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在明代心学思想发展中,陈献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哲学家。就目前研究而言,对其哲学思想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对其心学思想的研究并没有细致、深入研究的论文,所以本文对陈献章心学思想进行较为全面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他在明代由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转变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揭示透过陈献章心学思想的研究而表现出来的主体价值和教育意义。本文基于客观全面的立场,分析陈献章心学思想如何继承和发展了儒家思想,又自觉地把佛道两家的思想引入其心学的理路中,从而推动了明代心学的发展。基于此,本文先将其置于明代学术的大背景中作一个宏观的把握,再从学术渊源等微观的角度去考证。从宏观的视野中,陈献章的学术思想受其明代社会现实和当时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是程朱理学的影响。从微观的视角中,陈献章心学思想的形成受到家庭、师承、自身等方面的原因的影响。在陈献章心学体系建构中,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十分清晰完备的心学本体论路线,他并没有对心作出明确的哲学上的定义。但是他的哲学是以“心”为哲学的出发点,宇宙万物都离不开“心”的作用,是认知的主体。在心道关系上,又认为“道”为天地万物之本,天地万物之理无非在我心中,要实现心道合一,宇宙’万物之理只有通过心的体认才能显露出来。陈献章的静坐思想来源于宋代理学中的静坐方法,并加以发展,从而形成其独特的心学方法论体系。其静坐需要三个阶段:“洗心”、“静思”、“自得”。就是先排除外界的干扰,做到心中无欲。再在洗心去欲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使心保持一种集中专一的状态。最后,到达自得阶段,实现了心与道的合一。陈献章的静坐虽然受到佛道两家的静坐思想影响,但是他仍坚持自己的儒家主静立场。他只是和佛道两家在吸取养生方法上相同,本质上要达到的境界却不相同。最后,本文对陈献章心学思想做一个整体的评价,探究他对后世的影响,以及其心学思想在明代学术由程朱理学到陆王心学流变过程中的重要意义。本文还分析了陈献章心学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陈献章心学思想告诉我们要建立贵疑、自觉、自得的为学精神,突显自我存在的价值。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陈献章的“自得之学”析略[J]. 岭南文史 2020(02)
- [2].“一代天民”陈献章[J]. 岭南文史 2014(02)
- [3].一代儒圣陈献章[J]. 文史杂志 2014(06)
- [4].陈献章诗文中的“乐”之思想[J]. 芒种 2016(18)
- [5].陈献章道德观初探[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01)
- [6].引琴入书 束茅代笔——陈献章的琴韵修养与书法融通[J]. 广州文艺 2016(03)
- [7].陈献章哲学的“变易”论说[J].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4(01)
- [8].陈献章的四次求仕与终隐岭南[J]. 紫禁城 2012(03)
- [9].简论陈献章的书法艺术[J]. 收藏家 2011(07)
- [10].论影响陈献章书风形成的诸因素[J]. 中国书画 2011(05)
- [11].峭削槎枒 自成一家——论明代陈献章的茅笔书法[J]. 荣宝斋 2011(05)
- [12].明内阁首辅梁储师承陈献章考论[J].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8(01)
- [13].明代心学家陈献章退隐之乐的美学意境[J]. 大舞台 2015(09)
- [14].编校之体,著述之理——评黎业明编校《陈献章全集》[J]. 书城 2019(08)
- [15].陈献章自得之学及其学术担当[J]. 特区实践与理论 2019(03)
- [16].陈献章《慈元庙碑》拓片[J]. 书法 2009(07)
- [17].顾叔龙与陈献章交游、关系考[J]. 肇庆学院学报 2020(01)
- [18].陈献章与广东地方名宦交游及相关书迹考证(下)[J]. 荣宝斋 2012(04)
- [19].陈献章儒学境界论的散文化表述[J].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4)
- [20].陈献章茅龙笔书简论[J]. 粤海风 2015(01)
- [21].“见于一动一静之间”——论陈献章“主静”思想的实质[J]. 华夏文化 2020(01)
- [22].陈献章风韵诗学与陶诗接受[J].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23].明代嘉鱼李承箕理学思想探析[J]. 荆楚学刊 2017(03)
- [24].明代理学名士李承箕与岭南学人交游考述[J]. 前沿 2015(07)
- [25].略论陈献章的修养论[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10(03)
- [26].论陈献章诗歌对陶渊明的接受[J]. 农业考古 2010(01)
- [27].心画与心学——论陈献章的茅笔书及其心学思想[J]. 新美术 2009(06)
- [28].陈献章诗学思想研究[J].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01)
- [29].陈献章隐而不仕思想的成因[J]. 智富时代 2016(06)
- [30].“问”出一片新天地[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