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和目的]缺乏供皮区和创面愈合时间长是大面积烧伤创面修复的难题,愈合时间延长将使患者机体长期处于消耗状态,从而抵抗力下降、易于发生感染和多器官功能衰竭。自从发明微粒植皮技术后,利用少量的中厚皮片制成微粒皮颗粒,来消灭大面积的创面成为可能。但微粒皮植皮也有其缺点:1.生成的皮肤缺乏完整的真皮结构,较薄非常容易破溃,再次形成创面;2.在微粒皮愈合后创面易产生大量增生瘢痕,影响机体的外观和功能;3.微粒皮本身在创面成活率不确定,有时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干细胞技术的出现为解决创面修复提供了新的手段,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增殖能力,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分化成各种功能细胞。根据发育的阶段,干细胞分为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由于胚胎干细胞的研究受到伦理学方面的困扰,细胞来源受限,因而成体干细胞的研究便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BMSCs)是一种成体干细胞;BMSCs修复创面的机制目前认为:1.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和强大的分化潜能,能对创伤引起的微环境的改变,根据局部修复的需要分化成所需要的修复细胞并整合到局部组织中;2.在创面局部被激活的BMSCs能够扮演“微型生物反应器”的功能,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调节局部的细胞的增殖分化,细胞基质的形成,血管的形成等过程;3.在机体受到损伤启动炎症反应过程的同时,BMSCs能够在早期迁徙到受损组织参与组织修复。本课题紧贴临床实际需要,旨在探索应用干细胞技术解决大面积烧伤创面修复这一大难题的途径,依据BMSCs增殖分化的原理,将微粒皮组织与BMSCs一起应用于新鲜创面,运用细胞培养,免疫反应标记、分子生物学、组织病理学微观检测等手段,监测BMSCs增殖分化,以及微粒皮增生爬行的情况。目前国内外尚未开展相关课题的研究。所得数据将为以下方面提供依据:1.BMSCs在新鲜创而扮演怎样的“微型生物反应器”的功能,其增殖、分化的方向以及形成细胞基质的情况是怎样。2.在新鲜创面上,BMSCs能否与微粒皮组织黏附发生侵入、迁徙、增殖并分化,促进微粒皮组织的成活。3.BMSCs与微粒皮组织能否促进创面愈合,提高创面愈合质量。[方法]第一部分F344雄性大鼠B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1.BMSCs分离、培养、传代:断颈处死10~12W F344雄性大鼠,从股骨、胫骨,肱骨中冲洗出骨髓,接种于培养瓶,48h后更换培养液,弃去未贴壁的细胞,每隔48h换液,接近融合的BMSCs按1:2比例传代培养,留取第3代备用。2.细胞生长动力学:取3、5代细胞MTT法测细胞增殖活性并绘制细胞增殖曲线。3.BMSCs的细胞周期检测:取传代生长良好的的第3代细胞,0.25%胰酶室温消化后制成细胞悬液,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4.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记:第3代细胞,0.25%胰酶室温消化后制成细胞悬液,取浓度约1×106/ml 1ml分别加入适量FITC标记CD29,CD34,CD44,CD90抗体避光染色,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5.成脂、成骨诱导分化鉴定:第3代细胞,加入成骨、成脂诱导剂进行诱导油红“0”、茜苏红染色鉴定。第二部分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微粒皮组织移植创面的实验研究1.将P5代细胞用5-BrdU 10μmol/L孵育48h标记。2.取Wistar大鼠全厚皮,剪成4×4cm2大小作异体皮用。3.48只F344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四组:A组骨髓间充质细胞+微粒皮移植组;B组微粒皮移植组;C组BMSCs移植组;D组生理盐水注射组。在F344大鼠背部形成一4×4cm2创面,留取1/4皮片剪成微粒皮,均匀涂抹在异体皮上,缝合固定创面。4.于术后14d打开异体皮,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统计创面愈合率,观察并记录创面愈合时间,统计创面收缩率。5.在创面愈合的当日,处死大鼠,留取标本,放入-80℃冰箱保存。第三部分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创面增殖、分化情况的实验研究1.原位杂交冰冻切片行大鼠Sry基因标记,光学显微镜下检查。2.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冰冻切片进行BrdU、FⅧ、Keratin、Actin、Nestin、S-100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第一部分BMSCs的分离培养扩增及鉴定1.全骨髓细胞悬液接种于培养瓶后,24h体外培养有少量贴壁细胞,大量的悬浮细胞,48h后弃去悬浮细胞后继续培养,在96h换液后见悬浮细胞减少,细胞呈克隆样生长,10d左右达到细胞融合,基本上没有悬浮细胞。2.细胞周期:碘化丙啶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MSCs中的S+G2+M细胞约占20.19%,而处于G0/G1期的细胞为79.81%,大多数为合成期细胞,只有少数的细胞处于活跃的增殖期。3.BMSCs表面标记的鉴定:CD29细胞阳性率为79.15%,CD34细胞阳性率为9.10%,CD44细胞阳性率为89.47%,CD90细胞阳性率为72.34%。4.BMSCs成脂、成骨分化潜能的鉴定:成脂诱导14d油红“0”染色,细胞内可见细小脂滴形成,21d脂滴融合成片;成骨诱导14d茜苏红染色,可见少量钙盐沉淀,21d细胞间可见致密的、圆形、成片状的棕红团块,面积较大。第二部分骨髓基质干细胞与微粒皮组织移植创面的实验研究1.创面愈合率:伤后14d打开异体皮,A组创面已基本愈合,创面愈合率为85.77±3.47%;B组创面愈合率为62.16±4.39%;C组、D组创面为肉芽创面,创面愈合率分别为30.41±1.73%,29.96±1.33%,创面的愈合是因为创面的收缩。Welch=1028.700,P<0.001,A、B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C、D两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898。2.创面愈合时间:A组的创面愈合时间为17.17±1.64;B组为20.33±2.38;C组为23.08±1.31;D组为25.16±1.53。F=46.372,P<0.001,A、B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C、D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6。