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期刊编辑效率

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期刊编辑效率

一、利用网络技术 提高期刊编辑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祝璐颖,杜杏叶[1](2022)在《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研究主题剖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在国家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背景下,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相关研究与实践进行归纳梳理,把握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与特点,了解其发展脉络,在一定程度上为科技期刊发展提供建议。【方法】从文献计量分析和主题分析视角对20余年来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相关研究与实践进行系统综述和述评。首先,根据期刊发展重要事件节点及其发展变化特征,将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相关研究分为3个时间阶段,分别是1998—2003年、2004—2015年、2016—2021年,并对各阶段研究主题进行归纳总结;其次,从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期刊办刊队伍建设、期刊质量控制、期刊出版模式发展、期刊国际化与影响力建设5个层面对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进行主题阐述。【结果】1998—2003年,不同层次期刊主体在时代背景影响下较为关注发行量、编辑、质量、国际化、产业化等研究主题;2004—2015年,相关研究主题呈现出集中性、多样性的特点,可归纳总结为期刊出版体制改革、期刊办刊队伍建设、期刊质量控制、期刊出版模式发展、期刊国际化与影响力建设5个方面;2016—2021年,除延续先前研究主题外,还出现知识服务、增强出版、同行评议等新的研究方向,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也进入研究视野,相关研究内容多样性明显提高。【结论】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应从以下方面着手推进:顺应政策,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与时俱进,优化科技期刊办刊队伍;立体出版,促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内容为王,稳步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满足需求,树立科技期刊品牌与声誉;技术参与,推进科技期刊出版传播转型升级。

徐婷婷[2](2021)在《中外6种生命科学类SCI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播和获取的方式,随着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加,传统媒体开始与各式新媒体融合。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信息传播的载体,其与微博、微信、Twitter、Facebook等新媒体的融合,使得学术信息传播方式焕然一新。生命科学类学术期刊传播的内容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较早开始与新媒体融合,期刊新媒体矩阵初具规模且运营成熟,是探究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建设情况的优秀研究对象,本文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Cell、Nature、Science、Cell Research、Molecular Plant和National Science Review这6种生命科学类SCI期刊在微信、微博、Twitter、Facebook及官网的推文为研究对象,以期刊功能理论、框架理论为基础构建类目,对国内外不同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进行研究,对比中外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建设的不同之处,发现国内期刊现存问题并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在期刊新媒体矩阵建设方面,国内学术期刊较国外仍有差距;在期刊矩阵功能发挥方面,期刊新媒体平台推文以文章导读为主,重视学术期刊优质内容信息存储、传播功能的发挥;同时,期刊新媒体平台新闻类推文、来源于专家学者的推文受众响应程度较高,并重视学术会议论坛的报道,发挥期刊教育、引导、智库的功能。目前学术期刊形成两种联动模式,分别为“官网-平台”纵向联动模式及“本刊-他刊”横向联动模式,纵向的矩阵联动重视期刊自身传播、存储的功能,横向的联动模式则重视期刊引导、教育的功能。通过国内外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建设对比,发现中外学术期刊矩阵功能建设侧重点略有不同,我国期刊还存在期刊新媒体矩阵构建拖沓,新媒体平台官方账号影响力不足,新媒体平台推文形式功能单一等问题。因此,笔者提出:首先,应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特性,因地制宜地发展期刊基本功能;其次,重视各平台服务便捷性建设,增添在线投稿、查稿、“平台-官网”便捷窗口等服务,发挥期刊社会功能;最后,多角度创新学术期刊联动的方式,促进学科知识的进一步传播,为期刊积累学术资源,助力期刊智库构建。

