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随着社会的发展,创伤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颅脑损伤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高,而有关颅脑损伤后的修复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资料显示,对于大多数颅脑损伤患者而言,神经元死亡、神经功能的缺失不可避免。神经元功能丧失后,聚集于大脑内静息状态下的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NSCs)将被激活。神经干细胞是能自我更新,具有分化成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的一类细胞群,可参与修复缺损的神经功能。大量的体内外实验已经证实,成年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e system,CNS)内有NSCs的存在,这些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进行增殖、迁移和分化并且发挥一定的功能。但对颅脑损伤后内源性NSCs原位诱导、增殖、分化、迁移及其规律,以及相关调节机制研究尚未完全清楚,研究结果亦各不一致;而以往已证实的Notch信号传导途径在NSCs增殖、分化调控机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是否也调控着颅脑损伤后NSCs的原位诱导、增殖、分化及迁移等,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本研究拟通过建立的Feeney’s自由落体实验模型,并通过损伤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从大体及病理学角度,在细胞水平上对损伤模型进行判定;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化学方法研究颅脑损伤后自体NSCs原位增殖、迁移和分化的变化,从而揭示大鼠脑损伤后自体NSCs在颅脑组织修复过程中原位增殖、分化规律;并联合应用免疫学荧光组织化学及蛋白表达检测法观察颅脑损伤后Notch信号通路中Notch1蛋白表达的动态变化,分析该信号蛋白与自体NSCs原位增殖、分化的关系。探讨与NSCs原位增殖分化相关的可能调节机制,为未来临床利用自体NSCs原位诱导、增殖、分化规律促进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与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奠定重要的实验基础。第一部分大鼠颅脑损伤模型的建立及鉴定目的:通过Feeney’s自由落体实验方法,建立一个便于观察及施加处理因素、控制性好、重复性好,可分级并能反映人类脑损伤特点的颅脑损伤实验动物模型;通过损伤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及病理学检测,为进一步研究受损伤脑内的NSCs原位动员规律奠定模型基础。方法:实验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方法,致大鼠中型颅脑损伤。致伤冲击力为600g.cm;术后按不同的实验分组时间处死动物,于损伤后1~14d连续进行神经行为学观察,测定其神经行为学评分(参照Wayne Clark方法);并从大体及显微镜下观察对照组、假手术组及实验组损伤灶与正常皮层之间的形态差异,以重复测量数据的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判定中型颅脑损伤大鼠模型的成功建立,为下一步颅脑损伤后不同时期的内源性NSCs自身动员、体内增殖分化等研究提供模型保障。结果:实验损伤24小时组同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分别为20.3±3.8、4.8±2.1和2.0±0.8,有显著性差异(F=120.478;p<0.001);各组之间的组织形态结构有明显差异,实验损伤各组主要表现为低倍镜下见局部组织碎裂、片状出血,损伤灶周围形成明显的水肿带,血管受压变形;高倍镜下见损伤灶周围胶质细胞及神经细胞明显肿胀,细胞核偏移,微血管外间隙扩大,证实了颅脑损伤实验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结论:通过改进的Feeney’s自由落体硬膜外撞击实验,建立了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并通过神经学行为及组织学变化对模型进行进一步鉴定,提示所建立的大鼠颅脑损伤模型完全达到实验要求,为下一步颅脑损伤后不同时期内源性NSCs自身动员、体内增殖分化规律等研究提供了脑损伤模型依托和保障。第二部分颅脑损伤后神经干细胞原位诱导、增殖分化的实验研究目的:通过建立的颅脑损伤动物模型,以Nestin/NSE、Nestin/GFAP、BrdU/NSE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为主要评估指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荧光化学方法研究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的伤侧脑室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海马齿状回(Dentate gyrus,DG)区及损伤灶周围的NSCs原位诱导、增殖、分化及迁移的变化规律,为自体原位动员NSCs促进颅脑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与重建提供可借鉴的理论依据。方法:取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不同时间伤侧DG、SVZ区及损伤灶周围的脑组织切片,以巢蛋白(Nestin)和溴脱氧尿苷(Bromodeoxy uridine,BrdU)为NSCs的标记蛋白,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以anti-Nestin、anti-BrdU不同蛋白单抗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以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dase,NSE)和胶质原性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分别作为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特异标志蛋白,采用免疫荧光化学方法分别进行Nestin/NSE、Nestin/OFAP、BrdU/NSE和BrdU/GFAP双标蛋白抗体免疫荧光染色,以检测脑损伤后、分化自NSCs的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置光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计数脑损伤后不同时间点伤侧DG、SVZ区和损伤灶周围皮层的双标阳性细胞数。