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本书刊市场:便利店塑独特风景(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颖[1](2021)在《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实体书店运营不善、频频倒闭已成为一种“现象级”事件。一方面,线上零售和电子阅读方式的兴起严重挤压着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自身高昂的运营成本及薄弱的利润等问题也使实体书店举步维艰。作为国家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城市精神文明的符号,实体书店的存亡与社会及个体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个体对于“第三空间”的场所需求又为实体书店的求存与发展带来了突破口。所谓“新型实体书店”,是在消费转向的背景下,通过整合功能、丰富空间形式、开设文化活动等方式,实现从“以书为核心”转向“以人为核心”的书店类型。书店在求存的过程中不断意识到,只有利用实体空间实现与顾客身体、心理的物质性联结才能发挥其优势。然而现阶段书店对各类使用人群在行为习惯与实际需要等方面的设计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空间布局:部分业态配置不合理、缺乏弹性设计,导致空间利用率不均衡;(2)空间组织:对各功能业态之间的关联性考虑不足,导致动线过长或相互干扰;(3)设施布置:缺少针对性,无论是设施种类还是设施布置形式,都缺少对个体行为习惯的考虑及对不同群体特殊性的照拂;(4)外部空间:尺度较大,缺乏细化设计以及与城市空间的联系。以大连地区新型实体书店为主要研究对象,从物质空间环境和店内顾客的行为需求两方面进行实证研究:(1)物质空间环境层面:根据服务人群和运营模式对实体书店进行分类,并归纳总结出各类型书店的区位选址特征、功能业态配比规律以及各书店的现状空间特征;(2)顾客的行为与需求层面:首先对客群进行分类;其次运用定点记录、动线追踪等环境行为学方法探究各类客群的静态与动态的场所选择偏好,并量化其行为模式特征;最后以问卷的方式探究顾客对书店的内在需求,运用语义分析法量化顾客对各书店的满意度评价。结合上述研究的结果,首先从建筑计划学的视角,对各类实体书店进行清晰的价值功能定位,并论述该定位下各功能业态的配置模式;其次对实体书店的空间组合模式提出优化策略;最后从“人—书”“人—空间”“人—人”三个维度对书店各功能空间提出精细化的设计策略,并对调研案例的各功能区域进行改造与试设计,使理论结合于实践,以期对实体书店的空间发展提供参考。
刘定慧[2](2020)在《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接触是语言演变的根本动因。在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其从学科发展到理论建设也都日臻完善。而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演变现象更是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不过,由于语言接触现象本身的复杂性,学界对语言接触的研究存在着一定的不均衡现象。主要表现为对国内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接触、普通话与方言接触着力较多,研究得也更为深入。而对汉语与外语之间相互接触的研究稍显薄弱,而就汉语与外语接触的研究而言,也主要集中于对汉语与英语、日语的接触研究,对汉语与其他外语的接触研究则关注不够。“五·四”时期开始,很多充满时代色彩的俄源词开始批量进入到汉语中,其所携带的社会文化意义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学者关于汉语外源词的论着中,大多比较重视英源词和日源词的研究,而对俄源词的研究则缺乏足够的关注。基于此,本文在先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中的俄源词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语言接触的视角出发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本土化规律和动因以及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本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为绪论。通过对已有语言接触研究、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语言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汉俄语言接触中的汉语俄源词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后,指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对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的引进特点进行了研究。本章以重要的中俄(苏)交往历史事件为时间节点将俄源词的引进大致分为五个时期: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解体至今的新时期。通过参阅相关文献资料以及检索俄源词在《晚清、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BCC语料库》中的最早出现时间,界定了现有俄源词出现在汉语中的大致时间范围,从而将其归并到本文所划定的相应历史时期对其引进特点进行了分析。本文认为,汉俄语言接触范围、接触方式和接触主体的不同是造成不同历史时期俄源词呈现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第三章主要对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在汉俄语音对比的基础上,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音节结构演变及汉俄音系匹配方面呈现出的规律和特征进行了全面地分析研究。俄源词语音本土化首先体现在其进入汉语后发生了十分普遍的音节结构演变现象。本文发现,不仅俄语中独有的音节结构发生了演变,而且汉俄语言中共有的音节结构也发生了演变。据本文分析,增加音位和删减音位是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主要方式,并且呈现出以增加音位为主的特点。汉俄音系匹配则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又一重要体现。本文发现,用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的现象在汉俄语言接触中十分普遍。并且本文还发现了用汉语韵母匹配俄语辅音的特殊情况。通过对具体匹配形式进行归纳整理后,本文分析出了汉俄音系匹配的两种主要方式:相似匹配和条件匹配。结合对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后,本文认为,汉俄语音差异是促使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的根本动因。而词汇借用过程中的知觉映射、音系知觉原则等汉语母语者的认知因素则是促成汉俄音系出现多种匹配形式的重要原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第四章主要对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其主要动因进行了研究。本章利用汉俄两种语言的大型综合语料库对俄源词在汉俄两种语言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分析对比,对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和表意方面的本土化规律和特点进行了详细地分析。俄源词进入汉语后在结构方面的本土化主要体现在产生了几种特殊的构词方式。这些构词方式不仅为汉语带来了全新的构词语素、构词模式,还将特殊构词中所蕴含的俄罗斯民族所特有的心理特征、文化背景和认知方式等也同时带到了汉语中,从而对汉语产生了影响。俄源词进入汉语在表意方面的本土化主要通过音义相兼、词义变化、语用意义变化、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等多种方式来实现。