凌方一[3](2021)在《国际眼科期刊出版时滞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期刊出版时滞是一个常见问题,影响知识的传播速度和研究人员获得知识产权的优先权。本课题研究近20年来国际眼科期刊发表的论文的出版时滞,探讨其随时间的变化,以及出版时滞与2年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利用网络爬虫技术在杂志网页和Pub Med Data获取2019年JCR(Journal Citation Reports)收录的眼科期刊在2000-2020年间所有论文发表信息,包括论文的题目、分类、作者、文章投稿时间、接受时间、在线出版以及印刷出版时间等信息。计算每篇论文的投稿-接受时滞、接受-出版时滞以及投稿-出版时滞,计算每年的中位数以及4分位数区间(interquartile range,IQR)。进行数据清洗,排除没有经过同行评议的文章类型例如letter和editorial,排除时滞为负数的数据。统计各时滞中位数与年份、期刊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的Pearson相关性。实验结果:总计来自48份国际眼科期刊的83958篇文章被纳入研究。所有论文的总体投稿-接受时滞由2000年的147(IQR:105-228)天下降到2020年119(IQR:73-190)天,投稿-接受时滞的中位数与年份成强负相关(r=-0.86,P<0.001)。接受-发表时滞从2000年的124(IQR:101-141)天下降为2020年32(IQR:13-78)天,接受-出版时滞中位数与年份也呈强负相关性(r=-0.95,P<0.001)。投稿时间-发表时滞从2000年的279(IQR:224-367)天下降到2020年164(IQR:107-245)天,投稿-出版时滞与年份也成强负相关性(r=-0.92,P<0.001)。投稿-接受时滞与影响因子及5年影响因子间没有相关性(P>0.05),但是接受-发表时滞和投稿-发表时滞与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均呈现低度负相关(r为-0.29--0.37,P<0.05)。结论:从2000-2020这20年间眼科期刊的出版时滞随着时间推移总体是缩短的,而且主要是接受-出版时滞的缩短。出版时滞越短的期刊其影响因子越高。

杨静[4](2021)在《利用网络投稿平台促进期刊管理和品牌建设实践——以《甘肃教育》杂志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结合《甘肃教育》编辑部最新应用的期刊投稿平台的应用实践,介绍管理流程中审稿环节控制、工作质量保证等方面的做法,并提出进一步优化平台系统、提高管理效能的措施。实践发现,建立网络投稿平台是期刊品牌打造和平稳发展的重要举措,在下一步工作中,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和全媒体技术,提高期刊的运行效率和影响力。

吴爽[5](2021)在《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科学交流不断获得新的工具和平台,传统的科学活动正面临更开放的环境,并可能引发整个科学系统的变革。Science 2.0让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使成果交流变成互动探索,成果刊布也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全面提升了科学交流的时效性和广泛性。科学活动因互联网的发展正在发生一系列重大变革,传统的科学运行机制也逐步面临新的挑战,包括:科学活动过程出现新变化、科学成果发布呈现新趋势、科学成果传播面临新问题,科学评价机制迎接新挑战。进入互联网时代,科研主体走向了多元化的线上研究模式。一方面,网络时代开创了基于大数据的协同研发的新模式。大小科学的在线重构使得知识和信息实现广泛的交融,网络所搭建的共建和共享平台不仅实现了大科学项目资源和平台的共享,同时,分散在各地的小科学实验装置和数据也被系统地集成和聚合。此外,专门的数字馆藏还有云存储的出现不仅有助于解决海量数据存储的新难题,云计算管理技术与深度学习相关软件的开发也为大数据的在线并行分析和智能处理提供了新路径。这一科研模式的转变促使在线协作成为常态,有利于在海量数据中发现和挖掘新的知识和规律,有利于科学研究从部分走向整体,同时加强了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另一方面,网络时代引领人类科学活动走向即时交流与全面协作的新时代。多元化的网络互动式平台将促使科学走向广泛而密集的合作,尤其是在线平台使众多学者的即时交互成为可能,这就意味着科学家可以通力合作,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从而更高效地推动科学的进步。同时,在线科研的众包模式将最大化激发公众全面参与科研创新的热情。总之,网络实现人与人、人与信息、人与仪器的相互关联使科学活动走向全面开放与合作。在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平台的多样性和发布内容的丰富性逐渐推动学术出版走向开放、高质、高效,基于网络本体的成果发布方式将成为未来科学交流的核心。首先,网络预发布平台已在一些学科渐成新规,不仅对论文成果发表的时效性有质的提升,同时解决了纸质预印本的众多技术难题,对传统首发权的确认机制发起了挑战。其次,开放获取期刊打破了传统科技期刊的垄断僵局,将在实践模式和运营机制上推动出版体系的变革和重塑。社交网络平台的盛行和盗版网站的搅局更是扰乱了现有发表规则和格局,倒逼出版商积极适应开放获取的新形势。这些都将促成所有学术成果实现免费开放与共享,从而进一步突破传统交流体系的障碍。最后,网络技术的提升会促使科学交流体系的各个功能的在线重构,网络本体发布的新模式不仅意味着科研全程的在线呈现,人人皆可随时随地发表,同时,也要时时都能得到评论和反馈,又有精准、迅速的过滤机制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基于网络的发表模式和传播方式仍在摸索当中,但我们已经遇到了开放获取的路径偏差、优先权的判定疑难、评审机制的频频失效等难题。第一,开放获取在实践知识共享的理念过程中更着重于免费阅读文献导致其在制度设计、服务路径和运营模式方面都面临着困难,所以有必要重新审视科学出版体系的各个功能及其价值,包括:权威的筛选机制、持续的认证过程,和对读者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从而在技术变迁中实现这些功能和服务的优化升级,构筑更加合理、高效、健康的学术出版体系。第二,科学活动全面开放、即时共享,由此必将引发科学发现优先权和知识产权的一系列新问题。首先是优先权的判定将由以科研成果为主转向关注整个研究过程,随着科研主体的不断变化、科研过程的全面开放,优先权归属面临新的判定难题,需要重新考虑划分标准和判定规则;其次是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由于科研成果发布方式从传统媒介向在线网络转移,传统的以纸质媒介为主要依据的优先权确认机制亟待更新。第三,科学信息的自由发布和科研的全程在线必然导致现有过滤机制遭受全面危机。一方面,网络同行评审机制依然作为评判在线科研成果价值的主要手段,但要充分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有效性对其改造升级。另一方面,科学信息呈现多元化已经超过了传统过滤器的范围。实现信息流聚合和过滤的前提是面向整个科研流程的生态系统的构建,在此基础上,结合替代指标体系和定性化评论,从而提供个性化的搜索引擎服务,使得科学信息得到高效地利用。基于传统出版体系所构建的科学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使科学难以实现媒体转换历史惯性的突破。传统学术评价体系依然局限在对论文的成果鉴定方面,不仅如此,正以一种扭曲的科研生态价值导向阻碍着科学朝向更开放、更多元的交流文化而发展。所以打造一个适应网络环境的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替代计量学旨在多元科学度量标准的开发和应用,不仅评价对象多元化,可以识别并衡量学术成果的新形式,同时影响力的范围也被拓展了,除了全面衡量学术影响力,还包括科学成果对整个社会影响的潜力。不过作为促进开放科学的关键因素,现阶段的发展依然还集中在论文级别的影响力的架构,并未真正开启向开放科学的过渡评价指标的构建,还需要以开放科学愿景和框架进行补充。随着替代指标的开发和成熟,势必就要改变激励结构,纠正失调的激励机制。通过全面地考虑研究人员的产出,我们将走向一个更有用和更灵活的学术交流系统,这也是未来科学活动走向更加开放、进行全程协作的基础。

