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肝硬化中医证侯要素与其Ishak组织学评分相关性研究

不同时期肝硬化中医证侯要素与其Ishak组织学评分相关性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肝硬化是在肝细胞广泛坏死基础上产生纤维组织弥漫性增生,并形成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导致肝小叶正常结构和血管供应遭到破坏的慢性肝病。肝硬化属中医“胁痛”、“鼓胀”、“单腹胀”、“瘤积”等病范畴。病变逐渐进展,晚期出现肝功能衰竭,门静脉高压和多种并发症,死亡率高,因此肝硬化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医学问题,为国家和医学工作者所关注的重点。随着腹腔镜检查技术目前日渐成熟,利用它开展对肝脏形态学检查对肝硬化的早期确诊有明显的优势(尤其可以发现临床诊断标准尚不能确诊但形态学可诊断为肝硬化的临床前期的肝硬化)。因此有必要应用形态学,这个肝硬化的“金标准”,作为诊断手段去研究肝硬化。中医治疗肝硬化有着其独到的特点,前人的许多经验都表明中医辨证论治对肝硬化的治疗收获良好的效果,但中医的辨证论治缺乏足够的现代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时期肝硬化中医证候要素与其Ishak组织学评分的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分为肝硬化组80例(临床前代偿期组23例、临床代偿期组39例、失代偿期组18例)、非肝病组11例、慢性肝炎组10例,共计101例。采用病例观察表的形式收集患者中医临床资料及诊断资料等数据;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取肝组织,用10%福尔马林液固定肝组织,由金域医学检验中心(经国际CAP认证)进行石蜡包埋,连续切片,进行HE染色、Masson染色、嗜银染色、网染,进行Ishak组织学评分。数据分析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由于组间例数差别较大,本研究多采用描述性统计;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表示,比较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准a=0.05。研究结果从一般资料来看,此次入选的患者的性别、年龄因素经检验对本次研究的结果不产生影响。在各组肝脏Ishak评分来看,分级A值在失代偿期组(3.17±0.71)中最大,临床代偿期组(3.00±0.69)次之,慢性肝炎组(2.60±1.27)明显减低;分级B值在失代偿期组(1.89±1.08)中最高,临床代偿期组(1.79±0.93)次之,在慢性肝炎组(1.50±0.53)明显减低;分级C值在失代偿期组(1.89±0.68)中最大,临床前代偿期组(1.87±0.63)次之,非肝病组(1.55±0.52)明显减低;分级D值在失代偿期组(1.89±0.76)中最大,临床前代偿期组(1.87±0.82)次之,慢性肝炎组(1.40±0.52)明显减低;分级总分在失代偿期组(8.83±2.01)中最大,在临床前代偿期组(8.17±2.29)及临床代偿期组(8.13±2.25)中逐渐略微减低,在非肝病组(7.64±1.03)、慢性肝炎组(7.30±1.77)明显减低;分期总分在在临床代偿期组(5.95±0.22)中最大,在失代偿期组(5.72±0.83)、临床前代偿期组(5.52±1.00)中逐渐略微减低,在非肝病组(4.00±0.78)、慢性肝炎组(4.00±1.94)明显减低。从临床前代偿期中医证候要素的Ishak评分来看,分级A值在“脾虚”(2.79±0.70)中最大,其次是“湿”(2.78±1.09);分级B值在“热”(2.00±1.27)中最大,其次是“湿”(1.78±1.09);分级C值在“湿”(2.11±0.60)中最大,其次是“热”(2.00±0.89);分级D值在“热”(2.50±1.05)中最大,其次是“湿”(2.11±1.05);分级总分在“热”(9.17±3.82)中最大,其次是“湿”(8.78±3.11);分期总分在“瘀”(5.53±1.02)中最大,在“郁”(5.47±1.13)、“湿”(5.44±0.88)、“脾虚”(5.43±1.16)、“热”(5.33±1.03)中逐渐减低。从临床代偿期中医证候要素的Ishak评分来看,分级A值在“热”(3.13±0.64)中最大,其次是“瘀”(3.07±0.74);分级B值在“热”(2.00±1.31)中最大,其次是“湿”(1.80±0.91)=“瘀”(1.80±1.10);分级C值在“热”(2.00±0.54)中最明显;分级D值在“热”(1.88±0.99)中最明显;分级总分在“热”(9.00±2.93)中最大,其次是“瘀”(8.27±2.52);分期总分“脾虚”=“郁”(6.00±0.00)中最大,其次是“瘀”(5.93±0.25)、“湿”(5.92±0.28)、“热”(5.75±0.46)逐渐减低。从失代偿期中医证候要素的Ishak评分来看,分级A值在“郁”(3.50±0.54)中最大,其次是“脾虚”(3.25±0.75)、“瘀”(3.21±0.70);分级B值在“脾虚”(2.08±1.17)中最大,其次是“湿”(2.00±1.10)=“郁”(2.00±1.07);分级C值在“瘀”(2.00±0.68)=“郁”(2.00±0.76)中最大,其次是“湿”(1.91±0.70);分级D值在“脾虚”(2.17±0.58)中最大,其次是“郁”(2.13±0.84)、“阴虚”(2.00±0.00);分级总分在证候要素“郁”(9.63±2.39)中最大,其次是“脾虚”(9.25±2.14)、“湿”(8.91±2.07);分期总分在证候要素“阴虚”=“湿”=“热”(6.00±0.00)中最大,在“脾虚”(5.83±0.58)、“瘀”(5.79±0.80)、“郁”(5.63±1.06)中逐渐减低。研究结论与各组比较,肝硬化失代偿期组的肝脏受损程度最明显,主要表现为炎症及坏死的程度比较重;在临床前代偿期、临床代偿期组中,“热”、“湿”证候要素的出现,反映肝组织受损程度最明显,炎症、坏死程度较重,处于肝脏的炎症活动期,这两个证侯要素可能与肝硬化恶化有关,可能是肝硬化的其中一个催发因素;在失代偿期,虚实夹杂,证候要素“郁”、“脾虚”、“瘀”的出现也能反映肝脏炎症及坏死程度较明显。肝硬化组的分期总分明显高于慢乙肝及非肝病组,符合肝硬化组织评分标准;肝硬化患者病程迁延,虚实夹杂,各证候要素的出现都可能提示纤维化程度重。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肝硬化的相关研究
  • 1.1 肝硬化的研究现状
  • 1.2 肝硬化的病因
  • 1.3 肝硬化的发病机制
  • 1.4 肝硬化的病理特点
  • 1.5 肝硬化的诊断标准
  • 1.6 肝硬化的中医研究
  • 2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分组
  • 1.2 诊断标准
  • 1.3 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
  • 1.4 研究资料采集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各组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情况
  • 2.3 各组肝脏的Ishak组织学评分的分布情况
  • 2.4 肝硬化组中医证候要素与其Ishak组织学评分的相关性
  • 2.5 临床前代偿期肝硬化组的中医证侯要素与其Ishak组织学评分的相关性
  • 2.6 临床代偿期肝硬化组中医证侯要素与其Ishak组织学评分的相关性
  • 2.7 失代偿期肝硬化组中医证侯要素与其Ishak组织学评分的相关性
  • 3 讨论
  • 3.1 一般资料
  • 3.2 中医证候要素与Ishak组织学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 3.3 小结
  • 4 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不同时期肝硬化中医证侯要素与其Ishak组织学评分相关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