通过一系列适应汉语语言体系的变化,俄源词在实现表意本土化的同时,也在填补汉语语义空缺、促使汉语语义系统重新调整方面影响了汉语。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俄源词进入汉语后词汇本土化的动因既有适应汉语语言环境的语言内部原因,也有社会、心理及文化因素等语言外部的原因。第五章主要从共时角度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进行了研究。本章结合几个大型语料库的检索结果对筛选出来的近1000个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状态进行了宏观界定。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超过半数以上的俄源词在汉语中已经失去活力,只有少部分俄源词继续在汉语中维持活力。为了进一步考察俄源词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状态,本文从存有活力的俄源词中甄选出了被2016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收录的俄源词作为考察样本,结合其在《人民日报》(2015-2019)中的使用情况,对其活力程度和活力特征进行了研究。本文发现样本中的俄源词虽然都属于本文所界定的有活力状态,但是其在汉语中的具体活力程度却存在差异。本文通过对具体语料进行分析后认为,使用频次、语义表达、语法功能、语用范围和语用领域等语言因素以及相关的社会因素均会对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状态产生影响。第六章是本文的结语。主要对全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价值和存在的不足。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不仅对汉语中的俄源词演变规律有了更全面、科学、客观地认识,而且对汉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也有了更系统地把握。本文的研究结论有助于深化对非亲属语言之间词汇借用规律的理解和认识。词汇借用现象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常新课题,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在未来的研究中仍需不断完善和深化。
沈伟民[3](2020)在《疯狂的直播经济 炙热的地摊经济》文中研究说明直播经济叠加地摊经济所形成的两股合力,对于促进消费、增加就业、提高民众收入,乃至国民经济,都是利好的新驱动力。特别在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之下,中国经济更需要激活内在的动力。但是,也必须看到,直播经济从2016年发展至今,在产生巨大消费交易的同时,也到了如今需要市场治理和有序发展的阶段。因此,直播经济行业势必会洗牌,以探索出更为健康的道路。
程辰[4](2020)在《中国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身处在多元化的信息潮流之中,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求与日俱增。相比于其他的纸媒艺术形式,绘本作为纸媒艺术中特殊的艺术表达形式,它的表达更能够清晰直接的深入人心,备受人群的青睐。但本土的原创绘本尚未能在国内原创绘本市场占领绝对优势,同时,学界对于中国原创绘本的研究主要以经验总结为主,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原创绘本设计应该更加考虑到读者的情感需求,这将成为新形势下原创绘本设计的新范式。因此,将从五个方面对中国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进行研究。第一,结合选题背景,比较绘本与其他图书形式的区别,对中国原创绘本的概念进行界定。分别对欧美地区、日韩地区以及中国大陆地区的绘本创作现状进行整理分析,以获得中国原创绘本发展的创新思路。通过对论题研究现状的分析得出,在研究范围上我国研究者更多对从文学角度展开研究,缺乏针对原创绘本设计心理层面的思考及对原创绘本的情感需求的研究,这对于刚刚兴起的原创绘本的设计来说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因此将论题确定为国内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研究;第二,梳理三个有关情感设计的理论,并确定将论题研究重心放在Pieter Desmet的《情感设计》理论上,对绘本所传递的情感进行分类,同时针对三类绘本阅读客体的情感表现进行分析;第三,从情感设计的五大诱发条件出发,分析国内现有的优秀原创绘本设计案例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第四,提出国内绘本的情感设计原则,为具体的设计方式提供理论构架,提出中国原创绘本的设计策略;最后,就原创绘本《BBB and DDD》进行具体的实践与创作。
姜印博[5](2020)在《韩国罗英锡治愈系综艺系列节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赋予人类丰富的物质生活,同时也带来更多的精神压力和内心焦虑,由此缓解现代人压力或追求精神健康的治愈文化悄然兴起。近年来,韩国电视界独树一帜的治愈系综艺节目风行一时并备受瞩目,韩国综艺节目制作人罗英锡的《三时三餐》、《尹食堂》等治愈系综艺节目在韩国本土获得收视冠军,并在海外观众中得到了较高的美誉度。罗英锡通过综艺内容和形式的精心设置,力求探讨人类幸福本质、寻找精神疗救的办法,其综艺节目创新成功背后的原因值得学界和业界的讨论与研究。本文主要探讨韩国制作人罗英锡的治愈系综艺作品中所体现的治愈系文化的艺术风格、传播中的优势,并进行文本分析和文化研究。通过文本分析的形式,将罗英锡治愈系综艺节目的综艺思想和特点进行梳理和挖掘,以期对我国综艺节目的制作以及综艺节目研究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袁越[6](2020)在《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筑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例》文中提出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的民生改善,近年来,残疾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基层残疾人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但仍有部分地区的残疾人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匮乏。目前,我国已颁布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若干建设标准,但在理论方法、设计要求、标准衔接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设计实践中也给建筑师带来不少困惑。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筑设计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为研究对象,首先阐述了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进行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构建了论文研究框架;其次,针对各种类别的残疾人,剖析残疾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论述与残疾人相关的无障碍设计原理及设计要点,并选取5个国内外优秀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比较和总结;然后,从选址与布局、建筑规模层级、功能配置、功能用房设计、室内外公共空间等五个方面论述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上不同的设计方法与要点。在以上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基础上,以笔者参加的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3.36万平方米)为例,从工程实践角度,对新时代的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全面完成了设计任务;最后,得出了有关设施类型、规划布局、建筑规模、功能设置、室内外空间的合理数据和明确结论。论文的研究成果、创新思路和工程设计图纸对南京乃至江苏省的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具有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全文字数约71000字,176幅图表(图149幅,表27幅,工程图16张)