唐志荣,徐石勇,叶靖,杨一舟[6](2021)在《新时代科技期刊提高编辑效率的应对举措——基于“最多跑一次”理念》文中认为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实现稿件的高效编辑处理仍然是编辑出版工作中的热点话题。本文基于"最多跑一次"理念,以新时代科技期刊编辑出版的工作实践为例,通过简化作者和审稿专家的操作流程、缩短稿件发表周期,从作者投稿、编辑工作流程和稿件资料存档等方面提出了科技期刊编辑提高服务能力,实现高效编辑出版的举措。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工作中,融合"最多跑一次"的服务理念,不仅可以更好地服务于作者、专家和读者,还能提高编辑工作效率,最终有利于提高科技期刊的影响力。

郁林羲[7](2021)在《瑞士Frontiers出版集团“团体办刊”模式研究与启示》文中研究说明瑞士前沿出版集团(Frontiers)实行的"团体办刊"模式是目前全球较先进的办刊模式,该模式实现了紧密团结科研人员,由科研人员主导办刊的理念,并从分学科遴选编委、赋予编委编辑角色、编委独立审稿、出版"学术专题"及建立环状(LOOP)学术社交平台五个方面实现"团体办刊"。本文以前沿出版集团旗下的药理学前沿(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期刊)为研究对象,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详细介绍该刊实行"团体办刊"模式的具体措施,分析每个措施的优势,以期为我国科技期刊改变办刊模式提供参考。

林筱芳[8](2020)在《新时代期刊编辑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文中认为在新的时代下,期刊面临着新的发展环境,期刊编辑工作也面临新的挑战。对此,如何迎难而上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助力期刊编辑在新时期获得新发展,日益成为期刊编辑工作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本文分析了新时期期刊编辑面临的挑战,重点探讨了新时期期刊编辑应对挑战的策略,以期为期刊编辑工作提供参考借鉴,使其更好地适应新环境。

