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断层扫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光学相干断层,计量,校准工具,模型眼
断层扫描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修宇,吴福宝,胡志雄,王红婷,乔鸿展[1](2019)在《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设备关键参数计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新兴的叁维成像技术,在眼科诊断领域已得到广泛临床应用。基于OCT技术准确有效诊疗的前提是OCT设备输出的量值精准可靠,而这又离不开对OCT设备关键参数的准确计量与有效评价。针对眼科OCT设备,本研究设计、制作并测试了几种计量校准工具:基于国际标准ISO16971:2015设计的校准工具,基于3D打印技术制作的叁维分辨率模型眼,基于自旋涂覆薄膜技术制作的层状结构模型眼和基于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PSF)理论制作的PSF模体。对比不同校准工具在检测OCT设备横向分辨率、轴向分辨率、视场角、深度测量准确性、信噪比、OCT扫描与眼底预览图像匹配程度等关键参数时的特点与差异。结果表明,现有的这几种校准工具适用于不同的参数检测,一种集成度更高、适用范围更大、具备完整溯源链且能够较长时间保持性能稳定可靠的校准工具依然值得期待。(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11期)
张婷玉,赵奇,刘泽森,张朝义,杨杰[2](2019)在《血小板/淋巴细胞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非罪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非罪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74例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ACS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的患者。结果:PLR是易损斑块(TCFA)的危险因素(OR=1.011,95%CI:1.002~1.020,P=0.015)。PLR对TCFA的诊断敏感性为84.0%,特异性为55.1%。高PLR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非罪犯脂质斑块的最大脂质核心角度[(162.30±64.31)vs.(133.33±55.29)°,P=0.012]、平均脂质核心角度[(123.51±44.46)vs.(107.11±44.84)°,P=0.049]、脂质斑块长度[4.75(2.93,7.20)vs. 3.40(2.20,5.30)mm,P=0.023]及脂质指数[535.40(303.26,877.19)vs. 344.03(181.93,673.00),P=0.014]均显着高于低PLR组患者,纤维帽厚度[100.00(60.00,157.50)vs. 130.00(80.00,195.00)μm,P=0.031]显着低于低PLR组。高PLR组的纤维斑块数量(P=0.038)、易损斑块发生率(P=0.006)及斑块破裂发生率(P=0.007)均高于低PLR组。同时,PLR与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FCT)呈负相关(R=0.205,P=0.020)。结论:高水平PLR可能与ACS患者易损斑块特征有关。PLR水平在评估ACS患者非罪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方面具有潜在价值。(本文来源于《心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李炳荣,王海林,周利民[3](2019)在《高分辨断层扫描技术及多平面重建肺局灶磨玻璃样结节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肺癌患病率、病死率逐年增长,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问题,肺癌的早期筛查工作也随之不断普及[1],研究指出肺局灶磨玻璃样结节患者部分为早期肺癌,因此尽早对肺局灶磨玻璃样结节良恶性病变进行准确鉴别诊断利于肺癌早期诊治[2]。早期采用CT扫描技术、X射线等影像学方法对肺局灶磨玻璃样结节进行诊断,虽多层螺旋CT在肺局灶磨玻璃样结节病变早期诊断中有一定价值,但对其良恶性病变诊断的准确性并不高[3];高分辨断层扫描技术(HRCT)及多平面重建技术逐渐应用于肺局灶磨玻璃样结节的诊断中[4],但有关两者联合应用于肺局灶磨玻璃样结节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并不多见,本文展开临床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与临床》期刊2019年14期)
陈钰虹,项潇琼,朱鸿,孙涛,李宪辰[4](2019)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的黄斑区血流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经玻璃体切割术后不同的玻璃体填充物对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RRD)患者黄斑区血流的影响,以及黄斑区血流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6月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眼科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单眼初发RRD患者74例。根据玻璃体切割术后填充物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气体填充组(气体组)和硅油填充组(硅油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技术行黄斑区3 mm×3 mm区域扫描。记录黄斑区中心凹及旁中心凹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丛(deep capillary plexus,DCP)血流密度,黄斑区中心凹无血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周长。