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脚粉螨论文-孙为伟,贺培欢,曹阳,唐培安,伍祎

粗脚粉螨论文-孙为伟,贺培欢,曹阳,唐培安,伍祎

导读:本文包含了粗脚粉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普通肉食螨,粗脚粉螨,功能反应,生物防治

粗脚粉螨论文文献综述

孙为伟,贺培欢,曹阳,唐培安,伍祎[1](2019)在《普通肉食螨对粗脚粉螨的捕食功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普通肉食螨广泛分布于粮库及仓储场所,是理想的天敌资源,对害螨及储粮害虫的卵和低龄幼虫有很好的防治潜能。为明确普通肉食螨对害螨的防控能力,以粗脚粉螨为对象,研究普通肉食螨原若螨、后若螨、雌成螨叁种螨态对粗脚粉螨卵、幼螨、若螨和成螨的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普通肉食螨叁种螨态对粗脚粉螨各螨态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普通肉食螨叁种螨态中,雌成螨对粗脚粉螨卵、幼螨、若螨和成螨的攻击能力最强,攻击系数分别是0.913、1.030、1.017和0.989;普通肉食螨喜食粗脚粉螨幼螨,最大捕食效能为42.436头/d;在捕食能力方面,除粗脚粉螨卵以外,普通肉食螨对粗脚粉螨的捕食能力大小均为:雌成螨>后若螨>原若螨,普通肉食螨对粗脚粉螨具有很好的防治潜能。本研究为普通肉食螨防治储粮害螨奠定了基础参数,为进一步应用普通肉食螨控制害虫害螨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粮油食品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陶宁,洪勇,柴强,李朝品[2](2017)在《黄粉虫养殖饲料中发现粗脚粉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粗脚粉螨的形态特征,本文采集了黄粉虫养殖盒中的饲料,并在镜下分离其中孳生的粉螨,依据文献方法制作螨类标本,于镜下观察并进行分类、鉴别。结果在黄粉虫养殖饲料中发现了粗脚粉螨,镜下观察发现虫体呈卵圆形,躯体上刚毛较细短,最长的2对刚毛位于躯体末端。雄螨足Ⅰ发达,膝节处明显增粗,使足Ⅰ弯曲,股节腹面有一明显的刺状突起。生殖孔位于足Ⅳ基节水平之间,肛门后缘有1对圆形的肛吸盘。雌螨较雄螨稍大,基本形态与雄螨相似,但其足Ⅰ没有雄螨发达,且在其股节腹面没有刺状突起。生殖孔位于足Ⅲ与足Ⅳ基节水平之间。结果表明黄粉虫养殖环境中发现了粗脚粉螨的孳生,应采取措施控制养殖过程中粉螨的孳生。(本文来源于《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洪勇,郭娇娇,柴强,李朝品[3](2017)在《储藏小麦中发现粗脚粉螨休眠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储藏小麦中粗脚粉螨休眠体形态。方法采集安徽省临泉县储藏时间≥6个月的小麦样本,分离其中的粗脚粉螨休眠体,制备玻片标本,置于光镜下观察鉴定。结果光镜下可见粗脚粉螨休眠体的足及胫节毛和膝节毛等结构特征,足上的爪很发达,生殖毛基部和其两侧的1对吸盘几乎在同一水平线上。结论储藏小麦中可有粗脚粉螨休眠体孳生,应采取防治措施降低其对储藏粮食的危害。(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陶宁,郭娇娇,李朝品[4](2017)在《储藏小麦中发现小粗脚粉螨休眠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小粗脚粉螨休眠体形态特征。方法采集小麦样本,采用振筛分离法和直接镜检法分离小麦样本中孳生的螨,并制成玻片标本,于光镜下进行形态观察和螨种鉴定。结果在所采集的小麦样本中发现了小粗脚粉螨休眠体。镜下观察显示,该休眠体前足体与后半体分界明显,后半体刚毛较短,腹部具有一吸盘板。结论储藏小麦中孳生有小粗脚粉螨休眠体,其形态特征与粗脚粉螨休眠体相似。(本文来源于《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期刊2017年06期)

王慧勇,涂龙霞,李蓓莉,张衍兴,查道德[5](2013)在《粗脚粉螨种群与生态因子的关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粗脚粉螨种群与生态因子的关系。方法于2012年5—8月在淮北市濉溪县粮仓定点采集标本,鉴定粗脚粉螨及其天敌并计数,同时记录仓库的相对湿度及温度。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粗脚粉螨种群与生态因子的关联性。结果粗脚粉螨成螨在7月下旬达到高峰(55只/g),其若螨在6月中旬达到高峰(12只/g),肉食螨对该螨有一定的跟随效应。3种生态因子与粗脚粉螨成螨数量的关联度依次为相对湿度(0.757 9)>天敌数量(0.670 5)>仓温(0.567 5);与粗脚粉螨若螨数量的关联度依次为仓温(0.607 3)>天敌数量(0.531 8)>相对湿度(0.514 2);与种群数量的关联度依次为相对湿度(0.776 7)>天敌数量(0.718 0)>仓温(0.580 4)。结论环境中的温湿度及天敌数量是影响粗脚粉螨种群消长的重要生态因子。(本文来源于《环境与健康杂志》期刊2013年03期)

