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试验以三个裸仁南瓜品种为试材,通过测定种子萌发、气体交换参数、膜伤害程度、抗氧化酶活性变化及幼苗形态指标变化等,研究了高温胁迫下黄瓜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指标、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以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以及其影响机理,并且比较了三个品种在热胁迫下存在的差异。其主要试验结果如下:1高温处理抑制裸仁南瓜种子的萌发,35℃处理下抑制作用不明显,40℃处理下抑制作用明显。表现为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均下降。其变化程度随处理温度的升高而增强。2在35℃/25℃胁迫处理下,裸仁南瓜幼苗出现明显徒长现象,而茎粗、根鲜重、根干重、冠鲜重、冠干重增加受到明显抑制。40℃/30℃胁迫处理下,裸仁南瓜幼苗各生长指标均显著降低。3高温胁迫导致裸仁南瓜幼苗叶片的Pn不同程度的下降,Ci上升,而Tr先上升后下降,引起Pn下降的原因主要是非气孔因素(短期35℃/25℃胁迫Pn下降的原因以气孔因素为主);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b)含量以及类胡萝卜素含量都降低;从整体看,高温度胁迫下,上述参数变化的程度与胁迫强度呈正比,大粒裸仁南瓜各参数变化幅度最小。4随着高温胁迫程度和时间的增加,裸仁南瓜幼苗叶片中POD活性提高,但CAT活性下降,EL、MDA含量和脯氨酸含量增加;SOD活性则因处理不同而不同。在常温恢复阶段,裸仁南瓜幼苗叶片的抗氧化酶活性、EL、与丙二醛、脯氨酸含量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极端高温处理(40℃/30℃)比35℃/25℃处理对植株的影响更为显著;大粒裸仁南瓜和裸仁一号各项指标优于绿农一号。5通过试验发现,在高温胁迫下南瓜叶片电解质渗漏率及MDA含量增加,SOD、POD、CAT等保护酶活性变化显著,表明不同南瓜品种的耐热性存在显著差异。所以这些指标均可作为南瓜品种耐热性的鉴定指标。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小麦耐热性鉴定和热处理对品质的影响[J]. 种子 2019(08)
- [2].葫芦耐热性遗传规律分析[J]. 北方园艺 2017(01)
- [3].辣椒种质资源的耐热性评价与鉴定[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5)
- [4].辣椒热胁迫及耐热性研究进展[J]. 北方园艺 2009(09)
- [5].小麦耐热性鉴定方法及热胁迫应答机理研究进展[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3(06)
- [6].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模塑料耐热性能研究[J].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2(06)
- [7].水稻耐热性的人工气候室鉴定方法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14)
- [8].聚氨酯弹性体耐热性能的研究进展[J]. 特种橡胶制品 2008(06)
- [9].覆铜板焊接耐热性的提高与稳定[J]. 覆铜板资讯 2020(03)
- [10].华南优质稻花期耐热性鉴定研究[J]. 中国稻米 2019(03)
- [11].节瓜耐热性指标的筛选与资源耐热性评价[J]. 热带作物学报 2017(01)
- [12].聚氨酯耐热性能研究进展[J]. 塑料科技 2014(05)
- [13].四川杂交籼稻品种耐热性研究[J]. 中国稻米 2010(03)
- [14].甘蓝耐热性遗传效应分析[J]. 河南农业 2016(23)
- [15].植物饮料提取液中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耐热性研究[J].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16(23)
- [16].信越化学开发出耐热性提高4倍的新材料[J]. 光机电信息 2009(11)
- [17].不同芍药品种耐热性鉴定[J].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5(04)
- [18].有机-无机杂化材料耐热性研究进展[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13(01)
- [19].高温胁迫对不同耐热性菜心材料生理特性的差异研究[J]. 北方园艺 2012(01)
- [20].提高飞机用伞锦纶材料耐热性能的措施[J]. 上海纺织科技 2014(10)
- [21].植物耐热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 长江蔬菜 2012(24)
- [22].棉花品种耐热性分析及鉴定指标筛选[J]. 核农学报 2018(04)
- [23].SBS/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耐热性能研究[J]. 弹性体 2008(01)
- [24].杜鹃花品种耐热性评价及其生理机制研究[J]. 植物生理学报 2018(02)
- [25].不同夏菊品种的耐热性研究[J]. 园艺学报 2019(12)
- [26].巴马香猪耐热性解析[J]. 湖北畜牧兽医 2014(02)
- [27].盐和糖对全蛋液耐热性能的影响研究[J]. 食品工业科技 2013(04)
- [28].美女樱不同品种耐热性评价[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24)
- [29].结球甘蓝幼苗耐热性鉴定方法及耐热生理[J]. 江苏农业学报 2016(04)
- [30].新型聚氨酯弹性体的合成及耐热性能表征[J]. 现代化工 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