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与遵从:收容遣送制度研究——北京市个案剖析

强制与遵从:收容遣送制度研究——北京市个案剖析

论文题目: 强制与遵从:收容遣送制度研究——北京市个案剖析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应用社会学

作者: 陈星博

导师: 李强

关键词: 流动人口,收容遣送制度,农民工

文献来源: 清华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新中国以来的收容遣送工作及其制度演变的内在机制,深刻反映了我国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管理逻辑和方式之间的内在关连性。本项研究以社会学“强制—遵从”概念为分析框架,在历时性分析和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对新中国以来的收容遣送工作及其制度的演变过程,以及这一制度在城市流动人口的管理实践中逐渐扭曲变异的内在机制进行了剖析,提出了“非制度性强制”和“利益选择性遵从”两个核心假设,对城市流动人口管理及其秩序实现机制的逻辑和矛盾加以分析和解释。通过本项研究,作者发现:非制度性强制成为城市管理部门实现单方设定的社会管理目标的行动逻辑。由于巨型社会与高密度人口造成的资源与人口之间的持续性紧张,要求国家管理者及其组织以突破既有制度规范的约束而迅速消解社会危机;同时,由于在社会管理中单方面设定宏大而复杂的管理目标,而在实现目标的能力上又存在着难以克服的能力资源的匮乏,都使国家放弃以制度化方式进行社会管理的选择,并以维护国家利益为理由,凭藉不受制约的单方意志性和管理的便利性,突破既有制度规范的限制来实现国家对秩序和稳定等目标诉求的迅速达成。在这一社会管理逻辑下,非制度性强制权力极度蔓延和扩张,压制甚至取消了农民工群体的自主性意愿,使作为城市社会底层的农民工群体更加处于无权的状态,受到收容遣送制度对农民工公民权利的肆意伤害。处于这一制度现实之下的农民工,一方面在结构性不平等的制约下内化了对自身底层地位的角色认知;另一方面,由于收容遣送制度的非制度性强制导致了秩序与稳定的丧失,这又使农民工在经济、社会活动中否定了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公正性。作为结构制约下的行动者,农民工凭藉市场机制所获得的资源对权力关系进行了策略性的重构,以此来消解管理部门以非制度性强制所造成的伤害和风险,形成了以形式上的遵从而以利益进行能动性选择为目的的行动策略,以此来消解收容遣送制度的非制度性强制。在管理部门非制度性强制与农民工群体利益选择性遵从的逻辑和行动策略的共同作用下,使收容遣送制度更加背离其实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标,日益走向扭曲和变形。

论文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意义

1.1.2.1 理论研究的意义

1.1.2.2 政策研究的意义

1.1.2.3 研究方法上的探索

1.2 文献综述

1.2.1 有关强制与遵从的研究

1.2.1.1 社会秩序的实现与强制—遵从的关系

1.2.1.2 权力关系中的强制与遵从

1.2.1.3 反思性的分析:强制与遵从关系的有限性

1.2.2 越轨者与“标签”:一个社会互动理论的视角

1.3 研究方法和理论假设

1.3.1 研究方法及样本的选择和利用

1.3.1.1 研究方法

1.3.1.2 研究地点的选择

1.3.1.3 样本的选择及使用

1.3.2 理论假设

1.3.2.1 核心假设

1.3.2.2 支持性假设

1.3.3 论文内容安排

第2章 “查户口”:总体性强制下的收容遣送工作

2.1 收容遣送工作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2.1.1 人口流动管理与收容遣送工作的必然性

2.1.1.1 历史与现实中的人口流动控制

2.1.1.2 资源与人口紧张的强制性解决

2.1.2 建国初期收容遣送工作的必要性

2.1.2.1 巩固政权、改造社会

2.1.2.2 收容救助: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2.2 “赶超战略”与人口流动的控制

2.2.1 “允许”与“保护”:建国初期的人口流动管理

2.2.2 从“劝止”到“限制”:反城市化策略与人口流动的管理

2.2.3 “多数人”与“少数人”:人口流动中的国家利益与公民权利

2.3 计划体制下的利益选择性遵从

2.3.1 “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制度合法性认同下的权力选择

2.3.2 “斗争哲学”:非制度性强制下的利益选择

第3章 “查三证”:部分强制下的收容遣送制度

3.1 利益竞争与对农民工群体控制的强化

3.1.1 户籍松动下的利益竞争格局

3.1.2 “维护城市秩序”:收容遣送工作的重心转移

3.2 “救助”与“治安”:收容遣送制度的转向

3.2.1 市场转型与收容遣送制度的功能转变

3.2.2 捆绑式管理与证卡连锁:农民工身份合法性的标签化

3.2.2.1 捆绑式管理

3.2.2.2 证卡连锁:对户籍管理的功能替代

3.3 “查三证”:农民工身份合法性的“标签化”控制

3.3.1 作为治安管理性质的收容遣送制度

3.3.1.1 治乱之道与收容遣送的功能转变

3.3.1.2 警察权:收容遣送制度强制性的扩张

3.3.2 暂住证与农民工的身份合法性

3.3.3 农民工管理与扩大化的证卡“标签”