分析2组患者黄斑区血流参数与最佳矫正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与硅油组相比,气体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总3 mm×3 mm区域SCP血流密度及DCP血流密度均较高(均P=0.000)。偏相关分析显示,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变化与FAZ面积的变化呈负相关性(r=-0.216,P=0.015)。结论·RRD患者行玻璃体切割术联合气体填充术后对其黄斑区血流的恢复更为有利。使用OCTA技术评估视网膜脱离患者玻璃体切割术后患眼的黄斑区血流密度变化,对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鲍伟利,高健,廖荣丰[5](2019)在《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分析无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黄斑区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分析正常人与无眼底病变的糖尿病(DM)黄斑区变化。方法共纳入患者85例(共144眼),其中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DR)的DM患者41例(共74眼)为NDR组,慢性结膜炎等眼表疾病患者44例(共70眼)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需先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及眼底检查,然后行OCTA检查,使用最新版分析软件,获取受检者的视网膜厚度、图像质量、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周长、非圆指数(AI)以及中心凹旁300μm血流密度(FD-300)、旁中心凹浅层及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等一系列参数。结果 NDR组与对照组相比,视网膜的厚度和浅层视网膜血流密度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NDR组与对照组相比,FAZ面积及周长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DR组与对照组相比,AI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NDR组与对照组对比,FD-300及中心凹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均下降,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通过OCTA分析,DM患者在出现眼底视网膜病变之前,FAZ面积、周长及AI增加,FD-300及旁中心凹深层视网膜血流密度下降,这为DM患者出现临床眼底改变之前提供新的监测指标。(本文来源于《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任津杰[6](2019)在《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技术在高家山生物群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家山生物群产出于扬子板块西北缘埃迪卡拉纪末期灯影组高家山段,主要由黄铁矿化管状化石、磷酸盐化管状化石、磷酸盐化疑难化石、遗迹化石和宏观藻类等组成。高家山生物群是埃迪卡拉纪末期重要的生物化石组合,在早期生命演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高家山生物群的全面了解有助于填补早期生命演化中的“间断”和“空白”。本文借助扫描电镜观察、能谱测试、计算机断层扫描、激光共聚焦和电子背散射衍射等技术方法,对高家山生物群进行研究并得到以下新的认识:通过工业CT技术手段,观察到黄铁矿化锥管虫(Conotubus)的内部结构;观察到了Conotubus化石的“触须”结构,证实了前人的猜测;观察到了Conotubus化石的二分枝现象,填补了Conotubus生殖特征的空白;发现黄铁矿化单管内有管体融合的现象和Conotubus化石侧方出芽生殖的现象;观察到了Conotubus疑似具有共生特征;发现了高家山虫(Gaojiashania)体环生长的现象;观察到Gaojiashania回春现象;首次发现Gaojiashania的二分枝无性生殖现象。借助Micro-CT技术,对Cloudina的个体发育过程和二分枝生殖特征进行了观察;结合观察结果,认为Cloudina化石个体发育时划分为管内发育和管外发育两个阶段;对Sinotubulites形态进行了观察;对部分疑难化石进行扫描电镜和Micro-CT观察,补充了高家山生物群生物多样性。对比了Conotubus和Cloudina两种化石的生长发育形态,并挑选保存完整的Conotubus胎管和Cloudina胎管样品,对两种化石进行几何形态测量学研究,结果标明二者之间具有亲缘关系。包埋磨片部分磷酸盐化微体化石,对部分样品进行了能谱点测试,得到化石整体元素的分布,推断了化石矿化时磷酸盐化与硅化并不同时进行;对高家山生物群中保存的球粒化石、圆盘化石、疑难化石扫描电镜观察并测试其能谱成分。对磷酸盐化微体化石进行EBSD测试,结果表明化石生长具有方向性,反映了矿化过程中矿物生长具有方向性。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球粒化石进行观察,发现化石内部结构的自发荧光特征不同,反映结构成分具有差异性。高家山生物群中,黄铁矿化的宏体化石与磷酸盐化的微体化石赋存的地层沉积连续,诸多化石除个体大小不同外,外形也极为相似,二者具有一定的联系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01)
