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界面分子识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外泌体,纳米结构,核酸适体,杂交链式反应
界面分子识别论文文献综述
符婷,彭瑞资,刘巧玲[1](2017)在《基于分子识别的外泌体纳米界面原位DNA组装》一文中研究指出细胞膜是一类间隔细胞内外环境的具有生物活性的界面,膜表面的受体通过外界物质刺激调控胞内的生化反应,从而影响细胞乃至整个生命体的进程。对细胞膜表面进行改造和功能化,从而实现原位识别、组装并调控细胞膜表面结构在癌症检测和治疗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1。外泌体是细胞向胞外分泌的纳米级囊泡样膜包被小体,在细胞间的通讯、肿瘤早期诊断、心肌损伤保护和药物运输等研究领域展现重要的应用价值~(2-4)。虽然利用DNA纳米技术在构筑功能化细胞膜等(本文来源于《物理化学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刘艳香[2](2016)在《基于光响应杯[4]芳烃界面的构建及对手性分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是生命体的基本属性,由于对映体立体结构的差异,使得其具有不同的生理学特性。手性识别在生物学,材料科学以及制药工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生命过程中手性的识别往往发生在细胞膜表面或者酶的反应位点上,因此为了探究生命体中的手性识别往往需要构筑功能化界面材料,实现界面上的手性区分。功能化界面材料的构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探究生命过程中立体结构的起源,也为构建与人体相适应的仿生材料提供帮助。对于功能化界面的识别研究常常需要通过外场来调控。通过外场的刺激,可以实现对分子的控制释放。光可作为外场调控界面的一种手段,不仅具有无污染,易操控的优点,而且还可以定位到特定区域可逆的操控分子识别。目前构建光响应界面对小分子和生命大分子的识别研究日益广泛,然而对于分子手性的识别却少见报道。如何将手性识别与光响应界面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且在不断尝试构筑具有高手性选择性,光灵敏性的手性界面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基于以上的问题,我们能否构建一种光响应性的手性界面来实现手性的区分。根据待识别的分子结构特点,通过弱的相互作用,设计主体分子,同时在光灵敏性上设计手性偶氮分子。本论文基于偶氮苯分子具有良好的光响应性,在紫外光的调控下构型发生翻转的原理,结合叁位点识别的手性识别机理,将手性分子与偶氮苯分子,连接起来,设计合成了具有光响应的偶氮苯分子,并通过点击的方法、炔基偶联的方法将合成的分子修饰到界面上。通过紫外光的调控,实现手性的控制释放。本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根据杯[4]芳烃具有大小可调的空腔,易于修饰的特点,我们设计合成了二甲胺杯[4]芳烃分子,通过点击的方法将杯[4]芳烃分子修饰到界面上。由于主客相互作用,合成的手性偶氮苯丙氨酸分子的偶氮端可以被杯[4]芳烃的空腔所包结,手性端露于空腔外,通过紫外光可以实现对(R/S)-2-氨基-1-丙醇分子的控制释放。第二,根据杯芳烃易于衍生化,结构稳定的特点,我们设计合成了手性偶氮杯[4]芳烃分子,并将其成功的修饰到金界面构建了功能化光响应手性界面,通过紫外光的调控实现了对手性萘普生分子的识别。(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6-05-01)