桂梓[6](2008)在《粗脚粉螨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粗脚粉螨是我国常见的粉螨,是仓储粮食、经济作物和食用菌的重要害螨,其经济重要性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本研究采用ISSR分子标记探讨了不同居群粗脚粉螨的遗传多样性及其居群遗传结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探索并确定了粗脚粉螨基因组DNA提取的最佳方案。SDS(10%m/v)40μl,蛋白酶K(10mg/mL)6μl,STE 204μl;消化温度:45℃;消化时间:10-12h;粗脚粉螨个体数:50只;总体积250μl。(2)建立了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通过正交实验方法,建立了粗脚粉螨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Mg~(2+)浓度2.0mmol/L、Taq DNA聚合酶0.75U、dNTPs浓度0.25μmol/L、引物浓度0.3μmol/L、模版DNA量20ng,总体积为25μl。(3)ISSR-PCR扩增结果:共筛选出18条条带清晰、扩增稳定、多态性高的引物,分别对江西南昌(NC)、九江(JJ)及安徽巢湖两个不同寄主(AH-1、AH-2)共4个不同居群进行ISSR-PCR扩增,共获得136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107条,多态带百分比(PPB)为78.68%。(4)遗传多样性分析:在居群水平上,平均期望杂合度(He),Shannon信息指数(Ⅰ)和多态带百分比分别为0.1302,0.1875和30.15%;在物种水平上,期望杂合度(He),Shannon指数(Ⅰ)和多态带百分率(PPB)分别为0.3586,0.5314和78.68%。4个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由高到低为:JJ>NC>AH-1>AH-2,九江居群遗传多样性丰富度最高。(5)群体间遗传变异分析:各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6283,说明四个居群间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分化,这与AMOVA分析结果(F_(ST)=0.5824,P<0.001)接近。遗传结构分析表明居群间基因流(Nm=0.2957)水平较低。基于遗传距离的UPMGA聚类分析显示安徽粗脚粉螨两居群亲缘关系最为紧密,九江居群与其他居群亲缘关系较远。分析结果可得:不同居群的粗脚粉螨发生了一定的分化,地理居群遗传差异大于不同寄主居群遗传差异,各居群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无关,说明地理隔离并不是形成遗传差异的主导因素。(本文来源于《南昌大学》期刊2008-12-01)

陆云华[7](1999)在《食用菌大害螨──粗脚粉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粗脚粉螨Acarussiro是食用菌生产中最主要的害螨之一。它不仅直接取食菌丝、蛀食栽培料,而且还协带并传播病源杂菌。轻则使菇床退菌,推迟出菇;重则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了食用菌生产。为寻找有效的妨治方法,笔者于1995~1998年对粗脚粉螨的形态(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科技》期刊1999年05期)

蔡秀成,高尚新,朴相根[8](1983)在《茶叶污染粗脚粉螨引起饮用者类肠炎的调查(摘要)》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平市贸易货栈于1980年7月由河南省购进一批广东省广宁县生产的二级茉莉花茶,同月卖给市内六个工厂作保健茶分给职工。793名饮用者中,有476人发生类肠炎症状(既往患消化道疾患者除外):腹泻271人(56.93%),腹胀246人(51.65%)、腹痛214人(44.96%),(本文来源于《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杂志》期刊1983年02期)

粗脚粉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解粗脚粉螨的形态特征,本文采集了黄粉虫养殖盒中的饲料,并在镜下分离其中孳生的粉螨,依据文献方法制作螨类标本,于镜下观察并进行分类、鉴别。结果在黄粉虫养殖饲料中发现了粗脚粉螨,镜下观察发现虫体呈卵圆形,躯体上刚毛较细短,最长的2对刚毛位于躯体末端。雄螨足Ⅰ发达,膝节处明显增粗,使足Ⅰ弯曲,股节腹面有一明显的刺状突起。生殖孔位于足Ⅳ基节水平之间,肛门后缘有1对圆形的肛吸盘。雌螨较雄螨稍大,基本形态与雄螨相似,但其足Ⅰ没有雄螨发达,且在其股节腹面没有刺状突起。生殖孔位于足Ⅲ与足Ⅳ基节水平之间。结果表明黄粉虫养殖环境中发现了粗脚粉螨的孳生,应采取措施控制养殖过程中粉螨的孳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粗脚粉螨论文参考文献

[1].孙为伟,贺培欢,曹阳,唐培安,伍祎.普通肉食螨对粗脚粉螨的捕食功能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19

[2].陶宁,洪勇,柴强,李朝品.黄粉虫养殖饲料中发现粗脚粉螨[J].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2017

[3].洪勇,郭娇娇,柴强,李朝品.储藏小麦中发现粗脚粉螨休眠体[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7

[4].陶宁,郭娇娇,李朝品.储藏小麦中发现小粗脚粉螨休眠体[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7

[5].王慧勇,涂龙霞,李蓓莉,张衍兴,查道德.粗脚粉螨种群与生态因子的关联分析[J].环境与健康杂志.2013

[6].桂梓.粗脚粉螨居群遗传多样性的ISSR分析[D].南昌大学.2008

[7].陆云华.食用菌大害螨──粗脚粉螨的研究[J].江西农业科技.1999

[8].蔡秀成,高尚新,朴相根.茶叶污染粗脚粉螨引起饮用者类肠炎的调查(摘要)[J].公共卫生与疾病控制杂志.1983

标签:;  ;  ;  ;  

粗脚粉螨论文-孙为伟,贺培欢,曹阳,唐培安,伍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