3.创面收缩率:A组的创面收缩率为36.89±1.94%;B组为39.56±2.93%;C组为92.15±1.44%;D组为92.40±1.91%;F=2608.977,P<0.001,A、B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D两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P=0.903。第三部分骨髓基质干细胞在创面增殖、分化情况的实验研究1.原位杂交:A组微粒皮标本切片上,在毛囊的周围可见较多的,细胞核为棕色的细胞,真皮层内可见散在的核为棕色的细胞。C组标本在愈合瘢痕组织内可见散在的核为棕色的细胞。B组、D组标本未见核为棕色的细胞。2.免疫组化双荧光染色:1) A组标本可见较强的标记BrdU的红色荧光和Keratin的绿色荧光出现在毛囊周围,并且位于同一位置;B组标本可见较强的绿色荧光位于上皮基底层,但未见到相应BrdU标记的红色荧光。D组标本未见两种颜色的荧光。2) A组与C组在真皮层内可见血管样结构的标记BrdU的红色荧光和FⅧ的绿色荧光位于同一位置;B组标本在真皮层内可见散在的绿色荧光,D组标本在愈合瘢痕组织可见散在的绿色荧光,但两组均未见相应的标记BrdU的红色荧光出现。3) A、C两组在真皮层内可见散在的标记BrdU的红色荧光和Actin的绿色荧光位于同一位置;B组标本在真皮层内可见散在的绿色荧光,D组标本在愈合瘢痕组织可见散在的绿色荧光,但两组均未见相应的标记BrdU的红色荧光出现。4) A、C两组在真皮层内可见散在的标记BrdU的红色荧光和Nestin的绿色荧光位于同一位置。B、D组标本未见两种颜色的荧光。5) A、C两组在真皮层内可见散在的标记BrdU的红色荧光和Nestin的绿色荧光位于同一位置。B、D组标本未见两种颜色的荧光。[结论]1.成功地从大鼠骨髓中分离出BMSCs,并证实分离的BMSCs具有多项分化潜能,符合成体干细胞的特性2.移植创面的BMSCs能促进微粒皮组织成活,并促进创面愈合3.移植于创面的BMSCs在创面及微粒皮组织微环境的作用下,根据创面修复的需要,可能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细胞、肌成纤维细胞、表皮细胞,周围神经组织细胞。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黄枫教授治疗肢体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经验[J]. 中医正骨 2019(12)
- [2].银锌霜治疗Ⅱ度烧伤患者污染创面的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指南 2019(35)
- [3].舒适护理对中度烧伤患者创面换药过程中的影响评价[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 2020(02)
- [4].血小板浓缩物在慢性创面的临床应用进展[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0(03)
- [5].综合护理干预对头面部烧伤患者创面及心理恢复的影响[J]. 智慧健康 2020(15)
- [6].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治疗慢性创面患儿的效果[J]. 中国民康医学 2020(08)
- [7].新型军用便携式抗菌负压引流系统对爆炸伤创面愈合的影响[J]. 东南国防医药 2020(04)
- [8].富血小板血浆局部注射联合血小板凝胶治疗术后难愈合创面的临床效果[J]. 中国输血杂志 2020(06)
- [9].中药促进创面愈合研究进展[J]. 新中医 2019(06)
- [10].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腹部创面愈合影响的临床研究[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9(04)
- [11].中药灌洗负压治疗糖尿病足创面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9(03)
- [12].创面持续负压封闭引流在糖尿病足治疗中的应用[J]. 糖尿病新世界 2017(19)
- [13].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在治疗糖尿病足创面中的疗效观察[J]. 中国医学创新 2018(11)
- [14].慢性创面的治疗进展[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8(05)
- [15].大面积烧伤患者经创面深静脉置管的护理体会[J]. 疾病监测与控制 2016(12)
- [16].营养支持对慢性创面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2)
- [17].美宝湿润烧伤膏与红霉素软膏在激光美容后创面愈合中的疗效比较[J]. 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7(01)
- [18].630~650nm可见光对小鼠创面愈合的影响研究[J]. 浙江医学 2017(08)
- [19].黑蜂蜂蜜治疗结痂创面的疗效观察[J]. 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17(01)
- [20].止血绫修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后创面的应用研究[J]. 中国内镜杂志 2017(05)
- [21].用湿润烧伤膏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的效果考察[J]. 当代医药论丛 2017(12)
- [22].重组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对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促进作用[J]. 中国实用医药 2017(27)
- [23].康复新液在压疮创面中的使用体会[J]. 当代医学 2017(27)
- [24].老年患者难愈创面的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6(01)
- [25].封闭式负压引流治疗慢性难愈创面临床分析[J].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15(12)
- [26].体表慢性难愈合创面的研究进展[J]. 中国烧伤创疡杂志 2016(05)
- [27].难愈合创面住院患者回顾性调查及相关启示[J]. 实用医学杂志 2014(23)
- [28].湿润烧伤膏清除皮肤损伤创面异物的体会[J].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 2011(S3)
- [29].难愈创面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015(04)
- [30].慢性创面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