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R737.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0)04-025-02
【摘要】目的通过介入观察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20例,用聚乙烯醇(PVA)行双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术后1、3、6、12月随访观察。结果术后3月,18例肌瘤体积缩小。术后1年,18例症状改善或消失。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安全、有效。
【关键词】介入治疗栓塞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育龄期妇女。我院从2004年开始行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UAE),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症状性子宫肌瘤20例,年龄36~50岁,平均43岁,进行20次栓塞治疗。肌瘤1.5~9.5cm大小不等,平均3.8cm。其中多发者4例,肌壁间肌瘤10例,粘膜下肌瘤5例,肌瘤较大、外凸靠近浆膜下1例。所有病例均经彩超或CT诊断明确。
1.2方法
1.2.1术前准备术前检查常规胸正位片、心电图、肝肾功能、凝血五项;术前4h禁食、水,30min静脉滴注654~220mg并做碘过试验。
1.2.2治疗方法在月经后4~7天进行介入栓塞治疗。使用GE—DLX/LCV1250umPVA颗粒+庆大霉素8万U,采用股动脉Seldinger穿刺,分别超选择双侧子宫动脉造影证实后进行栓塞治疗。子宫动脉较细或有侧枝循环者采用同轴微导管超选择插管技术。栓塞后造影观察栓塞情况,以供养肌瘤的血管消失为判断指标。术后予以抗生素预防感染以及对症处理栓塞后综合症,3~5d出院。
1.2.3疗效观察术后1、3、6、12个月随访复查血常规,彩超了解肌瘤大小变化并记录患者月经变化情况。
2结果
2.1栓塞后反应及并发症所有病例均一次栓塞成功,无并发症发生。20例患者均出现栓塞后反应,主要表现为栓塞后综合征:下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疼痛一般栓塞后2~3小时出现,术前、术中、术后使用解痉剂并镇痛处理后2~3天缓解消失。疼痛过程中并发恶心、呕吐,但比较轻。发热者最高体温37.7℃,对症处理后消失。有12例患者术后2~5天内出现阴道少量流血现象,过后消失。
2.2临床症状经改善情况术后1月,患者月经量明显减少,9例患者月经量恢复正常,痛经消失。2例粘膜下肌瘤患者术后来月经后出现经量增多但3月后恢复正常。6例贫血者3月后血经蛋白恢复至9.1~10.5ug/dl,术后6月,超过10.5ug/dl以上。月经后恢复正常者14例。术后1年,16例患者月经恢复正常。
2.3肌瘤大小变化情况术后1月,16例患者彩超检查,瘤体大小未见明显变化;术后3月,有16例B超检查见瘤体缩小,平均缩小21.4%,缩小明显者达到42.6%。术后6月,有12例患者的肌瘤体积缩小50%以上。术后1年,有3例患者B超检查肌瘤消失,15例患者肌瘤体积缩小75%以上,缩小差者亦达30%左右。
1例肌瘤较大且靠近浆膜下患者因栓塞后瘤体坏死液化,1月后引起急腹症而行外科手术治疗。
3讨论
UAE治疗症状性子宫肌瘤近几年已取得满意疗效并成功运用于临床。其原理是通过选择性子宫动脉插管注入栓塞剂,以阻断肌瘤血供,减少激素对肌瘤的作用,使肌瘤缺血、变性、坏死,并逐渐萎缩、吸收,从而消除肌瘤所引起的临床症状,达到治疗目的。本组20例通过治疗后随访观察,14例6个月后月经恢复正常,18例术后1年恢复正常。
UAE治疗的效果取决于病例的选择以及栓塞的程度。粘膜下肌瘤治疗效果满意,病变缺血坏死后可随月经排出,本组有2例术后1月经量增多,3月后恢复正常者应与此有关。肌壁间肌瘤栓塞后缺血可逐渐萎缩变小,从而达到症状改善或消除。浆膜下肌瘤由于紧邻腹膜腔,缺血坏死后易出现腹腔并发症,本组1例浆膜下肌瘤栓塞后1月出现急腹症而行外科手术治疗与此有关。因此,选择粘膜下或肌壁间肌瘤行介入治疗比较合适。有报道,UAE后出现输尿管及卵巢损伤的病例。分析原因可能是超选择插管不到位以及侧支血管未发现所致。因此,超选择插管以有采用同轴微导管抽样检查保证治疗成功的基础;其次,栓塞后注意观察栓塞效果,少量多次栓塞,及时发现侧支循环血管,防止栓塞剂返流或误码栓,也能减少不必要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未出现1例。
栓塞后疼痛是子宫肌瘤栓塞后的常见副反应,术前、术中、术后应用654—2,缓解平滑肌痉挛,能有效减少疼痛副反应的发生。
行UAE治疗子宫肌瘤具有创伤小、副反应轻、并发症少等优点。与外科手术相比,UAE治疗后,患者术后恢复快,疗效明显,且保留正常子宫。因此,适合症状性子宫肌瘤患者的治疗。但规范化操作、合理选择适应症、掌握超选择插管栓塞技术、严密观察栓塞程度是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的关键。
参考文献
[1]谢宗贵,孙钢.子宫肌瘤动脉栓塞治疗规范化建议[J].介入放射学杂志,2003,12(6):476—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