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径流论文-赵荣昌,王春磊

地下径流论文-赵荣昌,王春磊

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下径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GIS,地下水侧向径流量,常规计算方法,栅格迭加分析

地下径流论文文献综述

赵荣昌,王春磊[1](2019)在《GIS支持下的西北干旱区地下侧向径流量的计算研究——以新疆淖毛湖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总结研究区各断面地下水侧向径流量常规算法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已有钻孔、物探成果,结合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确定达西公式各计算参数沿断面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成计算断面参数栅格,并基于GIS采用栅格空间迭加分析计算各计算断面上的地下水侧向径流量,结果表明前人计算结果与栅格迭加分析法计算结果大体上一致,但也存在一定差异。常规的分段计算方法,常用一个参数来表征较大尺度断面,人为因素对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基于GIS的栅格迭加分析法充分考虑了各计算参数在二维空间上的各向异性,参数选取更符合实际,结果也更为可靠,计算值可直接耦合为地下水数值模型中的二类边界(定流量边界),避免流量边界上的人为分配情况,提高模型计算精度。(本文来源于《甘肃地质》期刊2019年Z1期)

黄明顺[2](2019)在《西双版纳橡胶林人工林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西双版纳山区橡胶人工群落林地的集水区测流堰的相关实测数据,本文分析了西双版纳地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特征,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在分离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计算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和注意要点。(本文来源于《低碳世界》期刊2019年05期)

王赛男,李建鸿,蒲俊兵,霍伟杰,张陶[3](2019)在《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径流年际变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岩溶地下河系统年径流量的影响,以南洞地下河为研究对象,利用其1972-2014年的径流量、降水量和蒸散量数据,分析其年际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径流、降水和蒸散均呈现波动减少的趋势。其中流域内径流整体以0.014亿m3/a的速度减少,降水整体以3.14 mm/a的速度减少,蒸散整体以7.94 mm/a的速度减少。通过有序聚类法和Mann-Kendall法综合确定出径流、降水的突变年份为2002年、2008年。通过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分解了不同时期气候与人类活动对径流变化影响的贡献率:综合考虑降水和蒸散因素,以人类活动轻微的T1(1972-2002年)阶段为基准期,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在T2(2003-2008年)、T3(2009-2014年)时期分别为-86.68%、35.92%,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贡献率在T2、T3阶段分别为186.68%、64.08%。可见,人类活动是南洞地下河流域径流量年际变化的主导因素,其中生活、生产的直接耗水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影响下径流过程的变化,共同影响着径流年际变化。(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煜曦[4](2018)在《地下群井改变径流条件下的叁维实验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改变地下径流条件时对U型地埋管换热器周围温度场恢复的影响,对北京某区实验基地U型地埋管进行夏季换热实验。通过抽水实验改变地下径流条件,取得了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参数以及周边温度场变化趋势,通过COMSOL软件模拟叁维U型地埋管在多场耦合作用下的换热过程,改变径流条件得到了换热孔周围0.5 m、1 m地温场恢复曲线,得到U形管口出口温度等。地下水径流能引起地埋管周围温度场的变形,地埋管周围温度场的迁移变化方向同地下径流速度场方向一致。对比实验值得出:运行稳定后地埋管的出口温度模拟值与实际值工况接近,地埋管在10 m、120 m处的温度模拟值与实验值吻合好,地埋管深5 m、48 m、89 m处周围0.5 m、1m的温度恢复比原始地温高1℃左右,与实际监测结果相同,证明了数值模拟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预测了加大径流条件下的地温场恢复情况,并分析了原因。此叁维模型可研究不同土壤分层构造、地下水不同流速、人为改变地下流场条等复杂叁维多场耦合问题,可初步预测实际工程中,换热群井运行过程中地下温度场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土壤分层和地下水分层流动下,地埋管群井周围温度场变化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城市地质》期刊2018年03期)

