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皮氧分压在皮支皮瓣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经皮氧分压在皮支皮瓣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研究背景皮支皮瓣的概念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Kojima、Kroll、Wei、Kimura、Blondeel等是这方面的先驱代表。皮支皮瓣在我国开展以来,临床应用日渐增多。但术后因血循环障碍导致的皮瓣全部或部分(远端)坏死时有发生。带蒂转移的皮支皮瓣往往正是利用皮瓣远端来覆盖创面,皮瓣近端为较长的无效蒂,因此皮瓣全部坏死或者远端部分坏死即意味着手术失败。目前大多数的研究主要在于导致皮瓣坏死的原因的研究,并且临床上观察皮瓣血运主要还是以观察皮肤颜色、毛细血管反应时间、张力等主观指标来衡量,本实验主要是立足于本科室的先进仪器PeriFlux 5000系统,应用其经皮氧分压测定模块,建立了一个动物模型,在这个模型的皮瓣上要求要有恒定的坏死区域,然后将皮瓣分为四个区域,保护好皮支,然后应用机器进行连续的监测。从而找出皮瓣出现坏死时的血运变化规律,同时为临床上观测皮瓣血运提供一种客观方法。目的观察皮瓣远端坏死过程中,整个皮瓣经皮氧分压的变化规律。方法1.动物模型的解剖学基础:采用经升主动脉乳胶灌注方法对10只大鼠进行灌注并解剖,同时解剖20只活体大鼠,观察其背部皮支血管走行规律、变异情况,并测量其基本解剖数据。2.动物实验:将100只雄性Wistar大鼠(400g左右)在其背部建立皮支皮瓣远端坏死动物模型(皮瓣坏死大小一致,坏死不一致的去除)。以髂腰皮动脉为皮瓣的血管蒂,以大鼠的背正中线为皮瓣的内侧界,以第二胸椎棘突的水平线为皮瓣的前界,以大鼠第二荐椎棘突的水平线为后侧界,外侧界按长宽比5:1的比例来设计,由皮瓣近端到远端均分为四个区域,切绕ぐ耆缓笤环旌稀H缓笤谑鹾?术毕即刻)、术后1天、术后2天、术后4天、术后7天分别测量各个区域内的不同三个点的经皮氧分压值,然后取平均值从而得出各区域的氧分压值进行分析。3.术后皮瓣远端坏死情况观测方法按照皮肤有无水肿及有无红斑两方面来观察。其中按照有无水肿可以分为无水肿,轻度水肿(勉强可见),中度水肿(明显隆起),重度水肿(皮肤隆起1mm以内,轮廓清楚),严重隆起(皮肤隆起1mm以上并有扩大);按照有无红斑可以分为无红斑,轻度红斑(勉强可见),中度红斑(明显可见),重度红斑,紫红色红斑到轻度焦痂形成。经两方面结合综合评定皮瓣是否成活,通过本实验作者观察到重度水肿伴有中度红斑皮瓣发生坏死。结果1.大鼠背部血管解剖学特点大鼠背部自项嵴至坐骨结节脊柱两侧对称分布有6对皮支血管:耳后动静脉、肩胛前皮动静脉、胸外侧皮动静脉背侧支、肋下动静脉背皮支、髂腰皮动静脉、臀下皮动静脉。其中肋下动脉背皮支存在一些变异情况。2.动物模型的建立根据大鼠背部皮支血管解剖结果,选以髂腰皮动脉为蒂,皮瓣内侧界为背正中线,前界为第二胸椎棘突,后界为第二荐椎棘突,外侧界按照皮瓣长宽比为5:1的比例进行设计。3.动物实验100只大鼠中有9只在多次麻醉过程中意外死亡,有7只在手术过程中不小心将皮支切断导致手术失败,有3只皮瓣坏死范围过大,有16只皮瓣坏死范围过小,一共有35只老鼠被去除,剩余65只老鼠坏死大小范围在有统计学意义的可信区间内。皮瓣坏死情况:术后4区逐渐坏死,氧分压值逐渐降低,术后第四天所测得数据已经没有意义;3区在术后部分区域逐渐坏死,其它区域血运逐渐好转;1、2区血运逐渐好转,水肿消失,氧分压值逐渐升高,术后第7天基本恢复正常。用统计学方法(spssl3.0软件)进行分析,术前各区域之间无差异性,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但是术后1天、2天检测,各区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其中1区与2区比较,2区明显高于1区,2区、3区、4区前后比较差异性较大,并且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术后4天、术后7天各区域之间比较,1区与2区之间差异性大于0.05,2区、3区、4区之间比较差异性仍然比较明显,并且呈现递减趋势。相同区域不同时间点比较,1区、2区、3区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4区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统计学分析均小于0.05。结论:应用经皮氧分压可以准确的预测皮瓣或皮瓣的某一部分是否能够成活。并且能够应用经皮氧分压对整个皮瓣进行连续监测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和参与编写的专著题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相关论文文献

