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隆福医院科教科,100010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心肌梗死康复期心率变异性及院外康复指导。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86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在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分析两组患者心肌梗死康复期心率变异性,并提出院外康复指导。结果:老年心肌梗死康复期心率变异指标均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心肌梗死康复期心率变异性明显低于健康者,临床应该给予针对性的院外指导,以保证患者康复护理的连续性。
关键词:心肌梗死;康复期;心率变异;院外康复指导
【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心肌梗死是冠脉粥样斑块发生破裂,冠脉内血栓形成,从而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一种严重的临床疾病,属于冠心病的严重类型,其病死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有效地及时治疗,死亡率有所降低,但是部分病人虽然安全度过急性期,却在出院后不久发生突发性心脏事件,主要包括猝死、严重心律失常等,突然而至的死亡患者家属不能接受,进而增加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据相关研究显示,心率变异性是判断心肌梗死后猝死危险性的危险因素,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本文作者结合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86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老年心肌梗死康复期心率变异性特点,并提出院外康复指导,为临床患者的康复奠定了基础。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286例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在我院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心肌梗死组患者均为1-3个月康复期病人,其中男性198例,女性88例;年龄62-83岁,平均年龄(73.27±8.12)岁。健康组40例中男性27例,女性13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71.45±6.19)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基础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心率变异检测
采用监测系统连续记录患者24h动态心电图,去除非窦性QRS波群,记录以下指标:SDNN: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记录过程中每5minR-R间期平均值;SDNNIndex:记录过程中每5minR-R间期平均值标准差;PNN50: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大于50ms计数占总R-R间期数百分比;rMSSD:相邻正常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2]。
1.2.2院外康复指导
对于心肌梗死康复期患者,在出院后可能发生猝死。出院时提示病情稳定,但仍然存在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失平衡。临床为了使患者适应院外环境,在出院前给予病人出院后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针对性的制定有效的院外康复计划。
1.2.2.1通过电话随访等方式,评估康复期不同患者潜在的危险因素,及时调整康复活动。心肌梗死后患者处于康复期,临床应该依据年龄、梗死面积、合并并发症、心功能状况进行综合评估,并随时调整康复计划。对于存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高度狭窄、心功能不全、左心肥厚、频发多源性室早、快速房颤的心肌梗死病人,应该作为重点人群。出院前将其相关资料与社区保健人员进行交接,告知病人及家属康复过程中病人如果出现气短心悸、心率明显增快、头晕、疲劳、血压升高等症状,应该停止康复活动,并到医院进行检查。
1.2.2.2告知家属要重视病人的主诉,在康复阶段,尤其要进行重点监护。作为老年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家属对于不明原因的昏厥、胸闷、气短、睡眠困难、呼吸困难应该予以重视。一般心脏意外事件在6-18个月期间发生率较高,应该进行密切观察,尤其是对HRV检测发现SDNN<50ms的患者,应该视为高危病人。患者要定期进行心电监护、心电图、心跳速率、节律、脉率的检查,特别注意凌晨和夜间对患者的监护[3]。心性猝死通常发生在凌晨和夜间,所以凌晨和夜间应该给予警惕,做到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给予及时处理。
1.2.2.3心肌梗死后存在心电不稳定状态,健康与坏死心肌之间会产生电位差,从而不良刺激引起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室颤阀降低[4]。因此,不良情绪是诱发猝死的重要因素之一,临床应该重视对患者不良情绪的疏导。在出院后患者有一个适应病后生活的过程,加之疾病给予患者和家庭正常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病人容易产生不良心理。所以,家属应该给以支持,并与其积极沟通,消除不良心理情绪,帮助患者尽快的回归到社会当中。指导患者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保持身心放松,减少心律失常、猝死的发生率。
1.2.2.4在院外康复护理过程中,家属要监督患者遵医嘱服药,告知患者不可随意停药或者减少剂量,并定期进行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康复水平,从而调整护理计划,进一步提高患者康复水平。
1.3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进行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心肌梗死组患者心率变异指标均明显低于健康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心肌梗死后康复期患者心脏事件、猝死发生率较高,而心率变异性可以反应心脏交感-迷走神经张力及其平衡情况,是临床预测和减少心源性猝死的一种无创性检测方法,不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同时大量的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后病人HRV降低,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提高[5]。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老年心肌梗死康复期心率变异指标均明显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心肌梗死后病情稳定后,出院后仍然存在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失衡的状态,存在严重的心律失常、猝死发生率,所以老年心肌梗死康复期心率变异性分析及院外康复指导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临床有必要了解心率变异性情况,从而为临床院外康复患者的康复做出贡献。
心肌梗死病人出院后猝死时有发生,提示病情稳定出院时,仍存在交感神经、迷走神经的失平衡。为帮助病人顺利地适应院外环境,出院前要对病人出院后可能发生的变化有一个正确的估计,与病人及家属一起制定切合实际的院外康复计划。同时定期随访,提醒患者及时就医,按治疗护理计划达到最理想的康复水平。
参考文献
[1]司全金.自主神经功能及其测定方法和猝死[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09,18(1):56.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生出版社,2012,307
[3]许翠萍,曹允芳,夏武青.接诊心脏事件的季节和时间分布分析[J].山东医药,2012,42(25):7
[3]杜麦香.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健康指睁[J].实用护理杂志,201l,17(6):16.
[4]刘玉春,赵玉香.老年心肌梗死康复期心率变异性分析及院外康复指导[J].实用护理杂志,2013,18(2):10.
基金项目:北京市东城区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2013wsj-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