第4章 “量化管理”与“凑数”:收容遣送与秩序实现

4.1 指标化的秩序实现及其政策机制

4.1.1 规模控制:限制为主的流动人口管理政策

4.1.2 “目标责任制”与“一票否决”:流动人口管理的压力机制

4.2 清退“三无”:作为“日常性工作”的收容遣送

4.2.1 “总量控制”的强制性实现

4.2.1.1 数量控制

4.2.1.2 比例控制

4.2.2 降发案率:治安管理的强制性实现

4.2.3 “以房管人,控制源头”:难以甄别下的秩序实现

4.2.4 “加大力度”:非制度性的强化

4.2.4.1 国家形象与收容遣送制度

4.2.4.2 “集中整治”:非制度性强制的扩大

第5章 “以罚促管”与“要钱”:收容遣送制度的经济收益

5.1 “以罚促管”:收容遣送与派出所的效益实现

5.1.1 “创收”:公共利益与自我补偿

5.1.2 收费:限制“门槛”与收容遣送制度经济收益的合法化

5.1.3 “收”与“容”:利益连锁的形成及实现

5.2 “拳头”和“道理”:“创收”动机与收容站的教育改造之道

5.2.1 “内部市场”的形成与“开发”

5.2.1.1 搜身:“保证安全”的强制服务

5.2.1.2 “拳头”与“需求”:一种市场的形成

5.2.1.3 “自保”与“外保”

5.2.1.4 “自挣路费”与“改造”:安置农场的功能

5.2.1.5 “按距离定价”:遣返路上的“生意”

5.2.2 外部市场的开发

5.2.2.1 “劳务”输出

5.2.2.2 联系“货源”

5.3 利益获得的隐蔽与强化机制

5.3.1 隐蔽机制

5.3.1.1 “自我管理”与“恶人治站”

5.3.2 利益共同体的隐蔽机制

5.3.2.1 内部利益共同体

5.3.2.2 排挤与打压:非制度性强制的保护

第6章 守规矩的越轨者

6.1 先赋角色的认知与内化

6.1.1 “边缘人”的社会化及其角色认同

6.1.2 服从:无奈的“共谋”

6.2 办证:利益选择下的遵从策略

6.2.1 调适:角色模仿的从众策略

6.2.2 风险-收益下的利益选择

第7章 利益共同体:利益选择逻辑下的关系重构

7.1 非制度性强制下底层群体的再社会化

7.1.1 “非法”与“合法”:农民工对收容遣送制度合法性的否定

7.1.2 农民工肯定性的自我评价

7.2 底层行动者的关系重构策略

7.2.1 收容风险与农民工的动机形成

7.2.1.1 城市依赖性的形成

7.2.1.2 经济与传统的“推力”效应

7.2.2 利益选择中的关系重构:底层行动者的策略

7.2.2.1 权利代理型关系的建构

7.2.2.2 利益依赖型关系的建构

第8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1.1 目的与手段:秩序诉求与非制度性强制的实现

8.1.2 转型与重构:社会结构与强制-遵从的互动关系

8.1.3 权力与秩序:作为公共政策的强制-遵从关系

8.2 尝试性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声明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发布时间: 2006-06-29

相关论文

  • [1].政府偏好与制度变迁[D]. 余亚梅.复旦大学2011
  • [2].当代中国户籍制度变迁研究[D]. 马福云.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
  • [3].都市里的村庄[D]. 蓝宇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
  • [4].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D]. 奂平清.中国人民大学2005
  • [5].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D]. 张兆曙.华中师范大学2006
  • [6].关系网络、制度结构与经济绩效[D]. 姚伟.中国人民大学2006
  • [7].农民进城[D]. 蔡志海.华中师范大学2006
  • [8].国企改制与传统产业工人的转型[D]. 吴清军.清华大学2007

标签:;  ;  ;  

强制与遵从:收容遣送制度研究——北京市个案剖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