    • [1].臃肿皮瓣整复治疗的临床研究进展[J]. 微创医学 2019(06)
    • [2].游离腓骨皮瓣与髂骨皮瓣在骨缺损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9(33)
    • [3].静脉外增压对手部皮支链皮瓣的应用研究[J]. 中国社区医师 2020(05)
    • [4].探讨指侧方皮瓣和静脉皮瓣对伴有皮肤缺损的断指再植进行修复的临床效果[J]. 医学食疗与健康 2020(12)
    • [5].探讨削薄型带蒂髂骨皮瓣应用于手指再造的临床价值[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13)
    • [6].颈后切口皮瓣紧缩术矫治“火鸡颈”[J]. 中国美容医学 2020(10)
    • [7].阿魏酸钠对移植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的实验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 2013(17)
    • [8].手部创伤性皮缺损皮瓣再植临床分析[J]. 中外医疗 2010(07)
    • [9].白藜芦醇促进任意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 2009(05)
    • [10].舌癌根治性切除同期前臂游离皮瓣修复术后皮瓣温度的观察[J]. 中华护理杂志 2009(06)
    • [11].扩张皮瓣静脉淤血的防治[J]. 中国伤残医学 2008(01)
    • [12].不同的手术切口对皮瓣修薄整形的疗效对比研究[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19(11)
    • [13].皮瓣外科的新进展[J].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8(07)
    • [14].游离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皮瓣在小腿难治性创面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应用[J]. 实用医学杂志 2016(14)
    • [15].健侧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桥式交叉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J].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11(04)
    • [16].手外伤带蒂腹股沟皮瓣术后感染坏死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 中国美容医学 2015(12)
    • [17].皮瓣下简易封闭负压持续冲洗引流促进皮瓣成活的临床疗效观察[J]. 临床军医杂志 2013(10)
    • [18].破溃兔扩张皮瓣的细菌学研究[J]. 中国美容医学 2012(01)
    • [19].额部皮瓣行鼻再造的治疗进展[J]. 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2(05)
    • [20].两种皮瓣分离方法在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中的应用比较[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23)
    • [21].掌背皮瓣在手指外伤修复中的临床应用[J]. 医学信息(中旬刊) 2011(03)
    • [22].脂肪基质血管成分移植促进随意皮瓣成活的实验研究[J].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杂志 2011(03)
    • [23].皮瓣命名方式探讨[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11(03)
    • [24].掌背皮瓣应用于手指外伤修复中的临床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11(22)
    • [25].血栓通注射液对随意皮瓣成活的影响研究[J]. 现代实用医学 2010(11)
    • [26].递进减张法在扩张后皮瓣中的使用体会[J]. 医学信息 2009(03)
    • [27].筋膜皮瓣移植中皮瓣浅层坏死而筋膜成活的原因及治疗[J]. 广西医学 2020(02)
    • [28].耳上部头皮瓣旋转推进修复隐耳畸形18例临床分析[J].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2020(04)
    • [29].烧伤科医师应进一步加强对皮瓣的研究[J]. 中华损伤与修复杂志(电子版) 2020(04)
    • [30].“交替”皮瓣在手外科中应用[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96)

    标签:;  ;  ;  ;  

    经皮氧分压在皮支皮瓣中应用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