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学作品论文-姜涛

乡土文学作品论文-姜涛

导读:本文包含了乡土文学作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当代文学,陕西文学作品,乡土情结

乡土文学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姜涛[1](2019)在《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文学作品的乡土情结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中,陕西地区优秀作家辈出,八十年代更是出现了路遥、陈忠实和贾平凹这样的文学巨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陕西文学以及北方文学在全国范围内的影响力。陕西位于黄土高原之上,这是中华民族最早的发祥地之一,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之地。因此在陕西文学之中,这种关于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探讨更为突出,乡土情结就是最好的体现。(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7期)

曹娟[2](2018)在《莫言诺奖作品《蛙》的乡土特色与世界气派——一个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作品外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输出中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这项伟业,需要考虑四个问题:我们有什么样的作品值得输出;选择谁作为译者以搭建作者和读者,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挑梁;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出版发行;以及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如何。莫言的《蛙》深具乡土特色与世界气派,完全符合输出的要求,因此我们以其为例,从文学作品翻译的视角,进行前述问题的讨论和研究。(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6期)

马宁宇,陈俞成[3](2018)在《城市化侵袭下的乡土文化——论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一、城市化对于农村的侵袭体现随着时代的高度发展,现形式下社会的发展模式进入到高度城市化快速发展模式中。高度城市化在一定时期内曾作为各地的现代化发展目标。以西安市为例,从区域行政地图上可以看到,城市的高速发展使城市的实际辐射区域面积获得了极大的扩容,除却原有的市区外,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附近其他区域和县市的地理区域,如临潼、蓝田、咸阳现均已作为西安(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8年23期)

罗曦[4](2018)在《安德烈亚斯·迈尔作品中的乡土文学因素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德烈亚斯·迈尔是德国当代乡土小说作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自2000年起迈尔就开始以家乡为背景进行小说创作。其作品《森林节日》在德国引发一阵阅读热潮。2009年迈尔计划围绕自己的家乡韦特劳开始共十二卷的“环城公路”系列作品的写作,目前已经发表了六部小说,迈尔也因此受到了更多读者的喜爱。为了深入地了解迈尔作品获得瞩目成绩的原因,探讨德国乡土文学复苏的根源,本文选取了迈尔“环城公路”小说系列中具有代表性的两部作品——《房间》与《房子》,结合文本对这两部小说中的传统与创新的乡土小说元素进行分析,旨在对安德烈亚斯·迈尔作品的独特魅力以及他对德国当代乡土小说所做出的贡献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本文首先粗略梳理了“家乡”概念以及“乡土文学”在德国文学史上的发展和流变,简述了乡土小说基本构成元素。随后介绍了作家迈尔的生平、作品以及迈尔的家乡观念。笔者从文本细读入手,分析乡土小说传统构成元素和迈尔乡土小说独特的创新元素在小说《房间》、《房子》中的具体体现。在此基础上可以看出,作家迈尔通过作品中自然风景的刻画、乡村社会模式转变的描写、经典乡土形象的塑造完成了对以往乡土文学的继承,又通过作品中词语、句子、主题的重复、结构和内容的碎片化以及叙事角度的个人化实现了对传统乡土文学的超越。最后本文对迈尔乡土作品的审美和意识价值进行分析,探讨了迈尔乡土小说中丰富的审美价值与精神内涵。本文最后得出结论:迈尔创作的《房间》与《房子》既是乡土文学的继承也是乡土文学的发展,迈尔乡土文学的出现赋予德国乡土文学新的生命力和创作活力。(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06)

张榕明[5](2017)在《浅谈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情怀》一文中研究指出迟子建是游弋在东北世界中的精灵,她的文学作品中始终保留着一份炙热的乡土气息和浓厚的宗教情怀,这构成了迟子建文学作品的核心主题,也是她创作的精神动力。本文将重点对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情怀进行深入思考。(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23期)

唐绍君[6](2017)在《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乡土文学作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文学是基于中国广袤农村地理和人文的独特性发展来的,至今已有90多年。期间不断涌出蕴含浓浓民族情怀与乡土文化的优秀作品,这些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也均被收录中小学语文教材。面对中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乡土文学作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独具魅力的乡土异域情怀中体会乡土的审美意识,也能促进学生对乡土文化归属感的认可。基于此,笔者认为乡土文学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以目前我国实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教版、鲁教版、沪教版、苏教版四个版本为例)中的乡土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拟运用文献研究法、定量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对四个版本教材中乡土文学选篇进行研究,主要包括篇目数量、选文特点和选目比较。在此基础上结合乡土书写下的民俗、乡村、人物的复杂形态,对乡土作品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教学策略。(本文来源于《福建师范大学》期刊2017-06-05)

江璧炜[7](2017)在《新乡土儿童文学的有力实践——评当代少儿文学作品《牛说话》》一文中研究指出《牛说话》是湖南作家邓湘子在2015年出版的具有强烈现实关怀和人文关怀的少儿文学作品。小说寓魔幻色彩于现实中,以一头学会说话的老牛虎叉牯的视角巡视了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生活及其变迁,不仅表达了作家对乡村生活难以言尽的情感,更意欲唤起人们对乡村少年儿童生存境遇及其心灵状况的关注。从开始发声到尝试与人对话再到对话的实现,老牛的坚持正是作家邓湘子本人面对当下现实力图发声回应的投射。联系此前作家创作的《像风一样奔跑》(本文来源于《芙蓉》期刊2017年03期)