吴丽萍,陈洪松,付智勇,王克林,张伟[5](2017)在《喀斯特岩溶裂隙对地下径流和氮素垂直渗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水土漏失过程对岩溶裂隙发育形态的响应,采用野外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裂隙出露型岩土(XL)、裂隙埋藏型岩土(XM)两种结构形态岩溶裂隙对地下径流及氮素垂直渗漏的影响,并以全土微区(QT)为对照。结果表明:裂隙出露型岩土(XL)、裂隙埋藏型岩土(XM)和全土(QT)3个处理中地下径流对降雨的响应时间表现为XL<XM<QT,其初始地下径流产流时间分别是29,77,139min,XL和XM初始地下径流产流时间分别比QT减少了79.14%,44.60%;降雨产流阈值分别为20.64,55.06,94.90mm,以QT的降雨产流阈值为基准,XL和XM的降雨产流阈值分别减少了78.25%,41.98%;地下径流达到稳定的时间分别为59,107,169min,稳定径流速率分别为42.09,42.36,38.24mm/h。不同结构形态岩溶裂隙下XL全氮、硝态氮渗漏浓度最高,浓度均值分别为11.64,10.45mg/L,除XM外,XL、QT在降雨结束前地下径流中的全氮、硝态氮浓度基本达到稳定;不同结构形态岩溶裂隙下全氮渗漏量表现为XL>XM>QT,硝态氮渗漏量表现为XM>XL>QT,地下径流中氮素输出的主要形式为硝态氮,其比例约占全氮渗漏量的82.32%~90.12%,而铵态氮渗漏量占全氮渗漏量的比例不足2%。裂隙的存在,尤其是出露地表裂隙的存在,增加了微区底部单位面积土壤地下径流速率,同时还增加了微区底部单位面积土壤氮素渗漏量,喀斯特地区普遍存在的裂隙结构促进了水分入渗,加剧了地下径流中氮素的渗漏。本研究相关结果可为喀斯特地区水土漏失机制的探索以及物质迁移模型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潘可可,龚健,刘元元,王学东,王阳[6](2017)在《地表和地下径流养分输出通量估算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养分通量—基流—直接径流(LBD)模型、LOADEST模型和递归数字滤波技术,建立了一套地表和地下径流养分输出通量估算方法。以浙江省珊溪水库源头溪流之一——峃作口溪地表和地下径流TN输出通量的估算为例,展示了此方法的估算过程。结果表明,地下径流对峃作口溪TN输出通量的年贡献率为72.2%~74.7%,约为地表径流年贡献率的2.5倍。此方法只需要离散的水质数据和连续的径流量数据,就能够同时区分任意时间尺度下地表和地下径流养分输出通量,为流域水环境污染控制和管理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7年05期)

金建荣,李田,时珍宝[7](2017)在《高地下水位地区透水铺装控制径流污染的现场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确定高地下水位地区使用透水铺装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在上海市区建造了3种实验性透水铺装停车场及1个不透水铺装对照,监测实际降雨条件下3种实验设施进、出水水质,考察其对径流中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并评价设施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结果表明,3种设施对TP、TSS、COD、Cr、Mn、Cu、Zn、Pb及石油类均有良好的去除效果,而对TN的去除效果较差;3种设施中均发生了明显的NO-3-N释放现象;以水泥稳定碎石为基层的缝隙透水砖铺面以及碎石基层的缝隙透水砖铺面对NH+4-N去除效果明显好于透水混凝土铺面;不同透水铺装设施出水水质除NH+4-N之外无显着差异;现场地下水质总体上劣于上海市地下水背景值,而3种透水铺装出水总体上劣于现场地下水,且多项指标属于或接近地下水V类标准.在高地下水位地区使用无防渗衬垫透水铺装存在污染地下水的风险.(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7年06期)

褚学伟,王中美[8](2017)在《贵州岩溶山区地下河径流路径分类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地下河作为岩溶山区水资源的重要运移及储存场所,对于地下水开发利用和保护有着重大的意义。根据贵州岩溶地区地下河径流路径与地层产状、构造的关系,将地下河径流路径划分为走向型、倾向性(顺倾向型、逆倾向型、其它型)、断裂带型及褶皱轴线型(沿向斜轴线型、沿背斜轴线型)4种类型,并对研究区不同构造单元下地下河径流路径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自遵义拱断-六盘水断陷-黔南台陷方向,地下河径流路径由走向型为主逐渐过渡为倾向型为主,且地下河平均长度及河网密度都有增大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7年05期)