岳杨[7](2019)在《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851-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是陆上丝绸之路的必经处和亚欧大陆板块的交汇处,也是中西方文明的融合之地。目前有关中国美术史和新疆美术史的各类着作中,在“新疆”这一称谓出现以来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关于新疆美术的西画部分提及较多的是20世纪30、40年代以及之后的新疆西画活动,未将西画传播至新疆的过程进行整体的梳理。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这一过程做补充性研究,完善西画在新疆从播种到生根再到萌芽的始末及经过,将其归纳在中国西画发展历程之内,也将其纳入到西画东渐传入中国的历史研究之中。本文通过大量收集文献、采访相关人士,整理比对现有资料,对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进行梳理。首先,宗教传播尤其是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传教士先后到新疆南北疆各地开展传教活动,带来了基督教宗教绘画;其次19世纪下半叶中亚探险热潮时期,外国探险家在新疆进行探险考察活动带来了西画写生和创作;后有新疆新式学校大量出现,大范围新式教育改革带来了西式美术教育;再有中俄、中苏长期的贸易往来和移民活动带来了西画实物和西画相关人员;以及来自内地的西画专业人士及其影响,通过这五个方面阐述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经过,梳理新疆西画的出现、发生、发展,并对其进行分类分期和特点归纳。新疆西画起始阶段的活动虽然存在范围较小,对中国西画整体发展的影响非常微弱,但是基督教宗教绘画于清末民初时期在新疆的出现;外国来疆人员在新疆的西画事迹如写生创作;新疆受西方影响的新式美术教育的出现;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带来了西画实物等,是内地画家来新疆进行西画写生之前客观存在的事实。在这些事件已经发生的基础之上,多位内地画家来新疆写生,对新疆西画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大的推动。以上事件共同组成了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是19-20世纪伴随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格局变化所产生的现象,是新疆西画事业发展的起点,为建国以后新中国的新疆西画发展奠定了民众审美基础,为新疆自此以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美术工作起到了良好的铺垫作用。另外,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过程经由西画东渐传入中国除海路传播外的另一路径--陆路传播途径而来,应当将新疆、黑龙江等地区西画传入中国的路径纳入到西画东渐传入中国的研究之中,以完善其传播路径中陆路传播途径的研究。
罗兰[8](2019)在《人本导向下的西安曲江新区城市徒步健身步道空间组织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病”问题愈演愈烈,如道路拥挤、环境恶化、基础设施缺乏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城市规划中对于人群的人性化关怀不够充分。城市活动的主体是人群,城市规划的最终目标也是为了满足人群的各种需求,而城市的发展归根结底也是在人群的各种需求基础上展开的,这些都促使城市规划中“人本主义”思想的回归。近年来,全民健身运动逐步兴起,人们对自身健康也越来越重视,户外运动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户外运动由于具有低碳环保、简单易行等诸多方面的优势而逐渐成为全球化的健身模式,得到了广大人群的青睐。但由于时间、距离等多种因素限制,大部分人群的徒步健身活动只能选择在城市中进行,这就对城市内部的徒步健身环境有了极大的需求。2021年第十四届全运会将在西安市召开,这无疑会加快西安的城市建设步伐,加大西安城市建设力度,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提升西安软实力建设,打造体育强市。在全运会举办的大背景下,势必会对西安城市健步运动的发展及其配套设施、空间的发展,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本文以西安市曲江新区作为研究对象,着力研究如何在城市空间规划中营造徒步健身氛围、组织徒步健身步道,以更好的满足大众的徒步健身需求。本文首先对人群、徒步健身步道、步道在城市空间的发展的进行了相关研究,并对本文所研究的几个概念进行了定义。在此基础之上,对人群及徒步健身步道的基本属性进行了研究。在基本属性研究的基础之上,论文以曲江新区(一期)为例,首先结合调研与问卷访谈,研究曲江新区的人群基本属性(组成、偏好等),进而对人群徒步健身类型进行分类,分类研究其对空间的使用情况与需求。接下来对曲江新区徒步健身环境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通过不同视角对现状进行分析(运动类APP、微信大数据等)。结合上文,根据人群不同活动类型对步道进行分类,再对步道的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包括可达性、覆盖度等。同时,对现状场地的建设情况进行评价,包括断面、公共设施、开敞空间等。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评价,提出规划原则与策略,对曲江新区徒步健身步道进行空间再组织与设计。
杨梦笔[9](2019)在《南京市北极阁片区步行性分析与优化建议》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机动车出行日渐普及。温室效应、空气污染、步行空间退化、机动车挤占步行空间、居住区归属感缺失等问题日渐凸显。建设高水平可步行性城市,是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保护居民健康,维护社会环境正义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将步行空间影响因素中的环境绿化与步行环境地形影响纳入考虑,采用修正后的步行指数模型对于北极阁片区步行性水平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基于步行指数模型的北极阁片区步行性分析以及基于分析结果的片区优化建议。日常生活服务设施的多样性及可达性是衡量区域可步行性水平的重要依据。本文通过研究典型文献,筛选适宜的日常服务设施类型,结合现场调研确定适宜性日常服务设施分类表。爬取研究范围内日常服务设施的百度POI信息,并进行现场调研,确定日常服务设施共计16项。调研获取不同日常服务设施使用人数,据此确定设施需求权重。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受访者对于不同日常服务设施的步行容忍时间及使用偏好,得出使用者特点。在步行容忍时间方面,中西餐馆、商业设施、文化娱乐及咖啡茶饮类受访者的平均容忍时间最长,教育机构、公共交通等日常服务设施使用频率最高。采用国际通用修正系数,对于基础步行指数计算结果进行修正,得出步行指数计算结果并对结果进行验证。步行指数结果与研究区域实际情况总体相符合。步行指数计算结果呈现整体步行性较高,区域可步行性存在差异的现象。部分区域日常服务设施种类的均衡配套和功能混合度需要进一步提高。采用绿视率与地形作为步行性评价因子,基于步行指数计算模型,建立步行指数评价体系,并对于研究区域步行性进行打分。针对研究区域的步行性得分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改善研究区域步行性的设计建议,如保障步行空间完整性、优化日常服务设施布局、提升步行空间环境品质等。
