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老年性痴呆是一种进行性退行性神经病变,严重危害老年人的健康。由于社会人口老龄化和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日益增多。中医对该病有丰富的理论和其独特的认识,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认为老年性痴呆是以肾虚为内在机理,以痰瘀阻窍为致病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运用古方地黄饮子进行防治老年性痴呆的实验研究。 本实验以D-半乳糖拟衰老合并大鼠脑海马注射β-淀粉样蛋白导致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并以哈伯因、抗脑衰为阳性对照,对地黄饮子组从行为学,病理改变,生化酶学改变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地黄饮子具有: 1.可改善模型大鼠行为学功能。 2.可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丙二醛含量。 3.提高模型大鼠三磷酸腺苷酶的含量。 4.地黄饮子能上调B细胞淋巴瘤2基因的表达 5.能改善模型大鼠的脑组织病理改变。 证明地黄饮子是一种预防老年痴呆的有效方药,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了部分实验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鹿茸多肽对轻度认知功能障碍大鼠行为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6(52)
- [2].睡眠剥夺对大鼠行为学及咀嚼肌肌电图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4(09)
- [3].有氧运动对焦虑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1)
- [4].奔气方对慢性不可预知应激刺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J].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8(08)
- [5].维生素A对孤独症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9)
- [6].芪防鼻敏颗粒对变应性鼻炎大鼠行为学与组织病理学的影响[J]. 中国药师 2016(11)
- [7].加味四逆散对青少期应激大鼠行为学及不同脑区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7(09)
- [8].舒郁颗粒对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J]. 吉林中医药 2016(10)
- [9].逍遥散不同提取部位对慢性轻度不可预知应激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中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2012(07)
- [10].心肌梗死后大鼠行为学变化的特征分析[J]. 世界中医药 2013(12)
- [11].普瑞巴林对神经病理性痛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11)
- [12].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方对高架十字迷宫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 中国中药杂志 2008(18)
- [13].蒙古黄芪有效成分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模型大鼠行为学及神经递质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20(02)
- [14].甘麦大枣汤对“怒”模型大鼠行为学特征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7(06)
- [15].转染pIRESneo-EGFP-BDNF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侧脑室注射对帕金森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 山东医药 2012(26)
- [16].脑卒中后抑郁大鼠行为学的动态变化及中药补阳还五汤的干预作用[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15(04)
- [17].针刺对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 针灸临床杂志 2008(06)
- [18].电针对抑郁大鼠行为学、海马生长抑素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J]. 针刺研究 2009(03)
- [19].肝郁模型大鼠行为学与脑单胺递质的变化及柴胡的干预作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08(10)
- [20].鱼油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行为学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J]. 浙江医学 2008(05)
- [21].红景天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影响的实验研究[J]. 光明中医 2008(06)
- [22].熟地平颤颗粒对帕金森病大鼠行为学及α-突触核蛋白表达的影响[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04)
- [23].氟西汀对卒中后抑郁大鼠行为学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4(07)
- [24].三仁汤对脾胃湿热证大鼠行为学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影响[J].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2010(01)
- [25].消郁安神胶囊对慢性随机温和应激大鼠行为学的影响[J]. 中国药业 2017(13)
- [26].四逆散影响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大鼠行为学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01)
- [27].脑卒中后大鼠行为学的动态变化及中药颐脑解郁方的干预作用[J]. 四川中医 2012(10)
- [28].恒清Ⅰ号方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作用及机制研究[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19)
- [29].体育场馆内PM_(2.5)暴露对运动大鼠行为学及相关无氧代谢酶活性的影响[J]. 生态毒理学报 2018(02)
- [30].金钗石斛对慢性疲劳综合征大鼠行为学的改善作用[J]. 遵义医学院学报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