景瑞,D.L.Miglioretti,L.Abraham,C.I.Lee,D.S.M.Buist[7](2019)在《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扫描技术:放射科医生学习曲线》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扫描(DBT)技术相较于传统钼靶技术有较低的召回率和更高的癌症检出率等优势。然而放射科医生的经验(学习曲线)是否(本文来源于《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叶蕾,刘启,康红花,韩云,何欢[8](2019)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分析先天性上睑下垂角膜上皮厚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OCTA)系统分析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角膜上皮各区域厚度和角膜全层厚度改变。方法对12例先天肌源性轻(≤2 mm)、中度(3~4 mm)上睑下垂患者(实验组)和随机选12位健康受试者的角膜上皮和角膜全层厚度的OCTA图谱进行分析,对双眼进行3次OCTA全层扫描,将所得的左眼数据翻转,并将双眼数据迭加,选取平均值,借助系统软件,用两种分区方式将角膜分别划分为25和17个区域。从测得的数值里选取最高信号强度指数的扫描图以进行分析。结果实验组角膜上皮的厚度最小值较薄,为(49.22±3.14)μm(P=0.032),最小值与最大值差值较大为(-10.40±1.63)μm(P=0.06),这一差异来源于角膜上皮上方(S)、鼻上(SN)、颞上(ST)角膜上皮变薄(P<0.05)。角膜全层厚度的最小值则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睑下垂对眼球表面的机械效应可能重塑角膜上皮,使得角膜上皮层和角膜全层部分区域变薄,且可利用OCTA技术检测出来。(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梁利平[9](2019)在《600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冠脉介入诊疗中应用的回顾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报告,中国的冠心病死亡人数已列世界第二位。总体上看,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预计今后10年心血管病患病人数仍将快速增长。心血管疾病管理和干预成本高,占整个医疗成本的25%。因此,冠心病的防治已成为重中之重。国家卫生计生委PCI网络申报数据显示,2015年大陆地区有567583例行冠心病介入治疗。在我国,平均每百万人口有426.82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介入治疗的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随着介入手术的广泛开展,单纯的冠脉造影术已经不能满足指导介入手术的需要。急性冠脉事件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目前临床上常用冠状动脉造影、血管内超声等技术检查识别易损斑块,但是由于分辨率低,这些检查不能预先识别易损斑块进行处理,预防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生。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具有极高的分辨率,达到10×20μm,能够清楚分析器官组织结构,是识别易损斑块的最佳检查,有“光活检”之称。目的:目前对于OCT实行介入治疗的最小管腔面积的标准仍存在争议,本分析的研究目的即是通过研究OCT指导的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OCT的作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从2014年4月16日-2017年11月17日于我院行OCT检查的600例患者,采集他们的一般临床资料、冠脉造影结果以及OCT的检查结果,总结OCT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情况,如对于临界病变手术策略的指导,术中贴壁不良、夹层、血栓、斑块破裂等情况的诊治,并将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支的最小管腔截面积大于等于3mm~2小于4mm~2的患者根据有无行介入治疗分为两组,通过比较他们的预后,探讨该范围之内的患者是否有必要行介入治疗。通过电话随访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主要研究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包括心肌梗死(MI),靶病变血运重建(TLR)和心源性死亡等,次要研究终点包括再发心绞痛、再住院及心衰等,判断预后情况,从而评估OCT指导的治疗效果的优劣,优化手术策略。结果:1、600例全因死亡患者19例(3.2%),9例(1.5%)为心源性死亡,3例死因不详,7例为非心源性死亡。心梗7例(1.2%),血运重建18例(3%)。再发心绞痛248例(41.3%),再住院115例(19.2%),心衰20例(3.3%)。2、411例OCT指导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患者心梗5例(1.2%),心源性死亡5例(1.2%),血运重建14例(3.2%),再发心绞痛172例(41.8%),再住院89例(21.7%),心衰16例(3.9%)。3、临界病变(造影示血管狭窄50%-70%)的患者有40.9%的患者改变了手术策略,需要进行介入治疗。4、经OCT测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支的最小管腔截面积位于[3,4)之间时,行介入治疗与未行介入治疗的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经OCT测量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支的最小管腔截面积位于[3,4)之间时,行介入治疗与未行介入治疗的预后并无明显差异,证实了最小管腔面积4mm~2并不是介入治疗的唯一判断指标。2、OCT改变了40.9%的临界病变的患者的手术策略。(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5-01)