陈志博[10](2019)在《互联网影响下的社区商业更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城市居住区建设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住宅是我国过去三十年中建设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且与人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建筑类型。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使这些新城市住区对周边社区商业也提出了一定时代要求,在居民需求快速变化的今天,受需求端、政策、开发、施工、管理水平等多要素制约,我国存量社区商业和发展模式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有继续发展与改进的空间。在社区商业这样的发展背景下,恰逢互联网相关产业高速发展,网络应用在不同领域快速普及,不断渗透到现代生活之中,互联网相关的生活服务应用对广大居民日常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所展现的一些特有优势,对于打破传统社区商业的局限、改善未来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将从这种线上线下间的相互影响出发,通过多角度的研究,希望对当下更替变化的趋势进行把握,从而对未来结合互联网优势的社区商业良性发展形成一定指引作用。文章首先针对当前发展情况,对相关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框架,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现状作介绍,引出线上线下的相互影响与相对优势的讨论,为后文数据分析寻找切入点。为把握社区商业的变化趋势,作者以所熟悉的合肥市的社区商业作为总体研究对象,互联网相关服务及传统线下社区商业为细分研究对象。选取了合肥市具有代表性的数个案例社区进行调研,获取了相应的研究数据,以所得数据为依据,进行不同时间、不同区位的定量对比研究,过程中使用了数理统计、GIS分析、相关性分析等研究手段,提取数据中的关联与变化,并加以归纳总结,论证了网络服务对传统社区商业的影响客观存在,且不同类型社区商业所受影响也不同,并对此种更替现象进行分类描述。文章的最后总结了当下的变化趋势,结合互联网工具性优势,对社区商业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探讨结合互联网的社区商业未来发展模式,重点在于如何分别发挥线上、线下的相对优势,让未来的社区商业更好的服务于社会大众。
二、日本书刊市场:便利店塑独特风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书刊市场:便利店塑独特风景(论文提纲范文)
(1)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象:实体书店经营的倒闭潮 |
1.1.2 本质:网络书店价格战与用户阅读习惯转向 |
1.1.3 希冀:政府政策扶持与消费升级的场所需求 |
1.2 研究意义 |
1.2.1 个体层面——个体精神的第三空间 |
1.2.2 城市层面——城市文化载体与符号 |
1.2.3 国家层面——国家文化建设的基础 |
1.3 主要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对象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对象 |
1.5 研究框架与思路 |
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实践案例 |
2.1 国内外相关学术研究动态 |
2.1.1 国内研究动态 |
2.1.2 国外研究动态 |
2.1.3 研究现状小结 |
2.2 国内外实体书店设计实践 |
2.2.1 国内实践案例 |
2.2.2 国外实践案例 |
2.2.3 案例小结及启示 |
3 实体书店的发展及建筑空间演进历程 |
3.1 实体书店的历史沿革 |
3.2 现代实体书店建筑的演进历程 |
3.2.1 实体书店1.0——务实型图书大卖场 |
3.2.2 实体书店2.0——复合型空间体验场 |
3.2.3 实体书店3.0——情感型文化服务馆 |
3.3 空间演进总结与发展趋势探讨 |
3.3.1 书店空间平面布局演进总结 |
3.3.2 书店未来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
4 各类型实体书店案例概况与空间特征 |
4.1 调研概要 |
4.1.1 调研案例的分类、选取及依据 |
4.1.2 实地调研思路及方法 |
4.1.3 调研内容及分析过程 |
4.2 区位选址信息汇总 |
4.2.1 商场嵌入式书店 |
4.2.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 |
4.2.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 |
4.2.4 校园书店 |
4.3 功能业态配置分析 |
4.3.1 商场嵌入式书店 |
4.3.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 |
4.3.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 |
4.3.4 校园书店 |
4.3.5 业态配置模式小结 |
4.4 空间特征与问题总结 |
4.4.1 调研案例空间平面特征 |
4.4.2 空间环境现状问题总结 |
5 顾客行为模式与场所需求实证研究 |
5.1 顾客群体分类及特征 |
5.1.1 实体书店客群的分类及依据 |
5.1.2 调研书店顾客群体差异分析 |
5.2 客群在店内的场所选择分析 |
5.2.1 调研案例店内顾客的静态场所选择 |
5.2.2 静态场所选择与空间构成整合分析 |
5.2.3 调研案例店内顾客的动态场所选择 |
5.2.4 动态场所选择与业态空间关联分析 |
5.3 客群在店内的行为量化分析 |
5.3.1 客群店内的行为分类及依据 |
5.3.2 顾客行为量化与空间使用分析 |
5.4 顾客对实体书店的需求分析 |
5.4.1 调查问卷的设定与分析方法 |
5.4.2 顾客需求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5.4.3 顾客对调研书店的评价结果 |
6 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策略 |
6.1 各类型实体书店价值功能定位 |
6.1.1 商场嵌入式书店:休闲体验场 |
6.1.2 生活街区嵌入式书店:Key station |
6.1.3 旅游街区嵌入式书店:城市文化展馆 |
6.1.4 校园书店:文化学习补给站 |
6.2 各类型书店功能业态的配置 |
6.2.1 “休闲体验场”式 |
6.2.2 “Key station”式 |
6.2.3 “文化展示馆”式 |
6.2.4 “知识补给站”式 |
6.3 实体书店空间组合模式探究 |
6.3.1 功能空间的基本组合关系 |
6.3.2 典型空间模式的细化图解 |
6.4 实体书店各区域空间的优化 |
6.4.1 书店外部空间 |
6.4.2 综合图书区域 |
6.4.3 儿童图书区域 |
6.4.4 咖啡休闲区域 |
6.4.5 多功能活动区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果 |
7.2 总结与启示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调查问卷 |
附录 B 研究对象信息概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2)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0 选题缘起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语料来源 |
1.5 研究方法 |
1.6 已有成果研究综述 |
1.6.1 语言接触研究 |
1.6.2 语言接触引发的语言结构演变研究 |
1.6.3 语言结构演变中的词汇借用研究 |
1.6.4 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研究 |
第二章 不同历史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
