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冲脉为奇经八脉之一。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是有别于十二正经的另一类的经脉,《内经》中将冲脉概括为“十二经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及“血海”,是非常重要的经脉,但因其没有确切的循行和穴位,所以一直以来其重要性和临床价值经常被忽略。本课题旨在全面系统化地研究、整理《内经》、《难经》迄今各文献及医家对于冲脉的认识和应用方法,以期更深入阐述冲脉在人体经络系统中的重要意义和临床价值,提高与冲脉相关病证的临床疗效。研究运用文献学的方法,对历代医籍中与“冲脉”相关之记载进行归纳整理和研究探讨。结果显示,冲脉之所以以“冲”名之,实有多种含意。冲脉之“冲”,古字作“衡”,“冲”字有“碰撞”、“冲撞”及“动”之义,亦有“要道、交通要冲”之义。表示冲脉气血旺盛,通受十二经气血,是输送经脉气血的要道,上下通于全身。冲脉起源于胞中,即肾下、肾间动气所在,出于腹气街,从会阴穴与任、督二脉分行,一支往前并足少阴挟脐循腹而上,一支向后背脊里贯脊而上,另有一下行支,并足少阴,下行至内踝后,再分而为前行和向下支,共计有三十五穴。冲脉上行至头,下行至足,背行于脊内,前行分布于胸腹,与各经络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联系。与足少阴肾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手太阳小肠经及任、督二脉、带脉、阴蹻脉、阴维脉的关系尤为密切。其经气渗诸阳,灌诸精,影响的病证范围甚广,包括逆气上冲所致的奔豚、偏枯、伏梁、厥、瘕疝、喑悱、喘满、胁痛、呕吐、泄泻、体重身痛、足痿经带胎产及五官诸疾、疑难杂证等。在治疗上应随证施以敛冲、安冲、固冲、摄冲、镇冲、理冲、暖冲、平冲、补肾、利水、疏肝等法。冲脉统率、调节十二经气血,是人身大气运行的通道,可维系人体的整体性,调整阴阳、推动气血运行、促进生理功能,所致病证范围广泛。在临床上若运用冲脉治疗相关病证,当可提高临床疗效。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ABSTRACT前言一、冲脉之命名、起源、循行、穴位之探讨1. 冲脉命名之探讨1.1 冲脉1.2 太冲脉、伏冲脉、伏膂之脉小结2. 冲脉起源2.1 经脉之起源2.2 冲脉之起源小结3. 循行3.1 前行支3.2 后行支(背部)3.3 下行支小结4. 穴位考订4.1 行于腹部之穴4.2 行于下肢之穴位4.3 会阴4.4 阴交4.5 公孙小结5 冲脉与其它经脉之联系5.1 冲脉与奇经八脉之联系5.2 冲脉与十二经脉之联系小结二、冲脉之生理、病理、病证、治疗之探讨1 冲脉的生理功能1.1 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主渗灌溪谷,统率、调节十二经气血1.2 冲脉为五脏六腑之海,与五脏六腑生理功能关系密切1.3 冲脉主血海,与神志功能相关1.4 冲脉主气,是人身大气运行的通道1.5 冲脉的存在与气街理论密切相关1.6 冲脉主生殖,司月事,与任脉同主胞宫1.7 冲脉主营养皮肤肌肉、生毫毛2. 冲脉的病理、病机2.1 肾虚不摄,逆气里急2.2 素体心阳不足,寒气水饮上逆2.3 肝郁横逆,化热上冲2.4 阳明气虚,冲胃气逆2.5 肝肾阴虚,阳亢气逆2.6 阳明虚衰,致冲脉失养而为病2.7 肾脉邪气雍滞,致冲为病2.8 六经病,皆可致少腹里急而为疝2.9 冲任失养,血海失调2.10 素体虚衰,外邪传舍于伏冲而为病3. 冲脉病的病证3.1 逆气里急而致奔豚症3.2 逆气里急而致疝、二便失调、癃痔、嗌干、神志诸疾3.3 冲气上逆,血随气上,而致倒经3.4 血海失调,而致神志疾患3.5 冲脉血气变易,发为偏枯3.6 肾虚内夺而厥,致瘖俳3.7 胞络脉绝,重身而瘖3.8 阳明虚衰,冲脉失养,足痿不用3.9 大下伤冲,冲脉虚衰,则发溺涩3.10 冲脉虚衰而致女子经带胎产乳诸证、男子生殖系统诸证3.11 冲脉无血,则不生须毛3.12 寒凝瘀阻而致下肢厥冷3.13 寒邪客于冲,则成积聚3.14 寒气客于冲脉,卒然而痛,喘动应手3.15 寒邪客冲,体重身痛4. 冲脉病的针灸、方药治法及病案举例4.1 总则4.2 相关病证治法或病案举例小结结语参考文献附录致谢个人简历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冲脉论文; 奇经八脉论文; 文献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