曹丽丽[3](2013)在《固液界面环状苯乙炔撑分子识别的STM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扫描隧道显微镜(STM)的分辨率很高,能够达到原子级的高分辨率。又由于它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因此自从其发明以来至今就一直是纳米科学技术、表面化学、表面物理研究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固/液界面超分子自组装结构研究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分子识别和选择过程可设计、组装高度复杂的多级结构,这种方法为多孔纳米网络结构的应用打下了基础。利用分子识别的原理也可以引入一些功能性分子从而使原来的组装结构功能化,这在材料改性及高性能的材料的设计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超高真空条件下,表面上高度复杂的纳米结构可通过适当设计的结构单元组装而得,在固液界面,更可以通过改变组装条件来控制多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因此结构单元间的识别和选择对超分子体系分级自组装是十分重要的,在有多余组分存在的混合物中分子间的识别与选择性保证了有效的纠错和结构修复。本论文中我们系统研究了环状苯乙炔撑AEMs分子与DBA-OC_(12)和bisDBA-Cn分子的界面识别行为。所选择的DBA-OC_(12)分子具有与AEMs相同的烷氧基取代基。通过将两种分子按一定摩尔比(1:1)混合,我们研究了不同浓度下DBA-OC_(12)与AEM-B和AEM-N及bisDBA-Cn与AEM-B和AEM-N的界面识别行为以及空间位阻对界面识别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DBA-OC_(12)与AEM-B和AEM-N在TCB/石墨界面上都表现出非常高效的识别行为,而且识别效率随溶液浓度的减小而有所提高。空间位阻对分子间的识别行为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影响。这种分子间的识别行为是通过分子间烷氧基链的相互作用实现的。在DBA-OC_(12)分子间的烷氧基链通过2+2对插的形式发生相互作用,而AEM-B和AEM-N分子的烷氧基链则是以1+1对插的形式相互作用。在DBA-OC_(12)与AEM-B或AEM-N交替排列的混合结构中烷氧基链则是以2+1对插的形式相互作用。因此DBA-OC_(12)与AEM-B和AEM-N的高效识别说明2+1对插的形式比2+2或者1+1对插的形式更为有利。为验证这一假设我们研究了bisDBA-C_n与AEM-B和AEM-N的界面识别。对bisDBA-C_(12)而言其烷基链即可以以1+1或2+2对插的形式相互作用,也可以以2+1对插的形式相互作用,因此我们预计其与DBA-OC_(12)的识别效率相比bis-DBA-C_(12)会降低。实验结果与我们的假设是一致的。同时对AEMs/bisDBA-C_(12)的混合体系空间位阻表现出明显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3-07-01)
房钰鑫[4](2013)在《多种分子识别生物传感活性界面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半个世纪的快速发展,生物传感器已成为一种先进的检测方法和分析手段,在药物研发、食品安全、工业控制、临床诊断以及环境保护等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生物传感器构建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是如何构建分子识别生物传感活性界面,它直接影响着生物传感器的检测灵敏度、最低检测限、线性范围以及稳定性等方面。因此,本文致力于采用不同的新型功能化材料和固定化技术,构建出基于压电石英晶体微天平的亲和型生物传感界面,以及能够检测过氧化氢、葡萄糖等重要小分子物质的电化学生物传感界面,并进一步对所制备的生物传感器在生物分析中的应用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利用羧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s)修饰石英晶体微天平铂基片(QCMPt基片),构建出能够实时监测白细胞介素-6(IL-6)及其可溶性受体(sIL-6R)之间相互作用的亲和型生物传感活性界面。通过实验分析可以获知IL-6与sIL-6R之间相互作用的动力学过程,进一步计算出两者的结合平衡常数(KA)和解离平衡常数(KD)分别为3.37×106M-1和2.97x10-7M。此结果与传统检测方法报道的一致,证实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和科学性。