程,与传统教学相比,研究性学习渗透了“追求卓越,永不满足”的教学理念。研究性学习改革指向具有双重性,既改变教师“教”,又改变学生“学”,可以看出研究性学习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将会占据越来越突出的位置。但笔者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研究性学习在小学阶段并不受重视,首先,学生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占有课堂的发言权,学生机械的学习教师传授的知识,独立思考的过程较少,这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其次,研究性学习在小学阶段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相对不足。因此,笔者进行尝试,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设计两节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案例,并对这两节课进行教学实践与教学反思,分析出优势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为今后小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借鉴。为了更好的探究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情况,本研究以X小学五年级为例进行实地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及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和访谈法对X小学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进行研究。第二部分为研究性学习概述及理论基础。对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并论述了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第三部分为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这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从八个方面阐述了关于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内容的选择、重点和难点、方法、组织形式、一般流程以及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从而完善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的理论体系。第四部分为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笔者进行了多节教学实践,从中选取两节课《外伤的简单处理》和《香烟不“香”》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学方案设计,并分析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第五部分为X小学五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教学反思及改进建议。分别对X小学五年级研究性学习两节课的实际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并总结出优点和不足,就此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第六部分为结论,对本论文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未来的研究展望。

魏罕聿[8](2019)在《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技术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为顺应21世纪的发展趋势,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地理教学中应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时代发展推动下,由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构成的STSE教育应运而生,其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对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STSE理念与地理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基于STSE理念开展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成为重点研究内容。为此,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福州外国语学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并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基于STSE理念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与策略,主要包括:基于STSE理念,确定研究课题;结合选题,进行研究准备;实施研究,渗透STSE理念;课堂交流,总结提升;基于STSE理念,设计多元评价。最后,在基于STSE理念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步骤与策略的指导下开展了“共享单车中的地理信息技术”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验证了上述培养步骤与策略的可行性。

徐兰兰[9](2019)在《混合式教学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彰显,而教育作为发展人才的根本途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目前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师生课外沟通不及时、学生能力培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了实际教学与学科开设初衷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优化与创新,落实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是很有必要的一次尝试。本研究中,笔者对混合式教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从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环节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概述。在详细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以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入手,将线下面对面教学与线上学习活动的优势融合,构建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模式指导下进行实践教学,以检验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采用“等组”实验研究法,以教学方法为自变量,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指导下,对照班采用传统面对面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实施完成后,通过对量表数据、师生访谈数据以及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对比分析,得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带来了较好的学习体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交往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研究中构建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在该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流程等研究,以期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利荣[10](2012)在《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大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念。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大学生学习的本质是研究,研究性学习是大学学习的基本表现形式,大学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知识观、课程观与教学观,它的实施将是大学生学习方法的一次重大变革。大学研究性学习是指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问题为载体,通过主动探究未知事物进行研究和学习,形成创新能力的一种学习活动。大学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大学学习的新理念和新方式,宗旨在于让大学生学会学习,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造就创新性人才的目的。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发展以认知理论为基础,反映了特定的教育目的和价值诉求。在哲学上,现代认知理论,尤其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发展,为大学研究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在心理学上,研究性学习借鉴了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现代课程观和教学论为大学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教育学的理论源泉。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人的问题,大学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理性的人;培养完人;培养创新性人才。现代教学的重心正在逐渐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教和学统一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受“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的指导,大学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诉求表现为: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让大学生形成“研究式”的学习方式,养成问题意识;发展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源远流长。大学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发展经历了讨论法、习明纳、基于问题的学习、本科生科研项目等四个阶段,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的教学实践经验,广泛开展本科生研究和推广大学研究性学习,是本科教学改革的方向。在教育部大力推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政策指导下,我国一些重点大学展开了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试点,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模式可以大致地分为基础学科实验基地模式、“以项目为中心”的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和学科专业课程模式等三种。我国大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体现出如下特点:实行小班化研讨的教学组织形式;导师制与导生制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从优秀到卓越的人才培养目标;课堂教学与课外创新活动并存。我国大部分高校的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来组织教学活动的。大学教学重视教师的教,不重视学生的学,也不关注对大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策略的传授,更不重视解决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第一,大学生对学习的满意度不高。虽然大学生认识到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但同时也表现出缺乏有效掌握运用学习方法的能力,不知道如何学习才能达到优良的学习效果;大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表现出较弱的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育观念;另外,大学生对图书馆、网络资源等学习支持系统的利用也不够。第二大学生对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不深入,参与度不高。不管是“985工程”高校还是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学习行为在探索未知、合作学习、自学、利用网络学习等方面虽然都表现出较强的倾向性,但实践中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大一新生在与教师交流思想、讨论问题、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能力等方面均弱于其他年级的学生但随着年级的升高有着显着的改观。通过调查分析和课堂观察,本研究认为影响大学研究性学习深入发展的现实因素主要来自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与教学方法、网络信息技术的利用不充分和学习支持系统的不完善等方面。大学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学习者掌握良好的学习策略,创新传统的学习方式。在大学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大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出如下的三个特征:研究性;学习自由;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大学生在从事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具有问题意识和研究问题的能力;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养成批判性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主要包括个体独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大学教师是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高级帮助者。在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大学教师要发挥组织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根据学习者的身心特征和教学目标的具体要求,综合地灵活地采用多种策略组织教学。师生关系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大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表现为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即是一种民主和谐、对话合作的师生关系。大学教师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都与建构主义指导下教育技术的发展紧密相连。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大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教育技术为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系统,它将会改变传统大学教师的知识权威角色,将会给传统的授受式课堂学习模式带来崭新的变化,为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便利和更宽广的知识视野。

