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 ——爱伦·坡美国本土际遇的一个侧面

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 ——爱伦·坡美国本土际遇的一个侧面

论文摘要

当代文化研究视角的采用,是近十多年来“爱伦·坡研究”的主流。纵然质询经典化背后的权力关系,是文化研究乐此不疲且极具解构意味的策略,但这并非是阐明经典化问题的灵丹妙药。在把爱伦·坡视作经典作家的前提下,笔者不是以“去经典化”的姿态,质疑其经典化过程中所潜藏的权力关系,而是从消费主义这一泛文化研究的分支视角,勾勒出爱伦·坡的经典性生产与延存的历史轨迹。爱伦·坡为之献出毕生之力的报刊职业,是论文的关键切入点。经由爱伦·坡报人身份与其文学活动互渗性作用的考察,笔者发现,十九世纪上半叶的美国社会发生了重大转型,突出特征之一即是消费文化初露端倪。严格来说,论文只能将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借用的理论视角,因为如果以“语境”代替“视角”就会造成牵强附会的硬伤,以致过度阐释。在对现代消费文化理论的援用中,笔者认为美国文学的职业化已呈现开端之势。文学生产的主体不再是单纯的创作者,大众媒体、文化市场和消费者也积极地参与到文学生产之中。由此,文学的生产方式、价值取向、风尚品味、思想观念、传播方式、表现形态等,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虽然当时的美国作家并非都受制于这种市场规则,但对于一生与报刊有着不解之缘的爱伦·坡而言,他是深陷这种新的文学情势之中的。毫无疑问,经典作家本身的“成”与“存”要不断经受历史的积淀与考验,论文立足于消费文化这一视角,在深层次透视爱伦·坡经典化所具有的独特自救性与建构性过程之中,亦将展现其持久的生命力及“与时俱进”的适应能力。这不单是一个文学事件,更形成消费主义症候中经典现象的实践场所,从而构成了消费文化中“爱伦·坡现象”的表征。藉此,论文将分为六章:第一章“消费主义症候的社会转型与文学境遇的嬗变”,这部分首先区分了消费、消费文化及消费主义这些基本概念,在厘清相关术语内涵的情况下,论文对爱伦·坡所处时代的美国社会状况的审查,呈现的是一个消费主义萌芽的美国,从而为从消费主义视角解读爱伦·坡的经典性提供了合理依据。消费主义萌芽及经济市场化走向,催生了美国文学职业化的开端,这在稿酬制度、部分作家的生存方式、版权法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体现。第二章“美国早期市场机制的个案:现代报刊传媒中的爱伦·坡”,这部分首先陈述了十九世纪初作为美国文学媒介的报刊的发展与壮大,随后阐明被置于消费市场和传媒市场夹击下的爱伦·坡,展现了一种现代报人的角色意识。本文为了突出消费和媒介因素参与到爱伦·坡的文学生涯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媒介文学场”这一概念,粗略地从“策划性”维度探讨了消费符号生产与文学商品化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论文将媒介分为印刷媒介和电子媒介两种,并从第三、四章的印刷媒体(报刊为主体)与第五章的电子媒体(电影和网络)分别展开。第三章“‘媒介文学场’下爱伦·坡的都市生活与批判意识”,这部分在“媒介文学场”框架下,呈现了爱伦·坡游离于雅与俗之间的写作姿态,然后阐明这种姿态与爱伦·坡对都市生活的深入体察密不可分,并进一步挖掘这种“雅”的更深层次意蕴,即作为美国知识分子的民族情怀,藉此也界定了其创作理念中的美国化基调。第四章“‘媒介文学场’下爱伦·坡著述身份的回归”,这部分侧重探析爱伦·坡的作者身份的回归及其公共空间中声名的确立,与之关涉的匿名性、“绅士派头”的写作,声名“由欧入返美”、历史批评话语等诸多独特性话题,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第五章“新媒介中的‘坡语场’:作为文化‘触媒’的爱伦·坡”,这部分旨在呈现爱伦·坡形象本身及其文本在电子媒介中与时俱进的延存活力,检视其人其作在新兴媒体中的建构性存在,重点是考察其文本的电影改编策略以及在网络平台中的新契机。第六章“‘爱伦·坡研究’在消费主义视域下的得失论”,这部分将总结性地回溯论文所采取的研究策略,兼及反思近些年来文学研究中方(?)未艾的科际整合和文化研究理路,藉此,笔者寄望以这种简短的归结,检视论文的‘爱伦·坡研究’利弊得失的同时,亦对文学研究理路表露一点个人化的认知与思考。