2.1 恰克图边境贸易兴起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
2.1.1 “恰克图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
2.1.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2 中东铁路修筑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
2.2.1 “哈尔滨汉俄混合语”的形成与汉俄语言接触 |
2.2.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3 “五·四”至解放前时期俄源词的引进 |
2.3.1 大批俄苏译着出版发行与汉俄语言接触 |
2.3.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4 中苏友好时期汉俄语言接触与俄源词的引进 |
2.4.1 自上而下的“苏联热”与汉俄语言接触 |
2.4.2 俄源词的引进与特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
3.1 俄源词音节结构类型演变及方式 |
3.1.1 俄语A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
3.1.2 俄语C类音节结构在汉语中的演变 |
3.1.3 俄源词音节结构演变方式 |
3.2 汉俄音系匹配类型及方式 |
3.2.1 汉语声母匹配俄语词首辅音 |
3.2.2 汉语韵母匹配俄语元音 |
3.2.3 特殊匹配 |
3.2.4 汉俄音系匹配方式 |
3.3 俄源词语音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
3.3.1 汉俄语音差异 |
3.3.2 汉语母语者的认知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及主要动因 |
4.1 俄源词结构演变类型 |
4.1.1 音译语素组合构词 |
4.1.2 汉俄混合式构词 |
4.1.3 借俄重组式构词 |
4.1.4 喻义仿造式构词 |
4.1.5 汉语简缩式构词 |
4.2 不同结构类型在汉语中的竞争 |
4.2.1 意译形式取代音译形式 |
4.2.2 意译形式与音译形式并存 |
4.2.3 音译形式独立 |
4.3 俄源词表意本土化 |
4.3.1 音义相兼 |
4.3.2 词义变化 |
4.3.3 语用意义变化 |
4.3.4 影响汉语固有词词义 |
4.4 俄源词词汇本土化的主要动因 |
4.4.1 适应汉语语言系统 |
4.4.2 社会、心理、文化等因素的促动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活力 |
5.1 俄源词在汉语中的总体活力 |
5.1.1 失去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
5.1.2 有活力俄源词的分布 |
5.2 有活力俄源词的特点 |
5.2.1 活力程度 |
5.2.2 活力特征 |
5.3 影响俄源词活力的因素 |
5.3.1 语言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
5.3.2 社会因素对俄源词活力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3)疯狂的直播经济 炙热的地摊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桑巴与直播经济 |
市场的利基 |
头部的打法 |
暴富者天堂? |
从消费者中来,到消费者中去 |
“左岸”与地摊经济 |
地摊经济的国际模式 |
地摊经济的中国式力量 |
●地摊经济“航线标” |
●互联网巨头强势入局 |
●上市公司“下沉”地摊经济 |
(4)中国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题研究现状 |
1.2.1 学术趋势走向 |
1.2.2 学术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创作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2 情感设计的相关理论 |
2.1 诺曼的设计心理学 |
2.2 长町三生研究的“感性工学” |
2.3 Pieter Desmet的“情感设计” |
2.4 不同客体的情感表现 |
2.4.1 针对儿童的情感表现 |
2.4.2 针对成人的情感表现 |
2.4.3 针对亲子阅读的情感表现 |
本章小结 |
3 中国原创绘本设计中的情感及其表现形式 |
3.1 原创绘本作为物品 |
3.1.1 绘本吸引力情感的概念 |
3.1.2 绘本构图形态的情感 |
3.1.3 绘本色彩的情感 |
3.1.4 绘本材质的情感 |
3.2 原创绘本作为媒介 |
3.2.1 绘本的合法性情感及其表现形式 |
3.2.2 绘本的动机依从情感及其表现形式 |
3.2.3 绘本的新奇情感及其表现形式 |
3.3 原创绘本作为事件 |
本章小结 |
4 中国原创绘本情感设计方法 |
4.1 中国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原则 |
4.1.1 吸引力原则 |
4.1.2 合法性原则 |
4.1.3 动机依从原则 |
4.1.4 新奇原则 |
4.1.5 其他原则 |
4.2 中国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方式 |
4.2.1 绘本整体性的设计 |
4.2.2 绘本画面图形设计 |
4.2.3 主题正确的价值导向 |
4.2.4 内容上的文化传承 |
4.2.5 创新的趣味性构思 |
本章小结 |
5 中国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实践 |
5.1 《BBB and DDD》原创绘本创作依据 |
5.1.1 市场依据 |
5.1.2 理论依据 |
5.1.3 表现技法 |
5.2 《BBB and DDD》原创绘本创作的理念阐述 |
5.2.1 特色和创新 |
5.2.2 策划方案 |
5.3 《BBB and DDD》原创绘本创作的实施过程 |
5.3.1 故事脚本的创作依据 |
5.3.2 连贯性阅读与片段式阅读的设计 |
5.3.3 角色造型的设计 |
5.3.4 色彩风格 |
5.3.5 图文组合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中国原创绘本”读者定位调查问卷 |
附录 B 原创绘本《BBB and DDD》文本内容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5)韩国罗英锡治愈系综艺系列节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研究缘起及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针对罗英锡节目风格的研究 |
2.2 治愈系文化及治愈系综艺 |
2.3 马斯洛需求理论 |
2.4 关联理论 |
2.5 韩国综艺内容 |
3.研究方法及创新 |
3.1 重点 |
3.2 难点 |
3.3 创新点 |
第1章 治愈系文化与韩国治愈系综艺节目概述 |
1.1 “治愈系”文化溯源 |
1.1.1 “治愈”的释义 |
1.1.2 “治愈”文化的出现及快速发展原因 |
1.1.3 “治愈”文化在韩国的生成背景 |
1.2 “治愈系”的理论背景 |
1.2.1 “治愈”欲望 |
1.2.2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
1.3 “治愈系”文化特征 |
1.3.1 疗愈性 |
1.3.2 净化性 |
1.3.3 代偿性 |
1.4 治愈系综艺节目内容特征 |
1.4.1 慢节奏的律动、生命感官的复苏 |
1.4.2 返璞归真的自然空间及日常生活空间展现 |
1.4.3 最低欲求“吃”之欲望的还原与满足 |
1.5 韩国治愈系综艺节目兴起与发展 |
1.5.1 韩国电视传媒与“治愈”风潮 |
1.5.2 韩国治愈系综艺萌芽 |
1.5.3 韩国治愈系综艺高速发展 |
第2章 治愈系的表达:罗英锡综艺作品艺术风格 |
2.1 题材选择方向治愈性呈现 |
2.1.1 跳脱都市的慢节奏自然生活 |
2.1.1.1 宽阔的渔村背景 |
2.1.1.2 清新的田园环境 |
2.1.1.3 森林的隐世生活 |
2.1.2 异域的共感时空 |
2.1.3 极简主义的幸福本质探寻 |
2.1.4 人类基础欲望的放大与聚焦 |
2.2 去繁求简的叙事特点 |
2.2.1 综艺环节的去“设置”化 |
2.2.2 叙述顺序的“记录”化 |
2.2.3 综艺剧情的去“冲突”化 |
2.3 嘉宾设置特点 |
2.3.1 “家庭”型嘉宾人物关系 |
2.3.2 “非典型”综艺嘉宾选择的反转效果 |
