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雄黄(主要成分为As2S2或As4S4)作为我国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已有记载的使用历史达1500余年。尤其是近年来其对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和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表现出的良好治疗效果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关注。然而,溶解性差以及由此导致的生物利用度低和毒副作用较强是雄黄应用中面临的主要挑战。雄黄的纳米化被证明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雄黄的溶解性和生物利用度,但过程往往导致过高的氧化砷含量和毒副作用。同时,对纳米雄黄抗肿瘤过程的粒径效应至今缺乏深入的认识。炮制是降低中药毒性或副作用的常用手段之一。为此,本研究将以国内外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基础,重点开展纳米雄黄(NR)的粒径大小和炮制过程对其抗肿瘤活性的影响。实验采用高能球磨法制备NR,研究了球磨过程中助磨剂的种类、使用量以及球磨时间等对雄黄粒径的影响规律。进一步以人肝癌细胞HepG-2、人骨肉瘤细胞MG-63和人正常肝细胞L-02细胞为体外模型,研究了NR粒径大小对其抗肿瘤活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传统的炮制方法(水飞法、水洗法、酸洗法和碱洗法)对NR进行处理,研究不同的炮制工艺对NR粒径大小、表面性质、As2O3的含量以及抗肿瘤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助磨剂和球磨时间对NR的粒径有显著的影响。以饱和十二烷基硫酸钠(SDS,2.48g/L)为助磨剂,12h后得以制备出平均粒径为127 nm的NR。球磨前后,雄黄的物理和化学性能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但球磨后雄黄中As2O3的含量明显增加,且ZETA电位值由球磨前的0.83 eV变为-17.85eV。MTT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原料雄黄,球磨后制得的NR对HepG-2和MG-63两种肿瘤细胞的毒性抑制作用大大增强,而且这种毒性作用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以及NR浓度的增加而增大。相比之下,HepG-2细胞对雄黄的毒性的敏感程度要稍强于MG-63。同时,随着雄黄颗粒粒径的减小,NR对HepG-2和L-02细胞的毒性抑制作用均增强,表现出粒径依赖性,而且NR对HepG-2细胞的毒性抑制作用明显高于L-02细胞。经过不同方法炮制后的NR粒径变化较小(水飞法除外),但其As2O3含量不同程度地下降,从而导致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也相应地降低。而水飞法炮制后得到的NR具有最小的粒径和最低的As2O3,表现出与未炮制NR相当的抗肿瘤活性,且对L-02细胞的毒性降低。从以上的结论可以预料的到在实际临床应用中NR的抗肿瘤效果要优于普通雄黄,而炮制后的NR其毒性降低,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治疗过程中的毒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