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子对养殖生物白斑综合症传播和分子生物标志物系统的影响研究

环境因子对养殖生物白斑综合症传播和分子生物标志物系统的影响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研究了海洋微藻在白斑综合症(white spot syndrome)暴发中的可能作用,以及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长期暴露对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生物标志物系统的影响(72 d)。1.海洋微藻在养殖对虾白斑综合症传播中的作用研究为了证实海洋微藻是否是养殖对虾白斑综合症的传播途径,我们首先将六种海洋微藻:球定边金藻(Isochrysis galbana)、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小球藻(Chlorella sp. )、赤潮异湾藻(Heterosigma akashiwo)、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和盐藻(Dunaliella salina),与人工注射感染白斑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的成体日本囊对虾共同培养,用套氏PCR方法检测共培养的微藻能否携带白斑病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共培养后的海洋微藻是否能感染幼体日本囊对虾。研究结果表明,除了H. akashiwo,实验海洋微藻均可携带白斑病毒,但它们携带病毒的能力有明显差异,Chlorella sp.和S.trochoidea携带白斑病毒的能力较强;但是,与白斑病毒的其他携带者(如桡足类等)不同,携带病毒的海洋微藻10天后病毒检测结果均呈阴性。共培养后小球藻组可感染幼体日本囊对虾,但幼体携带病毒的量只能通过二步PCR方法才能检测到。上述结果表明,海洋微藻在WSSV的水平传播途径中具有一定的作用。2.表面活性剂对紫贻贝生物标志物系统的影响研究以青岛胶州湾现场调查数据为依据,选择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作为污染物、以近海底栖生物紫贻贝为受试生物,研究了长期暴露后紫贻贝生化指标(SOD, CAT, GSH, GPx, GST, iNOS, AKP)和遗传毒理指标(AFLP指纹图谱)的变化。实验结果发现:经过72d不同浓度暴露后,SDBS实验组紫贻贝体内的SOD、CAT和iNOS活性均有显著下降(除CAT 0.1mg/L组外),GSH、GST和GPx在3.0mg /L SDS、SDBS组较各自对照组均有显著升高。SDBS对紫贻贝生化指标影响的显著性水平大于SDS。统计分析显示,SDBS暴露组下GST与GPx呈显著正相关关系,iNOS与SOD也表现出一定正相关,但GSH与CAT、GSH与SOD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SDS浓度与GST呈显著正相关,而SDBS浓度与CAT呈显著负相关。另外,实验结果发现后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环境因子在养殖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 1.1 白斑综合症病毒的传播途径及环境调控对病毒传播的影响
  • 1.2 理化因子对白斑综合症病毒传播的影响
  • 1.2.1 温度
  • 1.2.2 盐度
  • 1.2.3 溶解氧
  • 1.3 氮化合物对白斑综合症病毒传播的影响
  • 1.3.1 氨氮
  • 1.3.2 亚硝酸盐
  • 1.4 海洋微藻对白斑综合症病毒传播的影响
  • 2. 环境污染对养殖生物生物标志物系统的影响
  • 2.1 生态毒理学中的生物标志物
  • 2.1.1 生物标志物定义
  • 2.1.2 生物标志物体系
  • 2.1.3 生物标志物的分类
  • 2.1.4 生物标志物的特征和优缺点
  • 2.2 生物标志物系统(molecular biomarker system, MBO)
  • 2.3 海洋无脊椎动物遗传毒理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
  • 2.3.1 macrolesions
  • 2.3.2 microlesions
  • 2.3.3 RAPD 在遗传毒理学中的应用
  • 2.3.4 AFLP在遗传毒理学中的应用
  • 2.4 生物标志物的意义及应用
  • 2.5 海洋无脊椎动物中遗传毒理学的研究现状
  • 2.5.1 自然发生的瘤形成与污染物诱发的瘤形成
  • 2.5.2 支持污染物诱导的海洋无脊椎动物遗传毒理变化的证据
  • 2.5.3 基因毒的生化和生理效应
  • 2.5.4 个体间和物种间基因毒的易感性差异
  • 2.5.5 基因毒效应的生态内涵
  • 2.6 贻贝属生物和表面活性剂相关研究近况
  • 第二章 海洋微藻在养殖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传播中的作用
  • 1.1 主要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3.1 微藻实验
  • 1.3.2 白斑病毒检测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4.1 感染用成体日本囊对虾的套氏PCR 检测结果
  • 1.4.2 微藻与病虾共培养后的病毒检测结果
  • 1.4.3 幼体日本囊对虾在与实验微藻共培养后病毒检测结果
  • 1.5 讨论
  • 1.6 结论
  • 第三章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对紫贻贝生物标志物系统影响
  • 1.1 主要实验仪器
  • 1.2 实验材料
  • 1.3 实验方法
  • 1.3.1 96h 半致死浓度实验
  • 1.3.2 暴露实验
  • 1.3.3 生化分析方法
  • 1.3.4 遗传毒理分析方法
  • 1.4 实验结果
  • 1.4.1 SDS 和SDBS 对紫贻贝抗氧化酶等生化指标的影响
  • 1.4.2 SDS 和SDBS 对紫贻贝遗传毒理指标的影响
  • 1.5 讨论
  • 1.6 结论
  • 结论和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完成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近年来有关海洋遗传毒理学研究的相关文献报道
  • 相关论文文献