马峥[9](2020)在《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科技期刊出版是科研成果向社会经济生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在学术期刊的识别、监测、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包括:学术期刊评价理念与方法不能适应学术期刊发展、学术期刊评价思想落后于出版融合概念下的多元化发展态势、科技管理单位和科研绩效评估单位在实践中滥用、误用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和结果、学术期刊片面追求单项和关键评价指标数值而导致的学术不端和出版诚信问题。这些问题从情报学研究角度看,可以归结为学术信息集合的静态和动态的定量测度问题。信息熵正是解决信息度量问题的经典理论。本研究基于信息熵研究科技学术期刊在知识传播中对学科发展的贡献。本研究的理论假设是:对于一个孤立知识系统,信息的引入降低了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术期刊为系统引入负熵的作用,实现了系统的熵降低。学术期刊发表论文被看作一个信息引入过程,若论文被更广泛地传播,就表明学术期刊所供给的信息内容具有更大价值,也就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整个知识系统的有序性,体现为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趋于明朗和一致,对未知领域的错误理解趋于降低和消除。在期刊评价领域,知识系统可以看作期刊所提供的内容(论文)集合。对知识系统整体而言,显示度水平(概率)越高,意味着内容价值越大,也就是学术期刊为知识系统提供负熵的贡献越大。基于此假设,可以将信息熵变化作为一个定量测度信息价值水平的指标用于科技期刊评价工作。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描述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模型;以能源研究领域为样本实证计算一个以期刊论文集合构成的知识系统信息熵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在信息熵计算模型的基础上,探索从测度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所贡献的“负熵”的全新角度,构建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定量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采用我国科技学术期刊大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最终成果将为我国科技学术期刊管理工作提供科学实用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本研究采取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引文分析方法、标准化归一法来研究由学术期刊出版行为对学科知识系统所带来的信息熵变化量。采用文献调研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信息熵分析法、比较研究方法,将SCI数据库和Ei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以新能源领域的学科作为样本对信息熵变化量监测方法进行验证。采用层次分析法、引文分析方法、专家调查法构建科技学术期刊评价的准则层指标,并以我国出版的、经期刊管理部门认定为科技学术期刊进行大样本实证分析。本研究的创新点一是在学术期刊的评价思路上采用“评价知识贡献来替代评价质量”的逻辑。该定量方法与传统的引文分析方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相比,在评价角度有所突破。二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是从信息熵评价角度出发,选择描述不确定性的相关指标。在评价方法的操作性上,针对现实存在的各类问题,从信息熵这个宏观系统状态量的测度出发进行评价,既符合我国学术期刊管理评价的实际需求,又能科学有效地对学术期刊的评价和建设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数据支持。特别是研制了“红点指标”“竞争强度”等创新指标。本研究提出了知识系统中信息熵的概念,并设计了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数学模型:因为学科发展具有显着的系统属性,因此可以把一个学科领域的知识作为一个孤立系统进行研究。在本研究中,这个知识系统就是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集合。在这个孤立系统中,对未能明确的研究观点,存在不同的预判,即不确定性状态。这种不确定性通过这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来表达。而随着研究发展,不断有新的有价值的信息引入,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知识系统的信息熵向着降低方向发展,也就是系统不确定性在降低。通过能源科学学科的实证研究,验证了随着时间进展,能源科学领域知识系统信息熵值呈现减少的趋势,表明该知识系统的不确定性在减少。学术期刊通过同行评议发表的论文,减少对科学问题的不明确认识,为知识系统输入有价值研究成果,也就是输入负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术期刊的贡献。本研究设计了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状态量和变化量的基本方法。为此设计了基于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调查法确定指标体系结构和权重。该评价指标系统共包括7个准则层指标(一级指标)和20个二级指标。以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2014年公布认定的3713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实证研究的样本。

任环环[10](2020)在《数字化时代国内音乐期刊出版流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互联网与新媒体等新技术的出现对于原有的生活方式与物质的承载形式都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作为传播类的出版产业—音乐出版物—一种以受众为产业终端的产品,自然也就会随着读者阅读方式的改变而面临新的改变与调整。数字化时代伴随的是数字化的出版,它已经成为了新时代的潮流所趋,但是任何一种新事物的产生都是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才能获得长久发展。本文以音乐期刊为研究对象,从微观角度出发,通过对数字化期刊对于传统音乐期刊的的编辑出版流程与运行等方面进行一个简单的考察,再从宏观上从企业、政府、出版社对于数字化音乐出版物的调控进行近一步探析。进而得出数字化出版物在新时代的发展中的合理定位与发展方向。本文总共分为绪论、正文一至三章、结论三个部分。绪论是一些相关概念与研究现状等问题的阐述。正文首先是从音乐期刊的演变与出版媒介变革入手,去发现媒介阶段性发展特征予以音乐期刊发行的影响,以此来探究出音乐期刊在数字化媒介的大环境下所面临的从编辑、发行、销售、营销甚至服务等方面面临的问题及对应的解决方案。最后从宏观上出发,认为当前的企业应当进行革新与优化的体制改革,政府应进行扶持与引导的宏观调控。结论从发展的角度出发提出我们要追寻数字化期刊的行走脚步,把握潮流与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最终实现共赢。