2.3.3 嘉宾组合“笑”果预判 |
2.4 简洁明快的视听语言 |
2.4.1 画面语言 |
2.4.1.1 缓慢的画面节奏 |
2.4.1.2 长镜头为主的景别 |
2.4.1.3 无人声对白同期声 |
2.4.1.4 自然环境画面的使用 |
2.4.2 动画及后期设计风格化 |
2.4.3 综艺背景音乐 |
2.4.3.1 具有一定氛围含义的慢节奏音乐 |
2.4.3.2 出演嘉宾的嘻哈作品音乐 |
2.4.3.3 经典影视的影视原声 |
第3章 罗英锡综艺的传播优势 |
3.1 利用“关联理论”创建“最大关联”性的节目内容 |
3.1.1 关注社会焦虑...赋予综艺内容现实意义 |
3.1.2 代表社会各阶层的完整化的人物设置 |
3.1.3 间接沟通的力量....电视节目的共感性凸显 |
3.2 积极生活观、价值观的广泛传播 |
3.2.1 细享生活慢享人生 |
3.2.2 健康生活方式 |
3.2.3 积极驱散消极的处事态度 |
3.3 突出传播兼容性的文化内容 |
3.3.1 东南亚地区相似的人文社会背景 |
3.3.2 通过固定国家(地区)多次旅行巩固受众 |
3.3.2.1 缩减东南亚以及中国受众的距离感 |
3.3.2.2 韩国本土受众对东亚地域的再了解 |
3.3.3 全球OTT平台网络文化推广 |
3.3.3.1 SNS综艺番外发布及话题标签创建 |
3.3.3.2 “ASMR”元素取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筑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概念阐述 |
1.3.1 残疾人定义与分类 |
1.3.2 残疾人服务设施相关概况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实践 |
1.5.1 国外研究与实践 |
1.5.2 国内研究与实践 |
1.6 研究框架 |
第2章 残疾人特点和残疾人服务设施案例分析 |
2.1 残疾人特点 |
2.1.1 残疾人生理特点及设计要点 |
2.1.2 残疾人心理特点及设计要点 |
2.2 案例选取原则 |
2.3 国外案例 |
2.3.1 日本松阪市残疾人儿童综合服务中心 |
2.3.2 以色列霍隆市残疾人社区服务中心 |
2.4 国内案例 |
2.4.1 深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
2.4.2 杭州市余杭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
2.4.3 江苏省残疾人康复中心 |
2.5 案例比较与借鉴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规划与建筑设计 |
3.1 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规划选址与布局 |
3.1.1 规划条件 |
3.1.2 基本规划布局 |
3.1.3 建筑组成形式 |
3.2 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要求 |
3.2.1 建筑规模层级 |
3.2.2 建筑功能配置 |
3.2.3 设计基本原则 |
3.3 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的功能用房设计 |
3.3.1 康复功能用房设计 |
3.3.2 托养功能用房设计 |
3.3.3 培训功能用房设计 |
3.3.4 文体功能用房设计 |
3.3.5 办公及后勤功能用房设计 |
3.4 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公共空间设计 |
3.4.1 室内公共空间设计 |
3.4.2 室外公共空间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设计实践——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 |
4.1 项目背景 |
4.1.1 区位概况 |
4.1.2 用地环境 |
4.1.3 规划条件 |
4.1.4 项目概况 |
4.2 功能配置及总体布局 |
4.2.1 功能配置 |
4.2.2 总体布局 |
4.2.3 交通流线 |
4.3 五大功能的用房 |
4.3.1 康复中心 |
4.3.2 托养中心 |
4.3.3 培训中心 |
4.3.4 文体活动中心 |
4.3.5 办公及后勤 |
4.4 公共空间设计 |
4.4.1 室内公共空间 |
4.4.2 室外公共空间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后续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工程建筑图纸 |
附录2 国内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案例收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成果 |
一、论文发表 |
二、实践实习项目 |
三、获奖情况 |
致谢 |
(7)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85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课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围 |
二、课题的研究现状 |
三、课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基督教传教活动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
一、北疆地区的东正教圣像画 |
二、南疆地区的绘画课程和印刷所 |
小结 |
第二章 外国探险考察活动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
一、托马斯·维立安·阿特金森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
二、亚瑟·大卫·麦考密克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
三、斯文·赫定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
四、阿尔伯特·格伦威德尔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
五、塞谬尔·马蒂诺维奇·杜丁在新疆的西画写生 |
六、尼古拉·康斯坦丁诺维奇·列里赫在新疆的西画写生与创作 |
小结 |
第三章 新式教育中的美术教育 |
一、新式教育产生的历史背景 |
二、新式教育学校开设美术课程 |
小结 |
第四章 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
一、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情况概述 |
二、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对新疆社会的多方面影响 |
三、中俄、中苏贸易和移民为新疆带来的西画 |
小结 |
第五章 民国时期来自内地的西画影响 |
一、民国时期内地来疆西画人员及其活动 |
二、民国时期新疆各种团体组织的西画活动 |
三、民国时期新疆其他与内地有关的西画活动 |
小结 |
第六章 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类分期及特点 |
一、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类 |
二、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分期 |
三、西画在新疆地区早期传播的特点 |
结语 |
图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活动大事记(1851-1949) |
二、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主要画家作品图谱(1851-1949) |
三、1939-1949年《新疆日报》美术类活动文字选编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
(8)人本导向下的西安曲江新区城市徒步健身步道空间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规划人文主义的回归 |
1.1.2 城市步行化的趋势 |
1.1.3 全民健康生活观念的转变 |
1.1.4 全民健身背景下低碳行动畅行 |
