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氟尿嘧啶高分子前体药物及脂质体的研究

5-氟尿嘧啶高分子前体药物及脂质体的研究

论文题目: 5-氟尿嘧啶高分子前体药物及脂质体的研究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药剂学

作者: 郝爱军

导师: 邓英杰

关键词: 氟尿嘧啶,氟尿嘧啶乙酸,右旋糖酐,高分子前体药物,结肠定位释药

文献来源: 沈阳药科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口服结肠靶向制剂对于治疗盲肠、结肠的局部病变例如结肠炎症、结肠癌具有独特的优势,可以保持结肠部位局部较高的药物浓度,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已有的研究表明,大肠癌(包括结肠、直肠癌)以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物进行肠腔化疗可以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抗肿瘤效果,提高大肠癌患者的生命延长率。基于上述考虑,本文合成了一个具有结肠定位释放功能的氟嘧啶类抗肿瘤高分子前体药物。右旋糖酐临床上用作血浆代用品已有50多年的历史,安全、无毒副作用。右旋糖酐分子结构中含有大量的羟基,容易与药物或蛋白质直接或间接相连,广泛用作药物、蛋白质、酶及造影剂的载体。本文以氟尿嘧啶为原料,首先参照文献方法合成了氟尿嘧啶乙酸,然后,氟尿嘧啶乙酸和右旋糖酐在混和溶剂(MF:DMF:DCM=10:9:1)中,在DMAP和DCC催化条件下合成了氟尿嘧啶类前体药物—氟尿嘧啶-右旋糖酐结合物(FUD)。所得产物经过凝胶过滤色谱(G-25)确认不含游离FUAC,并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光谱等进行了结构确证。采用电位滴定法测定了氟尿嘧啶乙酸的电离常数pKa为2.69,采用饱和溶解度法测定了氟尿嘧啶乙酸的溶解度为1.55 g·(100 ml)-1水。研究了氟尿嘧啶前体药物(FUD)在不同缓冲液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FUD在酸性缓冲液中(pH值为1.24~5.66)比较稳定,在弱碱性溶液中,易水解。在一定pH值时,随离子强度的增大,水解速度增加。由氟尿嘧啶前体药物在0.1 M磷酸盐缓冲液中在37℃和60℃温度下的水解速率常数计算得到水解反应的活化能为88.73±6.00 KJ·mol-1。这一结果说明氟尿嘧啶乙酸和右旋糖酐是以共价键结合的,而不是被高分子材料包裹的。氟尿嘧啶前体药物的取代度取决于合成反应初始的原料投料比。采用薄膜分散法分别优化了FUD-40脂质体和替加氟脂质体的包封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实验优化了FUD-40脂质体的包封率,达到84.5%。采用单因素考察和拟水平均匀设计实验U12(62×41×61),优化了替加氟脂质体的包封率,包封率达到37.5%,解释了两者包封率差异较大的原因。研究了FUAC和FUD的口服药代动力学,以100 mg·kg-1剂量口服灌胃给与FUAC生理盐水溶液后,大鼠的AUC为846μg·ml-1·min。同样条件下以100 mg·kg-1(以FUAC计)剂量口服灌胃给与FUD-70后,血浆中血药浓度很低,AUCFUAC为197μg·ml-1·min。高分子前体药物在大鼠胃肠道内容物稀释液中的体外孵化试验表明,对于由右旋糖酐T-70制备得到的取代度为10.3%的前体药物在体外孵化试验中表现出较好的结肠定位释放作用。而取代度为15.1%的FUD-70和30.2%的FUD-40两者的结肠定位释放效果不明显。大鼠口服灌胃给药50 mg·kg-1的游离FUAC后,盲肠和结肠中药物浓度4小时达到最高,在4~8小时下降很快,而灌胃给与50 mg·kg-1(以FUAC计)的高分子药物(DS:10.3%)的生理盐水溶液后,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中FUAC浓度在4~12小时保持较高的浓度,24小时的AUCFUAC是游离FUAC溶液组的1.93和2.09倍;而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的脂质体制剂,可能是由于在40℃水化时发生部分水解,给药后出现一个“突释”效应,即使如此,在盲肠和结肠内容物中后续的药物释放很平稳,在给药后24小时药物浓度还分别保持在26.90±15.84μg·ml-1和21.04±10.18μg·ml-1。这一研究表明:氟尿嘧啶高分子前体药物具有一定的结肠定位释药功能。

论文目录: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大肠癌的治疗

2 氟尿嘧啶类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3 高分子前体药物的研究进展

4 右旋糖酐-药物结合物在结肠定位释药系统中的应用

5 脂质体口服制剂研究近况

6 立题依据和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氟尿嘧啶高分子前体药物的合成

1 氟尿嘧啶高分子前体药物的合成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氟尿嘧啶-1-乙酸的合成