二、利用网络技术 提高期刊编辑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网络技术 提高期刊编辑效率(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研究主题剖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设计
    1.1 科技期刊发展策略内涵
    1.2 研究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量分析
    2.2 分阶段关键词分析
        2.2.1 1998—2003年关键词分析
        2.2.2 2004—2015年关键词分析
        2.2.3 2016—2021年关键词分析
3 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研究主题
    3.1 期刊出版体制改革策略研究
        (1) 转企改制,激发期刊发展活力。
        (2) 集群发展,引领期刊转型融合。
    3.2 期刊办刊队伍建设策略研究
        3.2.1 主编队伍建设
        3.2.2 编委队伍建设
        3.2.3 编辑队伍建设
        3.2.4 审稿专家队伍建设
    3.3 期刊质量控制策略研究
        3.3.1 稿源质量
        3.3.2 内容质量
        3.3.3 出版质量
    3.4 期刊出版模式转变策略研究
        3.4.1 数字出版
        3.4.2 融合出版
        (1) 官方网站。
        (2) 社交媒体。
        (3) 期刊App。
        3.4.3 新型出版
    3.5 期刊国际化与影响力建设策略研究
4 对我国建设一流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的总结思考
    4.1 顺应政策,推进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
    4.2 与时俱进,优化科技期刊办刊队伍
    4.3 立体出版,促进科技期刊媒体融合
    4.4 内容为王,稳步提升科技期刊影响力
    4.5 满足需求,树立科技期刊品牌与声誉
    4.6 技术参与,推进科技期刊出版传播转型升级
5 结语
作者贡献声明:

(2)中外6种生命科学类SCI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阐释
        1.2.1 新媒体矩阵
        1.2.2 生命科学类期刊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文献述评
2 理论构建与研究设计
    2.1 理论基础
        2.1.1 期刊功能理论
        2.1.2 框架理论
    2.2 主要研究内容和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2.3 技术路线
    2.3 研究设计
        2.3.1 样本选择及研究问题
        2.3.2 分析单位
        2.3.3 类目构建
3 生科类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分析
    3.1 .中外6 种生科类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建设及运营
        3.1.1 期刊基本情况介绍
        3.1.2 新媒体矩阵建设
        3.1.3 新媒体平台运营
    3.2 中外6 种生科类SCI期刊新媒体矩阵基本功能研究
        3.2.1 文章导读为主,构建信息传播平台
        3.2.2 图文形式推文,构成矩阵传播范式
        3.2.3 综合运用多媒体手段,增强推文显着性
    3.3 中外6 种生科类SCI期刊矩阵社会功能研究
        3.3.1 新闻类推文带动教育引导功能建设
        3.3.2 专家学者发挥引导功能
        3.3.3 专栏及论坛服务智库发展
4 生科类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联动模式
    4.1 “官网—平台”纵向矩阵
        4.1.1 官网栏目设置丰富
        4.1.2 平台推文依赖官网栏目
        4.1.3 “内容+官网链接”推送范式
    4.2 “本刊—他刊”横向矩阵
        4.2.1 论文推荐重视自身
        4.2.2 同行期刊部分联动
    4.3 联动模式运用促进期刊功能再发挥
        4.3.1 纵向联动矩阵发展基础功能
        4.3.2 横向联动矩阵促进社会功能
5 我国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优化对策
    5.1 中外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对比
        5.1.1 平台优质文章推文传播频率不一
        5.1.2 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建设侧重不同
        5.1.3 新媒体矩阵联动模式的运用存在差异
    5.2 我国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发挥现存问题
        5.2.1 期刊新媒体矩阵建设拖沓敷衍
        5.2.2 期刊官方账号影响力不足
        5.2.3 期刊新媒体推文形式功能单一
    5.3 我国学术期刊新媒体矩阵优化建议
        5.3.1 利用新媒体平台发挥期刊基本功能
        5.3.2 平台便捷性功能建设扩大期刊社会功能
        5.3.3 创建多维交流矩阵促进智库建设功能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国际眼科期刊出版时滞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出版时滞
    1.2 影响因子
    1.3 文献计量学与信息技术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二章 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数据采集
    2.3 Pub Med数据的获取
    2.4 数据清洗
    2.5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基本资料
    3.2 论文出版时滞与年份相关性
    3.3 论文出版时滞与影响因子的相关性
    3.4 出版时滞与5年影响因子相关性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符号表
综述 文献计量学的发展及在眼科期刊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利用网络投稿平台促进期刊管理和品牌建设实践——以《甘肃教育》杂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保证全流程顺畅,满足期刊发展新需求
2 细化审稿阶段,提升工作效率
    2.1 初审阶段
    2.2 复审及终审阶段
3 期刊管理升级方案
    3.1 明确审稿期限,缩短刊发周期
    3.2 适时追踪,实现管理目标
    3.3 嵌入文本模板,简化编辑工作
    3.4 增设细节功能,精准管理数据
4 结语

