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青弋江是长江的重要一级支流,起源于皖南山区,穿越十一个县市后,由芜湖市区汇入长江,其下游分布有三个饮用水源保护区,事关芜湖市一百多万人口的饮水安全。开展青弋江芜湖市区段水质评价与模拟预测研究,对改善河流水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论文将青弋江芜湖市区段的主要污染源概化为八个排污口,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进行污染源评价,评价结果:该河段主要污染源依次为双陡门、袁泽桥、花津桥三个排污口,排放污染物量分别占总排污量的18.93%、18.63%、18.21%;主要污染因子为总磷,其等标污染负荷比占各污染因子总负荷的66.75%,且超标严重。其次,分别采用单因子评价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BP人工神经网络法三种方法对青弋江芜湖市区段水质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对比,评价方法的适用性及其应用条件。其中,单因子评价法简单、严格,适于水质要求较高时的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全面、明确,适于因子较多时的综合评价;BP人工神经网络法程序化、精确,适于大量水质数据的智能化评价。第三,分别运用机理模型和非机理模型开展青弋江芜湖市区段水质预测:(1)论文根据青弋江芜湖市区段主要排污口分布情况,将整个河段概化为四个河段,建立了一维多河段水质预测模型,并对2008年至2020年水质(CODcr)进行预测。检验表明,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为6.83%。(2)论文分别建立基于空间角度和时间角度的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检验表明,预测模型相对误差平均为5.20%;基于时间角度的预测模型相对误差平均为8.78%。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致谢前言第一章 概论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2 国内外研究进展1.2.1 水质评价方法1.2.2 水质预测方法第二章 几种水质评价与预测方法原理2.1 水质评价方法原理2.1.1 单项指数评价模型2.1.2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2.1.3 人工神经网络评价模型2.2 水质预测方法原理2.2.1 一维均匀河流水质预测模型2.2.2 BP人工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第三章 研究区域概况3.1 芜湖地区概况3.1.1 地理位置、地形地貌3.1.2 气象、气候与降水3.1.3 水文3.1.4 土壤、生物、矿产及生态旅游资源3.1.5 社会经济3.1.6 交通、教育和文化3.2 青弋江流域概况第四章 污染源评价4.1 污染源分布4.1.1 工业污染源4.1.2 生活污染源4.2 评价因子、数据与标准4.2.1 评价因子4.2.2 监测数据4.2.3 评价标准4.3 评价方法4.3.1 水质超标程度的评价方法4.3.2 入河排污口、主要污染因子评价的方法4.4 评价结果与分析4.4.1 排污口超标情况4.4.2 入河排污口等标污染负荷情况4.4.3 评价结论第五章 青弋江芜湖市区段水质现状评价5.1 评价指标5.2 评价依据标准5.3 监测断面与监测数据5.4 单项指数法评价5.5 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5.5.1 评价标准的规范化5.5.2 权重的确定5.5.3 评价计算和结果5.6 人工神经网络法评价5.6.1 BP网络模型的设计5.6.2 训练样本的确定5.6.3 训练结果5.6.4 评价结果和分析5.7 三种评价方法的比较和讨论第六章 青弋江芜湖市区段水质预测6.1 基于机理性水质模型的水质预测6.1.1 机理性预测模型的选择6.1.2 监测断面与排污口位置及其概念化模型6.1.3 水文、水质监测数据6.1.4 耗氧系数K的确定6.1.5 青弋江芜湖市区段水质一维预测模型及检验6.1.6 基于导出模型的中远期水质预测6.1.7 小结6.2 基于非机理性水质模型的水质预测6.2.1 预测模型的建立6.2.2 预测基础数据6.2.3 训练及预测结果6.2.4 小结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7.1 主要结论7.2 展望参考文献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青弋江论文; 芜湖论文; 水质评价论文; 水质预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