1.2.2 4-N,N-二甲氨基吡啶的合成

1.2.3 氟尿嘧啶-右旋糖酐结合物的合成

1.2.4 凝胶过滤色谱

1.2.5 紫外吸收光谱

1.2.6 傅立叶红外分光光谱

1.2.7 核磁共振光谱

1.3 实验结果

1.3.1 氟尿嘧啶前体药物的合成

1.3.2 凝胶过滤色谱

1.3.3 紫外吸收光谱

1.3.4 红外光谱

1.3.5 核磁共振谱图

1.4 小结

2 氟尿嘧啶乙酸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2.1 仪器和试剂

2.2 色谱条件

2.3 FUAC标准曲线的建立

2.3.1 线性考察

2.3.2 日间,日内精密度考察

2.3.3 检测限与定量限

2.4 讨论

3 氟尿嘧啶乙酸电离常数和溶解度的测定

3.1 仪器和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氟尿嘧啶乙酸

3.2.2 氟尿嘧啶乙酸电离常数的测定

3.2.3 氟尿嘧啶乙酸溶解度测定

3.3 实验结果

3.3.1 氟尿嘧啶乙酸标准曲线

3.3.2 电位滴定曲线

3.3.3 电位滴定法计算pKa值

3.3.4 氟尿嘧啶乙酸溶解度

3.4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氟尿嘧啶前体药物稳定性考察

1 高分子前体药物稳定性考察

1.1 仪器和试药

1.2 氟尿嘧啶前体药物水解机理

1.3 实验部分

1.3.1 缓冲液配制

1.3.2 在离子强度为0.5M的缓冲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1.3.3 在浓度为0.1M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1.3.4 在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考察

1.4 实验结果

1.4.1 在离子强度为0.5M的缓冲液中的稳定性

1.4.2 在离子强度为O.1M的磷酸盐缓冲液中的稳定性考察

1.4.3 水解反应的碱催化速率常数

1.4.4 水解反应的活化能

1.4.5 不同离子强度对水解速率的影响

1.4.6 在生理盐水中的稳定性考察

1.5 讨论

1.6 小结

2 氟尿嘧啶前体药物中FUAC取代度的测定

2.1 平均取代度的定义

2.2 氟尿嘧啶前体药物中FUAC取代度的测定方法

2.3 氟尿嘧啶前体药物中FUAC取代度

2.4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氟尿嘧啶前体药物脂质体包封率影响因素

1氟尿嘧啶高分子前药脂质体包封率的分析方法

1.1 仪器与试药

1.2 实验部分

1.2.1 FUD-40分析方法

1.2.2 超滤膜的回收率考察

1.3 试验结果

1.3.1 FUD-40标准曲线

1.3.2 超滤膜对FUD-40游离药物的截留作用考察

1.3.3 FUD-40脂质体的加样回收率考察

1.4 讨论

2 氟尿嘧啶前体药物FUD-40脂质体包封率的优化

2.1 试验部分

2.1.1 脂质体的制备方法

2.1.2 磷脂浓度对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

2.1.3 脂质组成对包封率的影响

2.1.4 药物与磷脂质量比对包封率的影响

2.1.5 正交设计优化脂质体的处方

2.2 试验结果

2.2.1 磷脂质量浓度对包封率的影响

2.2.2 磷脂和胆固醇的质量比对包封率的影响

2.2.3 磷脂与药物质量比对包封率的影响

2.2.4 正交设计实验结果

2.3 讨论

2.4 小结

3 替加氟脂质体包封率的分析方法的建立

3.1 仪器与试药

3.2 实验方法

3.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2 包封率测定方法

3.2.3 凝胶色谱柱加样回收率

3.3 试验结果

3.3.1 替加氟标准工作曲线

3.3.3 凝胶色谱柱加样回收率

3.4 小结

4 薄膜分散法制备替加氟脂质体

4.1 仪器与试药

4.2 试验方法

4.2.1 脂质体制备方法

4.2.2 影响脂质体包封率的单因素考察

4.2.3 均匀设计法优化替加氟脂质体的包封率

4.3 实验结果

4.3.1 磷脂组成对包封率的影响

4.3.2 磷脂与药物比的影响

4.3.3 磷脂浓度的影响

4.3.4 pH值对包封率的影响

4.3.5 水化温度的影响

4.3.6 水化时间的影响

4.3.7 均匀设计实验优化脂质体包封率

4.4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氟尿嘧啶右旋糖酐配结合物的口服药动学研究

1 血浆中氟尿嘧啶乙酸和氟尿嘧啶分析方法的建立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液相色谱条件