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特点与实施理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特点与实施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2)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比较研究法
        3.观察法
    (四)理论依据
        1.教育学基础
        2.心理学基础
        3.哲学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一)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1.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
        2.课程的研究性学习
        3.教学策略的研究性学习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实践性
        2.自主性
        3.开放性
    (三)研究性学习的类型
        1.按研究内容分类
        2.按组织形式分类
二、高中《政治生活》课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新时代综合国力竞争的人才储备需求
        2.增强教材灵活性和实践性的必然要求
        3.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需求
        4.学生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可行性
        1.高中生具有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2.《政治生活》教材的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高度一致
        3.符合现阶段高考改革的趋势
三、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一)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二)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1.根据教材内容确立研究主题
        2.结合教学目标确定研究内容
        3.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研究方法
    (三)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应用
        1.帮助学生确立研究主题
        2.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活动
        3.组织学生交流与评价
        4.反思与对策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性学习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方式备受关注
        1.1.2 世界各国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并取得极大进展
        1.1.3 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研究性教学改革陷入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理论
        1.2.2 探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可行路径
        1.2.3 缓解高校教师教学压力
        1.2.4 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1.3 研究综述
        1.3.1 基于Citespace的研究性学习发展概述
        1.3.2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1.3.3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研究述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
        2.1.2 研究性学习
    2.2 理论基础
        2.2.1 主体性教育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发现学习理论
        2.2.4 科学探究教学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4 量化研究设计与实施
        3.4.1 问卷编制
        3.4.2 调查设计与实施
    3.5 质性研究设计与实施
        3.5.1 访谈目的
        3.5.2 访谈设计与实施
第四章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调查
    4.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总体状况
        4.1.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整体表现
        4.1.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认知情况
        4.1.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意向动机情况
        4.1.4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行为情况
        4.1.5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收获情况
        4.1.6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环境支持情况
        4.1.7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表现特征
    4.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差异情况
        4.2.1 性别差异
        4.2.2 专业类别差异
        4.2.3 年级差异
    4.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路径
        4.3.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路径模型
        4.3.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实际流程
        4.3.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路径
第五章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影响因素探究
    5.1 扎根理论指导下的影响因素理论建构
        5.1.1 教师个案访谈资料分析
        5.1.2 学生个案访谈资料分析
    5.2 实施动因视角下的影响因素解析
        5.2.1 学生学习观念——接受式学习观占据观念主导
        5.2.2 学生性格特点——学习行为易受环境影响
        5.2.3 师生行为动机——行为产生主要受外在动机驱使
        5.2.4 教师评价方式——评教制度单一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5.2.5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理论性限制活动开展
    5.3 实施效果视角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研究性学习的复杂性——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要求较高
        5.3.2 工作量大——教师工作繁忙难以顾及学生
        5.3.3 教师知识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的不足影响活动组织
        5.3.4 学生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规定性制约教学改革
第六章 影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因素及其对策
    6.1 影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因素
        6.1.1 大学生学习观念未发生整体性转变
        6.1.2 奖惩政策并未有效激发师生研究性学习行为
        6.1.3 教师教学培训忽视对研究性学习组织和开发实施的引领
        6.1.4 学校的教学评价政策对教师教学改革支持力度不够
    6.2 推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对策
        6.2.1 观念转变
        6.2.2 动机激发
        6.2.3 能力提升
        6.2.4 机制保障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课题