彭旭东,戴全厚,李昌兰,袁应飞,赵龙山[9](2016)在《不同雨强和地下孔(裂)隙对喀斯特裸坡地径流养分流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雨强是喀斯特坡耕地地表地下产流的驱动力,而地下孔(裂)隙则是其养分流失的重要方式。以喀斯特坡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其地表微地貌及地下孔(裂)隙构造特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雨强和地下孔(裂)隙度对喀斯特裸露坡耕地径流氮、磷、钾养分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雨强对地表径流、地下孔(裂)隙流以及径流总量影响显着,其径流深均随雨强增大而增加,地表产流临界雨强在30~50 mm/h之间;而地下孔(裂)隙度对地表径流、地下孔(裂)隙流以及径流总量无显着影响,但地下孔(裂)隙流失是喀斯特坡耕地径流流失主要途径。(2)雨强和地下孔(裂)隙度对地表径流及地下孔(裂)隙流各养分输出浓度影响本不显着;相同条件下地表径流TN和TP浓度与地下孔(裂)隙流相差不大,而地表径流TK浓度(除未产流外)则是地下孔(裂)隙流的1~3倍,钾素更易随地表径流流失。(3)雨强对地表径流各养分输出负荷影响显着,雨强越大则其TN、TP、TK的输出负荷均越大;雨强对地下孔(裂),隙流TN输出负荷无显着影响,而对其TP及TK输出负荷影响显着;雨强对TN、TP、TK总负荷均有显着影响,其随雨强增大而增加。(4)地下孔(裂)隙度对地表径流、地下孔(裂)隙流各养分输出负荷以及总负荷影响不显着;2%地下孔(裂)隙度是总负荷最大的一个临界条件。雨强是喀斯特坡耕地土壤养分流失重要影响因子,地下孔(裂)隙度对其养分流失影响不大,但地下孔(裂)隙流是喀斯特坡耕地主要的养分流失方式,其地下孔(裂)隙流负荷比总体均高于50%。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坡耕地养分流失的机理揭示及源头控制提供基本参数和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6-09-19)

李昌兰,戴全厚,彭旭东,袁应飞[10](2016)在《喀斯特坡耕地浅层地下孔(裂)隙发育过程中径流产污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径流产生的非点源污染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来源,喀斯特坡耕地浅层地下孔(裂)隙养分流失是造成该地区地下水污染的关键因素.通过模拟喀斯特坡耕地地下孔(裂)隙特征,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浅层地下孔(裂)隙发育过程中降雨径流产污特征.结果表明:喀斯特坡耕地地下径流产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微度(1%)孔(裂)隙发育的坡耕地径流全氮、全磷和全钾流失量随雨强变化不明显,全氮和全磷流失量均在70 mm·h-1雨强达到最大值;轻度(3%)孔(裂)隙发育的坡耕地全氮、全磷流失量在雨强50 mm·h-1时达到最大值;中度(5%)孔(裂)隙发育的坡耕地全氮、全磷、全钾流失量则在雨强为90 mm·h-1时达到最大值;各孔(裂)隙发育条件下的全氮、全磷、全钾养分流失量对坡度的响应不明显,轻度发育下的全氮和全磷流失量最大,在中度发育条件下,坡耕地土壤中全钾流失总量最大;不同雨强、坡度条件下的地下径流全氮、全磷和全钾次产污模数随地下孔(裂)隙度变化亦不明显,其中全氮次产污模数在4.38~58.72 mg·h-1·m-2,全磷在0.16~3.15 mg·h-1·m-2,全钾在0.16~3.03 mg·h-1·m-2范围变化.(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地下径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西双版纳山区橡胶人工群落林地的集水区测流堰的相关实测数据,本文分析了西双版纳地区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特征,以及其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了在分离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的计算过程中的操作方法和注意要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下径流论文参考文献

[1].赵荣昌,王春磊.GIS支持下的西北干旱区地下侧向径流量的计算研究——以新疆淖毛湖盆地为例[J].甘肃地质.2019

[2].黄明顺.西双版纳橡胶林人工林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探讨[J].低碳世界.2019

[3].王赛男,李建鸿,蒲俊兵,霍伟杰,张陶.气候和人类活动对典型岩溶地下河系统径流年际变化的影响[J].自然资源学报.2019

[4].王煜曦.地下群井改变径流条件下的叁维实验模拟研究[J].城市地质.2018

[5].吴丽萍,陈洪松,付智勇,王克林,张伟.喀斯特岩溶裂隙对地下径流和氮素垂直渗漏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7

[6].潘可可,龚健,刘元元,王学东,王阳.地表和地下径流养分输出通量估算方法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7

[7].金建荣,李田,时珍宝.高地下水位地区透水铺装控制径流污染的现场实验[J].环境科学.2017

[8].褚学伟,王中美.贵州岩溶山区地下河径流路径分类探讨[J].人民长江.2017

[9].彭旭东,戴全厚,李昌兰,袁应飞,赵龙山.不同雨强和地下孔(裂)隙对喀斯特裸坡地径流养分流失的影响[C].土壤科学与生态文明(下册)——中国土壤学会第十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一届海峡两岸土壤肥料学术交流研讨会论文集.2016

[10].李昌兰,戴全厚,彭旭东,袁应飞.喀斯特坡耕地浅层地下孔(裂)隙发育过程中径流产污特征[J].环境科学学报.2016

标签:;  ;  ;  ;  

地下径流论文-赵荣昌,王春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