此外,已有报道证实IL-6及其受体是活血化瘀中药的潜在作用靶点之一,因此研究二者之间结合动力学过程可为我国传统中药作用机理探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方法,扩展了生物传感器的应用范围。(二)将铂纳米颗粒(PtNPs)有效固定于经聚乙烯醇(PVA)分散的MWCNTs表面,制备出PVA-MWCNTs-PtNPs复合纳米材料,用于构建无酶过氧化氢(H2O2)生物传感活性界面。该传感器对H202的检测表现出宽的线性范围(0.002~3.8mM),显着的灵敏度(122.63μAmM-1cm-2),较低的检测限(0.7μM,S/N=3)以及快速的响应时间(5s内)。此外,传感器也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长时间稳定性和较强的抗干扰性能。实验证明该构建方法可为其他类型的无酶电化学传感技术的创新开发提供可行的技术手段。(叁)以硫酸铜作为铜源,利用电化学沉积法在不同外界条件下制备一系列具有不同形貌结构的铜纳米材料,包括铜纳米颗粒、铜纳米块状、铜纳米树枝以及铜纳米花等,整个制备过程无需添加任何模板分子或催化剂,操作简单易行。分别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多种纳米铜结构进行形态表征,并详细阐明了其形成机制。将铜纳米树枝修饰于玻碳(GC)电极表面,在碱性条件下研究了铜纳米树枝自身的氧化还原特征及其对葡萄糖的无酶催化行为。检测结果表明:铜纳米树枝对葡萄糖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在工作电压为0.55V vs. Ag/AgCl的条件下,所制备的传感器对葡萄糖检测有快速的电流响应、较低检测限和较宽的线性范围,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抗干扰性和重复性。(四)以氯化铜作为铜前体,通过简单易行的两步电化学沉积法将氧化铜(CuO)纳米叶修饰于GC电极表面,构建基于CuO/GC电极的无酶传感器,并通过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流法来研究其自身在0.1MNaOH溶液中的电化学响应特征,以及对葡萄糖和过氧化氢的电催化性能。结果表明,CuO/GC电极催化葡萄糖的氧化峰电位为0.55V,在此工作电压下对葡萄糖进行i-t曲线检测,得到较高的灵敏度(53.19NμAmM-1)、较宽的线性范围(12.5μM-4.29mM)以及较低的检测限(4.171xM)。该传感器对于过氧化氢的还原同样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五)采用高温还原法将金纳米颗粒(AuNPs)固定于经壳聚糖(CS)还原的还原型氧化石墨烯(RGO)表面,制备出CS-RGO-AuNPs纳米复合材料,将其作为葡萄糖氧化酶(GOD)的固定载体,构建检测葡萄糖的分子识别生物传感活性界面。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基于GOD/CS-RGO-AuNPs/Pt电极的传感器,在工作电压为0.5V vs. Ag/AgCl条件下,对葡萄糖的检测灵敏度为102.4μA.mM-1cm-2,最低检测限为1.7μM(S/N=3),线性范围为0.015~2.13mM,线性相关系数R2为0.988。此外,该传感器还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3-05-01)
孔宪明[5](2012)在《界面分子识别的原位红外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识别是生物体内组建功能组织的一个重要过程,分子之间通过多重氢键作用的相互识别,不仅在生理过程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各种生物传感器设计的基础。由于受到水分子之间强烈的氢键作用的影响,主体分子与客体分了在水溶液中通过氢键的相互识别作用被明显减弱。空气水界面Langmuir膜可以为分子识别提供一个合适的疏水微环境,界面反射吸收红外光谱(IRRAS)可以从分子水平上给出界面单层膜的相关信息,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作为一种超灵敏的检测技术,由于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的优点,越来越多被应用到表面科学和分子识别中。