(4)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1.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
        2.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要求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1)体现教育生活化的理念
        (2)落实变革历史学习方式的理念
        (3)贯彻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2.现实意义
        (1)有助于提升历史学习的能力
        (2)有助于提升教师专业化的水平
        (3)促成历史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
        2.国内历史研究性学习研究综述
        (1)对研究性学习定义的争论研究
        (2)对研究性学习特征的争论研究
        (3)对研究性学习创生价值追求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课堂观察法
        3.调查访谈法
        4.实地考察法
        5.案例研究法
    (五)研究的创新之处
二、研究性学习概念的界定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1.研究性学习和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1)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涵义
        2.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要素特征
        3.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1.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多元智能理论
    (三)对历史学科“研究性学习”的认识
        1.研究性学习是历史教育本性的回归
        2.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
        3.研究性学习是历史课程与教学的深化改革
三、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的探索实践
    (一)高中历史课堂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分析
        1.对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2.对学生调查问卷结果的分析
        3.历史“研究性学习专题活动课”开展现状分析
    (二)策划基于地域特色与校情的历史研究性学习方案
        1.开展研究性学习可行性分析
        (1)新课程改革的契机
        (2)符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
        2.明确历史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1)学生发展目标
        (2)教师发展目标
    (三)开展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原则
        1.整体性原则
        2.因材施教原则
        3.探究性原则
        4.创新性原则
        5.激励性原则
    (四)提出并形成历史研究性学习的路径及策略
        1.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融入历史课堂的日常教学之中
        (1)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
        (2)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拓展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
        (1)衍生历史课堂教学的研究性课题
        (2)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延伸历史课堂的作业
        (3)运用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深化课堂问题的教学
        (3)研究性学习资料在历史课堂教学的运用与深化
        2.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外实施
        (1)确定课题
        (2)搜集资料和处理资料
        (3)成果交流
        (4)主题活动的开展
    (五)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的成果
        1.多项历史研究性课题活动顺利开展并完成
        2.取得相应的历史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成果
        (1)开题报告
        (2)小组活动记录表
        (3)小组活动学生评价表
        (4)学分认定表
        (5)学生自我总结表
        (6)结题报告表
        (7)研究性学习活动图片资料
        (8)研究性学习心得体会
        3.研究性学习课题实践成果展示
四、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实践的反思
    (一)研究性学习在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高中历史课堂中的促进作用
        1.促进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提升
        (1)促进学生的历史自学能力
        (2)促进学生的交流和合作
        (3)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和创新能力
        2.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1)促进教师从课堂主导者变身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2)促进教师从一言堂的“教书先生”转变为学生研究历史的引路人
    (二)存在的不足
        1.研究性学习理念尚须提升
        2.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堂时间有限
        3.学生人数相对偏多
        4.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有限
        5.缺少外出调查的活动经费
        6.外出调查的安全需要保障
五、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中学地理创新型教师成长路径与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文献述评
    1.3 概念界定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设计
第2章 学业成长历程
    2.1 本科阶段
    2.2 研究生阶段
    2.3 研究思考
第3章 专业成长历程
    3.1 探索:研究性学习
    3.2 转折:赛课
    3.3 精进:“三高班”
第4章 成长路径
    4.1 成长路径的划分
    4.2 影响因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和主题
    1.2 现状和不足
    1.3 范围和角度
    1.4 设想和框架
    1.5 研究方法
    1.6 结果和意义
2 术语、分类法和理论基础
    2.1 术语
    2.2 分类法及其意义
    2.3 理论基础
3 SC教学设计模式
    3.1 大学教学设计:概念与历史
    3.2 通用模式
    3.3 方法专门化模式
    3.4 专业专门化模式
    3.5 课程专门化模式
    3.6 总结
4 SC大学教学方法
    4.1 问题与方法
    4.2 以真实世界为基础的学习方法
    4.3 积极学习与主动学习方法
    4.4 合作学习方法
    4.5 通识学习方法
    4.6 专业学习方法——以医学教育为例
    4.7 积极讲座法
5 简要总结
    5.1 背景与目标
    5.2 理论与方法
    5.3 基本内容
    5.4 主要创新
    5.5 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书籍目录

