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助元气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

扶助元气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

论文摘要

消渴病是以多饮、多尿(尿有甜味)、多食和形体消瘦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常出现痈疽、水肿、雀目等多种兼证,与西医学的糖尿病基本一致。消渴病的发病与禀赋不足、过食肥甘和寒凉、情志不舒、房事过度等有关,一般认为消渴病的病机主要在于阴虚燥热,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笔者通过对元气学说的研究发现,在阴虚燥热的背后,消渴病的根本病机是元气亏虚,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脾肺肾三脏的元气虚弱。同时元气亏虚也是消渴病容易发生多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是消渴病久治不愈的病理基础,并且贯穿于消渴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所以,扶助元气法是治疗消渴病的重要方法。本论文通过对扶助元气法治疗消渴病的研究,希望能够丰富和完善中医治疗消渴病的理论。元气是生命的本原之气,是生命健康存在的根本保证,是人体机能活动的根本动力所在,是生命的能量,人生立命之根,在许多的书中又被称为真阳元气、真阳、元阳、阳气、相火、命门火、龙雷火、无根火、阴火、虚火等。俗话说的“人活一口气”,也是指人靠此元气而活。内经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说人的元气充足,有足够的能量保证人体这部机器健康的运转,使各种致病因素无法侵袭人体。反过来说,只要人体出现不健康的状态,就说明病邪已侵入人体,人体内的元气已经不充足了。历代医家和养生家皆重视养护正气,将其视为机体强壮的根本所在。阴阳、五行、六经等皆是对元气的生长收藏的运动过程的描述。元气的生长属阳,元气的收藏属阴。所以,阴虚是指元气的收藏功能不足。元气收藏不足则命门之火不旺,水谷不能充分腐熟导致阴津不足。另外,元气因收藏不足而浮游于外,浮游于上则为上消,浮游于中则为中消,浮游于下则为下消。“病是自家生”,大多数的疾病都是由于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造成元气虚弱而产生的。长期积累下来,当元气虚弱到无法维持人体功能的正常运转时,各种各样的疾病就会产生,消渴病亦是如此。如内外受寒、睡眠失调、房劳与手淫、七情内伤、抗生素的滥用、中医过用苦寒、中药西用、不良饮食指引等都会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暗耗元气。其中,内外受寒,从外受寒主要是指空调(寒邪犯于肌表)。在夏天,气候炎热,人的毛孔常常都是处在开放出汗的状态。外在的寒邪最容易从表面的肌肤入侵。人们常常是在30多度的室外环境,一步进入到室内空调环境(大多数在20℃左右),温差至少在5℃以上。现代所谓的“空调病”,其实大多都与外感风寒有关。从内受寒主要是指其次是过食生冷(生冷伤于脾胃)。除了空调之外,冰箱也给我们带来了反季节的享受。雪糕、酸奶、冰镇饮料、冰镇水果、凉茶,所有让你从内而外凉快的东西,在夏季都很受欢迎。但同时,我们增加了古人没有的从内受寒的机会。夏天吃冷饮,更是雪上加霜。冷饮损伤的是我们的脾胃,脾胃功能主控着身体吸收营养。就像粮草对于一支军队(体内的元气、阳气)的重要性,没有粮草供应,军队哪里能抵抗外敌(病邪)。脾胃受冷,表现为脾胃虚弱,消化和食欲差,或者是胃强脾弱,食欲虽好,但不长肉,只是造粪而已,身体不能在食物中吸收到营养。扶助元气法治疗消渴病分为中药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在我们使用中药治疗消渴病的同时,必须配合病人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的调整。一、中药治疗现代社会,人们大多生活在不良的生活习惯当中,“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导致元气大虚,发为消渴病。此类消渴病人往往病史较长,病势缠绵,变证丛生,根据六经辨证大多属三阴证。所以,在此我们重点讨论一下消渴病的三阴证。1、消渴病三阴证的具体治疗方法讨论(1)太阴证①三阴统于太阴,消渴病三阴证以治太阴为主元气寄居于肾,肾主藏,为先天之本;脾胃为水谷之海,主运化,为后天之本。人出生之后,脾胃太阴之气最为重要,先天之气,非胃气不能滋之。内经云:“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伤寒也有除中死证,太阴为后天之本,与阳明同为中气,统“胃气”。故三阳统于阳明,三阴统于太阴。李东垣因之而创脾胃论,但仍以仲景为最。大小建中汤为太阴之轻剂,理中人参汤则为太阴之中剂,附子理中堪称建中之重剂。临证宜时时固护中气,急危重证则宜回阳救阳。总之,时时处处要顾护“胃气”,阳明太阴为胃气之本也。另外,阳明太阴属于中焦,为坎离心肾水火交通之要塞,宜通而不宜滞,宜温而不宜寒,寒凝滞塞,水火不交,否结诸证生矣。三阴统于太阴,则治疗消渴病三阴证须以治太阴为主。消渴病的元气不足主要表现在脾的功能不足。如消渴病人,受伤以后,伤口不能愈合,而且不能愈合的伤口老往外流血或脓液,说明脾统血、脾主肌肉的功能失常。