利用原位IRRAS光谱可以详细研究巴比妥酸两亲分子单层膜与叁聚氰胺在气液界面分子识别过程中的氢键形成方式及分子取向变化。使用贵金属纳米粒子组装基片作为基底研究巴比妥酸两亲分子单层膜与叁聚氰胺的分子识别,所获得的SERS信号可能不是源自真正的分子识别。银纳米粒子具有较好的SERS活性,因此,经常作为增强基底应用于蛋白及生物分子的识别检测中,在较高盐度的生理条件下,银纳米粒子会发生不可逆的聚集,Ag@SiO2核壳结构SERS标记物纳米粒子,在较高浓度盐溶液中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标记物粒子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后可以应用于蛋白的界面识别检测中。磁性纳米材料具有便于分离的特点,将Fe304磁性纳米粒子进行二氧化硅包裹,Fe3O4@SiO2核壳结构磁性微球不仅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在表面进行功能化修饰还可以用于生物分离及检测。1.气液界面含偶氮苯两亲分子单层膜的金属配位及光致异构合成含有偶氮苯和丙氨酸衍生物两亲分子Ci2AzCONH。利用原位红外反射吸收光谱(IRRAS)和红外透射光谱,分别研究气液界面C,2AzCONH单层膜和相应LB膜的羧基与金属配位作用。在纯水亚相,C12AzCONH羧酸头基形成二聚体,偶氮苯片段长轴几乎垂直膜表面取向,分子排列紧密,基本抑制光致异构的发生。金属配位作用促进光致异构,在含Ag+和Zn2+离子亚相分子间氢键作用增强,分子排列较紧密,阻碍光致异构发生;在含Cu2+、Ca2+和Pb2+离子溶液亚相,单层膜显示扩张特征,分子间距增加,有利于光致异构发生。2.气液界面巴比妥酸两亲分子单层膜与叁聚氰胺分子识别的原位IRRAS光谱研究利用原位红外反射吸收光谱(IRRAS)详细研究气液界面巴比妥酸两亲分子与叁聚氰胺的分子识别。原位IRRAS首次在气液界面观测到氨基v(NH2)峰,发生分子识别,巴比妥酸头基由识别前的水平取向发生变化,C4=O基团未参与氢键形成几乎垂直于水表面取向,参与氢键形成的C2=O基团很大程度上垂直于水面取向,而C6=O基团几乎平行于水面取向,脂链的C-C-C平面取向由识别前垂直于水表面转变为识别后平行于水表面,揭示分子识别过程中氢键转化和分子取向变化。巴比妥酸两亲分子(C18BA)单层膜对叁聚氰胺有很好的识别选择性。3.巴比妥酸两亲分子单层膜与叁聚氰胺分子界面分子识别的SERS光谱研究发展单层LB膜隔离纳米粒子增强拉曼散射的方法,研究光滑基片表面巴比妥酸两亲分子(C18BA)单层膜的分子识别及识别选择性,获得源自真实分子识别的叁聚氰胺SERS信号,扩展LB膜的应用范围。4. Ag@SiO2核壳结构SERS标记物的合成及其在蛋白界面识别中的应用发展一种使用较高醇水比的混合溶剂,不需要对银纳米粒子进行亲玻化处理制备银核二氧化硅壳层(Ag@SiO2)核壳结构SERS标记物简单方法。标记物纳米粒子在高盐度及长时间存放条件下都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表面富含组氨酸蛋白共价偶联到Ag@SiO2纳米粒子表面,通Cu2+配位作用特异性结合到表面修饰巯乙基亚氨二乙酸(IDA)基片表面,进行SERS检测。将金纳米粒子通过静电作用吸附到氨基化Ag@SiO2粒子表面,形成Ag@SiO2-Au复合纳米结构SERS标记物,在复合纳米结构的金粒子表面修饰IDA分子,在Cu2+存在的条件下,IDA修饰的Ag@SiO2-Au标记物通过肌红蛋白的桥连结合到IDA修饰的基片表面,形成叁明治结构,实现溶液中的肌红蛋白SERS检测。进一步研究界面蛋白识别选择性,如果选择适当配体,Ag@SiO2标记物可应用到其它蛋白及生物分子的检测中。5. Fe3O4@SiO2核壳结构磁性微球的合成及其在蛋白分离检测中的应用采用水热法制备出具有超顺磁性的Fe304纳米粒子,通过改变起始溶液中FeCl3浓度调控粒子尺寸。不同稳定剂对Fe304粒子表面形貌和稳定性具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盐酸和柠檬酸钠对Fe304粒子表面进行预处理,采用溶胶-凝胶法在其表面包覆二氧化硅层,调控正硅酸四乙酯(TEOS)加入量获得不同壳层厚度的Fe3O4@SiO2磁性微球。在Fe3O4@SiO2磁性微球表面修饰带有甘露糖端基的分子,结合甘露糖修饰的银纳米粒子SERS标记物,实现对伴刀豆球蛋白(ConA)的磁分离和选择性SERS检测,显然,在Fe3O4@SiO2核壳结构磁性微球表面可以修饰不同功能配体,能够实现对其它生物分子的富集检测。(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01)
