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化草地论文-胡连通,毛英,胡进耀,达瓦拉姆

沙化草地论文-胡连通,毛英,胡进耀,达瓦拉姆

导读:本文包含了沙化草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川西北,沙化草地,物种多样性,TWIANSPAN分类

沙化草地论文文献综述

胡连通,毛英,胡进耀,达瓦拉姆[1](2019)在《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修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草地沙化是我国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关于草地沙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土壤养分和封育对植物的影响等方面,而对我国草地沙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的变化关注和研究较少。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川西北高寒草地沙化过程中植物群落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调查样地内共计有物种33种,隶属于17科29属;(2)随着修复年限的增加,物种丰富度指数也在增加,但物种多样性变化指数和物种均匀度指数随修复年限的增加先增加后下降;(3)TWINSPAN数量分类将若尔盖修复地植物群落划分为11种类型;(4)样点DCA排序的第一轴基本反映了修复年限的变化梯度,第二轴基本反映了海拔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池虹,李鹏刚[2](2019)在《牧民特征及政策干预对玛曲草地沙化心理感知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甘肃省玛曲草地沙化区的牧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座谈和野外调查的方法,[目的]分析研究牧民特征及政策干预对玛曲草地沙化心理感知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①从个体特征上讲,牧民在年龄及受教育程度下对心理感知影响较为显着,但牧民的性别对心理感知影响不显着。②从经济特征上讲,牧民在草地经营收入减少下对心理感知影响不显着。③从政策干预上讲,牧民在环境政策宣传情况和环境奖惩制度下对心理感知影响较为显着。[结论]通过分析玛曲草地沙化心理感知的不同,在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政策的干预下,对牧民心理感知影响最为显着,草地沙化区生态恢复效果最明显。(本文来源于《四川农业科技》期刊2019年10期)

张晓丽,孔凡磊,刘晓林,胡立峰,李玉义[3](2019)在《生物质改良剂对川西北地区高寒草地沙化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川西北高寒草原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过度人为放牧导致草地沙化问题突出。为了探讨不同生物质改良剂对高寒草地沙化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方法,设置3种生物质改良剂[秸秆类(JG)、菌渣类(JZ)、生物炭类(SWT)], 2个施用水平(6 t·hm?2和18 t·hm?2),以空白处理(CK)为对照,研究高寒草地沙化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和呼吸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1)施用生物质改良剂显着提高了土壤有机碳(TOC)、微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有机碳(EOC)含量,且提高效果随改良剂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强。与CK相比,JG、JZ、SWT处理0~10 cm TOC含量分别平均提高60.66%、39.22%、34.99%,且JG处理显着高于JZ和SWT处理; MBC含量在0~10 cm则表现为JZ>JG>SWT>CK,且处理间差异达显着水平; EOC含量表现为JG处理最高,在0~10 cm、10~20 cm土层处分别比对照提高108.82%、79.26%。2)不同生物质改良剂处理中, EOC/TOC表现为JG>JZ>SWT>CK,MBC/TOC表现为JZ>JG>SWT>CK,且不同处理间差异显着。3)施用不同改良剂均显着提高了土壤呼吸速率,且随改良剂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呼吸速率显着增加。与CK相比,施用6 t·hm?2的JG、JZ、SWT的土壤呼吸速率平均提高103.42%、86.31%、18.83%, JZ和JG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显着高于SWT和CK处理。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 TOC、MBC以及EOC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4)施入不同改良剂均显着提高了土壤呼吸总量、土壤微生物呼吸总量和净生态系统生产力(NEP值),均表现出较强的碳汇潜力, JG处理的NEP值较JZ和SWT处理分别显着提高56.45%和122.12%,且各处理间差异显着,说明秸秆改良剂具有较高的碳汇强度。该研究可为川西北藏区补充完善高寒草地沙化土壤制定科学有效的土壤碳调控管理措施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期刊2019年11期)