1.1.5 西安承办全运会带来的城市运动发展契机 |
1.1.6 “西安年·最中国”主题活动下城市吸引力扩张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内容与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框架 |
1.4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
2 城市徒步健身步道基础研究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1 关于步行与城市设计和公共健康的研究 |
2.1.2 关于徒步健身运动的研究 |
2.1.3 关于城市徒步健身空间的研究 |
2.1.4 关于城市步道的研究 |
2.1.5 关于人群行为活动与城市空间规划相互影响的研究 |
2.1.6 总结 |
2.2 国内外相关实践案例 |
2.2.1 国外相关实践案例 |
2.2.2 国内相关实践案例 |
2.2.3 案例总结 |
2.3 关键概念解析 |
2.3.1 城市规划中人本主义内涵解读 |
2.3.2 城市徒步健身运动的内涵解读 |
2.3.3 城市徒步健身步道的内涵解读 |
2.4 本章小结 |
3 徒步健身人群的特点及其需求分析 |
3.1 人群构成及其需求特点分析 |
3.1.1 儿童及其徒步健身的特点与需求 |
3.1.2 青年及徒步健身的特点与需求 |
3.1.3 中年及徒步健身的特点与需求 |
3.1.4 老年及徒步健身的特点与需求 |
3.2 人群的行为特点与空间需求分析 |
3.2.1 目标性 |
3.2.2 选择性 |
3.2.3 趋向性 |
3.2.4 持续性 |
3.2.5 规律性 |
3.3 人群的心理特点与空间需求分析 |
3.3.1 安全感 |
3.3.2 方向感 |
3.3.3 期待感 |
3.3.4 亲切感 |
3.4 本章小结 |
4 曲江新区健身步道使用人群研究 |
4.1 曲江新区徒步健身人群基本状况 |
4.1.1 人群基本属性分析 |
4.1.2 人群行为偏好分析 |
4.1.3 行为受影响因素分析 |
4.1.4 人群空间需求分析 |
4.1.5 人群满意度分析 |
4.2 曲江新区徒步健身人群类型化研究 |
4.2.1 一般性人群 |
4.2.2 散步人群 |
4.2.3 跑步人群 |
4.2.4 其他类型健身人群 |
4.2.5 人群徒步健身类型总结 |
4.3 人群活动的时空特点分析 |
4.3.1 一般人群活动的时空特征 |
4.3.2 健身人群活动的时空特征 |
4.3.3 不同运动类型人群活动的时空特征总结 |
4.4 不同类型人群特点与空间需求 |
4.4.1 一般性人群特点与空间需求 |
4.4.2 散步人群特点与空间需求 |
4.4.3 跑步人群特点与空间需求 |
4.4.4 其他类型健身人群特点与空间需求 |
4.4.5 人群特点总结与步道空间关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西安市曲江新区健身步道分析与评价 |
5.1 曲江新区概况 |
5.1.1 曲江新区区域位置概况 |
5.1.2 曲江新区用地构成 |
5.1.3 曲江新区道路交通状况 |
5.1.4 曲江新区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发展状况 |
5.1.5 健身类APP视角下的曲江新区 |
5.2 曲江新区现状健身步道概况 |
5.2.1 健身步道类型 |
5.2.2 健身步道分布 |
5.2.3 存在的问题 |
5.3 曲江新区健身步道各时段使用状况分析 |
5.4 曲江新区健身步道主题性分析 |
5.5 曲江新区健身步道可达性分析 |
5.5.1 曲江新区人群主要活动范围 |
5.5.2 步行可达性分析 |
5.5.3 健身步道对住区的服务覆盖程度 |
5.5.4 曲江新区健身步道可达性存在问题总结 |
5.6 曲江新区健身步道的综合性分析 |
5.6.1 健身步道同旅游景点的关联程度 |
5.6.2 健身步道周边的用地构成 |
5.6.3 健身步道周边的设施类型分析 |
5.6.4 健身步道综合性存在问题总结 |
5.7 健身步道场地建设分析 |
5.7.1 步道断面研究 |
5.7.2 步道的可识别性分析 |
5.7.3 步道配套服务设施分析 |
5.7.4 场地建设存在问题总结 |
5.8 曲江新区健身步道各要素关联分析 |
5.9 曲江新区健身步道现状问题总结 |
6 曲江新区健身步道空间组织 |
6.1 人群空间需求及徒步健身步道现状矛盾分析 |
6.2 徒步健身步道的规划原则 |
6.2.1 “大动脉+小血管”构建体系 |
6.2.2 易达易行 |
6.2.3 空间安全 |
6.2.4 主题突出 |
6.2.5 标识明确 |
6.2.6 线路连贯 |
6.3 徒步健身步道的规划策略 |
6.3.1 动态规划的可能性 |
6.3.2 主题引入 |
6.3.3 线路完善 |
6.3.4 设施完善 |
6.3.5 断面改善 |
6.3.6 专业性提升 |
6.3.7 特殊步道设置 |
6.3.8 公里数指导 |
6.3.9 特殊活动时期应对 |
6.4 徒步健身步道空间组织实例研究 |
6.4.1 选地及选取原因分析 |
6.4.2 现状人群构成及空间需求分析 |
6.4.3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分析 |
6.4.4 道路断面分析 |
6.4.5 住区出入口分析 |
6.4.6 现状步道分析 |
6.4.7 设计定位 |
6.4.8 选线与布局 |
6.4.9 综合性提升 |
7 结论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不足与展望 |
图表目录 |
参考文献 |
附录 :曲江新区徒步健身运动的问卷调查 |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9)南京市北极阁片区步行性分析与优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选题提出 |
1.5 论文框架 |
第二章 相关研究方法及理论概述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体力活动影响因素 |
2.1.2 步行活动与绿色空间 |
2.1.3 可步行性理论研究 |
2.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2.2 可步行性测度方法 |
2.2.1 现有步行评价方法对比 |
2.2.2 评价方法的选择与优化 |
2.2.3 评价模式与方法确定 |
2.3 构建步行性测度体系——AHP分析法 |
2.3.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市步行性评价方法 |
2.3.2 步行性测度层级构建 |
2.3.3 测度指标权重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北极阁地区步行性评价准备 |
3.1 北极阁街区概况 |
3.1.1 北极阁街区范围与现状 |
3.1.2 现状土地利用与规模 |
3.1.3 交通体系现状 |
3.2 前期资料准备 |
3.2.1 初步调研 |
3.2.2 北极阁片区研究单元概况 |
3.2.3 区域初步调查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研究区域步行指数计算 |
4.1 日常服务设施选择 |
4.1.1 设施选取原则分析 |
4.1.2 相关文献的分析与筛选 |
4.1.3 设施POI信息获取 |
4.1.4 日常服务设施选取结果 |
4.2 问卷及基本信息设计 |
4.2.1 问卷设计思路 |
4.2.2 问卷内容 |
4.2.3 数据采集 |
4.2.4 问卷结果统计 |
4.3 日常服务设施特征量化 |
4.3.1 设施多样性取值原则 |
4.3.2 多样性需求取值 |
4.3.3 多样性取值需求权重 |
4.4 步行距离衰减特征 |
4.4.1 衰减规律 |
4.4.2 其他步行影响因素量化 |
4.5 步行指数计算与验证 |
4.5.1 验证方法 |
4.5.2 对比与评价 |
4.5.3 研究区域可步行性特点 |
4.5.4 绿色空间可步行性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步行环境影响量化 |
5.1 步行环境绿化影响 |
5.1.1 步行环境绿化影响因素 |
5.1.2 步行环境绿化评价指标选取 |
5.1.3 步行环境绿化数据量化方法 |
5.2 步行环境地形要素影响 |
5.2.1 步行环境地形影响因素分析 |
5.2.2 步行环境地形影响因素量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步行性评价与优化建议 |
6.1 步行性评价结果 |
6.2 步行性优化设计设计策略 |
6.2.1 保障步行空间完整性 |
6.2.2 优化日常服务设施布局 |