南亚萍[8](2017)在《文学作品中乡土文化元素翻译策略与技巧:多元与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乡土文学的核心是“地方色彩”和“风俗画面”,乡土文化元素是乡土文学“乡土味”的承载碎片。在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来探讨乡土文学作品中乡土文化元素的翻译很有必要。在对比阅读《天堂蒜薹之歌》莫言中文本及葛浩文英译本时,笔者发现,译者对乡土文化元素的翻译处理手段不同,有的得以保留,有的又被舍弃,即使是保留,采取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也不尽相同。译者处理原文本中乡土文化元素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翻译策略、方法让笔者产生如下疑问:文学作品中,乡土文化元素在译文中究竟应保留还是抛弃?如果保留,为什么?又该如何保留?如果抛弃,是否可以?为什么?还是说随意皆可?对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乡土文化元素,译者该如何翻译?上述问题可以总结成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怎么翻译“走出去”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文化元素?翻译界对乡土文化元素的翻译研究也从未间断过。从文献综述来看,学者们对于是否保留和怎样保留乡土文化元素的观点彼此冲突。虽然多数学者主张保留乡土文化元素,但很少有学者讨论“走出去”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文化元素该如何翻译。因此,解决文化“走出去”背景下文学作品中乡土文化元素的翻译态度、策略和方法就成为本文的任务。从文学性方面来看,乡土文化元素对识别人物身份、塑造人物形象和识别地理环境和固定故事语境起着重要作用,舍弃乡土文化元素势必产生译文中的诸多不协调,丧失其在原文中的文学性。同时,西方译论家韦努蒂反对西方翻译界长期盛行的归化他者文化的做法,主张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中的异质因子。既然西方有对他者文化的需求,中国文化也有“走出去”的需求,保留乡土文化元素毋庸置疑。因此,文化“走出去”需要接受异化翻译策略,对于乡土文化元素,翻译策略应是异化的,不过,实现异化翻译策略却不是通常认为的过分直译及死译等,这样只会以忠实的名义阻碍乡土文化“走出去”。对于文本中那些保留的乡土文化元素,笔者探究了其翻译策略与方法,对于被抛弃的乡土文化元素,笔者尝试改译,力求在译文中最大限度地再现乡土文化元素,让中国乡土文化“走出去”。这种翻译选择可以确保目标语读者通过阅读《天堂蒜薹之歌》更好地了解中国高密东北乡的风土人情。(本文来源于《西华大学》期刊2017-04-01)

崇宁[9](2017)在《西安乡土文学作品英语译介研究现状及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西安当代乡土文学作品的英语译介与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其研究存在的最大问题在于研究规模小、且仅限一家之言,同时较多地关注文化差异,对语言系统的差异关注较少,并且较普遍赞同采用异化翻译的策略,忽略了读者的阅读期待。基于以上,未来的研究应着眼于对原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文体学分析以及对译入、译出文本的文体特征进行系统化对比分析,从而建立地方特色文学作品的翻译理论框架,使译者在有效的翻译理论指导下,译出既能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作,又能受广大英语读者欢迎的作品。(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7年03期)

向舒,刘威[10](2016)在《浅析抗战文学作品的乡土文学文化形态——以重庆图书馆馆藏抗战版小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文学史上的很多作品具有乡土文学、史学、社会学等多元文化形态特征。本文以重庆图书馆民国文献库收藏的抗战版小说为例,着重分析了抗战文学作品中乡土文学的文化形态。(本文来源于《农业网络信息》期刊2016年12期)

乡土文学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化作品外译是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输出中国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重要方法和途径。这项伟业,需要考虑四个问题:我们有什么样的作品值得输出;选择谁作为译者以搭建作者和读者,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之间的挑梁;通过什么样的渠道来出版发行;以及受众的接受度和认可度如何。莫言的《蛙》深具乡土特色与世界气派,完全符合输出的要求,因此我们以其为例,从文学作品翻译的视角,进行前述问题的讨论和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土文学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1].姜涛.关于黄土高原地区文学作品的乡土情结浅析[J].青年文学家.2019

[2].曹娟.莫言诺奖作品《蛙》的乡土特色与世界气派——一个中国文学作品翻译的视角[J].青年文学家.2018

[3].马宁宇,陈俞成.城市化侵袭下的乡土文化——论贾平凹文学作品中的地域文化[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8

[4].罗曦.安德烈亚斯·迈尔作品中的乡土文学因素探究[D].湘潭大学.2018

[5].张榕明.浅谈迟子建文学作品中的乡土气息和宗教情怀[J].北方文学.2017

[6].唐绍君.中小学语文教材中乡土文学作品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7

[7].江璧炜.新乡土儿童文学的有力实践——评当代少儿文学作品《牛说话》[J].芙蓉.2017

[8].南亚萍.文学作品中乡土文化元素翻译策略与技巧:多元与选择[D].西华大学.2017

[9].崇宁.西安乡土文学作品英语译介研究现状及思考[J].文化学刊.2017

[10].向舒,刘威.浅析抗战文学作品的乡土文学文化形态——以重庆图书馆馆藏抗战版小说为例[J].农业网络信息.2016

标签:;  ;  ;  

乡土文学作品论文-姜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