(5)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文献综述及研究问题
        1.2.1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整体的变革
        1.2.2 网络时代科研模式的变革
        1.2.3 网络时代基于大数据科研方式的变革
        1.2.4 网络时代出版模式趋势分析
        1.2.5 开放共享背景下科学活动面临系列问题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可能的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从Science 1.0到Science 2.0
    2.1 小科学与大科学
        2.1.1 从小科学时代到大科学时代
        2.1.2 科学发展对信息载体需求的变化
    2.2 信息载体变革与Science 2.0的提出
        2.2.1 纸媒到Web 2.0: 载体发展过程存在阶段性质变
        2.2.2 载体的质变对科学活动产生重要的影响
        2.2.3 网络逐渐已经成为科学活动的主流载体
    2.3 Science 2.0时代科学活动新特征
        2.3.1 使个体研究走向在线协作
        2.3.2 使成果交流走向全程探索
        2.3.3 由纸媒传播走向即时在线
    2.4 小结
第3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过程的新变化
    3.1 网络时代科研主体的新变化
        3.1.1 独立主体内涵的丰富
        3.1.2 不同主体联系的增强
        3.1.3 协作主体交流的拓展
        3.1.4 创造主体格局的突破
    3.2 网络时代数据处理的新演化
        3.2.1 数据采集走向自动化
        3.2.2 数据存取实现即时化
        3.2.3 数据分析呈现协同化
        3.2.4 数据处理尝试智能化
    3.3 小结
第4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趋向
    4.1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舞台: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与推广
        4.1.1 纸媒预发表的瓶颈
        4.1.2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建立——以物理学arXiv为例
        4.1.3 网络预发布平台的推广——以PeerJ Preprints和bioRxiv为例
        4.1.4 网络预发布平台与期刊共存
    4.2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途径: 开放获取期刊的出现和发展
        4.2.1 开放获取期刊旨在打破访问权限
        4.2.2 开放获取期刊的发展步履维艰
        4.2.3 开放获取期刊是新希望还是乌托邦?
        4.2.4 开放获取期刊的未来: 资本和价值的共生
    4.3 科学成果发布的新模式: 基于网络本体成果发布的探索
        4.3.1 去中心化: 人人皆可随时发表
        4.3.2 去期刊化: 随时随地皆可发表
        4.3.3 未来: 一条微博可能就是你的学术成果
        4.3.4 科学评价和认可机制的再造
    4.4 小结
第5章 网络时代科学成果传播的新问题
    5.1 开放获取的功与过
        5.1.1 需与传统商业期刊出版体系相抗衡
        5.1.2 在与资本不断斡旋中出现偏差
        5.1.3 在对传统功能地解构中不断重构
    5.2 传播方式的“是”与“非”
        5.2.1 在网上分享自己的论文也算侵权?
        5.2.2 Sci-Hub存在本身就是价值
        5.2.3 出版商的权利比分享研究的利益更重要?
    5.3 谁来确认优先权
        5.3.1 科研主体多元化所导致的优先权归属难题
        5.3.2 科研过程开放化所造成的优先权判定疑难
        5.3.3 信息载体的升级导致科学创意及成果发布方式的变化
        5.3.4 成果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导致优先权确认机制的变化
    5.4 在线科学信息价值的判定疑难
        5.4.1 传统同行评审机制频繁失效导致判定失真
        5.4.2 传播方式多样化导致依据出版的评判标准失效
        5.4.3 传播内容多样性亟待建立新的过滤机制
        5.4.4 网络时代的过滤机制由谁重构: 从同行评审走向全面过滤
    5.5 小结
第6章 网络时代科学评价机制的新挑战
    6.1 默顿理想的背离
        6.1.1 “普遍主义”遭破坏
        6.1.2 “公有性”被侵犯
        6.1.3 “无私利性”的缺失
    6.2 科学计量评价的新机遇: 替代计量学
        6.2.1 矫正传统评价机制带来的“马太效应”
        6.2.2 推动论文评价指标走向“多元即时透明”
        6.2.3 构建面向科研全程的个人学术影响力评价体系
    6.3 科学奖励机制的新内容: 基于科研产品的全面认定
        6.3.1 从科研成果走向科研产品
        6.3.2 最大限度地激发集体在科研全程地全面合作
        6.3.3 从个体成果认定到产品认证集成
    6.4 小结
第7章 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与应对
    7.1 科学活动在线化与科学协作创新的演变
    7.2 成果发布网络化与在线交流系统的构建
    7.3 信息动态交互与优先权和过滤机制的再造
    7.4 评价方式变化与科学社会运行机制的调整
    7.5 在危机与变革中走向科学活动新常态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新时代科技期刊提高编辑效率的应对举措——基于“最多跑一次”理念(论文提纲范文)