6.2.3 提升步行空间环境品质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0)互联网影响下的社区商业更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提出和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提出 |
1.1.2 研究背景 |
1.1.2.1 社区商业的存量问题 |
1.1.2.2 互联网+社区商业的蓬勃发展 |
1.1.2.3 相关政策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2.2.1 理论意义 |
1.2.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 社区 |
1.4.1.1 社区概念及定义 |
1.4.1.2 社区的功能 |
1.4.2 社区商业 |
1.4.2.1 社区商业概念及定义 |
1.4.2.2 发展社区商业的意义 |
1.4.2.3 社区商业功能 |
1.4.3 互联网社区商业 |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1 社区商业相关理论 |
1.5.1.1 中心地理论 |
1.5.1.2 商圈理论 |
1.5.1.3 地价理论 |
1.5.1.4 同类业态聚集理论 |
1.5.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1.5.3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1.6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1.1 文献资料研究 |
1.6.1.2 实例调研 |
1.6.1.3 定量分析 |
1.6.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社区商业和互联网发展现状 |
2.1 国外社区商业发展 |
2.1.1 国外社区商业模式 |
2.1.2 国外社区商业特征 |
2.2 我国社区商业发展 |
2.2.1 我国社区商业潜力 |
2.2.2 城市政策与“15 分钟生活圈” |
2.2.3 我国社区商业发展历程 |
2.3 我国互联网+社区商业发展 |
2.3.1 网络与社区实体零售的增幅 |
2.3.2 网络生活服务相关应用 |
第3章 互联网应用与传统门店相对优势比较 |
3.1 社区商业发展影响因素 |
3.1.1 社会经济与生产力 |
3.1.2 消费需求与文化 |
3.1.3 人口特征 |
3.1.4 技术水平 |
3.2 互联网的工具优势 |
3.2.1 搜索阻力的降低 |
3.2.2 位置阻力的降低 |
3.2.3 供应链优化 |
3.2.4 重塑需求 |
3.3 线下门店的相对优势 |
3.3.1 体验优势 |
3.3.2 服务优势 |
3.3.3 社交优势 |
3.3.4 一站式服务优势 |
3.4 线上线下的博弈与融合 |
3.4.1 “替代”影响 |
3.4.2 “促进”影响 |
3.4.3 “改变”或“中性”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案例社区及社区业态调研 |
4.1 案例社区 |
4.1.1 案例社区介绍 |
4.1.2 案例社区选择依据 |
4.1.3 案例社区基本情况 |
4.2 案例社区调研介绍 |
4.2.1 义仓小区地块 |
4.2.1.1 义仓小区基本情况 |
4.2.1.2 周边情况 |
4.2.1.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
4.2.2 琥珀山庄地块 |
4.2.2.1 琥珀山庄基本情况 |
4.2.2.2 周边情况 |
4.2.2.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
4.2.3 西园新村地块 |
4.2.3.1 西园新村基本情况 |
4.2.3.2 周边情况 |
4.2.3.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
4.2.4 国际花都地块 |
4.2.4.1 国际花都、绿怡居基本情况 |
4.2.4.2 周边情况 |
4.2.4.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
4.2.5 绿城桂花园地块 |
4.2.5.1 桂花园基本情况 |
4.2.5.2 周边情况 |
4.2.5.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
4.2.6 包河苑地块 |
4.2.6.1 包河苑基本情况 |
4.2.6.2 周边情况 |
4.2.6.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
4.2.7 东海星城地块 |
4.2.7.1 东海星城基本情况 |
4.2.7.2 周边情况 |
4.2.7.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
4.2.8 滨湖世纪城地块 |
4.2.8.1 滨湖世纪城基本情况 |
4.2.8.2 周边情况 |
4.2.8.3 社区商业分布及业态调研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调研社区商业变化统计研究 |
5.1 总体变化 |
5.1.1 不同时期案例社区对比 |
5.1.2 不同区位案例社区对比 |
5.2 商业设施形态的变化 |
5.2.1 摊点、自发业态数量明显下降 |
5.2.2 周边商业街、商业中心数量增多 |
5.2.3 楼宇经济的发展 |
5.3 经营主体组织形态变化 |
5.3.1 连锁经营类数量增加 |
5.3.2 单业态迷你化趋势 |
5.4 经营内容的变化 |
5.4.1 服务类业态比重 |
5.4.2 商品类业态比重 |
5.4.3 业态类型的更替 |
5.5 具有特殊性质的业态数量变化 |
5.5.1 高频次需求的业态类型 |
5.5.2 具有偶发性的业态类型 |
5.5.3 改善型服务类业态 |
5.6 数据变化与选择倾向相关性研究 |
5.6.1 调研业态分类统计 |
5.6.2 居民选择倾向性调研 |
5.6.3 相关性分析 |
5.7 本章小结 |
第6章 互联网视角下的社区商业发展特征展望 |
6.1 回归商业本质 |
6.2 商业设施形态的发展 |
6.2.1 多中心化趋势 |
6.2.2 进一步的扩散 |
6.2.3 立体商业空间的发展 |
6.3 业态特征的发展 |
6.3.1 多元化、多样化 |
6.3.2 体验化、社交化 |
6.3.3 智能化、无人化 |
6.4 组织形态的发展 |
6.4.1 社区连锁商业的进一步发展 |
6.4.2 特色与定制化业态的发展 |
6.4.3 不同性质需求的异质化发展 |
6.5 其他社区支持的发展 |
6.5.1 社区物流 |
6.5.2 社区金融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引用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四、日本书刊市场:便利店塑独特风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适应顾客行为与需求的实体书店空间设计研究[D]. 张颖颖.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语言接触视角下汉语俄源词演变研究[D]. 刘定慧. 吉林大学, 2020(01)
- [3]疯狂的直播经济 炙热的地摊经济[J]. 沈伟民. 经理人, 2020(07)
- [4]中国原创绘本的情感设计研究[D]. 程辰. 西华大学, 2020(01)
- [5]韩国罗英锡治愈系综艺系列节目研究[D]. 姜印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6]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筑设计研究 ——以南京市江宁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为例[D]. 袁越. 南京工业大学, 2020(11)
- [7]西画在新疆地区的早期传播研究(1851-1949)[D]. 岳杨. 西安美术学院, 2019(01)
- [8]人本导向下的西安曲江新区城市徒步健身步道空间组织研究[D]. 罗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9]南京市北极阁片区步行性分析与优化建议[D]. 杨梦笔. 南京林业大学, 2019(05)
- [10]互联网影响下的社区商业更替研究[D]. 陈志博.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