韩翠平[6](2012)在《环糊精的纳米界面组装及分子识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生命存在的最基本过程是发生在纳米尺度的表界面环境中的一系列分子识别过程,因此,对纳米表界面分子识别与作用机制的研究是从分子水平研究和探索生命现象的重要途径。结合超分子主-客体高选择性识别性能与纳米材料的特性,设计和制备各种高效、灵敏、便捷的功能材料,成为智能传感体系的重要发展方向。环糊精是一种环状低聚糖,具有独特的结构和分子识别特性。本论文在概述了环糊精的分子识别性能以及基于环糊精建立的传感界面的研究背景及最新进展的基础上,着眼于高性能的环糊精功能化的纳米界面的设计与分子识别研究。充分融合纳米材料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和环糊精良好的识别性能,建立高效传感方法,研究环糊精功能材料界面的分子间相互作用与信号转换机制,为建立环境、生命复杂体系中的高灵敏测试方法提供理论依据。具体内容如下:1.介绍了了环糊精独特的结构和特性,以及基于环糊精超分子主体化合物功能化的纳米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简述了半导体量子点、贵金属纳米粒、纳米通道的性质及其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和原理,并由此提出了本论文的设想和研究思路。2.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简单的超声振荡方法,将母体环糊精快速组装到量子点表面,使量子点从疏水性转变为亲水性。所制备的超分子纳米复合体同时具有量子点的优良的光学性能和环糊精的分子识别能力,表现出对酚类异构体较好的选择性识别性能。在所考察的8种酚类异构体中(包括邻硝基苯酚、间硝基苯酚、对硝基苯酚、邻甲基苯酚、间甲基苯酚、对甲基苯酚、1-荼酚、2-禁酚),α-、β-环糊精修饰的量子点可以分别对对硝基苯酚和1-萘酚选择性识别,检测限分别为7.92×10-9M和4.83×10-9 M。研究表明,该类探针选择性好,灵敏度高,且制作简单,操作方便。通过对实际环境中的水样进行检测,证明检测探针具有很好的抗干扰性和实用性。3.利用环糊精内在的手性和良好的主-客体包结性能,建立了一种以量子点为荧光探针的手性识别新方法。我们通过简单的组装方法,分别把具有手性识别性能的α-和β-环糊精引入到CdSe/ZnS量子点表面,该类传感器能够有效灵敏地对蛋氨酸和酪氨酸进行手性识别。在一定浓度范围内,L-型的氨基酸使环糊精修饰的量子点荧光强度显着增强,而D-型的氨基酸对量子点的荧光影响不大。环糊精功能化的量子点可以显着提高对手性化合物的对映选择性,对今后手性传感器以及手性识别分析方法的应用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4.基于纳米银表面等离子共振性质,建立了一种高选择性稀土离子的识别新方法。以p-环糊精/4,4'-联吡啶(β-CD/4-DPD)超分子配合物为稳定剂和功能基团制备出稳定的、单分散的银纳米粒探针,通过离子加入后引起的纳米溶胶颜色、UV-vis光谱及微观形态的变化来研究纳米探针对稀士离子的识别作用。其中Yb3+离子的加入,使单分散的银纳米逐渐组装成链状的网状纳米结构,颜色由黄色向红色转变,同时吸收波长红移,而La3+、Ce3+、Pr3+、Nd3+、Sm3+和Eu3+离子对溶胶的颜色和UV-vis光谱都没有影响,从而建立了一种高选择性的、新型的稀土离子比色传感方法。5.利用环糊精内在的手性微环境,将其组装到纳米通道内,开发出一个高选择性的手性检测体系。首先通过重离子轰击加径迹化学刻蚀方法(track-etching technique)制备出的单锥形聚合物纳米通道,利用化学蚀刻过程表面产生的羧基将具有手性识别性能的β-环糊精分子修饰到纳米通道内,基于离子电流的不同变化,实现了对组氨酸的手性识别,并可以对异构体进行定量分析。此检测体系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和重现性,为研究和模拟生物体的手性识别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为新型的手性传感器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2-05-01)