    • [1].凡纳滨对虾2个选育群体的生长、消化、免疫酶活性及其抗白斑综合症病毒性能[J].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2)
    • [2].白斑综合症病毒感染相关蛋白质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J]. 生命科学 2011(01)
    • [3].凡纳滨对虾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后的新症状[J]. 水产科学 2008(09)
    • [4].菲律宾:白斑综合症病毒致使虾塘每公顷产量从2000斤降至400斤[J]. 中国水产 2014(05)
    • [5].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治疗实例[J]. 齐鲁渔业 2009(03)
    • [6].不同温度条件下溶壁微球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J]. 浙江海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4)
    • [7].高位池养殖对虾携带白斑综合症病毒变化[J]. 海洋通报 2009(02)
    • [8].不同温度条件下鳗弧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J]. 热带生物学报 2015(01)
    • [9].白斑综合症病毒在日本囊对虾精养池塘中的动态变化[J]. 水产科学 2017(06)
    • [10].不同温度下哈维氏弧菌和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凡纳滨对虾的致病性[J]. 大连海洋大学学报 2015(01)
    • [11].小龙虾白斑综合症防控技术[J]. 湖南农业 2016(07)
    • [12].氨氮质量浓度对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J]. 热带生物学报 2014(03)
    • [13].中华绒螯蟹内源性白斑综合症病毒基因EjsWSSV的克隆与鉴定(英文)[J].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 [14].亚硝酸氮浓度变化对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的凡纳滨对虾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 2014(30)
    • [15].白斑综合症病毒(WSSV)感染对虾的途径及滴度研究[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3(01)
    • [16].白斑综合症病毒极早期蛋白IE3的原核表达、纯化和鉴定[J].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2011(04)
    • [17].白斑综合症病毒极早期蛋白WSV403相互作用蛋白的筛选[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9(03)
    • [18].凡纳滨对虾消化道中白斑综合症病毒主要靶器官的鉴定[J]. 应用海洋学学报 2015(01)
    • [19].何建国:高效生态养虾成功率高[J]. 海洋与渔业 2014(12)
    • [20].南美白对虾白斑综合症发病原因及对策[J]. 齐鲁渔业 2009(11)
    • [21].白斑综合症病毒膜蛋白VP124参与病毒的感染[J]. 海洋学报(中文版) 2008(01)
    • [22].宝应湖农场设立小龙虾白斑综合症检测点[J]. 渔业致富指南 2012(03)
    • [23].免疫防控小龙虾白斑综合症病毒试验[J]. 湖北农业科学 2019(10)
    • [24].杭州市历年南美白对虾病原检测、疾病流行及分析[J]. 杭州农业与科技 2014(04)
    • [25].白斑综合症病毒对对虾Caspase基因的调控[J].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26].常见虾病的防治方法[J]. 渔业致富指南 2014(12)
    • [27].南美白对虾抗白斑综合症病毒新品种——“中兴1号”的养殖与推广[J]. 中国水产 2015(08)
    • [28].养殖对虾常见病害及应对措施[J]. 海洋与渔业 2008(10)
    • [29].白斑综合症病毒囊膜蛋白VP28单链抗体的酵母表面展示及其抗病毒特性的初步研究[J]. 台湾海峡 2012(03)
    • [30].对虾抗病毒免疫研究现状[J]. 生命科学 2011(12)

    标签:;  ;  ;  ;  ;  

    环境因子对养殖生物白斑综合症传播和分子生物标志物系统的影响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