陈秋捷,张楠楠,仲波,陈冬明,孙庚[4](2019)在《若尔盖高寒草地退化沙化过程中土壤养分与团聚体结构的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若尔盖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是黄河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近来受过度放牧、鼠虫害等影响,若尔盖高寒草地出现严重退化,部分草地已完全沙化。草地沙化已成为若尔盖高寒草地生态安全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研究以若尔盖典型的沙化地区麦溪乡为研究对象,以植被覆盖率为沙化梯度划分标准,分别划分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5种不同退化阶段草地,探究退化沙化过程中草地土壤养分与团聚体结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退化沙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总体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加剧而显着下降(P<0.05)。(2)退化沙化过程中土壤团聚体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几何平均直径(GWD)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而显着降低(P<0.05);各粒级团聚体百分比仅5—2 mm粒级团聚体在重度退化阶段发生显着降低变化(P<0.05),其他粒级并未表现出明显的变化趋势。(3)团聚体MWD与微生物生物量、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有机碳均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pH呈极显着负相关(P<0.01)。在整个草地退化沙化过程中,土壤养分含量显着下降,土壤结构受到严重破坏,二者之间变化关系紧密。草地沙化治理与防护过程中,要兼顾土壤结构修复与养分输入,处理好土壤团聚体结构稳定与养分转化间的交互关系。(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周春梅,刘琳,申旭东,高武超,李其[5](2019)在《青藏高原东部高寒沙化草地中高山柳凋落叶分解特征的空间异质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分解是生态系统碳氮循环的重要环节,为探究青藏高原东部沙化草地中高山柳(Salix cupularis)凋落叶的分解及其对灌木"肥岛"形成的影响,采用分解袋法研究不同大小高山柳灌丛冠幅下不同微位置(茎基周围、冠幅最小半径处、灌丛间裸地)高山柳凋落叶的分解特征.结果表明:(1)分解时间显着影响高山柳凋落叶分解及养分释放过程,随着分解时间延长凋落叶木质素含量无显着变化,凋落叶质量损失率、C和N含量均显着增加(P <0.05),且凋落叶C/N和木质素/N均显着降低(P <0.05).(2)高山柳灌丛冠幅越小,其凋落叶质量损失率越高;且不同微位置下,高山柳凋落叶质量损失率外圈>中圈>内圈(P <0.05).(3)大冠幅的高山柳下,凋落叶N含量显着高于小冠幅的高山柳(P <0.05),但不同微位置未引起C(总有机碳、纤维素和木质素)和N养分含量变化的显着差异.总之,在高山柳凋落叶分解初期(第一年),高山柳灌丛冠幅大小仅影响其质量和N含量;无论高山柳灌丛冠幅大小如何,不同微位置下高山柳凋落叶养分含量无显着差异,这表明短期内高山柳凋落叶的分解对其"肥岛"的形成可能没有显着贡献.(图4表1参59)(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张文娟,薛娴,彭飞,尤全刚,潘晶[6](2019)在《人工干预对黄河源区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微生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群落变化可以反映土壤变化并有效指示退化土地的恢复成效。本研究以黄河源区沙化草地为对象,应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无任何人工干预措施的对照样地(CK)、播草种样地(P_1)、4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_2)和12年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样地(P3)的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进行了高通量测序,分析了不同干预措施(沙障+播草种/播草种)和干预时间(4年/12年)对沙化草地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细菌群落在CK和P_1样地聚为一组,P2和P3样地聚为另一组,真菌群落在CK、P_1和P_2样地聚为一组,P_3单独为一组;2)表层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在P_3样地中显着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而土壤铵态氮在各样地间无显着差异(P> 0.05);3)植被盖度在P3样地中显着高于CK和P_2样地(P <0.05),杂类草地上生物量在P_3样地中显着高于CK样地(P <0.05)。研究认为,砾石方格沙障+播草种的干预措施促进了黄河源区沙化草地表层养分的积累,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有利于植被的定殖和生长,且随措施实施年限的延长,改善成效愈加明显,是高寒地区严重沙化土地治理的一种有效措施。(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毅,刘碧颖,刘苗,孙建,曾涛[7](2019)在《若尔盖地区沙化草地土壤酶协同和抑制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在不合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若尔盖地区高寒草甸沙化日趋严重,草地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土壤承载着植物、微生物和土壤动物等的生命活动,研究其理化性质、酶活性及二者的关系对草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若尔盖地区沙化草地设置样地,收集植物群落信息、采集土壤样品、分析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探讨不同沙化梯度下高寒退化草地的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动态特征及其之间关系。结果发现:随着沙化程度的加剧,土壤容重、pH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呈增加趋势,土壤6种营养元素(有机碳、全碳、速效氮、全氮、速效磷和全磷)及脲酶、木质素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呈递减趋势;土壤pH与碱性磷酸酶呈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均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碱性磷酸酶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均呈显着线性负相关关系(P<0.01,R~2=0.27;P<0.05,R~2=0.17),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增加对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β-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抑制效应。木质素过氧化物酶与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均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P<0.01, R~2=0.59;P<0.01,R~2=0.26),木质素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增加对β-葡萄糖苷酶和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关系。该研究为进一步探索若尔盖地区草地沙化土壤酶活性机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彭云煦,何谦,王松[8](2019)在《不同沙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高寒沙化草地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对若尔盖四种不同沙化程度的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川西北高寒草地中,随着草地沙化程度加剧,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变化明显。当高寒草地从中度沙化向重度沙化转变阶段,≤0.25mm粒级团聚体的增加及0.5-2mm粒级团聚体的减少都较为显着。随着草地沙化程度的增加,土壤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并且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显着下降发生在草地从中度沙化向重度沙化转变阶段。(本文来源于《草原与草业》期刊2019年01期)