1“最多跑一次”理念与期刊编辑工作的关系
2 期刊编辑落实“最多跑一次”理念的需求
3 期刊提高编辑效率的应对举措
    3.1 明确期刊征稿方向
    3.2 规范作者投稿
    3.3 提高外审效率
    3.4 加强编辑的智能协作
    3.5 稿件资料存档中充分利用电子信息
4 结束语

(7)瑞士Frontiers出版集团“团体办刊”模式研究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瑞士前沿出版集团基本情况
2 编委会建设及运营
    2.1 按学科遴选编委
    2.2 编委角色分类
    2.3 编委独立审稿
3 出版“学术专题”
    3.1 客座编辑负责制
    3.2 客座编辑激励制
4 建立环状学术社交网络平台
    4.1 LOOP平台介绍
    4.2 环状学术社交平台的作用
5 对我国科技期刊转变办刊模式的建议
    5.1 确立全球化的运营理念,努力实现编委国际化
    5.2 转变由编辑部主导的办刊理念,赋予编委一定的编辑权
    5.3 建立完善的客座编辑制度
    5.4 加强国际推广宣传,积极创建或进驻国际学术社交平台
6 结语

(8)新时代期刊编辑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新时期期刊编辑面临的挑战
    1.期刊编辑意识亟待转变
    2.期刊编辑工作方式不当
    3.期刊编辑网络平台有限
    4.期刊编辑知识结构局限
应对新时期期刊编辑挑战的策略
    1.重构期刊编辑的工作意识
    2.转变期刊编辑的工作方式
    3.优化期刊编辑的网络技术
    4.提高期刊编辑的综合素养
结语