辛燕燕[7](2012)在《核脂两亲分子界面分子识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子识别是超分子化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不仅有助于研究新型功能材料,而且还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生物功能与过程。核酸互补碱基对之间特异性识别作用是生物体内高选择性识别作用的典型例子。Langmuir膜具有细胞膜骨架的一半结构,能够为分子识别提供特定微观环境。原位反射吸收红外光谱(IRRAS)已经作为一种原位手段应用于Langmuir单层膜分子识别研究。IRRAS技术是目前在分子水平上研究气液界面单层膜最先进的方法之一。它能够提供有关亲水头基与疏水尾链的结构与取向变化等丰富信息。本文利用表面压-分子面积(π-A)等温曲线和原位反射吸收红外光谱(IRRAS)等手段详细研究含胸腺嘧啶(T)和腺嘌呤(A)头基的核脂两亲分子(核脂1和核脂2)在气液界面上组装和分子识别作用。在识别前,气液界面核脂1单层膜中胸腺嘧啶头基间主要存在氢键作用呈“平躺”取向,而气液界面核脂2单层膜中腺嘌呤头基由于π-π堆积和氢键作用呈“站立”取向,疏水脂链的C-C-C平面倾向于垂直水表面取向。单独核脂1或核脂2单层膜在相应互补核苷水溶液亚相表面未发生明显识别作用。在核脂1和核脂2等摩尔混合单层膜中,腺嘌呤与胸腺嘧啶头基之间却发生了明显识别作用。从光谱变化等信息推断出腺嘌呤与胸腺嘧啶头基之间很有可能形成了A-T-A-T四聚体环结构,且脂链的C-C-C平面变为倾向于平行水表面取向。核脂1单层膜与叁聚氰胺能够发生明显的叁重氢键分子识别作用而混合核脂单层膜与叁聚氰胺之间却没有发生识别作用,这进一步说明混合膜中形成A-T-A-T的四聚体环结构的可能性。另外,结合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和表面增强拉曼散射光谱进一步研究相应Langmuir-Blodgett (LB)膜的分子识别。(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2-05-01)
孔宪明,杜学忠[8](2012)在《气液界面巴比妥酸两亲分子单层膜与叁聚氰胺的分子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液界面单层膜不仅是研究生物膜的简单模型体系,而且能够大尺度实现功能超分子结构组装。原位红外反射吸收光谱(IRRAS)技术不仅能够提供单层膜的分子结构信息,还能给出单层膜与亚相底物相互作用的丰富信息。叁聚氰胺与巴比妥酸是分子识别研究的经典体系。由于巴比妥酸在红外光谱中有很强的C=O伸缩振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期刊2012-04-13)
孔宪明,杜学忠[9](2011)在《界面分子识别的表面增强Raman散射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叁聚氰胺与巴比妥酸能够发生多重氢键分子识别作用。二者及其衍生物是界面分子识别研究的很好模型体系(图1)。由于巴比妥酸在FTIR光谱中有很强的C=O伸缩振动特征峰,早期Langmuir-Blodgett(LB)膜相关的分子识别研究工作主要是利用FTIR光谱技术,且以巴比妥酸与叁聚氰胺衍生物两亲分子LB膜界面识别为主,而叁聚氰胺与巴比妥酸衍生物两亲分子LB膜界面识别的研究工作较少。SERS光谱对叁聚氰胺检测比较灵敏,而且通过界面分子识别,能够增强叁聚氰(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1-25)
辛燕燕,杜学忠[10](2011)在《核脂界面分子识别的原位IRRAS光谱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模拟DNA互补碱基对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生物功能和生物过程,而且能够为生物传感器的开发应用以及新药的研制提供重要的依据。气液界面单层膜是模拟研究生物膜的简单模型体系。原位红外反射吸收光谱(IRRAS)技术不仅能够提供单层膜亲水头基结构、脂链构象和取向信息,还能给出单层膜与亚相底物间相互作用的丰富信息。通过IRRAS光谱研究,证实核酸(本文来源于《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11-25)
