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化学组姚新平
我们认为,化学是最能体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学科之一,离开了实际,理论就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化学是实验科学,离开了实验就没有化学。如果这不是化学全部的基本特征,也应是主要特征。以此为基础,化学的学科本质和特色是充满生命活力课堂的源泉,是课堂创设教学情境的最佳素材。
一、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领每一课时
单元教学设计使多节课的教学设计整合统一,浑然一体。在进行不同课时的学习时,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复习了旧知识,但这种复习不是简单重复,不是对前一课时教学内容原地踏步式的简单回顾,而是从新的视角,更高的层面,升华对前面已学内容的认识,是螺旋上升式的学习。因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课时。而且,单元教学中各课时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也给了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全面掌握。
二、有机整合是高效课堂的前提
1、整合思想方法。这是课堂的灵魂,没有或不明确会导致散乱。
2、整合教学内容。重点得以突出,难点得以突破,疑点得以明晰。
3、整合教学方法。以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为核心,多种方法有机结合。
4、整合教学资源。以课标为纲,以课本为参考,以鲜活的事实为依托,综合利用,有机穿插。
三、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1.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在民主和谐、自由宽松的环境下,人的思维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各种智力和非智力的创造因子才能发挥其最佳水平。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得先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人格上独立、思想上自由,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
2.探究的教育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问。化学教学中巧设悬念,创设探究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怀疑,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教师讲的,甚至是实验中的一个微小现象,当学生出现疑惑时,让学生想问。
3.创设问题情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可问。化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生产生活中的实验材料,引发学生发现问题,同时让学生对书本、听课中不懂的地方,作业中不会做的习题,实践中碰到的棘手问题提出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真正原因,作为发现问题的方法。
4.加强双基教学,丰富知识结构,形成学生提问技能。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重视基础知识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比较、分类、判断、分析和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
5、把化学课堂教学伸向社会,拓宽培养问题意识的渠道。应让学生走进社会、关心社会,亲身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奇妙,认识到化学学科的作用,了解化学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来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思维、产生问题意识。
四、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最佳情境
1、从以学科为本、以实验为本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转变,使实验从作为知识灌输的基础转变为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这与生命课堂的追求是一致的。
2、从为“教”设计实验向为“学”设计实验转变,让实验更好地配合学生的主动学习。
3、从为学生的课内学习而设计实验向为学生的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而设计实验转变,适应开放式学习的需要。
4、从教师垄断实验选题和方案设计向教师吸引、指导、帮助学生参与实验选题和方案设计转变。如由于污染问题,新教材上删去了苯的溴代反应,我们让学生设计无污染、现象明显、结论唯一的实验,发展了学生的能力。
5、从只应用中学传统实验手段向中学实验现代化转变。如我校新建立了传感器实验室,我们可以利用pH传感器做盐的水解、中和滴定等实验。把一些定性实验变为了定量实验并与计算机技术紧密联系。
6、从只重视理论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的转变,更加重视化学实验与生活、技术的联系,注意用实验探究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7、重视绿色化学与可持续发展在实验中的体现,增强环保意识,节约意识。
以上的举措全面地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学生在遇到化学问题时,会想到做实验,科学的实证精神增强了;会设计实验,初步掌握了实验方法;会操作实验,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会分析实验,这是由表及里的能力。
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是说教,靠事实与体会
1、创设教学情境,培育学生情感。在实验中,学生按照一定的程序规范操作,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实验现象,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不弄虚作假、臆造事实。当实验现象与自己所学理论不相吻合时,更要认真分析、寻找原因、大胆质疑,培养一丝不苟、务实求真的精神。
2、挖掘德育素材,培育学生情感。注意挖掘和利用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科学素养教育,以理言情,以事实言情。
3、渗透化学史,培育学生情感。
4、加强与学生生活、环境、生产、科技、社会问题的密切配合,培育学生情感。
5、应用活动表现评价学生情感发展,培育学生情感。
总之,我们认为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思想是:充分发挥化学的学科特色,以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统领每一课时,进行教学思想、方法、手段等的有机整合。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感性化学”为开端,以“理性化学”为为落点,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事实与体会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