(9)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科技学术期刊传播规律的研究
        2.1.1 学术期刊传播模式的研究
        2.1.2 基于引文分析探索学术期刊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研究
        2.1.3 基于知识扩散理论的期刊信息传播研究
        2.1.4 数字化时代给学术期刊传播方式带来的变化和相关问题研究
    2.2 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的研究
        2.2.1 基于同行评议的学术期刊评价办法
        2.2.2 基于传统计量学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3 基于替代计量学(Altmetrics)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
        2.2.4 期刊评价活动长期存在的挑战
    2.3 熵的概念与研究应用
        2.3.1 热力学熵概念
        2.3.2 玻尔兹曼熵概念
        2.3.3 信息熵概念
        2.3.4 信息熵概念的发展
        2.3.5 信息熵的应用
    2.4 小结
第3章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测度
    3.1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概念
        3.1.1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出版研究
        3.1.2 学术传播的系统属性
        3.1.3 知识系统不确定性的构成
        3.1.4 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定义
    3.2 测度知识系统信息熵的原理
        3.2.1 构造指标矩阵
        3.2.2 标准化处理
    3.3 以能源领域为样本测度一个知识系统的信息熵
        3.3.1 数据来源
        3.3.2 知识系统信息熵数学模型
        3.3.3 指标计算
        3.3.4 实证:以能源领域论文为样本
    3.4 小结
第4章 学术期刊对知识系统贡献的测度模型
    4.1 研究假设和思路
        4.1.1 研究假设
        4.1.2 测度思路
    4.2 学术期刊对相应知识系统的贡献的测度
        4.2.1 学科分类体系划分
        4.2.2 各学科高频关键词统计
        4.2.3 计算各学科领域由期刊论文所构成的知识系统的信息熵背景值
        4.2.4 计算被评价期刊缺位状态下对应知识系统的信息熵的虚拟值
    4.3 测度学术期刊贡献的实证
        4.3.1 实证测算
        4.3.2 结果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基于信息熵的学术期刊指标评价体系和实证
    5.1 构建指标体系
        5.1.1 准则层构建
        5.1.2 指标(二级指标)选择和研制
        5.1.3 原创指标之一:红点指标的研制
        5.1.4 原创指标之二:竞争压力指标的研制
    5.2 确定指标的权重
        5.2.1 专家邀请和调查
        5.2.2 调查结果的一致性检验
        5.2.3 计算权重
    5.3 实证:以中国3713 种科技学术期刊作为样本
        5.3.1 样本的特点
        5.3.2 采集数据计算各项指标
        5.3.3 计算期刊加权评分
        5.3.4 实证结果的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和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和比较优势
        6.2.1 研究成果的适用性
        6.2.2 基于信息熵的期刊评价方法相对于以往方法的比较优势
        6.2.3 评价指标体系的比较优势
    6.3 讨论
        6.3.1 未来研究展望
        6.3.2 研究局限性
        6.3.3 研究成果的应用场景
参考文献
已发表与待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数字化时代国内音乐期刊出版流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前人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播媒介变革与音乐期刊之关系
    第一节 近现代以来传播媒介所发生的快速变革
        一、印刷媒介
        二、电子媒介
        三、数字媒介
    第二节 国内音乐期刊的演变历程
        一、期刊与杂志的定义与关系
        二、中国音乐期刊的出版与发展研究
    第三节 音乐期刊出版对于数字化时代的“互动”
        一、音乐期刊发展的现状
        二、音乐期刊出版发行新时期“转型之路”
第二章 数字化时代对音乐期刊办刊活动之影响
    第一节 音乐出版业在数字化时代的“新面貌”
        一、传统音乐出版业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背景
        二、当前数字化出版面临的出版问题及解决方案
    第二节 数字化技术对于音乐编辑的影响
        一、思想观念的转变
        二、编辑方式的改变
        三、营销手段的转变
        四、音乐编辑需要的“新”素养
    第三节 数字化技术对于音乐期刊出版活动的改变
        一、编辑、作者、读者沟通方式的简易化
        二、资源整合的便利化
        三、编辑流程的数字化
        四、宣传方式的多样化
    第四节 数字化时代音乐期刊的发行方式的调查与认识
        一、音乐期刊发行方式的变革
        二、音乐期刊发行的数字化
        三、音乐期刊数字化发行的优势与不足
第三章 数字化时代音乐期刊面临的“转型”之道
    第一节 当前面临的主要困境及其表现方式
        一、音乐期刊出版流程方面
        二、企业层面问题—内生动力不足
        三、政府层面的问题—外部调控不够
    第二节 对当前所采取应对策略的调查分析
        一、出版流程方面
        二、企业应对之策
        三、政府转型之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利用网络技术 提高期刊编辑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策略研究主题剖析[J]. 祝璐颖,杜杏叶.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2(01)
  • [2]中外6种生命科学类SCI期刊新媒体矩阵功能研究[D]. 徐婷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国际眼科期刊出版时滞的研究[D]. 凌方一. 汕头大学, 2021(02)
  • [4]利用网络投稿平台促进期刊管理和品牌建设实践——以《甘肃教育》杂志为例[J]. 杨静. 新媒体研究, 2021(10)
  • [5]网络时代科学活动的变革研究[D]. 吴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6]新时代科技期刊提高编辑效率的应对举措——基于“最多跑一次”理念[J]. 唐志荣,徐石勇,叶靖,杨一舟. 编辑学报, 2021(02)
  • [7]瑞士Frontiers出版集团“团体办刊”模式研究与启示[J]. 郁林羲. 出版科学, 2021(01)
  • [8]新时代期刊编辑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 林筱芳. 中国报业, 2020(24)
  • [9]基于信息熵的科技学术期刊评价方法研究[D]. 马峥. 南京大学, 2020(10)
  • [10]数字化时代国内音乐期刊出版流程研究[D]. 任环环.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利用网络技术提高期刊编辑效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