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前,EVR在动脉瘤及动脉夹层的治疗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但还不能通过完全腔内方法重建主动脉弓以治疗位于升主动脉及主动脉弓部位的动脉瘤及夹层病变。本研究以犬为实验对象,拟通过动物实验,研制适合完全腔内方法重建犬主动脉弓的模块分叉支架型血管、研究经外周动脉腔内重建主动脉弓的可行性,为适合于人体的模块分叉支架型血管的设计、制作及临床应用提供指导。这种新型模块分叉支架型血管的成功设计、制作以及植入通道、植入方法的选择、并发症的观察与预防、治疗效果观察等资料的获得,可为该设计思路在人体的实际应用提供证据及经验。目的:设计、制作适合重建犬主动脉弓的模块分叉支架型血管;研究该支架型血管的安全植入方案及可行性、有效性。为适合于人体主动脉弓重建的模块分叉支架型血管的设计与制作提供经验和数据,指导腔内重建人体主动脉弓的器具设计、生产及临床介入操作。方法:1、数据测量:选取体重24kg左右的雄性杂种犬2只,通过血管造影和实体解剖,对其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及弓部分支血管的解剖特点、各血管段的长度、直径等进行观察与测量。2、支架型血管的设计与制作:根据获得的相关数据设计并制作适合于重建犬主动脉弓的模块分叉支架型血管。本支架型血管系统由三个模块组成,以镍钛合金丝绕制三个模块的支架,外覆e-PTFE人造血管材料。模块一、模块二为分叉形,模块三为直筒形,该三个模块在体内对接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支架型血管系统。支架型血管由先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按照临床使用标准制作完成。3、腔内操作与疗效观察:选取雄性杂种犬10只,体重23.5~25.5kg,手术显露双侧锁骨下动脉及一侧股动脉。X线透视引导下,分别自RSA、LSA及一侧股动脉顺次植入该支架型血管的三个模块,在主动脉弓内连接,重建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血管;对术中内漏发生情况、移植物移位情况、移植物释放后升主动脉与降主动脉的压差进行观察;对术后锚定区动脉血管的病理变化进行观察,对移植物内膜形成情况进行观察。结果:一般情况:介入操作成功率80%(8/10);平均失血量90ml(50-450ml);平均手术时间300分钟(270-400分钟);平均造影剂用量140ml。存活情况:术中死亡2例(冠状动脉被封堵及LSA破裂);术后死亡3例(失血过多及支架内血栓形成);5例存活,无明显嗜睡、跛行及厌食、腹泻等脑、肢体及脏器缺血表现。疗效观察:成功完成介入操作的8例动物中,术毕造影发现2例(2/8)因模块一主体直径过小,存在近端(升主动脉锚定区)Ⅰ型内漏;此8例动物术毕造影见各移植物位置及形态良好,冠状动脉及颈总动脉血流通畅,头臂干、LSA及胸主动脉锚定部位未见内漏,各模块连接部位未见内漏。压力测量:术中压力监测显示移植物植入后升、降主动脉平均动脉压差为6mmHg。尸检及病理:术后死亡的3例动物尸检见弓部形态良好,各模块间对接良好,模块一、二的长臂分支开口未被移植物封堵。移植物外有血栓形成,移植物内壁有纤维素膜或血栓(因抗凝力度不够死亡的2例)附着。术后4个月大体病理见支架型血管近端已被新形成的血管内膜覆盖。病理切片检查提示:锚定区血管内膜中平滑肌细胞增生,覆膜材料表面有单层内皮细胞形成。结论:1、使用“模块分叉支架型血管”重建犬主动脉弓的设计理念切实可行:通过双侧锁骨下动脉及一侧股动脉作为输送通道,使用目前已经成熟的腔内技术及可以取得的器材,可以安全的完成整个手术过程;腔内操作过程中,脑供血得到保证;术后肢体及脏器血供能得到保证;2、对人体主动脉弓重建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分叉支架型血管腔内重建髂内动脉效果分析[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05)
- [2].使用分叉支架型人工血管行完全腔内治疗胸腹部主动脉瘤的方法[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