以重复测量数据和析因的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各实验组在伤侧DG、SVZ区均出现不同染色强度的Nestin/NSE、Nestin/GFAP、BrdU/NSE和BrdU/GFAP双标抗体细胞染色,Nestin阳性染色主要位于胞质,BrdU主要位于位于胞核。在TBI后的伤侧DG、SVZ、损伤灶周围神经干细胞增殖分裂,均以伤后第3天时最明显,伤侧DG区Nestin、BrdU标记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标记阳性细胞明显升高,分别达到对照组的2~7倍左右,其中以BrdU标记的增殖分裂阳性细胞升高最显著,高于对照组7倍多,提示DG区是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重要生发中心,在TBI后,动员了伤侧的DG中神经干细胞,使其增殖分化,并且以增殖分裂细胞成分为主;伤侧SVZ区Nestin、BrdU标记阳性细胞较对照标记阳性细胞明显升高,均达到高于对照组2倍左右,标记阳性细胞数量远多于伤侧SVZ区,其中以Nestin及BrdU标记的代表神经干细胞及增殖分裂阳性细胞升高趋势相同,提示SVZ区是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另一生发中心;损伤灶Nestin、BrdU标记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标记阳性细胞明显升高,大部分以增殖细胞标记物BrdU标记阳性细胞为主,且以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占大部分比例,到伤后第14天时,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01),提示脑损伤后一定时间内,分化自NSCs的胶质细胞可能参与了脑损伤修复过程中的胶质瘢痕形成。结论:本实验条件下,在颅脑损伤后的伤侧DG、SVZ区及损伤灶周围组织Nestin/NSE、Nestin/GFAP、BrdU/NSE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均大量表达,均在伤后第3天达到峰值,说明伤侧DG、SVZ区组织中有大量的NSCs增殖分化,增殖分化高峰在伤后第3天。其中,伤后第3天伤侧DG区BrdU/NSE和BrdU/GFAP双标的增殖阳性细胞升高倍数最显著,达对照组7倍多,提示TBI动员了伤侧的DG中神经干细胞,使其增殖分裂,并且以增殖细胞为主;而伤后第3天的伤侧SVZ区Nestin/NSE、Nestin/GFAP、BrdU/NSE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的基数明显多于伤侧DG区阳性细胞,伤侧SVZ区神经干细胞及增殖细胞阳性增高趋势一致,提示TBI有效动员了伤侧SVZ中的神经干细胞,使其发生明显的增殖并分化;伤后第3天损伤灶周围BrdU/NSE和BrdU/GFAP双标的增殖阳性细胞升高亦很显著,尤以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占大部分比例,达对照组6倍多,提示TBI诱导NSCs增殖分化成GFAP标记阳性的胶质细胞为主,并可能参与胶质瘢痕的形成。实验各组到伤后第14天时,Nestin/NSE、Nestin/GFAP、BrdU/NSE和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数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上述结果提示,DG、SVZ区是NSCs增殖分化的重要的生发中心,且SVZ区是NSCs最重要的生发中心,提示TBI后损伤灶周围以GFAP标记阳性的胶质细胞为主,并与损伤灶周围胶质瘢痕形成密切相关。第三部分大鼠颅脑损伤后神经干细胞原位诱导的Notch信号传导机制研究目的:本实验部分利用免疫学荧光组织化学和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测定颅脑损伤后脑室下区及海马的Notch1蛋白基因表达动态变化,并以Notch1/Nestin双标抗体为主要指标,分析Notch1蛋白基因与自体NSCs原位增殖、分化的可能关系。初步探讨与NSCs增殖分化相关的Notch信号通路在NSCs原位诱导中的调控机制,为自体NSCs原位激活治疗颅脑损伤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免疫荧光化学及蛋白免疫印迹方法,分别对照组、假手术组及实验各时间点伤侧的DG、SVZ区Notch1/Nestin双标抗体阳性细胞数、Notch1蛋白基因表达动态变化进行定性、定量检测。首先,取实验各组伤侧DG、SVZ区的不同脑组织切片,行Notch1/Nestin免疫荧光双标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计数伤侧DG、SVZ区的Notch1/Nestin双标抗体阳性细胞数;然后用Western-blot方法检测实验各组Notch1蛋白基因表达动态变化情况。结果采用析因的方差分析统计学方法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免疫荧光化学结果显示,在TBI后的伤侧DG、SVZ区Notch1/Nestin双标阳性染色细胞,均以伤后第1天时升高最明显,达对照组2~3倍左右;伤后第7天,Notch1/Nestin双标阳性染色细胞仍维持较高水平;到伤后第14天时,下降至接近正常水平,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01);Western Blot蛋白免疫印迹方法显示,TBI后的各实验组大鼠伤侧DG、SVZ区组织中Notch1蛋白基因均呈免疫反应阳性,在相对分子量约110KD(Notch1的NICD)处出现阳性条带,在大鼠TBI后第1天时,其海马组织及脑室下区组织Notch1蛋白表达最明显,达峰值,TBI后第7天,Notch1蛋白表达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本实验结果提示,TBI后的伤侧DG、SVZ区Notch1/Nestin双标阳性细胞及Notch1蛋白基因表达均在伤后第1天明显上调,达峰值;伤后7天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结合第二部分实验NSCs增殖分化结果,提示TBI后激活Notch信号,在伤后第1天信号活性最强,Notch信号通路激活促进NSCs增殖,在伤后第3天达高峰;伤后第7天Notch信号有所减弱,NSCs增殖减慢;伤后第14天Notch1表达接近正常水平,NSCs增殖接近正常水平。提示TBI激活了Notch信号通路并促进脑内NSCs的原位增殖,参与了脑损伤后NSCs发挥功能修复作用的调控过程。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Notch信号通路配体基因在剥脱综合征中的表达及意义[J]. 新疆医学 2019(12)