宁志英,李玉霖,杨红玲,张子谦,张建鹏[9](2019)在《沙化草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植被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化草地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植被生产力与多样性的影响对于认识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与植被的互馈关系,以及沙漠化发展的生态学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科尔沁沙地75个沙化样地的野外调查,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不同程度沙化草地的表层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生产力和多样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科尔沁沙地沙化草地表层土壤具有较低的有机C、全N、全P含量及C∶N、N∶P和C∶P,平均值分别为1.39 mg/g、0.117 mg/g、0.079 mg/g和7.50、2.22、16.91;草地沙漠化过程中,土壤有机C、全N、全P含量显着降低的同时,C∶N、N∶P和C∶P亦显着降低,表明土壤有机C、全N、全P在沙漠化过程中的损失是不同步的;2)科尔沁沙地沙化草地表层土壤有机C、全N、全P元素间均呈显着正相关,具有一定的耦合关系,且土壤有机C和全P间的耦合关系不随沙漠化的发展而发生改变;3)草地沙化过程中,土壤养分的损失限制着草地生产力,而土壤N∶P较全N、全P含量更能反映土壤养分对生产力的限制作用;4)沙化草地土壤全N含量与物种丰富度间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而土壤全P含量与其无显着相关性;多样性指数与全N、全P含量间均具有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对于土壤全N、全P含量,N∶P能更好地反映养分平衡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张余,张克存,孟宪红,安志山[10](2019)在《高寒草地沙化过程的气候因子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高寒地区2000、2005、2010和2016年植被的NDVI和1971-2016年的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高寒草地沙化的主要气候驱动因子和机制。结果表明:(1) 2000-2016年,NDVI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中北部NDVI值最先开始减小,并逐渐向川西北扩张。(2) 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区气温逐年上升,2000年以后增温趋势尤为显着。降水量逐年趋于减小,未发生显着变化,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日照时数呈减小趋势。21世纪以来,中北部平均风速呈增加趋势。(3)对NDVI解释力最大的因子是气温和降水,但随着时间推移,日照时数和风速的解释力逐渐增强。因子交互结果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彼此之间的综合作用对沙化进程的影响较大。(4)玛曲和若尔盖多大风和沙尘暴天气,玛曲近3年的合成输沙方向均为SSE,属于低风能环境,风向变率为中比率,高风速级的输沙势占比重有所增加,风沙活动强度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增强。综合来看,气温升高和降水减少是草地沙化的主导因子,日照时数影响草地植被的生长,风速、风向决定了沙化速率和蔓延方向。(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9年01期)

沙化草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甘肃省玛曲草地沙化区的牧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座谈和野外调查的方法,[目的]分析研究牧民特征及政策干预对玛曲草地沙化心理感知的影响。[结果]结果表明:①从个体特征上讲,牧民在年龄及受教育程度下对心理感知影响较为显着,但牧民的性别对心理感知影响不显着。②从经济特征上讲,牧民在草地经营收入减少下对心理感知影响不显着。③从政策干预上讲,牧民在环境政策宣传情况和环境奖惩制度下对心理感知影响较为显着。[结论]通过分析玛曲草地沙化心理感知的不同,在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和政策的干预下,对牧民心理感知影响最为显着,草地沙化区生态恢复效果最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沙化草地论文参考文献

[1].胡连通,毛英,胡进耀,达瓦拉姆.川西北高寒沙化草地修复过程中植物群落变化特征[J].四川林业科技.2019

[2].池虹,李鹏刚.牧民特征及政策干预对玛曲草地沙化心理感知的影响研究[J].四川农业科技.2019

[3].张晓丽,孔凡磊,刘晓林,胡立峰,李玉义.生物质改良剂对川西北地区高寒草地沙化土壤有机碳特征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2019

[4].陈秋捷,张楠楠,仲波,陈冬明,孙庚.若尔盖高寒草地退化沙化过程中土壤养分与团聚体结构的变化特征[J].生态科学.2019

[5].周春梅,刘琳,申旭东,高武超,李其.青藏高原东部高寒沙化草地中高山柳凋落叶分解特征的空间异质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9

[6].张文娟,薛娴,彭飞,尤全刚,潘晶.人工干预对黄河源区沙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草业科学.2019

[7].王毅,刘碧颖,刘苗,孙建,曾涛.若尔盖地区沙化草地土壤酶协同和抑制效应[J].草业科学.2019

[8].彭云煦,何谦,王松.不同沙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特征[J].草原与草业.2019

[9].宁志英,李玉霖,杨红玲,张子谦,张建鹏.沙化草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对植被生产力和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10].张余,张克存,孟宪红,安志山.高寒草地沙化过程的气候因子分析[J].高原气象.2019

标签:;  ;  ;  ;  

沙化草地论文-胡连通,毛英,胡进耀,达瓦拉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