(7)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X小学五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研究性学习概述及理论基础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一)研究性学习的内涵
        (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 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
    一、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小学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
    三、小学研究性学习的难点和重点
        (一)如何确定课题?
        (二)如何实施课堂活动?
        (三)如何学习研究内容?
    四、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师适当的引导
    五、小学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
        (一)以开放式课题形成的合作小组
        (二)以半开放式课题形成的合作小组
        (三)以集中式课题形成的合作小组
    六、小学阶段开展研究性学习的一般流程
        (一)研究性学习的准备阶段
        (二)进入问题情境阶段
        (三)实践体验阶段
        (四)评价总结阶段
    七、小学研究性学习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使学生充分了解研究性学习为前提
        (二)教学内容丰富多样
        (三)明确研究性学习的总目标
第三章 X小学五年级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外伤的简单处理》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组织形式
        (六)教学过程
    二、《香烟不“香”》教学设计案例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三)教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
        (五)教学组织形式
        (六)教学过程
第四章 X小学五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教学反思及改进建议
    一、X小学五年级两个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案例的教学反思
        (一)《外伤的简单处理》的教学反思
        (二)《香烟不“香”》的教学反思
    二、X小学五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丰富研究性学习课程资源
        (二)体会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促进小组间角色的认同
        (三)合理运用教师“介入”,使教学指导得“法”
        (四)完备研究性学习的教师数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五)编制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方案,为新手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访谈提纲
附录B 观察提纲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8)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STSE理念现状分析
        二、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
        三、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STSE教育理念
        二、研究性学习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发现学习理论
    第三节 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二、必要性分析
第二章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四、调查问卷内容
    第二节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二、教师调查问卷结果
第三章 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步骤与策略
    第一节 基于STSE理念,确定研究课题
        一、结合STSE理念,设计丰富多样的选题类型
        二、结合选题原则,进行课题筛选
    第二节 结合选题,进行研究准备
        一、收集课题资料,了解研究课题
        二、以生为本,组建互助小组
        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撰写开题报告
    第三节 实践研究,渗透STSE理念
        一、借助实验探究,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二、开展科技活动,促进技术能力发展
        三、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意识
    第四节 课堂交流,总结提升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二、开展内容丰富的交流活动
    第五节 基于STSE理念,设计多元评价
        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二、构建多样化的评价内容
第四章 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案例
    第一节 案例背景分析
        一、选题背景分析
        二、课标要求分析
        三、学生学情分析
    第二节 案例活动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标
    第三节 案例活动实施
        一、基于STSE理念,确定研究课题
        二、结合课题,进行研究准备
        三、实践研究,渗透STSE理念
        四、课堂交流,总结提升
        五、基于STSE理念,设计多元评价
    第四节 教学反思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共享单车中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表
附录2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3 共享单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混合式教学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混合式教学
        2.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1.3 教学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教育传播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现状
        2.3.2 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2.3.3 混合式教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优势作用
    2.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2.4.1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义
        2.4.2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2.4.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2.4.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3.1 混合式教学平台的选择
    3.2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3.2.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3.2.2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3.2.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
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4.1 实验研究设计
        4.1.1 实验研究基本内容
        4.1.2 实验研究思路
    4.2 东莞Z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4.2.1 教师访谈
        4.2.2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4.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4.3.1 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4.3.2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安排
    4.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
        4.4.1 前期分析
        4.4.2 确定选题
        4.4.3 活动实施
        4.4.4 展示交流
        4.4.5 总结反思
        4.4.6 活动评价
5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5.1 测量量表数据分析
        5.1.1 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5.1.2 对照班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5.1.3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5.2 师生访谈数据分析
        5.2.1 教师访谈
        5.2.2 学生访谈
    5.3 过程性材料分析
        5.3.1 学生研究成果分析
        5.3.2 活动过程材料分析
        5.3.3 平台数据分析
    5.4 开展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议
        5.4.1 教育局与学校层面
        5.4.2 教师层面
        5.4.3 学生层面
6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测量量表与师生访谈
    附录2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附录3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
    附录4 :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表
    附录5 :部分学生研究成果展示
致谢

(10)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研究的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核心概念界定
    1.5 研究设计
    1.6 研究方法
2 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理性透视
    2.1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
    2.2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目的
    2.3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价值诉求
    本章小结
3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流变
    3.1 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源流
    3.2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历史演变
    3.3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现实境遇
    本章小结
4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及问题透视
    4.1 大学生学习现状及问题
    4.2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困惑
    4.3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现实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5 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5.1 研究性学习中大学生的行为特征
    5.2 研究性学习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
    5.3 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方式
    本章小结
6 大学教师组织研究性学习的策略
    6.1 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6.2 大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师生关系
    6.3 大学教师组织研究性学习的方法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2:关于大学生学习现状和研究性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3:关于大学生学习现状和研究性学习情况的访谈提纲
附录4:随班听课统计表

四、研究性学习的意义、特点与实施理念(论文参考文献)

  • [1]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
  • [2]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政治生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郭蕊.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3]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D]. 刘雪芹. 江南大学, 2020(01)
  • [4]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以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矿区中学为例[D]. 冯世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
  • [5]中学地理创新型教师成长路径与影响因素的个案研究[D]. 冯敬尧. 西南大学, 2020(01)
  • [6]美国“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教学设计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D]. 高筱卉.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7]小学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实践研究 ——以X小学五年级为例[D]. 王帝. 沈阳大学, 2019(02)
  • [8]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D]. 魏罕聿.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9]混合式教学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徐兰兰.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10]大学研究性学习理念及其实现策略研究[D]. 张利荣. 华中科技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研究性研究的意义、特点及实施理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