- [2].Notch基因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研究进展[J]. 国际消化病杂志 2020(01)
- [3].Notch信号与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增殖和分化的相关研究进展[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0(01)
- [4].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外周血单核巨噬细胞中Notch受体表达情况[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20(03)
- [5].Notch signalling pathway in development of cholangiocarcinoma[J].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Oncology 2020(09)
- [6].Notch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J]. 赣南医学院学报 2017(06)
- [7].Notch信号通路参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7(01)
- [8].Notch基因通路与恶性肿瘤的进展[J]. 实用肿瘤学杂志 2017(01)
- [9].烧伤创面内Notch信号因子变化临床研究[J]. 临床军医杂志 2017(04)
- [10].雌激素缺乏对骨关节炎中Notch信号的影响[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7(04)
- [11].NOTCH信号在胸骨后甲状腺肿中的表达及其作用的研究[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 2016(12)
- [12].Notch受体在胃癌的表达及意义[J]. 江苏医药 2016(01)
- [13].Notch信号通路与肝癌的研究进展[J].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16(04)
- [14].Notch信号通路在头颈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14(12)
- [15].Anti-tumor effect of the extract from Qingyihuaji formula on pancreatic cancer by down-regulating Notch-4 and Jagged-1[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2015(01)
- [16].Notch信号通路在骨肉瘤研究中的新进展[J]. 临床骨科杂志 2015(05)
- [17].Knuckles & Notch:艺术书狂热分子[J]. 艺术与设计 2017(08)
- [18].Induction of apoptosis in renal cell carcinoma by cinobufotalin through inhibition of Notch1 signal activation[J]. Oncology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 2020(05)
- [19].Notch-芳香烃受体-白细胞介素-22通路在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的作用[J]. 免疫学杂志 2020(03)
- [20].早期应用黄连解毒汤对多发性脑梗死动物模型认知功能及Notch信号通道的影响[J]. 吉林中医药 2020(06)
- [21].切应力对脑血管内皮细胞Notch通路表达的影响[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2020(06)
- [22].Notch信号在脂多糖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的作用[J].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2018(02)
- [23].Notch通路在骨疾病领域的研究进展[J]. 解剖科学进展 2018(04)
- [24].Notch信号通路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指南 2017(26)
- [25].Notch4 Inhibition Suppresses Invasion and Vasculogenic Mimicry Form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ells[J]. Journal of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edical Sciences) 2017(05)
- [26].The Ecdysone and Notch Pathways Synergistically Regulate Cut at the Dorsal-Ventral Boundary in Drosophila Wing Discs[J]. 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 2016(04)
- [27].细胞跨膜Notch配体4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5(01)
- [28].Notch信号通路与白血病干细胞的关系及研究进展[J]. 现代肿瘤医学 2015(07)
- [29].Notch信号通路在血管发生中的作用[J]. 医学综述 2015(07)
- [30].Notch通路在骨肉瘤发病机制中的研究现状[J].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