李惠[10](2019)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近视眼视网膜血管密度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研究视网膜血管密度变化及影响近视眼视网膜血管密度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将年龄20~40岁之间共45例90只眼睛纳入研究。其中低度近视组(-0.50~-3.00D)15例30只眼,中度近视眼组(-3.25~-6.00D)15例30只眼,高度近视(>-6.00D)15例30只眼。利用OCTA检查设备收集黄斑区及视盘区的微血管密度,并通过自动分层获得黄斑区浅层(superficial)和深层(deep)以及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网(RPC)层血管图。使用机器自带软件进行密度计算,并用方差和线性回归分析等效球镜、眼轴对视网膜血管密度变化的影响。结果:在20~40岁近视人群中,视网膜血管层中黄斑区浅层和深层全部血管密度叁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1)。其中,黄斑旁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管密度与其他两组相比,高度近视患者血管密度明显减少(P<0.001,P=0.022),而黄斑中心凹浅层和深层血管密度叁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395,P=0.489)。在视盘区,与其他两组相比,高度近视患者RPC全层和环乳头区血管密度明显降低(P=0.029,P=0.032),但在视盘内血管密度反而增加(P=0.006)。其中,低、中度近视患者环乳头区鼻侧(上方及下方)血管密度明显较高(P<0.001,P=0.006)。黄斑区浅层及深层全部血管密度与眼轴之间呈显着负相关(r=-0.53,P<0.05;r=-0.229,P<0.05),与等效球镜无明显相关性(P=0.209,P=0.656)。RPC层视盘内及环乳头区血管密度与等效球镜、眼轴之间无明显相关性(P=0.063,P=0.794;P=0.380,P=0.298)。结论:在中青年近视人群中,随着眼轴的增加,黄斑区血管密度逐渐降低;单纯性高度近视患者眼底在未发生病理性改变之前,其视网膜全层血管密度无论在黄斑区还是视盘区均已减少。(本文来源于《皖南医学院》期刊2019-05-01)
断层扫描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与非罪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纳入74例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诊断为ACS并接受经皮冠状动脉造影及OCT检查的患者。结果:PLR是易损斑块(TCFA)的危险因素(OR=1.011,95%CI:1.002~1.020,P=0.015)。PLR对TCFA的诊断敏感性为84.0%,特异性为55.1%。高PLR组患者冠状动脉血管内非罪犯脂质斑块的最大脂质核心角度[(162.30±64.31)vs.(133.33±55.29)°,P=0.012]、平均脂质核心角度[(123.51±44.46)vs.(107.11±44.84)°,P=0.049]、脂质斑块长度[4.75(2.93,7.20)vs. 3.40(2.20,5.30)mm,P=0.023]及脂质指数[535.40(303.26,877.19)vs. 344.03(181.93,673.00),P=0.014]均显着高于低PLR组患者,纤维帽厚度[100.00(60.00,157.50)vs. 130.00(80.00,195.00)μm,P=0.031]显着低于低PLR组。高PLR组的纤维斑块数量(P=0.038)、易损斑块发生率(P=0.006)及斑块破裂发生率(P=0.007)均高于低PLR组。同时,PLR与脂质斑块纤维帽厚度(FCT)呈负相关(R=0.205,P=0.020)。结论:高水平PLR可能与ACS患者易损斑块特征有关。PLR水平在评估ACS患者非罪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方面具有潜在价值。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断层扫描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1].李修宇,吴福宝,胡志雄,王红婷,乔鸿展.眼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设备关键参数计量技术研究[J].中国医疗设备.2019
[2].张婷玉,赵奇,刘泽森,张朝义,杨杰.血小板/淋巴细胞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非罪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相关性-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研究[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9
[3].李炳荣,王海林,周利民.高分辨断层扫描技术及多平面重建肺局灶磨玻璃样结节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9
[4].陈钰虹,项潇琼,朱鸿,孙涛,李宪辰.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估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割联合气体或硅油填充术后的黄斑区血流变化[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
[5].鲍伟利,高健,廖荣丰.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分析无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黄斑区变化[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19
[6].任津杰.计算机断层扫描等技术在高家山生物群中的应用[D].西北大学.2019
[7].景瑞,D.L.Miglioretti,L.Abraham,C.I.Lee,D.S.M.Buist.数字乳腺断层融合扫描技术:放射科医生学习曲线[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9
[8].叶蕾,刘启,康红花,韩云,何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技术分析先天性上睑下垂角膜上皮厚度[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9].梁利平.600例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技术在冠脉介入诊疗中应用的回顾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9
[10].李惠.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近视眼视网膜血管密度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