论文目录

  •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消费主义症候的社会转型与文学境遇的嬗变
  • 第一节 消费、消费文化以及消费主义逻辑
  • 第二节 美国早期的消费主义萌芽
  • 第三节 报刊、稿酬与美国作家职业化的开端
  • 第二章 美国早期市场机制的个案:现代报刊传媒中的爱伦·坡
  • 第一节 杂志出版:美国文化市场形成的新载体
  • 第二节 爱伦·坡作为现代报人的角色意识
  • 第三节 爱伦·坡的"媒介文学场"
  • 第三章 "媒介文学场"下爱伦·坡的都市生活与批判意识
  • 第一节 爱伦·坡的"布莱克伍德式"写作模式
  • 第二节 爱伦·坡的都市书写与公共表达空间
  • 第三节 作为知识分子的爱伦·坡:书写的美国化基调
  • 第四章 "媒介文学场"下爱伦·坡著述身份的回归
  • 第一节 匿名化写作与商业的狂欢化
  • 第二节 一个批评的变迁与"坡语场":格里斯伍德及其后
  • 第五章 新媒介中的"坡语场":作为文化"触媒"的爱伦·坡
  • 第一节 视听媒体与爱伦·坡的文本改编
  • 第二节 电子文本、超文本网络中的爱伦·坡
  • 第六章 "爱伦·坡研究"在消费主义视域下的得失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爱伦·坡的声音书写:重读《鄂榭府崩溃记》[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2)
    • [2].爱伦·坡恐怖小说中的听觉叙事——以《厄舍屋的倒塌》和《泄密的心》为例[J]. 武夷学院学报 2020(04)
    • [3].物质、世界、人:爱伦·坡的生命哲学论略[J]. 惠州学院学报 2017(01)
    • [4].生命的壮美:哥特文学艺术赏析——以爱伦·坡的小说为例[J]. 新西部 2017(12)
    • [5].简析爱伦·坡作品中的哥特式风格[J]. 统计与管理 2015(11)
    • [6].爱伦·坡的人文焦虑与自然情怀[J].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2)
    • [7].浅析爱伦·坡对英国哥特小说的继承和发展[J]. 名作欣赏 2016(18)
    • [8].试从爱德加·爱伦·坡的生平及其短篇小说分析其写作风格[J]. 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05)
    • [9].试论爱伦·坡恐怖小说的艺术特色[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12)
    • [10].爱伦·坡《黑猫》中“俄狄浦斯情结”的完成与美感诞生[J]. 北方文学 2020(05)
    • [11].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审美分析[J]. 文教资料 2011(34)
    • [12].浅析爱伦·坡小说中的哥特艺术——结合其作品《黑猫》[J]. 青年文学家 2017(12)
    • [13].论环境因素对爱伦·坡性格及创作的影响[J]. 山西青年 2017(05)
    • [14].中国古典直觉感悟思维视域下爱伦·坡推理恐怖小说的模糊美[J].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17(01)
    • [15].不幸的身世,恐怖的象征——从爱伦·坡的身世遭际出发,简析《黑猫》中象征手法的应用和恐怖气氛的营造[J]. 北方文学 2017(06)
    • [16].扭曲内心的宣泄——浅谈爱伦·坡《黑猫》的哥特手法[J]. 青年文学家 2017(23)
    • [17].爱伦·坡“效果统一论”与《一桶白葡萄酒》中的反讽[J]. 青年文学家 2017(26)
    • [18].爱伦·坡推理小说的艺术特征[J]. 读书文摘 2016(08)
    • [19].论爱伦·坡小说的恐怖特色[J]. 芒种 2014(23)
    • [20].爱伦·坡恐怖小说的叙事策略分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26)
    • [21].爱伦·坡笔下的死亡书写[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5(32)
    • [22].爱伦·坡短篇小说中怪诞形象的精神分析[J]. 芒种 2014(03)
    • [23].探析爱伦·坡的怪异小说《厄舍府的倒塌》[J]. 长城 2014(04)
    • [24].浅析爱伦·坡小说的艺术特色[J]. 芒种 2014(09)
    • [25].爱伦·坡的诗歌:道德危机时代的一泓清泉[J]. 作家 2014(08)
    • [26].论爱伦·坡笔下的荒诞美及其对现代文学的影响[J]. 长城 2014(06)
    • [27].浅析爱伦·坡小说的艺术特色[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4(24)
    • [28].天才诗人爱伦·坡[J]. 牡丹 2012(01)
    • [29].荒诞与梦靥:爱伦·坡之魔[J]. 优品 2012(06)
    • [30].爱伦·坡《黑猫》恐怖元素功能分析[J]. 短篇小说(原创版) 2012(10)

    标签:;  ;  ;  ;  

    消费主义视域下经典的生成与延存 ——爱伦·坡美国本土际遇的一个侧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