②补土伏火寄居于肾中的元气经肝生、心长、肺收、肾藏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脾胃属土,居中央调度。如前所述消渴病病因病机的关键是元气亏虚,火不归元,治疗有凉降和温补二法。凉降着眼于阳明胃,胃主降,凉降顺胃之性,胃属阳土,故可曰“补土”;胃降则火亦随之归元,故可曰“伏火”。温补着眼于太阴脾,太阴主开,太阴的开机就是为了使火归元,使火能够收藏于肾。温补脾土,正可以恢复太阴主开的功能,使火归元,故亦可曰“补土伏火”。③太阴证具体方药消渴病早期中期,三消明显,但没有并发症的情况时,就脏腑辩证而言此时起码是一个脾胃虚弱的情况,元气还不至于虚的很厉害,尽管釜中之火源于坎中之阳,此时只要能达到土伏火之理,就可从中焦来治疗坚固下焦,从“太阴以统少阴”,所以主方就用理中汤。方中甘草性平,其味至甘,得土气最全,土的藏性可以将火的烧灼之性转化成持续的温煦作用,故与干姜、附子同用,能逗留其热气使之绵长;生用又可除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人参在《神农本草经》中谓之气味甘,微寒,主补五脏,甘入脾,寒主降,可助太阴脾之开机,使虚火降敛归元。白术气味甘温,为脾之正药,能燥湿健脾。诸药相合,共达“补土伏火”之效。(2)少阴证①驱肾中阴寒,引火归元有一等久病之消渴病人,服上述“补土伏火”之理中辈不效,且三消症状不明显,反而有脉微细,但欲寐的少阴证的症状。理中辈乃理中焦之阴寒,此阴寒在下焦肾,故不效。人身之元气寄藏于肾,元气本属阳热之气,其性趋上,但能寄藏于人身下焦肾中,皆赖肾之藏性,肾主藏。今肾被阴寒所占,肾之藏性亦失去效用,元气上越而为害,正所谓“气有余便是火”。我们能够去除肾中的阴寒,则肾的收藏功能自然恢复,浮越于外的元气自然回归于肾,则不需清火而火自除,不需引火则火自归元。②少阴证具体方药少阴是三阴的基础,为坎中一丝真阳之所在。也是一身之根基。故三阴阳亏,皆可补少阴;三阴阳衰,终要累及少阴。三阴浊阴寒凝,久伏不化者,皆可加用四逆辈。如四逆汤、白通汤等。(3)厥阴证按照伤寒论六经辨证,消渴病还有一种类型,属于厥阴病。厥阴病的提纲证云:“厥饮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此属于厥阴风火相煽,在上焦克肺金则消渴;在中焦则善饥,不欲食仍是因为脾之运化不足,下之利不止亦可说明中土太弱;在下焦则疏泄太过导致尿多。当用乌梅丸加减治之。但此方只能暂用,消渴,气上冲,饥而不欲食等厥阴证消除后,即需根据具体病情从以上的辨证治疗的思路继续治疗。二、非药物疗法主要包括:(1)调整饮食习惯。过食肥甘厚味是消渴病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元气虚弱的消渴病人要用稀粥来调养脾胃(糜粥自养)。(2)适当运动。(3)早睡早起,跟着太阳走。(4)夏天用空调时需注意的事项。白天尽量避免长时间呆在空调房间里,如果有条件最好把室温恒定在26℃—27℃左右,室内外温差别超过5℃。要经常开窗换气,确保室内外空气的对流。晚上睡觉,应该是先用空调把房间吹凉,然后冲完澡,马上进入房间睡觉,这个凉的温度至少可以保持一个小时,你已经睡着了,一个小时你的体温已经下来了。如果遇到非常热的天,半夜热醒了,那你应该把衣服穿好,披上毛巾被,把空调打开。降温,空调关上,接着再睡。(5)房事的调整。过食肥甘厚味,房事过度是形成消渴病的很重要的两个原因。过好性生活不仅是维持夫妻关系的基础,也是保证双方身体健康的大事,所以我们必须要了解性生活的规则。(6)心理状态的调整。中医的最高境界是养生,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本文通过对消渴病元气亏虚本质的溯源和探讨,以及对元气学说的讨论,阐明了消渴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元气亏虚,论证了扶助元气法防疗消渴病的可行性,认为中医可以独立治愈消渴病。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消渴病概述
  • 一、消渴病的定义
  • 二、消渴病的源流
  • 三、消渴病的主要症状
  • 四、消渴病的并发症
  • 五、消渴病与糖尿病的关系
  • 第二部分 元气学说研究
  • 一、元气的定义
  • 二、阴阳一体
  • 三、五行一贯
  • 四、六经归元
  • 五、二十四节气对人体内元气运行的影响
  • 第三部分 从元气学说的角度来看消渴病的病因病机
  • 一、重新认识“阴虚火旺”
  • 二、从消渴病的主要症状来分析
  • 三、导致人体元气虚弱的原因
  • 第四部分 文献研究
  • 一、内经最早提出了“因虚致消”的观点
  • 二、仲景首开温阳扶元法治疗消渴的先河
  • 三、隋唐时期扶助元气法治疗消渴病的丰富
  • 四、宋金元时期三消理论的出现与发展
  • 五、明代扶助元气法治疗消渴病认识上的飞跃
  • 六、清代扶助元气法治疗消渴病的补充与完善
  • 七、近现代运用扶助元气法治疗消渴病的文献研究
  • 第五部分 扶助元气法治疗消渴病的应用思路
  • 一、中药治疗
  • 1、消渴病三阴证的具体治疗方法讨论
  • 2、关于附子用量的几点说明
  • 3、服中药期间需要注意的事项
  • 二、非药物疗法
  • 1、调整饮食习惯
  • 2、适当运动
  • 3、早睡早起,跟着太阳走
  • 4、夏天使用空调的注意事项
  • 5、房事的注意事项
  • 6、心理状态的调整
  • 第六部分 总结
  • 一、创新性
  • 二、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扶助元气法治疗消渴病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