1.2.2 测定FUAC时血浆样品处理

1.2.3 测定5-Fu时血浆样品处理

1.2.4 标准液和内标液的配制

1.2.5 氟尿嘧啶乙酸线性范围考察

1.2.6 氟尿嘧啶线性范围考察

1.2.6 精密度、准确度和回收率

1.3 实验结果

1.3.1 方法的专属性

1.3.2 标准曲线

1.3.3 精密度、准确度和回收率

1.4 讨论

2 药动学研究

2.1 实验方法

2.2 试验结果

2.2.1 氟尿嘧啶乙酸的药动学研究

2.2.2 口服氟尿嘧啶右旋糖酐结合物的FUAC药动学

3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氟尿嘧啶前体药物在大鼠胃肠道内容物中的体外孵化

1 氟尿嘧啶乙酸和氟尿嘧啶在生物样品中含量的测定

1.1 实验方法

1.1.1 液相色谱条件

1.1.2 生物样品的处理

1.1.3 测定氟尿嘧啶乙酸时样品处理

1.1.4 测定氟尿嘧啶时样品处理

1.1.5 标准应用液和内标液的配制

1.1.6 氟尿嘧啶乙酸标准曲线

1.1.7 氟尿嘧啶标准曲线

1.1.8 精密度、准确度与回收率

1.2 实验结果

1.2.1 方法的专属性

1.2.2 标准曲线

1.2.3 准确度和精密度和回收率

1.3 讨论

2 氟尿嘧啶前体药物在大鼠胃肠道内容物中的体外孵化

2.1 实验方法

2.1.1 大鼠胃和小肠内容物孵化样品

2.1.2 大鼠盲肠和结肠内容物孵化样品

2.2 实验结果

2.2.1 在不同内容物中氟尿嘧啶前体药物的释放情况

2.2.2 不同取代度药物的释放情况

2.3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氟尿嘧啶高分子前药的口服灌胃给药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

2.1 生物样品中氟尿嘧啶和氟尿嘧啶乙酸的测定

2.2 实验设计

2.3 样品处理

2.4 FUAC和5-Fu的浓度测定

3 试验结果

3.1 FUAC口服灌胃给药

3.2 高分子前体药物口服灌胃给药

3.3 高分子前体药物脂质体(FUD-L)口服灌胃给药

4 讨论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发布时间: 2006-12-14

参考文献

  • [1].5-氟尿嘧啶食道支架的制备和体外研究[D]. 郭庆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 [2].5-氟尿嘧啶氨基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D]. 熊静.大连理工大学2009
  • [3].吲哚美辛5-氟尿嘧啶甲酯的合成及其吸干乳剂的研究[D]. 王晶.沈阳药科大学2007
  • [4].胆固醇衍生物脂质体作为药物载体的研究[D]. 杨斌.上海交通大学2011
  • [5].多功能纳米聚联乙炔脂质体的制备、结构、性质及功能研究[D]. 严晓娟.华东理工大学2014
  • [6].辐射敏感性载药脂质体的制备及其抗肿瘤作用研究[D]. 孟凡旭.吉林大学2012
  • [7].体温敏感吲达帕胺缓释脂质体凝胶剂的研究[D]. 索绪斌.沈阳药科大学2005
  • [8].多肽修饰的脂质体靶向肿瘤输送过程的研究[D]. 唐海玲.上海交通大学2014
  • [9].生物可降解聚氨酯/5-氟尿嘧啶控释载药体系研究[D]. 胡咏梅.燕山大学2014
  • [10].长循环靶向脂质体的制备及含药脂质体抗肿瘤药效学研究[D]. 刘颖.武汉大学2011

相关论文

  • [1].β-榄香烯脂质体的研究[D]. 王秀敏.沈阳药科大学2005
  • [2].盐酸拓扑替康普通、长循环及温度敏感脂质体的研究[D]. 郝艳丽.沈阳药科大学2005
  • [3].齐多夫定肉豆蔻酸酯脂质体的研究[D]. 金圣煊.沈阳药科大学2005
  • [4].紫杉醇长循环免疫脂质体的制备和评价[D]. 杨涛.沈阳药科大学2007
  • [5].灯盏花素脂质体的研究[D]. 钟海军.沈阳药科大学2005
  • [6].氧化苦参碱脂质体的研究[D]. 杜松.沈阳药科大学2005
  • [7].叶酸受体介导多西他赛肿瘤靶向长循环脂质体的研究[D]. 苑振贵.沈阳药科大学2009
  • [8].5-氟尿嘧啶氨基酸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癌活性[D]. 熊静.大连理工大学2009
  • [9].5-氟尿嘧啶磁性脂质体纳米粒在肝癌动物模型中的靶向性及药动学研究[D]. 刘鑫.中南大学2006
  • [10].含5-氟尿嘧啶高分子药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常军.大连理工大学2007

标签:;  ;  ;  ;  ;  

5-氟尿嘧啶高分子前体药物及脂质体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