界面分子识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手性是生命体的基本属性,由于对映体立体结构的差异,使得其具有不同的生理学特性。手性识别在生物学,材料科学以及制药工程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在生命过程中手性的识别往往发生在细胞膜表面或者酶的反应位点上,因此为了探究生命体中的手性识别往往需要构筑功能化界面材料,实现界面上的手性区分。功能化界面材料的构建,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探究生命过程中立体结构的起源,也为构建与人体相适应的仿生材料提供帮助。对于功能化界面的识别研究常常需要通过外场来调控。通过外场的刺激,可以实现对分子的控制释放。光可作为外场调控界面的一种手段,不仅具有无污染,易操控的优点,而且还可以定位到特定区域可逆的操控分子识别。目前构建光响应界面对小分子和生命大分子的识别研究日益广泛,然而对于分子手性的识别却少见报道。如何将手性识别与光响应界面有机的结合到一起,且在不断尝试构筑具有高手性选择性,光灵敏性的手性界面仍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基于以上的问题,我们能否构建一种光响应性的手性界面来实现手性的区分。根据待识别的分子结构特点,通过弱的相互作用,设计主体分子,同时在光灵敏性上设计手性偶氮分子。本论文基于偶氮苯分子具有良好的光响应性,在紫外光的调控下构型发生翻转的原理,结合叁位点识别的手性识别机理,将手性分子与偶氮苯分子,连接起来,设计合成了具有光响应的偶氮苯分子,并通过点击的方法、炔基偶联的方法将合成的分子修饰到界面上。通过紫外光的调控,实现手性的控制释放。本论文的具体内容如下:第一,根据杯[4]芳烃具有大小可调的空腔,易于修饰的特点,我们设计合成了二甲胺杯[4]芳烃分子,通过点击的方法将杯[4]芳烃分子修饰到界面上。由于主客相互作用,合成的手性偶氮苯丙氨酸分子的偶氮端可以被杯[4]芳烃的空腔所包结,手性端露于空腔外,通过紫外光可以实现对(R/S)-2-氨基-1-丙醇分子的控制释放。第二,根据杯芳烃易于衍生化,结构稳定的特点,我们设计合成了手性偶氮杯[4]芳烃分子,并将其成功的修饰到金界面构建了功能化光响应手性界面,通过紫外光的调控实现了对手性萘普生分子的识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界面分子识别论文参考文献
[1].符婷,彭瑞资,刘巧玲.基于分子识别的外泌体纳米界面原位DNA组装[J].物理化学学报.2017
[2].刘艳香.基于光响应杯[4]芳烃界面的构建及对手性分子识别[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曹丽丽.固液界面环状苯乙炔撑分子识别的STM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
[4].房钰鑫.多种分子识别生物传感活性界面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3
[5].孔宪明.界面分子识别的原位红外和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研究[D].南京大学.2012
[6].韩翠平.环糊精的纳米界面组装及分子识别性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7].辛燕燕.核脂两亲分子界面分子识别研究[D].南京大学.2012
[8].孔宪明,杜学忠.气液界面巴比妥酸两亲分子单层膜与叁聚氰胺的分子识别[C].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12分会场摘要集.2012
[9].孔宪明,杜学忠.界面分子识别的表面增强Raman散射光谱研究[C].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
[10].辛燕燕,杜学忠.核脂界面分子识别的原位IRRAS光谱研究[C].第十六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